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铜山样本
- 格式:pdf
- 大小:163.82 KB
- 文档页数:2
春色满园——铜山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掠影作者:佟海波刘昭君魏朝星尚庆迎来源:时间:2013-12-132013年的日历即将翻过,盘点铜山现代农业的成长,“精彩纷呈”是最恰当的描述。
这一年,铜山作为江苏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土地规模经营上实践的股田制模式,取得了“一举七得”的成效,被《农民日报》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两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头版头条位置予以报道。
这一年,铜山在全国率先出台家庭农场扶持政策,试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合作,192个家庭农场实现了从小规模粗放型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化家庭经营转变,“铜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一年,铜山把3G物联网系统引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气象系统等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实现了精确种田,让“鼠标轻轻点,管理不出屋”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年,铜山实践田园变成花园的理念,建设观光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80多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20亿元,“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桂冠花落铜山……这一年,铜山农业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溯本求源,但见“创新”两个字。
30多年前实行的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大包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随着时空的变化,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率和效益均非常低下的困境,种田已经成为广大农民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当旧的制度逐渐不适应时,就呼唤新的制度来代替。
铜山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为改革土地制度,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委农工办选择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跃进村和马楼村作为股田制试点,两村1400户农民自愿拿出5000亩土地入股集体经济组织。
所谓“股田制”,就是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民自愿将耕地作为股权,由村集体组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凭借土地股权分得红利的经营方式。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构筑区域创新高地作者:镇江市政协课题组来源:《唯实》2018年第04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如何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的这一精神?我们通过“沉下去”、“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法与渠道,听到、看到、学到和想到了很多。
我们认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从而构筑区域创新高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镇江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强市,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营造有利于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创新生态,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此,根据市内广泛深入调研、市外学习考察取经的心得体会,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产业创新“高原”。
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新形势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力量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着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真正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嫁接。
要突出镇江市产业发展重点,把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激活创新要素,衔接创新链条,加强产业链条中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重大技术攻关,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的通道,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集中力量发展2—3个有产业基础、有创新潜力、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产业。
加快发展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要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镇江市确定的“3+2+X”产业链体系开展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和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特制定铜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竞争力提升”的总体要求,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互动并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创新服务业支持引导方式,集中精力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拓展服务业多元投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增强服务业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打造现代物流示范区、现代商贸新兴区、平台经济成长区、科技服务引领区。
二、工作目标1.加快提升总量。
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5%,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2.促进产业集聚。
到2020年,打造现代专业物流园区10个,建成城市综合体3个、总部经济区2个,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8家。
3.培育骨干企业。
到2020年,培育6家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服务业龙头企业,每年新增限上贸易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
4.提升信息化水平。
至2020年,建成公共信息化大数据服务平台5个,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超过80%。
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到100家,培育2个电子商务专业园区。
扩大物联网应用规模和领域,建成1个综合性物联网产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现代物流。
大力发展现代标准化物流,打造现代物流示范区。
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形态和交通区位优势,按照集约、集聚发展要求,构建“一核、多区”的物流业发展格局,以高新区为核心,打造智慧物流业发展高地,以各镇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区为中心,健全物流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利国钢铁物流园、柳新综合物流园、张集快递产业物流园、马坡电子商务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铜山区是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区域,位于徐州市中心,人口约为230万。
经过多年的努力,铜山已经成功打造出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介绍铜山区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首先,铜山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区,铜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通过发展传统产业,如煤炭、化工等,铜山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知名的企业品牌。
同时,铜山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铜山区还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这些措施都为铜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铜山区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铜山区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高度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注重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铜山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铜山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将城市空地开发为公园景区,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此外,铜山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铜山区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铜山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民生问题,大力改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铜山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机构,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铜山还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此外,铜山还注重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促进了就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最后,铜山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铜山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铜山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提高环境友好型产业比重。
铜山着力打造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为。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样本”铜山区全面落实“三主”工作总要求,心无旁骛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
在省对2019年度高质量监测考核的67个县市区中列第六位,铜山区荣获市重点工作考核和高质量考核“双第一”,养老服务体系、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被评为2019年度省真抓实干项目。
铜山区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在转型升级中夯实高质量发展实力。
强化产业支撑力,做好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成长和“四新经济”培育“四篇文章”,构建“一特三主四新”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汽车、安全、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
增强项目带动力,压茬推进市“765”计划,全年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开工86个、投产7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一批“高新大”项目成功落地。
创新“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全周期提速机制,审批由“3550”“2330”向“1220”迈进,22个项目竣工投产或主体建成。
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铜山经开区为支撑、7个工业镇为特色的“1+1+7”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提升创新驱动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谷建设,设立140亿元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人才新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一,区域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铜山区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在共融共兴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9大类83项城建重点工程,实现与新老城区、与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互联互动。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市立医院正式运营,万科城市广场、怡和广场等综合体加快建设,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三山三河”生态提升工程全部建成开放,基本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乡村振兴全面打响,以“党建+”为统领,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百千万”工程,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铜山区还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在共建共享中提升高质量发展温度,充实获得感暖民心,提升幸福感舒民心,保障安全感安民心。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8.08•【字号】淮政办〔2023〕16号•【施行日期】2023.08.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23〕16号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的部署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2〕14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皖发〔2023〕9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内涵,建设和发展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平台数量规模,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平台支撑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平台支撑。
二、总体目标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实施“一室(重点实验室)一院(产业研究院)一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行动,扩量提质,构建点面结合、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显著增加,新建和重塑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00家以上。
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0家以上,实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全覆盖。
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浙江大学于1991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 胡昊 农村民居建筑调研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于1993年承办:华中理工大学 邬峻 将城市引入农村,农村引入城市-繁忙江南水乡的僻静水上花园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武汉大学于1995年承办:云南大学 杨正权 村落文化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健康服务模式——武定县北京师范大学 辛涛 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南京理工大学 赵宏 走出困境再创辉煌——重庆军工企业走上发展之路的启示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京理工大学于1997年承办:清华大学浦志勇《十字路口看乡企》——中国农村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郝津京两家名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武汉大学李雄武汉市再就业工程调研报告云南大学高志英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脱贫致富——云南省怒江傈族自治州经济开发新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尹承武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调查报告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重庆大学于1999年承办:北京大学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王焱薇适应环境变化,构建新型企业——上海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吴法源师范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哈尔滨理工大学田灼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网站北京大学欧阳觅剑社区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王天星困境与出路——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北京师范大学李爽面向21世纪发展远程教育——关于中国远程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政法大学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宋瑶瑾我国药品价格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的研究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西安交通大学于2001年承办:东南大学杨吉南京市流动民工现状调查重庆大学李浩“移民者的乐园”——三峡库区“棚户现象”调查研究与城市(镇)迁建、移民问题思考北京大学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东华大学袁嘉颖中国绿色服装发展探究合肥工业大学成云关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和建议郑州工程学院王涛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戴洁用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的社会学分析云南大学王启梁传统法文化的断裂与现代法治的真空——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建构路径选择的社区个案研究宁夏大学杨龙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芳馨青春期性教育与成功社会化——基于北京市三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唐钧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政策之实证研究:模型建构、软件开发与模式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张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压力感与不良行为相关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方建锋略论我国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重心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樊强社区健身苑——上海全民健身的新兴之路同济大学王莹西部开发人才先行——甘肃定西县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河海大学侯德志在千万间广厦的脚下—— 湖南省郴州市城市农民建筑工生活状况调查南京大学秦俊近20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变迁及教育创新山东大学(威海)管清友威海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浅探重庆大学周莉“挑战杯”价值论及反思—关于“挑战杯”社会经济价值的调查及改革研究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于2003年承办: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清华大学北京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团体创新模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乞丐现状调查报告厦门大学从“三农”问题透视乡镇政权——以福建省枫亭镇和大济镇为例郑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诚信缺失徂源及对策——转型期大学生信用行为分析湖北大学论诚信的劣变与对教育理性的质问----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湖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湖南师范大学走向权利时代的民工权益——来自深圳民工的调查中南大学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广州大学岭南城市广场与公园热环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新型高分子点阵发光显示屏重庆工学院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三农”问题——重庆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研究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复旦大学于2005年承办:北京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沈旭一等奖清华大学地方政府角色与街道社区经济发展杨灵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社区矫正:现状与问题分析一份来自北京市三城区社区矫正的调研报告朱宇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 “民工荒”:劳动中介、信息流动与民工流动王颢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 “三农”政策的协调性思考罗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王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成因的研究陆一萍三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警察的职业枯竭及其前因后果张姝玥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王国骞特等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社会救济张宝石三等奖中华女子学院从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沈金花三等奖中央民族大学滴水藏海—从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健康教育透视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宏二等奖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某高校学费现状调查及分析赵盈盈三等奖北京工商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调研报告陈阿芬三等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陈曦三等奖天津师范大学品牌延伸效果的眼动心理研究杨海波三等奖河北师范大学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控制中的功能与作用王一三等奖山西财经大学关于乡镇政府区域联合、共谋农村经济新发展的思考梁桂萍三等奖太原科技大学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人文素质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宋媚三等奖沈阳工业大学对2003年辽宁省科普状况的调查研究告欧阳普华三等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于两项调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杨静三等奖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的调研报告刘刚三等奖复旦大学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马燚娜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 “民工潮”背景下农村家庭消费方式的嬗变刘程二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谢雪艳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区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江大维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关于上海“流动的花朵”教育状况调研告唐刘婷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学调查与分析满雪三等奖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定海社区“社工”工作调研楼斌斌三等奖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城市公交票价定价问题研究及思考俞奇安三等奖南京大学大众文化对“两课”的冲击及其应对范赟二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上市公司诚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报告查冬兰三等奖南京师范大学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殷飞一等奖浙江大学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研究总告徐慈华三等奖浙江师范大学当代浙江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研究吴向眉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重构林时献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试论高等院校规章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蒋乐琪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创办新《申报》可行性分析——对长三角业市场的调研郑晶玮三等奖安徽大学欠发达地区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夏必应三等奖安徽大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王超一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冯峰三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制度现状和改革方案的评价李靖三等奖安徽财经大学调查报告——关于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人际交往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唐琳三等奖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代教学媒体的弱势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林东林三等奖厦门大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王一峰一等奖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江文生三等奖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邱晓平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张清霞三等奖河南大学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陈钟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王强华中师范大学合村并组后如何增强村民自治的活力叶本乾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分析陈文超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符平特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王春超二等奖湖北大学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王艳丽三等奖湖北大学论见义勇为观的现代错位及其拯救周凯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以医疗保障为例孙晓燕三等奖中南大学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吴晓林三等奖深圳大学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初探傅小华三等奖深圳大学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廖耀权三等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城市乞丐生存状态与广州形象报告李泽敏二等奖广西工学院 “非正式”模式:一种研究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与教育的新视野朱秋香一等奖西南财经大学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生存状况调查及对策研讨郭焰三等奖成都理工大学论当代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根源周晶晶二等奖重庆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袁祥梅二等奖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分层视角中的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罗洪二等奖西北大学西安大学生择业意识与自身规划意识调研唐志海三等奖西安工业学院透析同居现象,探讨大学生性教育张静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杨玉琼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改革探究张卓三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开大学于2007GD332021 东南大学 D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特等奖HD231021 同济大学 D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特等奖HD243094 湖南师范大学 D 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特等奖HD331064 华东师范大学 D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特等奖FD211033 清华大学D 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一等奖HD212014 南开大学 D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阜阳模式研究一等奖HD214014 山西大学 D 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现象透视一等奖HD232022 东南大学 D 立足地区实际,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平衡——基于江苏省昆山、海门、铜山三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一等奖HD237012 山东大学 D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一等奖HD241045 河南工业大学 D 谁来领跑新农村? ——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考量一等奖HD251051 西南民族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一等奖ID232195 南京师范大学D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一等奖JD213062 河北工程大学 D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一等奖JD251012 四川大学D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一等奖JD331063 华东师范大学D 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一等奖GD232103 苏州大学 D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二等奖HD231016 复旦大学 D 上海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二等奖HD232014 南京大学D 《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再思考》二等奖HD232142 江苏科技大学D 探索我国城市新型养老模式与养老政策二等奖HD232191 南京师范大学 D 她们撑着这边天——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调查报告二等奖HD233094 浙江工商大学 D "新知青"建设"新农村"可行性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取向为分析背景二等奖HD234034 安徽大学 D 两淮煤矿塌陷区农民生存环境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二等奖HD241013 郑州大学 D 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制度思考二等奖HD241043 河南工业大学 D 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对农业大省河南农村的调查与分析二等奖HD243095 湖南师范大学 D 转型与嬗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实证研究二等奖HD245052 桂林工学院 D 桂北地区城市化给城郊失地农民带来的迷茫――基于桂林市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精神生活状况的实证分析二等奖HD251142 成都大学 D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成都市金堂三溪镇为例二等奖HD253013 云南大学 D 独特村落:麻风村的社会变迁——---以文山州丘北县马鹿塘村和九道垭口村为例二等奖HD321162 沈阳师范大学 D 都市生活中的拟亲属关系:以两个婚礼的访谈为个案二等奖HD342071 华中师范大学D 转型社会的政治信仰:一项量化分析二等奖HD353061 云南民族大学 D 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二等奖JD211025 中国人民大学D “他们”的明天在哪里——北京市规范民工子弟学校效果的调查分析二等奖JD211114 北京师范大学D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二等奖GD231043 华东理工大学 D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及探究三等奖GD231153 上海师范大学 D “80后”大学生投资意识及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GD235071 福建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福建省泉港区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211132 中国政法大学 D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以北京市为例三等奖HD21120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D 社区医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三等奖HD21211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D 天津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HD213092 河北师范大学 D 城中村“人的城市化”问题初探三等奖HD213182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D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三等奖HD214016 山西大学D 让民主的风筝高高飞扬——关于某市Z村村务公开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21074 沈阳工业大学D 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HD222014 吉林大学 D 挑战与转型:透过铁路春运售票窗口的沉思——关注中国铁路春运老大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三等奖HD223061 哈尔滨理工大学 D 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23141 黑龙江工程学院D 关注"三毛"的生活—关于哈尔滨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大众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31062 华东师范大学 D 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以上海市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为例三等奖HD233071 浙江师范大学 D 家族文化传播与现代民间秩序重建——以温州永昌堡王氏家族与地方经济互动为个案三等奖HD234015 合肥工业大学 D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1 安徽大学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关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2 安徽大学 D 安徽省霍山肥西两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三等奖HD234091 安徽财经大学D 客观受惠与主观满意的背离及成因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三等奖HD234131 安庆师范学院 D 以文化主导的“五位一体”和谐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分析三等奖HD235012 厦门大学 D NGO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调查——以云南环保NGO为例三等奖HD236012 南昌大学 D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的综合调查分析三等奖HD236071 江西师范大学 D 水污染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以乐安河沿岸农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6102 井冈山学院 D 高校解困助学工作中无效资助和过度资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三等奖HD236104 井冈山学院 D 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变迁之路 ——以江西省土城村、贵州省双河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7161 泰山医学院 D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试点为例三等奖HD237201 山东工商学院 D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三等奖HD23723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D 青烟威地区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性规划研究三等奖HD241021 河南大学 D 留守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三等奖HD241022 河南大学 D 湮灭,抑或涅槃——河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三等奖HD241114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2082 中南民族大学 D 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三等奖HD24217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D 我国当前举行中华成人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4033 暨南大学 D 广东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44126 广州大学 D 以人为本关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4416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D 当代青少年家庭性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佛山五区的调查报告分析三等奖HD250015 重庆大学 D 当代大学生科学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三等奖HD250024 西南大学 D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三等奖HD250061 重庆师范大学 D 川江号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三等奖HD250071 重庆工商大学 D 现代社会工作创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HD250121 重庆三峡学院 D 三峡库区移民心态调查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研究三等奖HD251042 西南财经大学 D 从廉租房出发探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三等奖HD252015 贵州大学 D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为据三等奖HD253031 云南农业大学D 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三等奖HD262031 兰州理工大学 D 农民工问题调查三等奖HD321075 沈阳工业大学 D 辽宁省高校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三等奖HD323071 东北农业大学 D 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调查研究三等奖HD334035 安徽大学D 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三等奖HD334081 安徽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变化——基于芜湖市市辖三县一区乡村居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342073 华中师范大学 D 信仰空间再造的动力学三等奖HD342074 华中师范大学D "内陆型"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分析视角三等奖HD344016 中山大学 D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三等奖HD344104 华南师范大学 D 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三等奖HD345042 广西民族大学 D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加文村为例三等奖HD361091 西安工程大学 D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三等奖HD364021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D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三等奖HD365014 新疆大学 D 乌鲁木齐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后公共事业建设调查报告三等奖ID211134 中国政法大学D 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JD211081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D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三等奖JD213051 河北科技大学D 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三等奖JD231101 上海理工大学D 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分析三等奖JD232193 南京师范大学 D 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410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D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7133 山东师范大学D 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三等奖JD241111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JD241132 南阳师范学院D 论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包模式及其依据模型的构建三等奖JD2420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D “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三等奖JD244103 华南师范大学D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三等奖JD251043 西南财经大学 D 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方案探讨三等奖JD253051 云南财经大学 D 昆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三等奖JD261065 西北大学D 西部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前后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比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三等奖JD262022 西北民族大学D 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课余时间安排状况分析——性别、东西部、出生地类型专项分析三等奖。
水利信息化江苏水利2021年1月50JUNGSU WATER RESOURCES Jan.2021农村智慧水利探索实践——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佟保根(徐州市铜山区水务局,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介绍其智慧水利探索实践的成果与经验。
建立铜山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等部署实践,实现基层水务信息化、防汛预警自动化,建立起一套功能完整的农村智慧水利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水利水务管理模式,促进了徐州市铜山区水务管理的智慧运营。
关键词:农村水利;防汛预警;智慧水利;信息化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839(2021)01-0050-04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lligect water conservancy in rcral areas ------Take Tongstan District of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TONG Baogen(Tongshan Distrid Wates Affairs Bureau,Xuzhou221116,China)Abstract:Taking Tongshan Dist/ct of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its intelligent watec conservancy exploration practice were introduced.A flood prevention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a rural areas of Tongshan District had been established,and mode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diabase technology,geographic infoc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deployment practices had been fully utilized to realize informatization and automa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for grassroots water utilities.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t of eel smart water consemancy platform with complete functions had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mancy and water affairr management mode,and promoted the in-tellicent operation of water affairr mana-ement in Tongshan Dist/ct,Xuzhou City.Key words:rural water conseeancy;flood control and early warning;intelligent water consemancy;informatization徐州市铜山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境内主要河流有京杭大运河、废黄河、郑集河等,日常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江淮水,属于干旱缺水地区。
铜山区规划铜山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铜山区制定了规划,以促进区域发展。
首先,铜山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通过加大投入,铜山区将改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快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
同时,铜山区还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抗灾能力。
此外,铜山区还将加大能源建设力度,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铜山区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铜山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铜山区将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智能农业等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铜山区还将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将农业和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的综合效益。
此外,铜山区还将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铜山区将加强旅游业发展,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特色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季节性、体验性和品牌效应。
同时,铜山区还将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健康养老需求。
最后,铜山区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
铜山区将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同时,铜山区还将加强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工程、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铜山区规划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铜山区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草根”创业的铜山实践作者:杨思恬张洁胡昭霖来源:《群众》2016年第04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贵在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扩大规模。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浪潮,铜山区依托自身优势和特点,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结合创业者的个性化、群体化需求,注重创业方向引导、创业培训辅导、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平台搭建和创业典型带动,汇聚起创业的源动力,激发多元创业群体活力,使不同创业群体快速成长,形成梯级化创业体系,“双创”的规模和质量齐步提升,抢抓了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先机。
目前,区内已形成多个“草根”创业集群,产生了规模效应。
服务业创业集聚区产生“磁场效应”铜山区委、区政府分析认为,服务业创业的门槛低、参与群体广泛,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吸纳就业、富民增收的优势。
对于服务业创业,既要放宽入口,激发大众创业热情,又要提高标准,倒逼创业者提升创业实效,全面推进服务业创业集聚发展。
2015年4月,铜山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招商、政策支持”的原则,把大众创业、招商引资与集中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城区服务业创业集聚区;把服务业发展与城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引导服务业“个转企”,促进市场主体转型升级。
铜山区政府依托城投公司,调整行政区办公场所布局,腾出黄山路一带办公楼作为创业载体,以“铺天盖地招进来”的思路,为创业者提供场地等资源,帮办相关手续,并严格标准要求,如果3个月后,入驻创业主体未能达到相关标准,将自动退出。
铜山服务业创业集聚区共招引服务业项目55家,实现个转企15家。
为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铜山鼓励各地依托优势搞“一镇一业”,铜山街道和新区街道依靠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发展商贸、文化、汽车4S店等服务业,三堡街道依靠近城靠区优势发展楼宇经济和物流业,汉王镇依靠旅游优势发展商贸旅游业,郑集镇依托教育优势发展教育服务业,利国镇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城市功能性综合服务业,形成“各具特色,集聚发展”态势。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正文:----------------------------------------------------------------------------------------------------------------------------------------------------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徐政发〔2016〕7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为加快推进我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力争创国家级、省级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6号)及《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16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围绕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目标任务,积极对接“互联网+”国家战略,立足我市发展跨境电商的产业基础和平台优势,按照“开好局、紧在前”和“三步并作一步走”的总要求,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导、机制创新、分步实施”原则,协同开展“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和“线下综合园区”建设,逐步建立跨境电商“关、检、税、汇”等环节的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完善优化跨境电商“商贸、物流、金融”一体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分类突破,将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跨境电商发展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创新共享的区域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在实现省级跨境电商发展示范城市基础上,成功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产业发展规模显著提升:到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亿美元。
到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总量达到1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量20%以上。
——主体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到2017年,引进培育10家以上跨境电商骨干企业,争创1-2家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企业)。
江苏: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江苏省发改委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投资》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政策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江苏省委、省政府一贯高良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江苏省发改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问题及路径研究 [J], 闫俊周
2.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高地 [J], 周鹏;
3.构建高能级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J], 今日科技
4.盐城:着力构建立体开放格局持续打造江苏韩资高地 [J], 郭博文
5.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问题及路径分析 [J], 陈怡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亿铜山的两次革命资源经济转型的县域样本。
画里有山有水,不过,山是荒芜的、水是黑色的、天空是灰蒙蒙的。
这是20世纪末期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广为人知的一个小朋友的画作。
当老师问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画画成这样时,小朋友回答,因为他看到的就是这样。
“小朋友是不会说谎的。
这幅画反映的就是铜山当时小作坊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的情景。
”如今已是65岁的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维维)副总经理张秀诗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讲诉铜山区的过去时,就忍不住提起了这个故事。
曾经在铜山县(2021年9月改为铜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工作10多年的张秀诗见证了铜山从依靠“五小”工业企业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有上百家销售收入逾亿元“俱乐部”的新工业区的奇迹。
逃离作坊张秀诗虽然年过花甲,印堂发亮,但说起话来却掷地有声。
当记者提起铜山的小水泥厂时,他不禁忆起了自己曾经任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时经常跟县领导奔走于各个乡镇的不眠之夜。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铜山就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煤炭、建材、冶金、造纸等行业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曾经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一位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到过徐州做水泥贸易的安徽人焦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那时候的铜山,小水泥厂到处都是。
因为小水泥厂多的缘故,铜山在苏北、淮北一带还很出名。
”铜山县当时没有意识到“五小”企业的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张秀诗对记者说,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铜山,作为农业大县,想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五小’企业——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这也是当时农转工的必然选择。
当铜山的县领导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铜山开始了第一次产业转型。
不过,这次转型并不容易。
张秀诗说,“五小”企业虽然是关停了,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却不是一时半会能找到的。
时任铜山县长刘忠达(现为徐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也为招商引资发愁过,一度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浙江大学于1991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胡昊农村民居建筑调研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上海交通大学于1993年承办:华中理工大学邬峻将城市引入农村,农村引入城市-繁忙江南水乡的僻静水上花园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武汉大学于1995年承办:云南大学杨正权村落文化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健康服务模式——武定县北京师范大学辛涛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南京理工大学赵宏走出困境再创辉煌——重庆军工企业走上发展之路的启示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京理工大学于1997年承办:清华大学浦志勇《十字路口看乡企》——中国农村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郝津京两家名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武汉大学李雄武汉市再就业工程调研报告云南大学高志英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脱贫致富——云南省怒江傈族自治州经济开发新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尹承武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调查报告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重庆大学于1999年承办:北京大学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王焱薇适应环境变化,构建新型企业——上海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吴法源师范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哈尔滨理工大学田灼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网站北京大学欧阳觅剑社区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王天星困境与出路——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北京师范大学李爽面向21世纪发展远程教育——关于中国远程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政法大学王海涛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宋瑶瑾我国药品价格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的研究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西安交通大学于2001年承办:东南大学杨吉南京市流动民工现状调查重庆大学李浩“移民者的乐园”——三峡库区“棚户现象”调查研究与城市(镇)迁建、移民问题思考北京大学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东华大学袁嘉颖中国绿色服装发展探究合肥工业大学成云关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和建议郑州工程学院王涛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武汉大学戴洁用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的社会学分析云南大学王启梁传统法文化的断裂与现代法治的真空——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建构路径选择的社区个案研究宁夏大学杨龙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芳馨青春期性教育与成功社会化——基于北京市三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唐钧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政策之实证研究:模型建构、软件开发与模式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张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学生压力感与不良行为相关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方建锋略论我国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重心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樊强社区健身苑——上海全民健身的新兴之路同济大学王莹西部开发人才先行——甘肃定西县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河海大学侯德志在千万间广厦的脚下——湖南省郴州市城市农民建筑工生活状况调查南京大学秦俊近20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变迁及教育创新山东大学(威海)管清友威海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浅探重庆大学周莉“挑战杯”价值论及反思—关于“挑战杯”社会经济价值的调查及改革研究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于2003年承办:清华大学获得“挑战杯”清华大学北京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团体创新模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乞丐现状调查报告厦门大学从“三农”问题透视乡镇政权——以福建省枫亭镇和大济镇为例郑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诚信缺失徂源及对策——转型期大学生信用行为分析湖北大学论诚信的劣变与对教育理性的质问----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湖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湖南师范大学走向权利时代的民工权益——来自深圳民工的调查中南大学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广州大学岭南城市广场与公园热环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新型高分子点阵发光显示屏重庆工学院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三农”问题——重庆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研究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复旦大学于2005年承办:北京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沈旭一等奖清华大学地方政府角色与街道社区经济发展杨灵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社区矫正:现状与问题分析一份来自北京市三城区社区矫正的调研报告朱宇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民工荒”:劳动中介、信息流动与民工流动王颢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三农”政策的协调性思考罗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王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成因的研究陆一萍三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警察的职业枯竭及其前因后果张姝玥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王国骞特等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社会救济张宝石三等奖中华女子学院从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沈金花三等奖中央民族大学滴水藏海—从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健康教育透视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宏二等奖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某高校学费现状调查及分析赵盈盈三等奖北京工商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调研报告陈阿芬三等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陈曦三等奖天津师范大学品牌延伸效果的眼动心理研究杨海波三等奖河北师范大学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控制中的功能与作用王一三等奖山西财经大学关于乡镇政府区域联合、共谋农村经济新发展的思考梁桂萍三等奖太原科技大学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人文素质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宋媚三等奖沈阳工业大学对2003年辽宁省科普状况的调查研究告欧阳普华三等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于两项调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杨静三等奖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农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的调研报告刘刚三等奖复旦大学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马燚娜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民工潮”背景下农村家庭消费方式的嬗变刘程二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谢雪艳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区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江大维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关于上海“流动的花朵”教育状况调研告唐刘婷三等奖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学调查与分析满雪三等奖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定海社区“社工”工作调研楼斌斌三等奖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城市公交票价定价问题研究及思考俞奇安三等奖南京大学大众文化对“两课”的冲击及其应对范赟二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上市公司诚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报告查冬兰三等奖南京师范大学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殷飞一等奖浙江大学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研究总告徐慈华三等奖浙江师范大学当代浙江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研究吴向眉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重构林时献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试论高等院校规章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蒋乐琪二等奖浙江工商大学创办新《申报》可行性分析——对长三角业市场的调研郑晶玮三等奖安徽大学欠发达地区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夏必应三等奖安徽大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王超一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冯峰三等奖安徽农业大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制度现状和改革方案的评价李靖三等奖安徽财经大学调查报告——关于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人际交往及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唐琳三等奖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代教学媒体的弱势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林东林三等奖厦门大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王一峰一等奖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江文生三等奖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邱晓平三等奖山东师范大学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张清霞三等奖河南大学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陈钟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王强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合村并组后如何增强村民自治的活力叶本乾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分析陈文超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符平特等奖华中师范大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王春超二等奖湖北大学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王艳丽三等奖湖北大学论见义勇为观的现代错位及其拯救周凯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以医疗保障为例孙晓燕三等奖中南大学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吴晓林三等奖深圳大学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初探傅小华三等奖深圳大学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现状调研廖耀权三等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城市乞丐生存状态与广州形象报告李泽敏二等奖广西工学院“非正式”模式:一种研究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与教育的新视野朱秋香一等奖西南财经大学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生存状况调查及对策研讨郭焰三等奖成都理工大学论当代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根源周晶晶二等奖重庆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袁祥梅二等奖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分层视角中的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罗洪二等奖西北大学西安大学生择业意识与自身规划意识调研唐志海三等奖西安工业学院透析同居现象,探讨大学生性教育张静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杨玉琼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改革探究张卓三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开大学于2007年承办:GD332021 东南大学 D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特等奖HD231021 同济大学 D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特等奖HD243094 湖南师范大学 D 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特等奖HD331064 华东师范大学 D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特等奖FD211033 清华大学 D 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一等奖HD212014 南开大学 D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阜阳模式研究一等奖HD214014 山西大学 D 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现象透视一等奖HD232022 东南大学 D 立足地区实际,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平衡——基于江苏省昆山、海门、铜山三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一等奖HD237012 山东大学 D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一等奖HD241045 河南工业大学 D 谁来领跑新农村?——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考量一等奖HD251051 西南民族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一等奖ID232195 南京师范大学 D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一等奖JD213062 河北工程大学 D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一等奖JD251012 四川大学 D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一等奖JD331063 华东师范大学 D 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一等奖GD232103 苏州大学 D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二等奖HD231016 复旦大学 D 上海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二等奖HD232014 南京大学 D 《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再思考》二等奖HD232142 江苏科技大学 D 探索我国城市新型养老模式与养老政策二等奖HD232191 南京师范大学 D 她们撑着这边天——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调查报告二等奖HD233094 浙江工商大学 D "新知青"建设"新农村"可行性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取向为分析背景二等奖HD234034 安徽大学 D 两淮煤矿塌陷区农民生存环境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二等奖HD241013 郑州大学 D 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制度思考二等奖HD241043 河南工业大学 D 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对农业大省河南农村的调查与分析二等奖HD243095 湖南师范大学 D 转型与嬗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实证研究二等奖HD245052 桂林工学院 D 桂北地区城市化给城郊失地农民带来的迷茫――基于桂林市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精神生活状况的实证分析二等奖HD251142 成都大学 D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成都市金堂三溪镇为例二等奖HD253013 云南大学 D 独特村落:麻风村的社会变迁——---以文山州丘北县马鹿塘村和九道垭口村为例二等奖HD321162 沈阳师范大学 D 都市生活中的拟亲属关系:以两个婚礼的访谈为个案二等奖HD342071 华中师范大学 D 转型社会的政治信仰:一项量化分析二等奖HD353061 云南民族大学 D 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二等奖JD211025 中国人民大学 D “他们”的明天在哪里——北京市规范民工子弟学校效果的调查分析二等奖JD211114 北京师范大学 D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二等奖GD231043 华东理工大学 D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及探究三等奖GD231153 上海师范大学 D “80后”大学生投资意识及行为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GD235071 福建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福建省泉港区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211132 中国政法大学 D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以北京市为例三等奖HD21120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D 社区医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三等奖HD21211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D 天津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HD213092 河北师范大学 D 城中村“人的城市化”问题初探三等奖HD213182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D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三等奖HD214016 山西大学 D 让民主的风筝高高飞扬——关于某市Z村村务公开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21074 沈阳工业大学 D 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HD222014 吉林大学 D 挑战与转型:透过铁路春运售票窗口的沉思——关注中国铁路春运老大难问题的调研报告三等奖HD223061 哈尔滨理工大学 D 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23141 黑龙江工程学院 D 关注"三毛"的生活—关于哈尔滨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大众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三等奖HD231062 华东师范大学 D 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以上海市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为例三等奖HD233071 浙江师范大学 D 家族文化传播与现代民间秩序重建——以温州永昌堡王氏家族与地方经济互动为个案三等奖HD234015 合肥工业大学 D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1 安徽大学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关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34032 安徽大学 D 安徽省霍山肥西两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三等奖HD234091 安徽财经大学 D 客观受惠与主观满意的背离及成因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三等奖HD234131 安庆师范学院 D 以文化主导的“五位一体”和谐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分析三等奖HD235012 厦门大学 D NGO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调查——以云南环保NGO为例三等奖HD236012 南昌大学 D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的综合调查分析三等奖HD236071 江西师范大学 D 水污染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以乐安河沿岸农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6102 井冈山学院 D 高校解困助学工作中无效资助和过度资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三等奖HD236104 井冈山学院 D 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变迁之路——以江西省土城村、贵州省双河村为个案三等奖HD237161 泰山医学院 D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试点为例三等奖HD237201 山东工商学院 D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三等奖HD23723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D 青烟威地区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性规划研究三等奖HD241021 河南大学 D 留守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三等奖HD241022 河南大学 D 湮灭,抑或涅槃——河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三等奖HD241114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2082 中南民族大学 D 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三等奖HD24217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D 我国当前举行中华成人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三等奖HD244033 暨南大学 D 广东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与研究三等奖HD244126 广州大学 D 以人为本关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调查研究三等奖HD24416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D 当代青少年家庭性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佛山五区的调查报告分析三等奖HD250015 重庆大学 D 当代大学生科学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三等奖HD250024 西南大学 D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三等奖HD250061 重庆师范大学 D 川江号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三等奖HD250071 重庆工商大学 D 现代社会工作创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HD250121 重庆三峡学院 D 三峡库区移民心态调查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研究三等奖HD251042 西南财经大学 D 从廉租房出发探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三等奖HD252015 贵州大学 D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为据三等奖HD253031 云南农业大学 D 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三等奖HD262031 兰州理工大学 D 农民工问题调查三等奖HD321075 沈阳工业大学 D 辽宁省高校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三等奖HD323071 东北农业大学 D 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调查研究三等奖HD334035 安徽大学 D 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三等奖HD334081 安徽师范大学 D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变化——基于芜湖市市辖三县一区乡村居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三等奖HD342073 华中师范大学 D 信仰空间再造的动力学三等奖HD342074 华中师范大学 D "内陆型"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分析视角三等奖HD344016 中山大学 D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三等奖HD344104 华南师范大学 D 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三等奖HD345042 广西民族大学 D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加文村为例三等奖HD361091 西安工程大学 D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三等奖HD364021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D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三等奖HD365014 新疆大学 D 乌鲁木齐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后公共事业建设调查报告三等奖ID211134 中国政法大学 D 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JD211081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D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三等奖JD213051 河北科技大学 D 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三等奖JD231101 上海理工大学 D 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分析三等奖JD232193 南京师范大学 D 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410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D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三等奖JD237133 山东师范大学 D 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三等奖JD241111 河南中医学院 D 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三等奖JD241132 南阳师范学院 D 论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包模式及其依据模型的构建三等奖JD2420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D “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三等奖JD244103 华南师范大学 D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三等奖JD251043 西南财经大学 D 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方案探讨三等奖JD253051 云南财经大学 D 昆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三等奖JD261065 西北大学 D 西部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前后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比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三等奖JD262022 西北民族大学 D 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课余时间安排状况分析——性别、东西部、出生地类型专项分析三等奖。
第39卷第1期2021 年2 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39,No. 1Feb. ,2021文章编号: 2095-4298(2021)01-00014-07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马德彬】,简晓彬12**,沈正平12,冉 英1收稿日期: 2020-07-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5AJL01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EYB00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项目(2020XKT027)作者简介:马德彬,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 :2235419204@qq. com.*通信作者:简晓彬,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E-maljianxiaobin2007@126. com.(1.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9; 2.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9)摘要:产城融合是产业、城市与人口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 现.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测度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并与徐州其余6个县(市、区)比较,对产业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的徐州高新区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表明:铜山区产城融合度总体较高, 且明显高于其他6县(市、区);但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产-人融合度明显高于产-城、城-人 融合度;徐州高新区通过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等互动发展,成为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带动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针对存在问题,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向“人-城-产”高级模式、加快“三生”空间融合等对策建议.关键词:产城融合;主成分分析;熵值法;铜山区;徐州高新区中图分类号: F129 9 文献标志码: A do : 10 3969/j issn 2095-4298 2021 01 003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ongshan district of Xuzhou cityMa Debin 1 , Jian Xiaobin 1,2* , Shen Zhengping 1,2, Ran Ying 1(1InstituteoftheBeltandRoad ,Jiangsu NormalUniversity ,Xuzhou221009,Jiangsu ,China ;2. Iluaihai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tut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9,Jiangsu ,China)Abstract :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s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among industry, city and population, and it isaconcretemanifestationof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 ment. Taking Tongshan district of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ntropymethod , the level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ongshan district is measured ,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other six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Xuzhou city. The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Xu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 opment Zone is analyzed , which is planned and constructed simultaneously by industry and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ngshan district has a high degree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six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However ,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each subsystem is quite different , and thedegree of industry-people integra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ity-industry and city-people integration. Throughthe nteractvedevelopmentofcharacterstc ndustres , nfrastructure ,scentfcandtechnologcal nnova-ton ,andecologcalculture ,Xuzhou Hgh-techIndustralDevelopmentZonehasbecometheleadngdemonstraton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cities in Tongshan district, and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 banzaton nthewholedstrct.Invewoftheexstngproblemsandthenewrequrementsofhgh-qualtydevelop-ment ,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onsareputfroward ,suchasspeedngupthe ndustraltransformatonand upgrading , speeding up the change to the advanced mode of " people-city-industry" and speeding up the spatial inte gration of "three living".Key words :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entropy method ; Tongshan district ; Xuzhou Hgh-techIndustralDevelopmentZone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经开区、 高新区).在近40年的建设中,各级各类经开区、高新区发挥了带动城市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经开区、 高新区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空间形态不断扩展的第1期马德彬,等: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15同时,其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布局缺乏有效匹配和契合,出现了产城分离问题[1],产生诸如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不足、配套功能不完善、职住不平衡,以及“空城”与“睡城”等弊端,带来生产要素和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既阻碍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也限制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功能提升⑵.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迫切需要城镇化发展模式向质量型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向中高层次提档升级.因此,必须全面加快产城深度融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就是在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下,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为着重解决开发区、高新区等产城分离问题提出的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以推动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提升.这一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如:刘畅等[]借鉴上海等地经验,探讨了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秦浩明4以常州武进区为例,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绿化等方面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谢涤湘等[]以惠州潼湖科技小镇为例,分析了科技小镇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路;徐海峰等6分析了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理,提出了以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吴娟等[7]分析了工业园区转型、卧城转型、白地造城等典型产城融合模式的发展重点与思路;刘欣英凶从生产要素、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及发展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翟战平[]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城融合需要向功能融合、内涵多元、开发深度提升方面加快转变;王霞等[10]采用因子分析及熵值法,对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比较;丛海彬等[11_12]从产、城、人3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地级市产城融合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分析.魏倩男等[13]选取衡量产城融合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对河南5个城市产业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将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经开区、高新区、城市新区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使城市和区域的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相互融合[14],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完善服务配套和提升城市功能[7],以达到产业、城市、人口之间富有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先进模式.不难看出,产城融合是一种追求产、城、人良性互动和互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规避产业孤岛化和城镇空心化风险,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探讨城市辖区、高新区等产城融合发展的定量评价及对策思路,结合资料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对国家级高新区产城融合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徐州乃至我国类似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域铜山区是由2010年9月撤销原铜山县而设立,为徐州市5个辖区之一,具有与县(市)相当的大部分社会经济管理权限,是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之一,拥有苏北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一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徐州高新区).2005年,铜山县首次进入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列第74名.2020年,铜山区综合实力居中国百强区第47名,被誉为“苏北第一区”.为了解决已有研究过于集中经开区、高新区、产业园区等新城新区问题,结合研究目的和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徐州市下辖的贾汪区、邳州市、新沂市、沛县、睢宁县、丰县6个县(市、区)纳入比较对象,通过比较,明确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1.2数据来源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邳州市、新沂市沛县、睢宁县、丰县共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所使用的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2020年《徐州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前瞻数据库、徐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等.个别缺失值采用回归方法或平均值进行估算得到.2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产城融合内涵,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本文从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人的发展3个方面构建区域产城融合一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选取了12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进行产城融合定量测度,见表1.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15]对产城融合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采用熵值法[10]确定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中各指标的权重.16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表1产城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Tab. 1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一(级权指重)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产业发展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亿元)(03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元/km 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授权量〔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个) 工业用电量(亿kW ・h )企业所得税(万元)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 2/人)(0 324)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km 2)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全社会用电量(亿kW ・h )环境状况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公共服务每万名在校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人/万人) 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人/万人)每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人) 公共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人)人的发展收入情况职工平均工资(元)(0 3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就业质量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人)生活质量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 2/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教育水平普通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人)各类学校总数(个)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注:除特别说明外,所有原始指标均为各县(市、区)统计指标.3产城融合水平测度3.1主成分提取运用SPSS 22. 0软件,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为保证主成分能够代表 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特征值〉1和累积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提取产业发展、城镇化发 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由因子载荷系数可知,产业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38.814%,在工业用电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企业所得税5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30.120%,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地区生产总值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8.875%,在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城镇化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6.068%,在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全社会用电量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 重比为26.037%,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名在校生拥有专任教师数3个 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6. 781%,在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四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6.469%,在 人均邮电业务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五主成分的权 重比为13. 162%,在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公共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 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人的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9.930%,在 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个指标上载 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4. 496%,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就业率、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0.070%,在普通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各类学校总数上载荷较大;第四主成分的权重比 为16.317%,在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3.2指标权重及产城融合水平综合得分根据因子成分得分系数与标准化后的指标数表2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Tab. 2 Eigenvalues and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成分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人的发展特征值方差贡 献率/%累积方差 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 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 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14.65838.81438.8143.64926.06826.0683.59229.93029.93023.61430.12068.9333.64526.03752.1052.94024.49654.42632.26518.87587.8082.34916.78168.8852.40820.07074.49542.30616.46985.3551.95816.31790.81251.84313.16298.517第1期马德彬,等: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17据,可得到各主因子得分•然后,以各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可得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得分•最后根据3个子系统的得分和熵值法所计算的权重(表1)可得到各县域的产城融合水平综合得分及子系统两两融合的水平得分,见表3.表32019年徐州市7个县域单元产城融合度得分Tab.3Scores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degree of seven counties in Xuzhou in2019县域-子系统得分综合得分犉(融合度)子系统两两融合水平得分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人的发展产-城融合度产人融合度城-人融合度铜山区 1.1930.05205720.61804300.6020206邳州市0.1450.1100.5570.2690.0860.2340.219沛县0.0800.3770.1260.1910.1500.0690.164新沂市―0.0750.438—00970.0840.116—00580.110贾汪区―0.3610.2690.1650.017—0038—0.0700.142睢宁县—0.280—0.410—0740—0474—0230—0.341—0377丰县—0.701—0836—0582—0706—0513—0435—04633.3产城融合水平结果分析与比较3.31铜山区产城融合程度总体较高借鉴文献[6],将产城融合水平分为5个类别:高度融合型(F>0.85),中度融合型(0.45W F V0.85)初级融合型(-0.25W F V0.45),接近融合型(-0.85<F V— 0.25)基本分离型(F C-0.85).测度综合得分越高,意味着产城融合度越好;反之则差,严重的为产城分离.由表3可知,徐州市各县域单元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铜山区综合得分最高,属中度融合型;其次为邳州和沛县,均属初级融合型;再次为新沂市和贾汪区,也属初级融合型;睢宁和丰县得分相对较低,属接近融合型•总体来看,在 所比较的徐州7个县域单元中,铜山区产城融合度总体较高,与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徐州高新区的核心支撑关系密切,需要作进一步的典型分析.3.3.2铜山区产-城-人各子系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2015—2019年,铜山区产城融合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振荡上升趋势(图1)具体来看,城市发展水平增长较为缓慢,产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较大,人的发展程度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表3结果可知,铜山区产-城融合度、产-人融合度、城-人融合度得分均居于其他6个县域单元之首,表明其产城融合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融合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余6个图12015—2019年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子系统得分Fig1Scoresofcity-industryintegrationsubsystemof Tongshan district,Xuzhou city from2015to2019县域,形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较高得分•但进一步看,铜山区产-人融合度得分最高,属中度融合型,而 产-城、城-人均属初级融合型,表明其产城融合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融合发展步调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产-城、城-人融合度水平.4徐州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分析4.1融合历程徐州高新区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铜山经济开发区•它于1993年批准为省级经开区,2011年 更名为省级高新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之前,铜山县可谓“有县无城”,直到启动经开区建设,县政府驻地搬迁至铜山新区(铜山镇)成为经开区与城镇同步规划建设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徐州高新区基本上是按照产城融合模式建设的,它将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致力于创建徐州创新发展引领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回顾其建设历程,徐州高新区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产城融合具有不同的目标及重点,展示了产城融合向广度、深度不断进发的演进轨迹.4.11“以产兴城”的起步阶段(1992—2010年)这一阶段以加快产业发展为重点,在全球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铜山经开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低成本制造基地,通过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生产多元化产品出口国外,为铜山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经开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引进美国ESCO、云意电子、美驰车桥、韩国格利尔、台湾康师傅、徐工特汽、徐挖机械等国内外企业千余家,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初步形成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3大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经开区积极推进居住配套建设,仅2000—200618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年,以经开区为核心的铜山新区开发房地产项目就达141个,总投资27亿元,带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从经开区早期建设的实践来看,人们对于生产与生活两大功能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即从主要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原则建设工业点,到设置部分生活配套的工业社区,而要建设生产与生活配套同步推进的综合园区则尚需时日.反映到铜山经开区,由于这一时期的产业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且工厂主要集中在郊区,与城市联系甚少,“职住分离”现象较为普遍.4.1.2“创新驱动”的成长阶段(2011—201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前期大量引进项目的建设投产和加快发展,形成了初步的产业体系及园区建设基础,开始谋求从以工业为主的生产型开发区向提供完善公共服务的多功能开发区转变这一阶段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生产与生活等服务设施配套能力,提高了开发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 2010年9月,经国务院及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标志着徐州城市“南进”正式拉开大幕,铜山也进入融入主城区的新阶段.2011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铜山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首家获批的综合性国家高新区.以此为契机,徐州高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和功能融合,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科技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4.1.3“质量引领”的提升阶段(2016年以来)这一阶段产城融合进入到了相对成熟期,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生产的高效化、智能化、服务化,园区发展更加注重产-城-人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实现产城融合与社会和谐发展.基于不断增强的产业实力和逐步完善的城市功能,以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徐州高新区着力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按照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顺应产业与城镇发展规律,推进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徐州高新区的未来目标之一,就是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示范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新型城区.4.2实践路径4.2.1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州高新区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浪潮,积极贯彻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种车辆制造、冶金、电子和现代服务业6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和现代生态都市农业4大基地,积极培育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安全科技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壮大高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17].同时,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按照“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城镇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工业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城市服务、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另外,培育发展现代生态都市农业,加快构建以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以同城化为战略支点,以高新区为重要支撑,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铜山区与徐州主城区规划、功能和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聚力把铜山区建设成为徐州主城区的重要组团和城市副中心4.2.2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发展近30年来,徐州高新区不断加强园区道路、交通、通信、居住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建设布局,全力打造以产业聚人、功能留人和生态宜人的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先后实施了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治理等多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了总部经济集聚区配套、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完善等工程项目.仅2016年就建设园区道路22km,铺设污水管网25km、供热管网24km、供配电线路26km、亮化线路38km,绿化面积70万m2,完成中学建设、公共自行车布点、无线局域网络覆盖等民生工程[18],使高新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以来,高新区加快黄河路西延、珠江路维修、长安路改造以及徐宿快速通道等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入新建,续建徐州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爱登堡国际学校等文体项目,为改善高新区居民生活配套、吸纳高端人才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不断增添新活力.4.2.3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徐州高新区依。
徐州铜山区规划徐州铜山区是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东部,是徐州市的南缘。
徐州铜山区地处华北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交汇点,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徐州铜山区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首先,徐州铜山区应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以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该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冶金、石化和化工,这些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徐州铜山区需要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徐州铜山区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
城市规划应立足于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注重绿化和景观的建设,增设公园和绿地,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工业废气和废水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另外,徐州铜山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交通运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徐州铜山区而言也是如此。
徐州铜山区要加大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市政道路,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促进农业发展。
最后,徐州铜山区应加强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徐州铜山区要通过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采取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徐州铜山区应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加强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徐州铜山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实践源头,总书记在浙江提出的“八八战略”“两山”理论等,较为系统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嘉善县曾经作为总书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的基层联系点,不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践行新思想的生动实践地,研究讨论嘉善经验与启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徐州市铜山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皖三省交界,“C”字形环绕徐州主城区,面积19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万,下辖16个镇、9个街道、1个国家高新区、1个省级经开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铜山在上世纪90年代曾是全国十个大县之一,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之后经过大小6次区划调整成为现在的模样,2010年撤县设区,经济总量现在仍居苏北第一,2020年GDP为1181.5亿元。
同嘉善一样,铜山也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的好地方。
境内碧山林立、湖泊密布,有山头600余座、湖泊30余处,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城东吕梁山方圆近200平方公里,今年9月将在那里举办第13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城北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这里养生文化、两汉文化交相辉映,彭祖在此立“大彭氏国”,修身养性、烹制美食;汉王刘邦与项羽争雄,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县域治理现代化贡献铜山经验刘光明*【摘要】“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完善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着力增强区域治理能力,在县域现代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四五”时期铜山还将建设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生态高地、善治高地、宜居福地“四高地一福地”的美好蓝图,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示范区。
【关键词】县域社会治理区域示范区铜山经验*刘光明,中共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副书记。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0.12•【字号】徐政办发〔2020〕90号•【施行日期】2020.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副产品购销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实施意见徐政办发〔2020〕9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关于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10月12日关于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实施意见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连接城乡的独特优势。
促进农产品流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培育了一批产供销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在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扩大城乡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对照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流通组织体系尚不健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流通方式和业态还不完善。
为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20〕53号)要求,促进农产品收加储运销一体化发展,实现产销顺畅、优质优价,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目标定位,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抓手,抢抓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机遇,着力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进一步完善提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构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消费环境全面改善、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为确保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发展全面引领r——铜山区茅村实验小学
孙磊
【期刊名称】《体育教学》
【年(卷),期】2018(038)002
【总页数】1页(P13)
【作者】孙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实验小学 2211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6
【相关文献】
1.“中关村指数”首次发布全面反映中关村创新发展指标 [J], 刘瑞营
2.引领创新改革发挥示范作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创新发展回顾和2015年工作展望 [J],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3.聚焦前沿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举办颁奖典礼 [J], 张莉[1]
4.打造嘎查村宣传教育党建联合体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宣传思想引领力——以乌审旗无定河镇庙滩村、水清湾村、无定河村为例 [J], 陈浩渊
5.理念引领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学积极推进特色教育,引领学校稳步发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