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8.01 MB
- 文档页数:60
精品文档《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
有关专家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
虽然一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
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
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
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
即使是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关。
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
编者按:本共识版权归中华内科杂志所有。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1,2]。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3-6]。
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1, 2]。
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或即将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为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心律失常联盟(中国)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一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则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但与此同时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进行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风险比,只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其基线特征密切相关,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的抗凝治疗策略的基础[7]。
目前CHADS2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8]。
随着CHADS2评分的增高,房颤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增高。
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共同组织专家组,结合我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及近20年的研究进展,以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改变为基础,以规范临床医生合理与规范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宗旨,制定本版专家共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7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2013中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表现有:1)休克或进行性低血压;2)急性心力衰竭;3)进行性缺血性胸痛;4)晕厥、意识障碍。
2.联合或序贯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易导致不良反应和促心律失常作用。
3.孕妇合并室上速:1)首选非药物方法:迷走神经、食管调搏2)药物可用:腺苷、美托洛尔、维拉帕米3)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电复律4.关于房性心动过速:1)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房速;2)短阵房速如无血液动力学异常,可观察;3)终止房速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
如无法终止或偶禁忌,可考虑控制心室率。
4)控制房速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胺碘酮5)房速可伴有房室不同比例下传,而AVNRT、AVRT不会出现不同比例的房室下传。
5.房颤分类(AF):1)阵发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a)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的复发性AF(≥2次);b)持续时间≤48小时,已经复律的窦性。
(经干预后复律)。
2)持续性AF:包含以下两种情况:a)持续时间超过7天(未复律);b)持续时间≥48小时,<7天,已经复律转复者。
3)持续超过1年(≥1年),但尚能重建窦律者。
——称为长期持续性AF。
4)持久性AF:不适合或不愿意任何转复者。
上述任何一种出现症状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心房颤或心房颤动急性加重期。
6.新发房颤或阵发性房颤,系抗凝的指针(需要抗凝);风湿性二尖瓣性AF,一定抗凝。
7.AF急性发作期(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目的:1)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给予抗凝;2)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3)减轻AF所致的症状。
8.AF急性期抗凝的指征:1)主观想复律(准备阶段);2)客观可能自行复律(初发或阵发);3)瓣膜病性AF;4)CHADS2≥1(非瓣膜性);5)合并其他抗凝指征。
9.预激合并房颤或房扑的心电图诊断要点:1)通过长程心电图或心电监测发现经房室结下传的窄QRS波;2)在宽的QRS波中寻找δ波;3)平时有显性预激的窦性心律心电图。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
快速心律失常采用电复律。
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者,及时兼用药物。
心动过缓者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
2. 纠正基础疾病和诱因:病因明确者,紧急纠正心律失常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治疗。
3. 衡量获益与风险: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并控制,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考虑治疗的安全性。
4. 治疗与预防兼顾:心律失常易纠正后应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心律失常复发。
5. 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应用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疗效不佳,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足够。
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宜考虑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电复律或食管调搏治疗等。
二、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一)房颤房颤治疗原则: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和触发因素;控制快速的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预防血栓栓塞。
预防血栓栓塞房颤发作时间>48h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若无急性复律指征,抗凝治疗3周后择期复律。
转复窦性心律后,继续4周的抗凝治疗,其后根据危险分层确定是否长期抗凝治疗。
房颤心室率控制多数房颤患者需控制心室率。
(1 )房颤急性发作期心室率控制目标为80 ~ 100次/分。
(2 )不伴心力衰竭、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选择静脉P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毗喘类钙拮抗剂。
(3 )合并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者予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
(4 )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控制首选静脉胺碘酮或p受体阻滞剂, 不伴心力衰竭也可考虑非二氢毗唳类钙拮抗剂,伴心力衰竭可用洋地黄。
(5)静脉用药控制心室率同时,可根据病情同时开始口服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朱俊杨艳敏2019 年 5 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公布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
这一共识是由中华心血管病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
共识发表后得到了收到了很多来自各方面的积极反馈,认为这一共识十分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方面的确能够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一、共识产生的背景: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实际是所有医务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绝非心内科和急诊科的专利。
全身各种疾病,在某些阶段,都有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而且相当部分会危及生命。
基层医务工作者往往是这种患者的第一见证者,由于病情的危急,不能将患者转运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去诊治,只能就地抢救治疗。
这就使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基本功。
在我国现今的临床实践中,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包括诊断错误,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需要有规范的指南来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掌握这种1 / 13技能。
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指南,各项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疾病的指南之中,其中心肺复苏指南【2】算是比较全面,但也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
国外的指南也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因此,制定一部适合我国情况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专家共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二、共识的指导思想和制定过程:根据以上情况,经专家组讨论,决定按照以下的指导思想制定这一共识:以最新指南,循证医学和我国的资料为理论基础,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主要对象,介绍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最新理念,提供实用的处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