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87.10 KB
- 文档页数:41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围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这一主题,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2篇课文。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人物描写一组》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骆驼祥子健壮、朴实,充满生机;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的故事。
《刷子李》描写了学徒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子李刷墙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上一页下一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信念”,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和《一夜的工作》。
其中《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为人民服务》是精读课文,《灯光》《一夜的工作》是略a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灯光》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的献身精神;《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一夜的工作》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可以看出本组课文的内容都是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然后将革命先驱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形成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
《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编选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了解文章写作顺序、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4.通过品味优美语言、背诵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三、课时安排《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课时《灯光》 1课时《为人民服务》 2课时《一夜的工作》 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 3课时《回顾·拓展》 2课时。
18.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第五单元8将相和教学目标、学习本生字新词。
2、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时一、揭题质疑、出示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带着问题自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这三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五单元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内容: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内容:单元编排解读、精读课文解读、习作例文解读、习作要求解读(一)单元编排解读五年下册五单元习作单元“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并在两篇精读课例后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精读课文:从阅读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描写人物的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描写人物的方法,积累经验习作: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形成单元学习成果教材延续“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单元导语页:人文主题“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则是本单元的习作要素。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体现教材编排的序列化和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
围绕着如何写人,在三年上册安排了《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下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下第七单元“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下第五单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导语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延续了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人,从这些编排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教学的有序性、阶段性、持续性。
在习作指导方法上也体现了这样的三个特点:三年级下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学习“用一件事表达某一方面的特点”;四年级下第七单元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中展现人物品质”;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学习选择代表性的事例,‘画’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下第五单元,学习“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第五单元8将相和教学目标、学习本生字新词。
2、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时一、揭题质疑、出示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带着问题自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这三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所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计划(8个单元)第一单元:《质疑与探究》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认识到质疑与探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
2. 分组讨论质疑与探究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教学方法: 1. 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
2. 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单元:《启迪与体验》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获得启示与体验。
2. 培养学生品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及理解。
2. 分角色朗读,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3. 课文赏析,感悟启示。
教学方法: 1. 角色扮演。
2. 分析与讨论。
第三单元:《实践与表达》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关键内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
教学内容: 1. 课文探究。
2. 小组活动,创作相关内容。
教学方法: 1. 创作表达。
2. 小组分享交流。
第四单元:《感悟与领悟》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主旨,感受其中的情感。
2. 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学内容: 1. 课文品读。
2. 点拨情感体验。
3. 辅导学生进行感悟思考。
教学方法: 1. 情感导入。
2. 情感解读。
第五单元:《创新与分享》教学目标: 1. 熟练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创新表达。
2. 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学内容: 1. 课文背诵和诠释。
2. 创新作品分享。
教学方法: 1. 创作分享会。
第六单元:《探索与发现》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难点内容。
2. 能够通过课文展开探索和发现。
教学内容: 1. 课文解读和讨论。
2. 小组调研和发现。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
2. 实地考察。
第七单元:《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 1. 将课文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能够拓展课文主题,进行相关活动。
教学内容: 1. 课文应用训练。
2. 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 1. 小组实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古诗两首》的学习,包括《泊船瓜洲》和《示儿》。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3.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查阅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进行练习。
4.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5.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词语。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回族;
2. 通过研究回族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意识;
3. 研究叙事文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口述、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全面掌
握知识点;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回族;
2. 通过研究回族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意识;
3. 掌握叙事文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研究叙事文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简单介绍回族分布情况,引入到回族饮食文化。
并引入本课要研究的故事。
正文环节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回族的历史及分布情况;
2. 回族的饮食文化和重要的节日饮食;
3. 教学“阔气的兔子”,了解叙事文学。
课堂活动
1. 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回族的服饰、饮食,并通过互动的形式答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回族文化。
2. 讲述回族重要的节日饮食,并让学生品尝小吃,增加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
3.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并组织学生展示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总结环节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回族文化和表达能力,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需要更好的准备教案和教学设备,提前完成课前准备。
第五单位18将是阶段和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新单词。
2,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区分事物与因果关系,理解故事之间的关系3,通过字的行为,分析字符的性格。
教学过程第一类首先,问题质疑1,产生受试者。
理解:是好的。
2,质疑乐趣。
看到主题,你想知道什么?谁会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这么好?二,第一读感觉1,随着阅读文本的问题,要求阅读准发音,阅读文本。
2,简要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查看全文,意志,阶段名称用________下来。
同时想想,这篇文章讲述了几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
完全回到赵,米倩会和负恳求认罪。
第三,清除水平1,这三个东西用来描述几个自然段落?根据文本部分的大纲,谈谈每一段的主要意义。
2,交换。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林贤儒出秦勇敢勇敢,保护国宝,做出了巨大的功劳。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在林宪儒在米店会上,害怕强奸,维护国家威信,新贡献。
第三段(16?18)自然段,书写便宜相当负面的罪恶,会相位和良好。
四,深入学习1,你觉得连宝宝和林贤儒怎么回事的原因是什么?那里的文字开始写的不和。
我有很多的权力,我有很多的权力,但是通过嘴,但爬上我的头去。
我遇到他,不得不给他一个不!(1)请学生自由阅读,从连宝的话可以读什么?(Ibrahim对心脏的不满...)(2)引导情绪朗读。
2,所以去,连宝和林宪荣迟早一天会僵硬,那么,赵可能是国家不会国家。
你现在的任务是说服气体是什么,什么不能听便宜。
为了说服好,老师建议大家阅读全文,看看林是不是真的靠嘴,没有能力?3,生产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同时阅读一方的情绪,可以看出林宪儒而不只是一个嘴,他有能力。
(2)学习建议:建议我们先绘制关键句或关键字,尝试找出字符的特点,感受的阅读,然后用事实或理由说话,(3)友情提醒:您可以直接从林语言语言,行动体验林宪儒的特点;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与林宪儒的比较,以便了解林宪儒的特点。
4,学生学习自己的文字第2课一,感知体验1,谈谈什么可以看出林贤儒而不只是一个口,他是有能力的。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8、将相和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第五单元2019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三、角色体验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19 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
知天文(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1)识曹操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0 景阳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书:景阳冈)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三、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
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1)豪爽“这酒真有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