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七) 文言文阅读一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7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2题。
晋平公射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
公怒,拘将杀之。
叔向闻之,夕见平公。
君告之。
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乃趣.赦之。
(节选自《国语》)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竖襄搏之,失.失:失去了时机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嗣:继承C.是扬.吾君之耻者也扬:宣扬D.勿令远.闻远:远方的人E.君忸怩,乃趣.赦之趣:通“促”,赶快答案 A解析A项,读“yì”,通“佚”,逃跑、飞走。
参考译文:晋平公射,受伤没死,便派竖襄去捕捉这只受了伤的,飞走了。
晋平公很生气,叫人把竖襄拘禁起来准备杀掉。
大夫叔向得知此事,连夜赶去朝见晋平公。
晋平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叔向。
叔向说:“您一定要杀掉这个人!以往,我国的先祖唐叔在徒林那个地方猎取犀牛,一箭就射死了,剥掉犀牛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正由于他老人家射术高超,得以受封于晋。
您现在继承先祖唐叔的王位,一只没射死,叫他捉又没捉到,这简直是在宣扬你不光彩的行为。
你务必赶紧杀掉这个人,别让这事张扬开去。
”晋君听了,显得很难为情的样子,便叫人快去赦免了竖襄。
人有卖骏马者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等到C.接连D.并列②还.而视之( )A.通“环”,绕着B.回来C.归还D.还要③去.而顾之( )A.到……去B.追赶C.除掉D.离开答案 ①C ②A ③D 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一连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却没有人能识别出它是一匹好马。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一) [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起岩,字梦臣。
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
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
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
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
特旨改集贤修撰,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①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丞相倒剌沙②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
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今以奉职获戾③,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
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
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
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
”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
转燕南廉访使。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④为台臣所纠.,去位。
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
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⑤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
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
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
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注〕 ①墨:贪污。
②倒剌沙:人名。
③戾:罪。
④别里怯不花:人名。
⑤剀(kǎi):切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法:法令 B .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 疾:痛恨 C .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 趣:催促 D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纠:检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B.⎩⎪⎨⎪⎧起岩以.新除留台忽魂悸以.魄动C.⎩⎪⎨⎪⎧帝感悟,事乃.得释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D.⎩⎪⎨⎪⎧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风格的一组是(3分)( )①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②何谓法祖宗耶③起岩廷争愈急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⑤起岩执不可⑥起岩据理窜定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③④⑥D .①②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起岩刚二十岁就踏入仕途,在代管县里的行政事务时深得民众拥戴,后因进士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皇帝赏识,进入朝中任职。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部分(湖北地区)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荆:指楚国。
②舍人:左右亲近的人。
少孺子:年青人。
③丸:弹子。
④附:同“跗”,脚背。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怀.丸操弹怀:怀藏B.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子:对人的蔑称C.黄雀延.颈延:伸长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务:务必,一定2.下列各项中,与“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C.令以责之.里正。
(《促织》)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乃罢.其兵”不同的一项是A.昂.其直,居委奇货。
(《促织》)B.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C.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D.吾从而师.之。
(《师说》)4.下列各项中,对文言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B.本文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身后的危险。
C.舍人怀丸操弹的目的是防止园中悲剧的发生。
D.文中对蝉、螳螂、黄雀的描写简洁而又生动形象。
5.请将第一大题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参考答案1.B 2.B 3.D 4.C5.螳螂曲着身子,弯起前肢,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旁边(守候)。
山水·游记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戊子中秋记游[清]袁枚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
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
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
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
客来当有不速.者。
”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
亡何,真州尤贡父至。
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
日犹未失。
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
”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
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
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
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
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
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
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
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挈:带领。
B.客来当有不速.者速: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穿:穿过。
D.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窃:私下。
答案 B [速:邀请。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 (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答案 A [⑤属于对作者一行人的行踪的描述;⑥是作者的感受。
第7练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常惊讶于自己能如此幸运。
在难得的安静中,我见到一棵棵光秃秃的树。
它们默然无言,凌寒而立,我不由注目沉思。
那有章法的线条历历在目地浮现眼前,有无限任人驰骋的想象空间。
走一路看一路,我在欣赏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一棵棵树,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①的画。
它们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精神享受。
四时之景有②的颜色,不经意间转换画风,使人常见常新。
而在冬景中,树是画面的主体,日月星辰都是衬托,流水、小鸟和风早已成为点缀。
我选择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有一种沧桑之美、仿佛能给人以意志的萧索的草木。
我爱看松树、杨树、银杏树、枫树等,看一切落叶乔木与灌木,寻找它们的深刻寓意。
看啊,那些枝条纵横交错,只是枝条上的树叶早已凋落,只留下③的空隙,阳光就被这些空隙切割成千万缕的光丝,从树间投射下来。
此时,我想透过这无数的空隙一窥树的心魂,追寻它的心路历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2.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很多人以为,玻尿酸只能由外部注入人体,其实,①。
玻尿酸又叫“透明质酸”,是细胞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
一个成年人体内的玻尿酸有15克左右,它主要分布在皮肤、关节、软骨、眼睛、结缔组织等处。
这些玻尿酸会定期替换,比如皮肤里的玻尿酸每天会替换20%左右,可见人体自身的玻尿酸合成量是相当可观的。
一提起玻尿酸的用途,②。
可事实上,玻尿酸的用途远不止于此,它已成功用于美容整形之外的眼科、骨科、烧伤科的医疗实践中。
在国外,它还经常被添加到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
那么吃了这些玻尿酸食品能否达到美容护肤、保护关节的效果呢?欧洲食品安全局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评估,③。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湖南专用)(九) [文言文阅读二]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
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
今君有士,见过八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千里之望.望:名望、声望 B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 聘:被聘用 C .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 疏:疏远 D .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逮:达到、赶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则或咎其.欲出者 B.⎩⎪⎨⎪⎧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D.⎩⎪⎨⎪⎧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八) [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7分)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见夫幽姿劲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
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
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
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
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代戴良《爱菊说》)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B .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 .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 .菊有贤友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独视菊如贤.友朋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 B.⎩⎪⎨⎪⎧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下面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②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③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A.①③④ B. ①②④C.②④⑤ D. ②③⑤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文言文阅读解析及备考建议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新课标卷1的试题,我们发现语文课标卷1在继续保持七年一贯的“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较前七年更大动作的“求变”尝试,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灵活性特点。
比如文言文阅读题首次考查了断句题,名句名篇默写出现了理解性识记的新题型,13题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辨析,17题以新的形式考查图文转换等。
下面仅对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加以解析。
2014年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阅读总体特点为稳中渐变,稳中出新。
稳定体现在分值仍然是19分,题数仍然是4道小题,可是在试题难度、命题形式上却体现出变化和新意。
一、“变”首先在试题难度上阅读难度降低,试题难度增加。
从选文的出处看,2013年的文言文选自《明史》,2014年的文言文选自《旧唐书》,就其成书年份看,2014年的文言文比2013年更易懂。
而且2014年的文言文阅读字数较少,篇幅短小,便于学生读懂。
其次在命题形式上题型有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4、5题出新求变,第6、7题平和稳定。
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答案:C。
解析:本题虽然仍然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没有加大,在形式上却由单音节词的考查变成了双音节词的考查,对考生的心理可能会有影响。
从内容上看,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更容易理解,难度是有所降低的。
而且前两项作为重要实词学生平时已经掌握,C项通过联想成语法应该能做出判断,D项即使不熟,通过语境分析法代入应该也能准确做出判断,本题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对学生的影响应该不大。
又如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答案:D。
答案:(1)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许多达官显贵考证修订文史资料,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他。
(2)(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意回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3)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参考译文】张朴村名字叫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是江南嘉定人。
以前崐山的徐司寇喜欢文学,因为招揽人才而闻名,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因此都依附了他。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许多达官显贵考证修订文史资料,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他。
而张朴村向陆稼书先生求教,自己也独自暗暗地用名和义来自我勉励。
张朴村在科场几十年,与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意回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康熙五十二年,皇上下诏寻访隐居而有才能的人。
当时华亭的王司空奉命修订《尚书》,上奏折让张朴村做参校;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滞留该处超过了时间,大家开始怀疑他。
我私下责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只是自己私下想,遇到了圣明之君,我要将平生的志向一一准备在奏折上,在进见时以便能够让我有话说。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译文:…………………………………(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解析:(1)得分点:“无乃”,大意。
(2)得分点:“审”“曷”(何不)“以”及省略的宾语,大意。
(3)得分点:“因而”“安”“岂……哉”,句意通顺。
(4)得分点:“语”“以”“状”,句意通顺。
答案:(1)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2)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3)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4)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B.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
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
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解析:最终杀了牙兵十六人,并非全军战士都免于丧命。
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或“并未受到鼓励”),撤销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更加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或“为他申冤予以救助”)。
【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
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旁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 文言断句针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
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
”庄宗以为然。
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
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
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
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
”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
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二)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
“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参考答案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浙江专用):(一)1.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
A项,“浸润”中的“浸”读“jìn”;B项,“着装”中的“着”读“zhuó”;C项,“越俎代庖”中的“庖”读“páo”。
2.B[解析] A项,悚.然(sǒng),形声字误读;C项,抵牾.(wǔ),形近字误读;D项,辗.转反侧(zhǎn),习惯性误读。
3.B[解析] 方言地区(如四川)要留意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差异,如C项的“纤细”;要注意多音字、形似字、形声字等容易读错的字,如D项的“款识”。
A.“折.耗”应为“shé”。
C.“弦.外之音”应为“xián”。
D.“蜷.缩”应为“quán”。
4.D[解析] 本题考查形声字、形近字。
A.聒.噪(guō),B.踽.踽独行(jǔ),C.绯.闻(fēi)。
5.B[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形近字、形声字、习惯误读字。
A.炽(chì),犷(guǎng);C.糙(cāo),胚(pēi);D.扛(gāng)。
6.B[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形近字、同音字。
B.jiē/jié,yàn/yīng,lǒu/lóu。
A.jiǎo,jiàn/zhàn,liǎn/liàn;C.shāo,zhuàn/huì,lì;D.qiáo/jiāo,lì/shuò,kuàng。
7.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音字和形近字。
A.yùn,tì/xī,duó/dù;B.gǎng/gāng,shēng/jīng,xìng;C.xué/xuè,jí/jì,pú/pū;D.qiāo/qiǎo,mí,chuāng/chuàng。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七) [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7分)丁酉丙午,武帝殂。
时皇子昌在长安,内无嫡嗣,外有强敌,宿将皆将兵在外,朝无重臣,唯中领军杜棱典.宿卫兵在建康。
章皇后召棱及中书侍郎蔡景历入禁中定议,秘不发丧,急召临川王①于南皖。
侯安都军还,适至南皖,与临川王俱还朝。
安都与群臣定议,奉王嗣.位,王谦让不敢当。
皇后以昌故,未肯下令,群臣犹豫不能决。
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远!临川王有大功于天下,须共立之。
今日之事,后应者斩!”即按剑上殿,白皇后出玺,又手解蒨发,推就丧次,迁殡大行于.太极西阶。
皇后乃下令,以蒨纂承大统。
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侯安都恃功骄横,数聚文武之士骑射赋诗,斋中宾客,动至千人。
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检问收摄.,辄奔归安都。
上性严整,内衔之,安都弗之.觉。
每有表启,封讫,有事未尽,开封自书之云:“又启某事。
”及侍宴,酒酣,或箕踞倾倚。
尝陪乐游园禊饮,谓上曰:“何如作临川王时?”上不应。
安都再三言之。
上曰:“此虽天命,抑亦明公之力。
”宴讫,启借供帐水饰,欲载妻妾于御堂宴饮。
上虽许之,意甚不怿。
明日,安都坐于御座,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
会重云殿灾,安都帅将士带甲入殿,上甚恶之,阴为之备.。
及周迪反,朝议谓当使安都讨之,而上更使吴明彻。
又数遣台使按问安都部下,检括亡叛。
安都遣其别驾周弘实自托于舍人蔡景历,并问省中事。
景历录其状,具奏之,因希旨②称安都谋反。
上虑其不受召,故用为江州。
五月,安都自京口还建康,部伍入于石头。
六月,帝引安都宴于嘉德殿,又集其部下将帅会于尚书朝堂,于坐收安都,囚于嘉德西省,又收其将帅,尽夺马仗而.释之。
因出蔡景历表,以示于朝,乃下诏暴其罪恶,明日,赐死,宥其妻子,资给其丧。
(节选自《资治通鉴·陈纪》,有删改)〔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
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唯中领军杜棱典.宿卫兵在建康 典:掌管 B .安都与群臣定议,奉王嗣.位 嗣:继承 C .检问收摄.,辄奔归安都 摄:管理 D .上甚恶之,阴为之备.备:准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未定,何.暇及远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迁殡大行于.太极西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安都弗之.觉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尽夺马仗而.释之拔剑撞而.破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侯安都“恃功骄横”的一组是(3分)( ) ①今日之事,后应者斩②数聚文武之士骑射赋诗③尝陪乐游园禊饮,谓上曰:“何如作临川王时?”④安都坐于御座,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⑤上虽许之,意甚不怿⑥因希旨称安都谋反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②③④D .①⑤⑥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陈武帝驾崩,国家内忧外患,章皇后召集杜棱、蔡景历等人商议,秘不发丧并急召临川王陈蒨回朝,以抵御外侮。
B .侯安都与临川王一起回朝,侯安都与章皇后商议由临川王继承大统但被临川王陈蒨严词拒绝,侯安都逼迫群臣拥立临川王即位。
C .侯安都骄横狂妄,其部下将领也有很多人不遵守法令制度,并曾向皇帝借帷帐和彩船,载妻妾去皇帝的宫室摆宴饮酒。
D .文帝多次派御史台的官员审讯侯安都的部下,清查他们逃亡叛乱的事情,而蔡景历将其举动记录下并向文帝告发。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陕 西 因 洪 水 下 大 石 塞 山 涧 中 水 遂 横 流 为 害 石 之 大 有 如 屋 者 人 力 不 能 去 州 县 患 之 雷 简 夫 为 县 令 乃 使 人 各 于 石 下 穿 一 穴 度 如 石 大 挽 石 入 穴 窖 之 水 患 遂 息 也。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7分)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③晋国:春秋时韩、魏、赵三家分晋,魏国实出自晋国,所以梁惠王自称其国为“晋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夺不餍.餍:满足 B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 C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 .汤放.桀 放:流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无后乎其.皆出于此乎 B.⎩⎪⎨⎪⎧为.其像人而用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然后乃.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A .①②⑤B .②③⑥C .①④⑤D .③④⑥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
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
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诸_葛_靓_后_入_晋_除_大_司_马_召_不_起_以_与_晋_室_有_仇_常_背_洛_水_而_坐_与_武_帝_有_旧_帝_欲_见_之_而_无_由_乃_请_诸_葛_妃_呼___之_既_来_帝_就_太_妃_间_相_见_酒_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
”因泗百行。
帝于是惭悔而出。
(取材于刘义庆《世说新语》)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七)一、1.C [解析] 摄:捉拿。
2.D [解析] A项“何”分别为副词,用在句首表反问,哪有,怎么;疑问代词,为什么。
B 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介词,表对象,对于;C项“之”分别为代词,做“觉”的宾语;动词,到……去。
D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3.C [解析] ①是侯安都拥立临川王时恐吓群臣之言;⑤是说皇帝对侯安都的过分要求非常生气;⑥乃蔡景历所为。
4.B [解析] “侯安都与章皇后商议由临川王继承大统但被临川王陈蒨严词拒绝”错,原文为“安都与群臣定议,奉王嗣位,王谦让不敢当”。
[参考译文]丁酉丙午,陈武帝病逝。
当时皇子陈昌被俘在长安,陈朝国内没有嫡亲的皇位继承人;国外又有强大的敌人,有经验的老将都带兵在外头;朝廷里也没有重臣,只有中领军杜棱掌管宫廷宿卫军还在建康。
章皇后召集杜棱和中书侍郎蔡景历进入宫禁之中商量主意,决定秘不发丧,紧急从南皖召回临川王陈蒨。
侯安都的军队回朝,正好到达南皖,听到消息,就和临川王陈蒨一起回到朝廷。
侯安都与各位大臣商量,决定拥戴临川王继承皇帝位,临川王表示谦让不敢接受。
皇后因为皇子陈昌的缘故,也不肯下这个命令,大臣们犹豫着不能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