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磁场对大鼠学习与记忆、EEG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566.07 KB
- 文档页数:4
[文章编号]1006-2440(2020)03-0283-02[引文格式]邱建成,胡亚兰.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脑电波变化[J].交通医学,2020,34(3):283-284.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以情绪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常伴注意力低下、思维迟钝、行为迟缓、认知功能减退及各种躯体化症状[1]。
临床治疗困难,80%以上患者症状反复发作,10%~15%患者存在自杀倾向。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近年投入临床使用的神经电生物技术,但关于不同频率rTMS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尚未取得统一定论[2]。
本研究择取我院门诊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7例,比较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和对脑电波波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抑郁症患者57例,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
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25~53岁,平均(40.8±8.7)岁。
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40.6±9.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DSM-5)抑郁症相关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3~24分;(3)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4)一般状况良好,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3~4分;(5)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存在rTMS禁忌证者;(2)合并精神病性障碍或伴精神病性症状者;(3)药物滥用或依赖者,精神发育迟缓、精神性厌食或贪食者;(4)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5)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丹麦MagPro公司第二代重复经颅磁刺激器R30,8字型刺激线圈。
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睡眠剥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突触超微结构与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4)3. 电针治疗在改善睡眠方面的应用前景 (5)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二、材料与方法 (6)1. 实验动物与分组 (7)2. 睡眠剥夺模型的建立 (8)3. 电针干预方案 (9)4. 样本收集与处理 (10)5. 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 (11)三、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11)1. 比较组间突触数量和形态的差异 (12)2. 分析电针对突触间隙宽度的影响 (13)3. 探讨电针对突触后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14)4. 研究电针对神经元内部结构的影响 (15)四、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 (15)1. 分析电针对突触囊泡转运蛋白的影响 (17)2. 探讨电针对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功能的作用 (18)3. 研究电针对突触后膜受体表达的影响 (19)4. 分析电针对神经递质受体亲和力的调整作用 (20)五、讨论 (21)1. 电针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机制探讨 (22)2. 电针调节睡眠剥夺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23)3. 电针治疗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2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25)六、结论 (26)1. 总结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主要影响272. 讨论电针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28)3.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30)一、内容综述随着睡眠医学的不断发展,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电针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改善睡眠质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旨在综述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睡眠障碍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从脑电波解读思维训练效果从脑电波解读思维训练效果一、思维训练与脑电波的关联(一)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与现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思维训练旨在培养人们更加高效、灵活、创新地思考,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从儿童的早期教育到成人的职业发展,思维训练项目层出不穷,涵盖逻辑思维、创造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多个维度。
然而,尽管思维训练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对于训练效果的准确评估却一直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评估方法往往依赖于主观的观察和测试成绩,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思维训练对大脑内部活动的影响。
(二)脑电波作为评估工具的潜力脑电波是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它反映了大脑的生理状态和神经活动过程。
不同的思维活动会引起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兴奋,从而产生特定的脑电波模式。
例如,当人们专注于一项任务时,大脑会产生高频的β波;而在放松状态下,α波则更为明显。
通过对脑电波的监测和分析,我们有可能深入了解思维训练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从而为训练效果的评估提供一种客观、科学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脑电波监测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便携化,成本也逐渐降低,使得脑电波在思维训练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二、脑电波监测技术与分析方法(一)常见的脑电波监测设备1.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目前最常用的脑电波监测技术之一。
它通过在头皮上放置多个电极来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
EEG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优点,能够实时反映大脑的动态变化。
其设备相对简单、便携,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现场监测。
然而,EEG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如肌肉运动、眨眼等生理活动以及外界电磁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干扰。
2. 脑磁图(MEG)脑磁图是一种测量大脑磁场变化的技术。
与EEG相比,MEG对大脑活动的定位更加准确,因为磁场不受头皮和颅骨等组织的影响。
电磁波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每天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的时代。
电子产品侵入了我们所有的角落,电磁波也就成为了我们家居常见的一种辐射。
电磁波的辐射对于人类的身体和大脑可能会造成一些有害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人类健康,不断研究电磁波对大脑的影响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会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已知的影响。
一、电磁波的分类通常,电磁波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电视信号、无线电、微波、镭射、X射线等等。
而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电磁波则是低频和高频电磁波。
低频的电磁波包括电力线和由电视机、屏幕等等产生的辐射,高频则包括了手机、蓝牙、Wi-Fi等等辐射。
二、电磁波长期暴露的影响长时间暴露在电磁波的辐射中的人们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
研究显示,高频电磁波对于人类大脑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也是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的最主要来源。
实验研究表明,电磁波的长时间暴露会影响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进而影响人们的认知、记忆和注意力等方面。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电磁波辐射会使人的脑波波幅变低,这表明了一个人的神经元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
除此之外,长期暴露到电磁波的辐射中还可能会影响脑部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如头痛、过敏反应、失眠和慢性疲劳等等。
三、电磁波对大脑的微观影响电磁波对大脑影响的一个主因是它可能会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下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微小的生理变化。
当人们受到电磁波的辐射时,电磁波会进入人体细胞中,并影响和干扰身体内其他的元素和成分,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研究发现,电磁波的低频辐射可能导致人体内沉淀大量的钙离子,这可能最终导致神经化学递质的释放增加。
这也说明了长时间大量暴露在低频电磁波辐射下的人们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慢性病的风险。
此外,电磁波对于人类身体的长期影响还包括了细胞癌变和DNA改变的风险等等。
这些可能都会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脑部肿瘤的形成等。
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的临床研究孙洁【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伴顽固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和剂量均相同,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取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照组采取伪刺激疗法治疗.治疗前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幻听评分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幻听评分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患者幻听评分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治疗后幻听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7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3%(P<0.05);实验组中有两例患者出现头痛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顽固性幻听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11【总页数】2页(P125-126)【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临床疗效【作者】孙洁【作者单位】武汉市优抚医院,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重性精神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研究表明有50%~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幻听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较差,仍然有30%左右的患者存在顽固性幻听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
地球磁场对大脑的影响英文回答: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on the brain is a fascinating topic that has been studied by scientists for many years. While the exact mechanism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can have an impact on brain function and behavior.One way in which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may affect the brain is through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certain neurotransmitters. Neurotransmitters are chemicals that allow nerve cell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mood, cognition, and other brain function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xposure to magnetic fields can alter the levels of certain neurotransmitters, such as serotonin and dopamine, in the brain. These changes in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can in turn affect mood and behavior.For example, research has found a link between magnetic field exposure and changes in sleep patterns.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known to fluctuate throughout the day, and these fluctuations have been shown to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melatonin, a hormone that regulates sleep-wake cycles. When the magnetic field is disrupted, it can disrupt melatonin production, leading to sleep disturbance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ssues.In addition to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may also influence the brain through its impact on electrical activity. The brain generateselectrical signal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neuron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magnetic fields can influence these electrical signals, potentiallyaltering brain function.One study, for instance, found that exposure to a magnetic field can affect the brain's response to visual stimuli.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were exposed to a magnetic field while viewing images, and their brainactivity was measured us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altered the brain's response to the visual stimuli, suggesting that magnetic fields can modulate neural activity.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on the brain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and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exact mechanisms at play. Additionall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on the brain is likely to be subtle and may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中文回答:地球磁场对大脑的影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多年。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旨在研究和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学习、记忆、注意力、意识和感知等。
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以帮助他们揭示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神经影像学方法。
它通过监测人脑血液流动的变化来测量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fMRI检测特定任务或刺激对大脑的影响,从而了解不同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
fMRI提供了高空间分辨率和非侵入性的测量手段,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到更细微的大脑活动变化。
2. 电脑化测试任务电脑化测试任务是一种灵活且易于实施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各种电脑化测试任务来评估被试者的感知、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执行控制等认知能力。
这些任务通常包括简单的反应时间测试、工作记忆任务和冲突解决任务等。
通过电脑化测试任务,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在短时间内评估被试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揭示不同认知过程的特点和机制。
3.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测量脑电信号,研究人员可以研究人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电活动模式。
EEG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较低的成本,适用于研究大样本量和长时间跨度的实验。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EEG数据进行频谱分析、事件相关电位分析和相干性分析,以揭示不同认知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相关性。
4. 脑磁图(MEG)脑磁图是另一种记录大脑活动的方法,与EEG类似,但测量的是脑电位的磁场。
MEG具有高时间分辨率、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较低的噪音水平,可以捕捉到更高频率的神经活动。
通过MEG,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大脑的快速事件,例如感觉刺激的加工、心理过程的时间特性和大脑区域之间的互动。
5.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MRI)结构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大脑灰质和白质的高分辨率图像。
通过sMRI,研究人员可以检测到大脑结构的变化,如头盖骨和皮层之间的形态学差异。
脑电波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科学上应用价值评估概述:神经科学是探索和研究人类大脑及其与行为、思维、感觉和认知等息息相关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电波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对脑电波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应用以及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一、脑电波及其在神经科学上的应用1. 脑电波的原理与采集方法脑电波是记录人脑神经元电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技术。
当神经元发放电冲动时,产生的微弱电流会传播到头皮上,通过电极接收和记录下来。
脑电波可以提供精确的时序信息,对于某些神经疾病、认知活动和神经可塑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脑电波在研究认知活动中的价值脑电波可以捕捉到神经元在大脑不同区域的同步和异步活动,进而对认知活动进行分析。
例如,通过脑电波测量可以揭示不同认知任务下脑区的激活模式,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学习、思考等认知过程的机制。
此外,脑电波在研究情绪、注意力、意识等心理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脑电波在神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疾病的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脑电波可以用于检测和分类癫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
通过测量脑电波的异常变化、频率失调以及特征波形,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及其在神经科学上的应用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采集方法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脑血氧水平变化来间接检测和记录神经活动的技术。
它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将人脑不同区域的信号转化为图像。
通过观察血液在脑部区域供应变化的情况,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神经活动情况。
2.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在研究脑功能定位中的价值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大脑图像,可以精确地揭示大脑不同区域在特定任务中的活动情况。
通过对脑功能定位的研究,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视觉、听觉、运动等基本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3.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网络连接研究中的应用大脑是一个高度互联的网络系统,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可以通过测量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性来研究神经网络。
磁场对组织愈合的影响周万松(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100700)关于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国内研究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促进了磁疗法的临床应用。
磁场对组织愈合影响的研究,是磁场生物学效应的重要方面,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为了有利于这方面的发展,现将国内关于磁场对组织愈合影响的研究予以综述与分析。
1 磁场对神经组织愈合的影响郭瑞华等[1]报告,应用脉冲电磁场强度30mT、频率50Hz、脉宽0.4ms,N、S磁极分别置于双腿内侧,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治疗受损伤的坐骨神经(切断坐骨神经后原位吻合)分别于术后1/2、1、2月后经麻醉肉眼观察、肌电图检测及取材组织学检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坐骨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Wallerian变性明显、加速、血管增生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轻、神经再生及传导速度加快,髓鞘染色后可见实验组的成熟髓鞘较对照组出现早并量多,实验组1/2月即有,对照组1月才出现,且再生数量、质量明显佳于对照组。
再生轴索直径范围实验组0.6~6.4μm,对照组为0.4~5.1μm;神经传导速度1/2月时对照组为2.08m/s,而实验组为23.90m/s,1月时分别为11.84m/s与30.15m/s,实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为脉冲电磁场治疗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关于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估计是磁场作用改善了受损神经的血供而间接促进神经再生;纤维增生减少,从而减轻神经压迫增大其再生有效空间及较少限制雪旺氏管扩张,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成熟。
因为吻合口处瘢痕组织是阻碍再生轴索生长的重要因素。
周田华等[2]报告,为了探讨电磁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作用及其机制,对大鼠坐骨神经无菌显露后、钳夹坐骨神经30秒钟,造成重度钳夹伤模型,60只鼠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鼠从术后第1天给予1.67Hz、0.4mT、锯齿波型电磁场作用每日6小时,术后3天、1周、2周、4周、6周、8周,分别观测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小腿三头肌肌电图以及组织学检查。
1、大家都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如果把光波也纳入研究的电磁场之内,则人和一切生物时时刻刻都生活在电磁场中,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电磁场。
特别是390nm-760nm的可见光是植物乃至人和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为生命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环境信息,使生物能够感觉环境、适应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除了光波外,其它频率的电磁场或波随着工业和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生物的生存环境之中,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底有哪些电磁因素那?其中一类是自然存在的,如太空及地面发出的多种形式的电磁辐射:像太阳风、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辐射、高频及低频电磁辐射和其它宇宙射线等。
另一类是由于工业和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进入电磁与电子时代以来,人为制造的大量电磁辐射源,像高压电传输线、电视塔及电台的电磁辐射源、电力火车、雷达站、电话、手机、电视、微波炉、电冰箱等。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由于工业化和电气化带来的高压传输线,2005年我国建成了第一个750kV超高压输电线,现已建成500kV线路近4万km,超高压传输线已星罗棋布地布满了生活的空间,特别是大城市更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大致是我们生存环境中电磁场或电磁波,我们已经无法摆脱电磁场的作用和危害,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还不能离开电磁场,比如地磁场。
2、根据电磁对生命的作用机制,可将电磁场分为电离辐射类电磁场和非电离辐射类电磁场。
电离辐射就是说电磁波能量较高,在冲击物质时,使物质核中成分或核外电子偏离原来的位置,发生物质电离,产生自由电子。
而非电离辐射是指电磁波能量较低,不足使物质发生电离。
非电离辐射类电磁场还可以大致分为低频电磁场和高频电磁场,低频电磁场是指频率小于300赫兹,比如说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波比如说手机辐射,而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频电磁场和高频电磁波。
3、电磁场的生物效应最早源于流行病学调查。
对此各国学者都做过相关的研究,但难以得出明确结论。
(1)自从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学者在国际大电网会议上报告,高压变电站对周边居民健康有影响以来,工频电磁场的健康效应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关注。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
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 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
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
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
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
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
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
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
脉冲电磁场对生物体生理作用的影响研究在现代社会中,脉冲电磁场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不仅可以被用作通信技术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加热设备,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一种治疗手段。
脉冲电磁场对生物体有何种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深度研究脉冲电磁场对于生物体的生理作用,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脉冲电磁场的定义脉冲电磁场是指在一个脉冲发生器的作用下,电荷会发生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这种电流会激发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的能量强度会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其中,脉冲波的能量非常高,可以穿透物质并激励出生物组织的内电荷。
二、脉冲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1. 脉冲电磁场的治疗作用目前,脉冲电磁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中。
例如,对于骨关节疾病、神经痛、慢性疼痛等症状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脉冲电磁场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从而缓解疼痛,同时也能够提高细胞的能量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再生与修复。
2.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除了治疗作用外,脉冲电磁场对身体健康也有许多积极的影响。
脉冲电磁场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细胞膜的离子通道,从而对细胞内环境进行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脉冲电磁场会促进身体自然的调节作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并对调节人体生物钟也有较好的效果。
同时,脉冲电磁场还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通血管、降压的效果。
3.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脉冲电磁场对人体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种现象,科学家认为,脉冲电磁场可以进一步刺激脑细胞的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实验证明,脉冲电磁场对人的焦虑、情绪、反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治疗作用。
三、脉冲电磁场对生物体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1. 实证研究近年来,通过频谱分析、电和磁场力学模型等多种手段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时生物体生理数据。
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低频范围内,脉冲电磁场能够对细胞膜电势、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较大的影响,进而产生多种生理反应。
从EEG和ERP角度综述工作记忆摘要:工作记忆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工作记忆和EEG及ERPs的关系进行简要介绍,重点从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探究,以及对信息的脑加工机制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关键词:工作记忆,脑神经机制,EEG,ERPs前言:工作记忆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目前针对工作记忆的机制,国际上已经提出数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1](Miyake A,Shah P。
Models of working memory: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 工作记忆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各主要研究技术.其中事件相关电位(ERPs)就是近年来在该领域应用日益增多的技术.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以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特定认知事件引发的脑电位进行实时性测量.该技术还能在不需要被试做外显行为反应的情况下检测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
这些优势使ERP 技术能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明确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对建立科学的认知模型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工作记忆的实验范式得到不断创新,ERP才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工作记忆核心领域的研究.而脑电图(EEG)是指在没有特定外界刺激时大脑神经元自发产生的电位变化,是神经元群的电生理活动在头皮表面表现出的电现象,是脑功能的客观反映.一、工作记忆中的典型ERP效应(一)工作记忆的P300效应.P300是指ERP成分中的第三个正波,由于最早发现的P3在刺激呈现后约300毫秒出现,所以叫做P300,现在P300已成为含有多种子成分的家族。
许多研究表明P300与工作记忆存在密切的关系。
Donchin等考察了典型的工作记忆任务中的ERP效应,发现可以把P300的波幅变化视为工作记忆中情景更新的指标,工作记忆任务复杂性越高,P300波幅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