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21世纪三次大颤栗
- 格式:pdf
- 大小:74.46 KB
- 文档页数:1
人类面临第三次大变革时下的乱象纷呈,动荡不止,绝非末日之凶兆,恰恰是人类第三次大变革即将来临的吉兆。
这是一个全新时代诞生前的骚动与震荡,列车转轨时必有摇晃与颠簸,胎儿出世前必有痉挛与阵痛,季节转换时必有乍暖乍寒的交错,青春期发育时必有变声与紊乱。
大变革前的紊乱新世纪伊始,随“9·11”双子座崩塌的一声轰响,恐怖、混乱的幽灵,就此形影不离。
从伊拉克到阿富汗,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本·拉登刚除,阿拉伯又闹起广场革命,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再到叙利亚,几十年的老牌政权与铁腕,骨牌似地相继倒下。
曾温文尔雅的穆巴拉克,竟躺在推车上潦倒受审,自恋若狂的卡扎菲,死得那样委琐、狼藉。
动乱仍无尽头,而如何重建秩序,更难见踪影。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尚未完全平息,信用评级被下调。
一直自以为稳定繁荣的欧洲,又堕入主权债务危机泥潭,信用评级也遭下调。
各国纷纷紧缩开支,又引起抗议,骚乱不止。
英国出现上百万人的大罢工,美国华尔街的“占领”运动,正如流感病毒一样,在西方蔓延。
日本福岛核泄漏尚未完成封堆,自称世界顶级福利国家的挪威,竟又出现毫无人性的杀人案,和平的基督教伦理受到严重挑战。
2012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恶化速度超出外界预期。
再加上气候反常,非洲之角大旱,东南亚洪涝,地震海啸,火山喷发。
于是在《2012》大片影响下,有些人惊呼世界末日真要来临。
其实,相对于几十亿年的地球史、十几亿年的生物史,人类文明仅为万里长河中之一小段,人类正处青春时代,来日方长。
一切悲观论点、末世情结,都是不科学的。
集当今人类认知水平之大成,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人类已发生过两次大变革,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大变革的前夕。
笔者认为,唯从这一大局出发,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走向。
人类第一次大变革现代人类发生于10多万年前的非洲。
作为人类始祖的直立猿人,出现于320万年前的东非,后来曾分布全球,如东方的北京人、蓝田人,西方的尼安德特人等。
亚洲的崛起亚洲的崛起考点1 亚洲革命风暴一、起因19世纪上半期,列强加紧侵略,亚洲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性质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三、史实1、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起义。
2、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起义。
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4、中国太平天国起义。
5、印度民族大起义。
后三次起义将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四、意义1、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
2、表达了广大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考点2 亚洲的觉醒一、起因19世纪末2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二、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特点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也包括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四、史实1、朝鲜1907年开始的义兵运动。
2、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20世纪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4、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考点3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一、鸦片战争英国发动(1840—1842年),清朝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中国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1856—1860年),中国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发动(1894—1895年),丁汝昌等抵抗,中国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美等八国发动(1900),清军和义和团联合抵抗,中国战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4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2、兴起①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组织东北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一二九运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②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③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抗日反蒋;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 3.6 亚洲革命风暴[课型] 新授[第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或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和五次重大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重点] (1)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目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重点。
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出于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求,加强了对亚洲的侵略活动,亚洲众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人民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
(2)印度人民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是重点。
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难点]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难点。
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策略,使印度民族大起义遭到失败。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板书)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一、亚洲革命风暴1.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2.列强侵略的目的和危害3.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表现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2.起义的爆发和发展3.起义的失败4.起义的意义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西欧和北美主要国家也迅速追赶英国。
到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进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我们回忆一下,工业革命给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又给亚非拉落后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回答)师: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为了满足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了更加疯狂的侵略和扩张。
2010-2011年第一学期《世界现代史》科目考查卷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08-1 任课教师:姓名:杨XX 学号:080640601XX 成绩:亚洲觉醒一、背景(原因)(1)侵略新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如瓜分狂潮),亚洲人民必然掀起反帝反封的新高潮。
(2)亚洲新变化:亚洲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意识产生。
二、典型伊朗的的立宪革命、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青年土耳其运动、中国的辛亥革命三、重要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对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它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3)它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5)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四、分析伊朗的的立宪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并在俄国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
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印度孟买大罢工标志着亚洲觉醒时期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束。
它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青年土耳其运动:在平息前国王叛乱的过程中,有一名年轻的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初显身手,时任参谋长,这就是一战后迫使英法协约国改变对土耳其苛刻和约的民族英雄。
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发展顶点。
它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
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表过伊朗、土耳其革命的评论文章,从中吸取经验。
《民报》还大量转载自主自产运动的许多报刊的文章,它的主编章太炎还同印度革命者锑逻罕和保什有交往。
该报还提出了“亚洲和亲”的联合命题。
《拿破仑》是享誉世界的德国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代表作,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本书在美国出版后在“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榜首。
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
拿破仑代表一个时代,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天才。
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史实与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使本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埃米尔〃路德维希,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传记作家。
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
他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却选择了作家和记者生涯。
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
《歌德传》及《拿破仑》的出版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传记作家,他开创了传记写作的新流派,以描写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性格分析而享有盛名。
他的传记作品如《米开朗琪罗》、《林肯》、《俾斯麦》、《斯大林》等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文摘1不屈的科西嘉一位少妇坐在帐篷里,身上围着被子,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倾听着远处传来的轰轰隆隆的响声。
太阳落山后还在攻击吗?或许是荒山中的雷雨声,或者是狐狸和野猪栖身的原始森林里的阵阵松涛声?她看起来像个吉h赛人,被子半掩着白色的胸脯,她在雾气中沉思着,不知今天外面的战况如何。
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是他吗?他答应要来的,虽然这儿离前线很远,而且外面雨意漾漾。
门开了,带着一股新鲜空气,进来了一位军官。
他身材削瘦,着一身插有羽毛的五光十色的衣服,举止洒脱,是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贵族。
他很亲热地向女人打招呼,她跳起来,把婴儿交给女仆,摆上了酒。
她解下了头巾站在他面前,栗色卷发裹着明净的额头,迷人的嘴不断地提着问题,修长的脖颈,活力十足,骄傲的鼻梁高高隆起,挂在腰上的短剑闪闪发亮。
在山中住时,她从来都是剑不离身。
这位有着战士气质的美女仿佛在向人表明,她来自古老的部族,他们意志坚强,行为果断。
亚洲战场转折1945年的亚洲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各国势力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血腥激烈的争斗。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亚洲战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这些转折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给亚洲乃至全球带来了巨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了太平洋战争。
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引发了美日之间的全面战争,战场迅速扩大至亚洲地区。
日本通过迅速占领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了战略优势。
然而,这一次突袭不仅将美国激怒,也唤醒了亚洲国家的民族觉醒意识。
第二次转折:盟军夺回太平洋岛屿自1942年开始,盟军陆续发动了一系列反攻行动。
其中,太平洋岛屿的收复成为争夺的重点。
随着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击败了日本航空母舰,美军夺回了先前丧失的战略要点。
而后,随着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推进,日本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控制逐步削弱。
这一系列行动的成功使得盟军逐步恢复了在亚洲战场的主动权。
第三次转折: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抗日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长期以来,中国军民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年代,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展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
在1945年,中国军队凭借着无数将士的牺牲和拼搏,成功解放了大部分领土,为整个亚洲战场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转折:核武器的应用与日本投降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核战争。
这一行动也直接导致了日本政府的投降,标志着亚洲战场的战争结束。
原子弹的爆炸使得日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核武器被应用的警示。
亚洲战场的转折不仅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人类对自身前途和选择的深思熟虑。
亚洲战场转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是无数军民的牺牲和付出。
然而,这一系列转折的发生深刻地改变了亚洲地区和整个世界。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更多国家觉醒,反抗侵略者;盟军夺回太平洋岛屿挽回了战局劣势;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展示了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的能力;核武器的应用则为世界留下了永恒的警示。
重拾记忆:历史上的传染病大流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的大流行屡见不鲜。
它们如同历史的阴影,时刻提醒着人类在与自然界共生的过程中,仍需保持谦卑与敬畏。
我试图重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回顾那些曾令世界颤栗的传染病大流行。
我的记忆之旅回到了公元前的古埃及,那里爆发了记载最早的鼠疫疫情。
这场灾难性的疫情持续了300年,导致古埃及文明的部分毁灭。
鼠疫的恐怖,如同一场无形的战争,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摧毁着社会的根基。
随后,我穿越到古希腊,那是公元前430年,雅典城爆发了严重的瘟疫。
这场瘟疫持续了长达7年,导致雅典人口锐减,国力大减。
正是在这场瘟疫的阴影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这场瘟疫,不仅改变了古希腊的历史轨迹,也对人类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的记忆之旅继续,我来到了14世纪。
那时,黑死病在欧洲肆虐,导致了约5000万人死亡。
这场大流行持续了3年,席卷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了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
黑死病的恐怖,使得人们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促使了宗教信仰的强化。
时光荏苒,我来到了19世纪。
那时, cholera(霍乱)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导致了数千万人的死亡。
这场大流行,使得人类对卫生条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促使了公共卫生的发展。
20世纪,我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见证了两次流感大流行的肆虐。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了约5000万人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大流行。
这场流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也使得人们对传染病的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我看到了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H1N1(甲型流感)和Ebola(埃博拉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爆发。
这些疫情,使得人类对传染病的防控更加重视,也推动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重拾这些记忆,我深感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既有痛苦和失落,也有希望和光明。
每一次疫情,都是人类对生命的一次深刻理解,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洗礼。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守护人类的健康与安宁。
21世纪,主动与被动的战争!_1000字回眸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想一想,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一场愚蠢的战争,为争夺殖民的而失去自我的同盟国也必定失败。
人生往往是充满被动与主动的,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就必定不会有居高临下的一天,把握自己的地位,才是真正的转折点!纵观现在世界形势,中国已成为全球焦点,无论是超级大国美国,还是小的“坚强”的日本、韩国!都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近一个月来,世界形势变化巨大,多方面情况已经使中国面临四面夹击的危险,无论是中国渔船被捕,还是金正日的离世、金正恩的上台,美国的挑衅,都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然而,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却始终相信,此次全球性的拨乱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如果中国抓住有利时机,隔断其他国家的命脉,中国就必将走向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相反,如果中国没有正确的抓好时机,那么,中国将会第二次被世界瓜分,一崛不起,然而在我个人观点上来看,中国必定不会输,因为中国站在主动位置上,而其他国家的情况十分被动,都存在着致命弱点。
拿美国来说,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解决,国家资金缺乏,民众攻占华尔街,这一系列事件,必将成为他的致命弱点。
专家还强调,中国计划到2020年向月球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到2049年在月球建设具备军事机能的基地。
另一方面,美国正准备放弃探月计划。
所以,美国和中国的所处关系恐怕全世界人都明白,谁处于主动,谁处于被动,都不言而喻!我以上所说的,只不过是纵观世界形势,把世界变小了!其实,国与国,人与人都是相同的,占有主动位置的,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主动觉不稳定!世界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国家形势,多变复杂,人类社会也绝不简单,身为一个中学生,我绝对不会讨论商业场上的竞争问题,我所重视的,是学校的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学生也是人,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所以,请我们想一想,班级第一,是否占有主动位置呢?我想,一定是,因为,无论是那一个人,想要进步,超越对方,都会有一个竞争的目标,最高,就是全班第一,全班第一的目标是保持不动,而想要超于别人的人,也是动的幅度最大的一个人。
亚洲的世界战争与影响亚洲自古以来一直是战争的焦点之一。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个大陆上发生了许多战争,其中一些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亚洲的世界战争与其所带来的影响。
亚洲的战争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时期,一系列的内战和战斗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技术和军事战略对后来的战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它们还为后来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帝的建国奠定了基础。
进入近代,亚洲的战争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更具规模。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将中国推向了近代化的改革潮流,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衰落。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割让和对外侵略,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20世纪中叶,亚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直接或间接地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亚地区成为了几个大国之间的争夺焦点。
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到对太平洋的进一步扩张,这些战争不仅给亚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还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亚洲的战争也对地区的人口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迁徙,还破坏了基础设施、农田和工厂。
许多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被战争所摧毁,需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重建。
同时,亚洲的战争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许多人开始怀疑和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和权威。
在日本,二战后国家发生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日本文化和道德价值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社会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此外,亚洲的世界战争还产生了一些地缘政治上的影响。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美国在亚洲的扩张和介入,奠定了美国在该地区的长期霸权地位。
在战后,韩战和越南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冷战对抗。
亚洲国家成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角力地。
尽管亚洲的世界战争给地区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但也从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第27课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1.朱立群教授在其文章中写道: "该|报告彰显了欧洲国际观念的和平与合作的性质,……追求在有效的多边主义根底上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平安与合作的世|界.〞 "一个强大与和平的欧洲,是推动全球治理、实现国际体系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以上材料可以用来探究()A.世|界一体化的意义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C.欧洲一体化的意义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影响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欧洲对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平安与合作的世|界的认识,这正是欧洲一体化的意义,应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答案 C2. "为了牵制、阻挠欧洲一体化进程,美|国一直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之难以形成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控制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D.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之难以形成合力,原因就是欧盟的开展危害了美|国的利益,故D项的说法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 D3. "这一组织还制定了将其扩大到……所有非共产主义国|家的方案,强调取消关税和其他阻碍地区和全球贸易的障碍.但是它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缺少像欧盟那样典型的经济合作.〞该组织()A.为西欧主导的区域经济体B.无益于区域经济的开展C.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D.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从材料中 "取消关税〞、 "非共产主义国|家〞、 "欧盟〞等信息,可以大致判定该组织不是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最||有可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由此可以排除A、B两项;从材料表述来看,C项符合材料原意,而D项对材料本身理解不正确.答案 C4.2021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俄罗斯远东海滨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落下帷幕,会议重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愿.下面有哪个组织倡导的原那么与之类似()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北约组织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它倡导自由贸易原那么,强调减少贸易壁垒,应选A 项.B、C两项分别为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皆排除;北约组织是(政|治)、军|事组织,排除D项.答案 A5.有关以下组织的史实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中|国是创始成员国之一B.是独立主权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C.是由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组成的D.宗旨是实现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流动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都包含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应选C项.中|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无关.中|国于1991年正式参加APEC ,但并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创始会员国,排除A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都是独立主权国|家;但亚太经合组织那么不是,如中|国香港,排除B项.近年来,APEC也开始介入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议题,如人类平安(包括反恐、卫生和能源)、反腐败、备灾和文化合作等,排除D项.答案 C6.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D.兴旺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解析从图表看,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布极不平衡,应选C项.A 项表述不合史实;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故B项表述不正确;图表信息无法说明D项.答案 C7.?中|国经济未来20年?: "中|国为什么享有了20年的繁荣?在于我们深化自身改革的勇气,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巨大的阵痛.第|一次阵痛是在1978年……第二次阵痛是在1992年……第三次阵痛是在2001年……〞其中 "第三次阵痛〞指的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中|国正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解析根据 "第三次阵痛是在2001年〞可推断应该选择发生在2001年的事件,符合这一时间点的是中|国参加WTO ,应选C项.A项是1992年十四大的内容;B项发生在1991年;D项始于2003年.答案 C8.对以下列图反映的主题解读最||恰当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外贸开展B.中|国参加世贸组织后经济迅速开展C.世|界银行大力支持中|国经济开展D.中|国大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解析此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结合图片的提示语,可以在当今世|界经济的一系列史实中作出正确判断.答案 B9.?全球化与开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浪潮?: "事实上,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带动(政|治)及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全球开展.开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就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起步和开展起来的……〞这反映了()A.宏观上讲,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化B.(政|治)民主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局部C.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开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D.开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是西方(政|治)民主化的翻版解析由 "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 "开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就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起步和开展〞,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开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应选C项.A项太绝||对,排除;(政|治)与经济是对等的,排除B项;D项错在 "翻版〞,排除.答案 C10.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开展委员会通过了投票权改革方案,将开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 ,其中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由原来的 2.77%提高到 4.42% ,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说明()A.世|界银行决定权实现了由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的转移B.美|国独有的否决权地位发生严重动摇C.改革方案使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平等分享世行投票权D.开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解析世|界银行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而股金份额的多少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故D正确.答案 D11.2012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A. "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B.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解析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说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A项只讲到(政|治)一个方面,不全面;C项说法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解体,D项说法错误.答案 B12.观察以下列图,以下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图①所反映的本质现象最||早可追溯到新航路开辟B.图②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C.图③说明兴旺国|家资本都流向开展中|国|家D.图④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解析此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根据所学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由兴旺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于兴旺国|家而言由于其长期控制着资本和技术优势,所以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时机更大,而对开展中|国|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故C项表述错误,A项关于全球化的起源、B项关于全球化的辩证作用、D项关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都表述正确,故此题应该选择C项.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正在蔓延的 "欧债危机〞,对欧盟领导人的智慧产生了严峻的考验.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材料二(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假设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材料三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根底上.比方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防止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本钱,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欧洲(政|治)家们担忧二战后 "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困境.(4)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得到加强.结合上述材料及答复,谈谈你的看法.解析第(1)问,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 "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实际考查了二战后欧洲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根据所学知识答复.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可从材料 "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 "欧洲各国假设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 "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等答复.对世|界的影响可根据所学答复.第(3)问,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困境.较容易,可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答案.第(4)问, "看法〞可根据所学,酌情答复.答案(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方案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2)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影响:增强了欧洲的影响力,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3)集体决策机制难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危机.(4)看法一:挫折或倒退.欧盟成员众多,内部难以协调;各国利益争夺;制度弊端.看法二:加强.欧盟成员众多,实力强大;有克服危机的经验;欧洲一体化开展到相当程度.(任一看法均可,要表述观点和理由)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材料一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整个17世纪中,从中世纪就已开始的呢绒制造业仍是英国的主要工业和最||珍贵的输出品来源.在新工业中,采煤业的开展极其惊人.这一开展包括了采矿设备和排水机械的改进,这些改进促进了后来蒸汽机的创造.水力也比以前得到更广泛的利用.材料二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1895年德国建成基尔运河.材料三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分布着重表现在以自然资源为根底的国际分工.现在(20世纪末) ,那么主要以跨国公司的形式,进行全球范围大规模资源配置和生产的直接组织与销售.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使跨国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配置资源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成立时间分布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 "扎堆〞制造业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行业分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1)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的时间范围及其经济开展特征.(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成立出现顶峰期和 "扎堆〞制造业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该如何应对.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特征根据材料从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动力变化来说明.材料二反映经济全球化第二个阶段,即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开展特征从生产工具、联系方式、以及材料三表达的国际分工特点等角度答复;材料三反映经济全球化第三个阶段,即二战后,经济开展特征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环境来答复.第(3)问,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要理性应对,可以从抓住机遇、提高产品竞争力、吸引外资等角度答复.答案(1)第|一阶段是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期间,其特征是: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工业生产以轻工业为主,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动力由人力向自然力转变.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其特征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机器生产成为经济的支柱,国际分工以自然资源为根底,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成为联结世|界的媒介,现代化的交通那么成为纽带.第三阶段是二战后至||今,其特征是:全球范围大规模资源配置,通信技术为主要媒介,跨国公司是主要形式.(2)顶峰期的原因:顶峰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投资环境不断优化;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扎堆〞制造业的原因: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提供了可能;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还处在一个开展过程之中.(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规那么;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资,开展制造业;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开展信息效劳业.(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应对三次金融风暴,共和国有三大法宝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持续影响我国经济。
如果往回看,就会想起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
其实,早在我们党建政建国之初,金融风暴就曾作为一种全新的、严峻的考验摆在共产党人面前。
回首共和国60年,经历了三次大的金融风暴,而我国应对这三次巨大挑战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决策,值得深思。
1949年夏,当共和国还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分娩的婴儿时,投机资本家在经济上自负地向共产党人发动了进攻。
他们先是大肆进行银元投机,继而妄图控制“两白一黑”(粮、棉、煤),操纵物价。
在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银元价格从6月1日到10日的10天内就上涨了两倍。
银元暴涨,带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上海物价曾经在13天内上涨272.8%,并波及全国,严重影响了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打惯了军事仗、政治仗的共产党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新生的人民政权沉着应对,在陈云部署下,先后进行了1949年6月的“银元之战”,1949年10月到1950春的“米棉之战”,有力制止了银元投机,有效稳定了金融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平抑了物价,市场物价的控制权终于紧攥在新生的共和国手里,被毛主席称赞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共和国创立之初,革命先辈为新生共和国应对经济风险进行了艰辛探索。
共和国在迎击第一次金融风暴中,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倚重于行政手段,但在经济对策上的探索也已经起步,开始借助价值规律的威力打击投机者;宏观调控的端倪已经显现,当时成立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筹统一管理财政经济,财政、贸易、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行动,调动各种行政力量和经济资源,已经可以看到我们后来常说的宏观调控的运作雏形。
这为共和国在未来岁月里应对更加凶险的国际性金融风暴提供了宝贵经验遗产。
1997年7月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踏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门槛不久的中国,突然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性金融风暴中。
但我国对内对外的举措,已经显示出新时期共产党人在应对经济尤其是金融风险上的前瞻、理性和责任意识。
【高中地理】世界地震之最二十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二十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有三次。
1920年,中国甘肃省发生8.5 级地震,20万人死亡。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8.3 级大地震,致使4万人丧生。
东京36万多户房屋遭到毁灭,死亡和失踪者达14万多。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是二十世纪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幕:死亡242769人,重伤 164851人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1556年中国陕西省华县地发震时刻:1556年1月23日16时左右震中位置:中国陕西省华县附近(34.5N, 109.7E)震级:8级震源深度:20--40公里渭河流域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
有文字可考的3000年来,已发生4级以上地震40余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6次,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前1189年地震。
1556年1月23日北京时间24时左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半夜子时)正当人们入睡之际,古今中外地震史上最惨重的地震灾难发生了。
据记载,地震时袤延干里,振撼荡摇,川原拆裂,郊墟迁移,壅为岗阜,陷作沟渠,山鸣谷响,水涌砂溢,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推圯,十居其半。
以华县为中心,西起陕西渭南,东至山西永济蒲州镇,东西宽90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包括华县、华阴、大荔、潼关等县在内的2000平方公里,各类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
华县堵无尺,城垣尽塌,州署与城墙俱圯,庙学倾覆成墟。
渭南公私庐舍、城垣尽圯,县城楼橹墙堑,倾堙殆尽,鼓楼震毁,来化镇等地砖塔倒塌,县署破坏后莅治者咸席坐棚下。
华阴垣屋尽倾,县城遭覆隍之变,砖塔倒毁,儒学殿舍尽圯。
历代对华山封禅、祭祠的西岳庙观宇倾颓。
蒲州镇城郭宫室,倾覆殆尽,州署、抚、按察院的行召、布政分司、文庙、书院及兵备道衙门等,全部倒塌。
明代浦州是山西西南部重镇,住有山阴、衰垣二王的皇亲宗室 , 经过这次地震,堂堂钜镇,一望丘墟。
R SOUR 3
即使不考虑地震重建支出,仅以现有的预算计划来看,2011财年日本政府一般性支出总额将创历史新高,达到92.4万亿日元,而税收收入可能不会超过41万亿日元。
由此导致的资金缺口或将推动日本国债总额由2010财年的943万亿日元,攀升至998万亿日元。
以此增长速度来看,日本国债总量在2012财年突破千万亿大关,几乎已成定数。
不过,即便日本政府面临着一定的主权债务风险,地震重建筹资应该不会遭遇麻烦。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高级副总裁伯恩指出,日本国债市场容量较大且流动性好,虽然日本政府的债务风险将增加,但相信市场仍能以相对较低的资金价格满足日本政府的融资需要。
另外,日本本土储蓄充裕,并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这些因素均将减少地震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
日本地震的后续影响仍在陆续显现,市场仍无法弄清楚,损失和重建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又将如何在公共资金、私人保险和私人储蓄资金间分配。
这些因素使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展望变得不太清晰。
目前市场对日本地震损失的预测大致在10万亿日元到15万亿日元间,考虑到后续影响逐步显现,财政再平衡的道路将会更加漫长。
“短期内财政状况的恶化应可为市场所接受。
”渣打银行李籁思指出,虽然日本整体负债水平较高,但私人储蓄较为充裕,财政赤字和负债率的增加应该可以被消化掉。
相信日本国债收益率水平仍会维持在较低水平,特别在日本央行仍有足够能力推进其资产购买计划的时刻。
地震过后日本将需要进行财政刺激来重建经济,但是日本背负了高额的预算赤字和人口老龄化的严峻问题,重建将令日本不堪重负。
6@63刘书艳张环宇作者
中华工商时报新世纪周刊稿源
倪金节编辑
b
C over
封面
<<
地震和海啸将致使日本铁路、航空等运输业短期内瘫痪,严重
影响了日本国内的物流运行,产业链条或就此被打断。
日本大地震(9.0级)
2011年3月11日。
截止到4月5日已经造成12468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万亿日元,日本经济有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加上海啸和核危机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一片
风声鹤唳,产业链遭重创。
亚洲21世纪三次大颤栗
印度洋地震(8.5级)
2004年12月26日。
遇难人数超10万,造成的损失约100亿美元,严重挫伤了印尼经济的发展,为1997年金融危
机后的最大创伤。
此次地震及海啸的波及范围达到6个
时区之广。
汶川大地震(8.0级)
2008年5月12日。
遇难人数7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计。
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
此次地震影响到当年的农业收成,加剧中
国通胀。
E C E 7Email :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