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中的生态观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
《白鲸》的生态解读作者:黄东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随着地球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生态批评愈加受到关注。
本文从生态视角解读《白鲸》,通过对亚哈船长、大副斯达巴克、以实玛利、白鲸莫比·迪克、大海的生态表现的解读,总结出人类与自然对立、和谐的生态关系。
关键词:《白鲸》;生态表现;生态关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近些年,随着地球生态问题愈发的严重,生态批评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生态批评的研究开始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白鲸》是一部寓意丰富、深刻、笔触雄浑的长篇小说,生动讲述了亚哈船长和裴廓德号捕鲸船全体船员疯狂的捕杀白鲸莫比·迪克,最终除以实玛利外全部同归于尽的故事。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充分体现了作者麦尔维尔对生态的关怀和超前的生态危机意识,而作品中各种角色的描写也反映出了不同的生态表现。
一、《白鲸》中的生态表现1、亚哈船长的生态表现《白鲸》中的亚哈船长,几十年的捕鲸海上生涯练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当地人民的推崇和裴廓德号捕鲸船全体人员的完全服从,造就他成为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狂。
他不为金钱,不为权势,怀着复仇之心,将白鲸视为魔鬼,为了个人私欲将所有船员带入危险境地并陷入死亡的深渊。
亚哈作为人类的代表,对于自然的态度完全处于对立的角度。
他将自己视为受自然迫害的受害者,但他并未认识到自己多年来对大鲸的捕杀,是对自然无限度的破坏和掠夺,他自己的断腿之痛归根结底是由于他试图捕杀白鲸莫比·迪克造成的,这只是一种职业风险。
他对自然完全是一种敌视,将一切罪责归咎于莫比·迪克,基于唯我独尊的自然观,追杀白鲸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也是这种征服自然的偏执导致了人与鲸的共同毁灭。
2、大副斯达巴克的生态表现相对于亚哈船长的偏执和疯狂,大副斯达巴克对待白鲸莫比·迪克的态度是相对理性的,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白鲸》的生态启示被英国作家劳伦斯誉为“最伟大的海洋预言家和诗人”,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1891 )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海洋生态著作蜚声文坛。
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发表于1851 年的小说《白鲸》被现代小说家毛姆列为从古至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是十部小说之一。
梅尔维尔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环境探讨人与自然关系而闻名,《白鲸》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作家和现代环境主义者。
作为一部深刻的生态启示录,小说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而且对现实具有警示和指导作用。
《白鲸》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现代价值表现在生态启示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
1. 生态启示一:通过重审西方文明,激发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从生态学上说,《白鲸》的第一个启示是通过重审西方文明,激发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
19 世纪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西方社会高举人定胜天的旗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成功的改革,有力地展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威力。
这个前进的时代,西方环境问题尚不突出,人们沉浸在科学技术给工业社会带来辉煌成就的喜悦中,只有麦尔维尔等少数人在自豪的同时怀有一种危机感,他意识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已潜着危机”,并对西方文明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首先,麦尔维尔揭示了陆地人们对海洋生活的渴望的原因。
当时陆地上的人们在工业文明下成为像机器一样被异化的人,他们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渴望健康的海洋生活。
小说的叙述者以实玛利就是代表,这个患有抑郁症的神经质青年渴望出海的愿望十分强烈。
其次,麦尔维尔赞美原始文化并指责西方文明对自然的危害。
起初,以实玛利对食人生番魁魁格充满了恐惧感,但是经过同屋共床的经历后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经过交流,以实玛利得知魁魁格是来自西南方一个岛屿上的野人,是酋长的儿子。
魁魁格从小就想了解文明人的国度并学习他们的优点。
为此,他乘着一艘经过他们港湾的捕鲸船来到了文明人的世界。
尊重海洋——对《白鲸》的生态主义解读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如今,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此,人们越来越关注起对
海洋的保护。
在这种背景下,深度解读《白鲸》的生态主义思想有助于
引导人们关注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保护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
《白鲸》是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部文学巨著。
这部小
说通过讲述一个白鲸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深刻反思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
从中可以看出,梅尔维尔生态主义的思想渗透在小说中的方方面面,这种思想不仅受到广泛关注,也深刻影响了后人的生态观念。
三、研究目的及内容
本文旨在对《白鲸》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究过程中,将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及语言等方面,从文学角度加
以分析解读,目的是引导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对物种的保护产生深
刻的思考。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等细节的分析,深
入反思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念与思想内涵,以此来建立完整的论述
体系。
五、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是深入剖析《白鲸》中的生态主义思想,揭示小说中的文学特色和深刻的生态主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引导人们关注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3/2006作者简介:高莉敏(1981-),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白鲸 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高莉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摘 要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的是男权社会对于自然的开发和对于女性的压迫之间的联系,它批判了对于女性和自然压迫的男性统治。
麦尔维尔的 白鲸 ,通过!我∀以实玛利之口,讲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殊死搏斗。
小说围绕女性原则与自然在亚哈身上的毁灭以及它们在以实玛利身上的重建体现出了生态女权主义思想,从而揭示出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而只有重建女性原则,自然和女性才能得到解放。
关键词 生态女权;女性原则;自然;毁灭;重建生态女权主义关注的是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女权主义理论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
她指出:!生态女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
∀[1]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
斯普瑞特奈克批判了把男人与女人相对立,人与自然相分离的二元论,同时她把这种二元对立归结为欧洲根深蒂固的父权制世界观。
男性统治的人类对于自然的侵略等同于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这是生态女权主义者的共识。
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意识到!男权统治在女性压迫和自然压迫两者中所起到的相似作用。
所以生态女权主义在争取自身解放的同时,也把拯救地球的生死斗争视为己任。
∀[2]麦尔维尔的 白鲸 ,通过!我∀以实玛利之口,讲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殊死搏斗。
小说围绕女性原则与自然在亚哈身上的毁灭以及它们在以实玛利身上的重建体现出了生态女权主义思想,从而揭示出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而只有重建女性原则,自然和女性才能得到解放。
一、女性原则和自然在亚哈身上的毁灭沃尔夫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里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在我们每一个人当中都有两种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
生态主义批评观照下的《白鲸》解读作者:胡天赋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发表后,英美评论界一片责难,贬多于褒。
国内的评论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主题,象征等方面的研究。
用新的生态理论和生态主义批评为理论武器,对《白鲸》进行新的生态主义视角观照下的解读,可以发现作品中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美好的人与人关系的歌颂,对人与自然关系遭到破坏的叹息和控诉及作者对人类发出的生态预警等,从而为人们重新解读经典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白鲸》生态思想象征生态伦理一、引言长期以来,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因其多重的象征,复杂的结构,复仇的主题等。
引起了学者和评论家不同的阐释,它的批评接受也经历了种种不同的命运。
该书发表在1851年,当时的《文学世界》首先发难,指责该书是一部“知识杂烩”,,与此同时,英国《新闻周刊》评击该书的风格是“狂乱得像交尾的野兔一样如痴似狂”。
正如耶鲁大学教授理查德布罗德海德说的:“《白鲸》的文学批评声誉是复杂的,但是它在一般大众读者中的情况比评论暗示的还要糟糕”。
他还说:“在这本书出版60年后,由于无人讨论,无人阅读,它似乎成了一本不存在的书”。
由于该书使用了《圣经》中的人名,象征手法,复仇的主题,所以,长期以来,国内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如:(1)《白鲸》的象征意义:正义与邪恶一亚哈船长的性格:(2)复仇故事:(3)悲剧解读:,等等。
本文试图用新的生态理论和生态主义批评为理论武器,对《白鲸》进行新的生态主义视角观照下的解读,以发现作品中的生态思想,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美好的人与人关系的歌颂,对人与自然关系遭到破坏的叹息和控诉,作者对人类发出的生态预警,等,从而为梅尔维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人们重新解读经典作品提供帮助。
二、生态学思想及生态批评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和生态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的:“生态学是一门‘具有颠覆性的学科’,那么它要颠覆的是什么?能想到的可能是这样一些:由科学所形成的既定概念:不断膨胀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和结构酒方宗教反自然的传统偏见”。
从生态文学自然观视阈下浅析麦尔维尔的《白鲸》作者:翟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摘要:“生态”一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及高度的结合性,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日,生态危机已不仅仅存在于环境和社会范畴,而是以一种生态思想的模式与各个领域与学科结合,从而生成精分的生态子学科,如生态翻译学、生态批评和生态语篇分析等等。
生态思潮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而又独特的解构视角,麦尔维尔的文学作品《白鲸》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享誉盛名。
作品以表层的气势磅礴的悲剧色彩来渲染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深层讨论,本文在生态文学自然观视域下浅析《白鲸》中的生命命题。
关键词:《白鲸》;生态文学自然观;悲剧色彩作者简介:翟曼(1989-),女,吉林四平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生态文学自然观是一种新衍生出来的文学批评与自然史观相结合的文学分析范式,生态文学自然观把生态学的价值取向和主旨议题作为文学批评的逻辑前提,对文本的分析另辟蹊径,重新指导了对文本的阅读、解构与建构。
在此过程中,生态人文主义关怀和自然观相辅相成,均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生态文学自然观为探究文学乃至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切入路径,给文学分析、赏析与写作带来了勃勃生趣。
一、生态主义文学与生态批评过去,人们往往从单一维度分析文学作品包涵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类与历史的历时和共时的相互作用关系。
上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飞速发展,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突显;在其危及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时,应运而生的现代生态学摆脱了单一局限的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成为了具有强大生机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体。
生态文学自然观的主旨议题在于揭示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和关系,倡导尊重自然法则,回归自然怀抱,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认知世界的关系,并且摒弃了人类中心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拥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反对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形而上学本本主义的思维惯式来指导人类接触自然与审视自我。
《白鲸》中的生态观摘要:《白鲸》成为不朽杰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精湛的象征手法。
麦尔维尔用这种浪漫的手法,在生态批评还没有萌芽的时期,便已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和谐自然观。
关键词:《白鲸》;象征主义;生态观Abstract: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Moby Dick" to become immortal masterpiece lies in its exquisite symbolism. Melville in this romantic way, they have made forward-looking harmony of nature in without the eco-criticism embryonic period.Keywords: "Moby Dick"; symbolism; ecological view《白鲸》(Moby Dick)是十九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年~1891年)写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
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
由于“超前”地表现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现代性”因素,勾勒了一幅非理性的、无序的世界图景,该小说在当时没有得到正沉浸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繁荣之中的西方人的重视。
直到20世纪初,该书才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被评论界公认为是19世纪伟大的杰作,甚至是19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
事实上,就是在此时,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当今世界,文学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麦尔维尔的《白鲸》被当作重审生态文学的文本,其中蕴含的具有前瞻性的自然观仍受到为数不少的批评家和读者的青睐。
蓝色生态批评视角下《白鲸》的解读摘要:《白鲸》这部作品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对海洋生态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在蓝色生态批评视角下,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无限关怀,呼唤人类热爱白鲸,尊重海洋,体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的蓝色和谐主题。
关键词:《白鲸》蓝色生态批评视角蓝色和谐主题一、引言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领域,作为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洋一直处于人类视野边缘,随着海洋生命种类的急剧减少、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蓝色生态”的声音开始出现,对海洋生态的关注日渐成为生态批评的新视角。
[5]蓝色生态倡导以蓝色为基调的大海生态关怀。
蓝色批评主要是通过研究和解读文学作品,挖掘人类活动及文化与蓝色海洋及海洋生命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认识海洋、关注海洋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海洋生态责任。
《白鲸》是以大海为主题和写作背景的一篇小说,其情节非常简单,讲述的是捕鲸船“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一心想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最终船毁人亡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麦尔维尔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对海洋生态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在蓝色生态批评视角下,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无限关怀,呼唤人类热爱白鲸,尊重海洋,体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的蓝色和谐主题。
二、蓝色批评之反思蓝色批评要求我们关注海洋生态的健康发展,尊敬并保护海洋生命。
根据卡森所诠释的边际效应理论,大海与陆地交界处的万物应当繁茂、和谐地生存。
《白鲸》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生命的蔑视和残杀,布伊尔也曾指出:“白鲸比起同时代的任何作品都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界施暴的主题。
”[1]然而人类极其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在给海洋生物带来空前的危机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灾难。
亚哈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葬身大海。
《白鲸》的结局反映了作者深层的蓝色生态意识以及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
人类对海洋生物滥杀的这种行为终将会受到惩罚,并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标题】试论《白鲸》中的生态自然观【作者】李林【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视野生态观【指导老师】魏旭【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一、前言现今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家和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不仅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多义的象征引起人们解读它的兴趣而且现在人们也开始尝试用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生态批评理论来解构这部作品。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的批评流派。
它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是谌 蛭; 涨餮现氐那榭鱿虏 摹I 难 勒庖桓拍钍怯?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研究》所提出的。
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在文学实践上生态批评首先通过寻找“自然”的缺席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其次生态批评揭露人们对自然的熟视无睹和肆意破坏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质问令人怀疑的普遍真理和那些歪曲和忽视自然写作文学的美学价值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怜悯、同情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1p63-65当前研究现状是国外生态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公认的流派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如格劳特费尔蒂借鉴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三段模式说”国内生态批评理论家也有不少如王诺先生著有《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鲁枢元教授著的《生态批评的空间》等但是生态批评仍处于建设阶段在理论定位、批评对象和批评方法上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国内学者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白鲸》及其它生态文学作品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从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些学者都试图深度挖掘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态自然观并对此做出评价。
他们探讨角度都有所不同有从《白鲸》生态世界来看有从自然与人人类主体欲望与整体的生态系统协调等问题来研究还有用生态伦理学来解读这部作品。
不管这些文献的研究角度有什么不同他们最终目的都是在寻求人与自然应该怎样达到和谐境界。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作者:王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摘要:《白鲸》这部小说以捕杀白鲸这一主线展开,最终以与白鲸同归于尽为结局,暗示人类不能只强调人类的力量而自以为是,不平等对待自然界中各种物种的生存权益,人类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由此可以看出作家麦尔维尔的生态观念以及人类如何走出当前这种生态困局的思索。
同时,“裴廓德号”捕鲸船上的人们是我们真实社会的代表,该小说通过描写人与白鲸之间矛盾恩怨,揭示了人性不美好的一面,尤其是船长亚哈因为报复白鲸而逐渐失去了人性。
人与白鲸的相互攻击而两败俱伤,不但打破了海洋生物的自然平衡规律,也促使人类的人际伦理道德从善美滑向丑恶。
作家麦尔维尔通过小说表达了对白鲸的爱护,充分表现出了其博爱的人生观与社会观,更是对人类因为欲望而丧失本性和道德伦理的担忧。
关键词:白鲸;生态意识;人际伦理道德;和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50-03小说《白鲸》以“我”以实玛利展开故事。
以实玛利原是一名小学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想换个工作环境而选择做一名捕鲸手。
他努力想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因此他想到大海中去寻找那心中的“一种强有力的道德规则”来支撑自己的精神追求,探索人类与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区别与价值。
但是他却经历了捕鲸过程,这让他更加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摧残,因此他的这次旅行更加加深了自己的道德罪恶感。
他的所见所想,就是他对人类道德观的评判。
一、自然观和生态意识的思考首先他看到的尽是人类对其他生命物种的蔑视。
如南塔开特海港旅店的名称就可感受到人类对鱼类的蔑视,还有旅店中多数生活用具都是鲸骨、鲸牙做的。
另外他的领导及同伴亚哈船长及船员是一群蔑视及任意捕杀海洋生物的人。
尤其是亚哈,他是一个狂妄的自以为是的人物,他把自己当成了其他生物的统治者。
他的宝座是用独角鲸牙齿做的。
82
《白鲸》中的生态观
文/王伟 赵钰
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是一部世界名著。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航海和捕鲸的生活,同时反映出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本文在分析《白鲸》中故事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去分析作者深层次的生态观。
关键词:白鲸;人与自然;生态观在当今时代,环境恶化、生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趋严峻。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生态平衡。
而这样的思考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一位伟大的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他的作品《白鲸》中表现出来。
一、《白鲸》故事背景
《白鲸》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发表于1851年的有关航海捕鲸题材的小说。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名叫伊什梅尔的落魄青年,因生活窘迫来到新贝德福港,期间遇到了一名食人族的生番魁魁格,二人结为好友并一起登上一艘捕鲸船出海谋生,他们在船上结识了船长亚哈、大副斯达巴克、二副斯塔布、三副弗拉斯克以及一众船员。
其中船长亚哈是一个令人敬佩而又畏惧的老船长,他有着四十年的航海经验,在上一次航海捕鲸的过程中被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色大鲸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对这头白鲸怀恨在心,发誓要找到这头白鲸并且杀死它。
而其他的船员上船则是为了航海捕鲸并且拿到自己所得的报酬,后来在船长的威逼利诱之下,众人追踪到了白鲸并且在海上与之发生了激烈的厮杀,最终白鲸被杀死,在它临死之前也将捕鲸船撞沉,所有人除了伊什梅尔外都葬身大海。
二、《白鲸》角色分析
《白鲸》中有两大主要角色,即处于对立面的亚哈船长和白鲸莫比迪克。
亚哈船长具备丰富的航海和捕鲸经验,为人勇敢坚毅,不惧艰险,敢于挑战未知事物,但是也被仇恨所蒙蔽,最终葬身大海。
而白鲸莫比迪克则是行踪不定、神秘莫测,人们口中相传的莫比迪克凶狠残暴,不可战胜。
后来亚哈船长带领船员们找到了白鲸莫比迪克,他们与白鲸在海上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双方都葬身于汪洋大海。
在这个故事中,亚哈船长就是人类的代表,有人性的优点和缺点。
白鲸则是大自然的代表,神秘莫测,却又处处充满着凶险,一旦人们冒犯了它,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他船员诸如大副、二副、伊什梅尔等,就像是人类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他们的行为就好像不同阶层的人处于大自然中的不同反应,有人畏惧,有人贪婪,有人保持中
立。
作者塑造出不同性格的角色,他们都是独特的,却又有着共同的结局,这些角色的结局意在警示人们要冷静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平衡的关系。
三、超前生态观的体现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思考,这种思考是具有预见性的。
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人们对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态度大多数是选择去无休止的开采和掠夺式的破坏,只有少部分的人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作者在其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这一思考表达了出来,亚哈即是人类开拓者的象征,他从事捕鲸业,从海洋中获取资源,屠杀鲸类以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甚至会为了仇恨去选择跟对手生死相搏。
白鲸则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的象征,如果人类没有危害到白鲸自身,它是不会主动去侵犯人类的,只有当人类的行为严重危及到它自身,它才会选择反击。
小说最终以亚哈和白鲸双双葬身大海的结局来警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人类应当寻找更好的方法来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否则只会两败俱伤。
《白鲸》这一作品在当时出版的时候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作者去世以后,人们才逐渐发现这部小说的价值和深层含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生态观的超前性。
麦尔维尔在作品中的思考不被当时的大众所重视,却在后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应验,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生态方面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相应的惩罚。
所以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作者的这种生态观点,学会深层次的思考人类发展与生态问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四、结语
文化有相同之处,思想有相似性和借鉴性,早在百年之前,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以独特的角度为早期资本主义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勾画出了大体的轮廓,也预示了其将来。
现如今,生态环境的发展早已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也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我们更应该慎重对待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问题,以保证人类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Herman ,Melville.Moby Dick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4.
[2]曹庸译.白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陈秋红.〈白鲸〉象征意义的文化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1997,2.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