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跨学科渗透型新题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02.92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2023中考:探索跨学科的蜗牛题目在上海2023中考的蜗牛题目中,跨学科的考点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该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力求以客观、全面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蜗牛题目的背景与内涵1. 蜗牛题目的概念在高考中,蜗牛题指的是难度较大,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解答的题目。
而跨学科的蜗牛题目,则在不同学科间进行交叉融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上海2023中考中的蜗牛题目据相关权威人士透露,上海2023中考将首次引入跨学科蜗牛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拓展学科边界的能力。
这标志着中考试题题型的转变,也给出了明确的考生能力要求。
二、跨学科蜗牛题目的意义与价值1. 提升学科整合能力通过跨学科蜗牛题目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科整合的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由于跨学科题目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以应对挑战。
在解答过程中,他们需要跳出学科的束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动课程跨学科融合跨学科蜗牛题目的出现,也将对学校课程设置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三、文章总结与个人观点在上海2023中考跨学科蜗牛题目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教育评价的转变与进步。
通过设置跨学科蜗牛题目,有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跨学科蜗牛题目的引入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
希望学生们能够充分准备,主动拥抱这一变化,培养综合素质与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们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学,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动,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通过本文对上海2023中考跨学科蜗牛题目的研究与探讨,相信读者对该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期待通过努力,我们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变化的挑战,走向成功的道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文章内容请按照主题和要求进行撰写)为了适应上海2023中考蜗牛题目的要求,学生们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学习。
跨学科综合试题☞跨学科综合题解题思路和方法1、跨学科试题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突出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类化学试题。
试题能突出化学学科的基础性和边缘性。
学科综合即以基础化学知识为主线,有机的渗透物理、数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学科综合性强。
2、跨学科综合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1、突破学科本位思想,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整体思考问题。
○2、要牢固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以求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3、要注意找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弄清思维的方向和着力点。
3、考点分析(1)化学与数学综合(2)化学与物理综合(3)化学与生物综合(4)化学与多学科结合☞中考在线【中考在线1】在一耐热活塞底部放一小块白磷,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然后慢慢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_______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4;压强增大,温度增大,达到白磷着火点;O2约占空气体的五分之一.【名师解析】因为迅速压下活塞,活塞对空气做功,使空气温度上升至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所以观察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原来的温度时,慢慢松开手,由于白磷与氧气反应,空气体积减小,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4处;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白磷的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空气压强有关的知识。
【中考在线2】根据右图来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答案】A【名师解析】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体系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故选:A.【名师剖析】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了,根据二氧化碳与碱性溶液反应导致压强变化的情况;应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解决实际事例的分析能力.【中考在线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约上升至1处.(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4)此实验不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不与白磷反应;不溶于水.【答案】(1)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约上升至1处;(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五分之一.(4)不与白磷反应;不溶于水【名师解析】(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约上升至1处;(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4)此实验不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不与白磷反应,不溶于水.【名师剖析】本题主要考查用白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需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仔细推敲.只有熟悉用白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中考在线4】如图所示,在一个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稀硫酸,里面漂浮着一个不与硫酸反应的小木块,现要想小木块在硫酸中的位置上浮一些,可向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忽视溶液体积对溶液密度的影响)A、FeB、CuC、Ba(NO3)2D、Ba(OH)2【答案】A【名师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综合题。
2023年上海中考跨学科蜗牛题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中考也逐渐引入了跨学科蜗牛题作为一种新型的考试形式。
跨学科蜗牛题是什么?它为什么受到如此关注?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跨学科蜗牛题?1. 跨学科蜗牛题的定义跨学科蜗牛题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题型,它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思维的跨界拓展和整合。
2. 跨学科蜗牛题的形式跨学科蜗牛题常常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要求学生分析、思考、比较、讨论等多种智力活动,突破学科边界,展现综合性思维和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跨学科蜗牛题的意义何在?1. 促进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跨学科蜗牛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整合、比较、分析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思维的拓展和整合。
2.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跨学科蜗牛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这种解答方式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蜗牛题的要求展现了一种融会贯通的学科素养,促使学生在跨学科应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三、跨学科蜗牛题对学生的影响1. 提高学习动力跨学科蜗牛题要求学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 拓宽知识视野跨学科蜗牛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跨学科比较和分析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 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蜗牛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验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采用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语文跨学科综合题解析新课标强调了综合课程,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
学科渗透题是命题者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
设计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不仅考查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下面对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学科渗透题作些解析,以给同学们一点启发。
一、与地理、历史学科的渗透例l、选出不属于说明火星水去向或原因的一项()A、温室效应使火星表面表面极高,水因此被全部蒸发,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B、磁场毁坏在火星水的消失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C、火星引力较小,维系大气的力量相对较弱,这对水的消失也有一定影响。
D、火星逐渐变冷,大气中的水经过冷冻之后降到地面,因此,火星上的水可能像冰川一样藏在地下。
(佛山2004年中考语文)例2、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上海2023中考跨学科题目解析上海2023中考跨学科题目解析一、科学与生活问题:1.城市交通拥堵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缓解交通拥堵,并改善空气质量?2.全球变暖问题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现象,如何应对并预防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3.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二、历史与人文问题:1.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2.历史上的著名革命运动和争取独立的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传承这些价值?3.多文化的交融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不同文化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的多元共生?三、社会问题与伦理道德:1.网络世界中的信息泄露与隐私保护,个人隐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2.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挑战,如何在保障人类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合理应用人工智能?3.社会分工的变化和工作模式的创新,如何引导人们拥抱新的工作方式,并解决传统就业模式面临的问题?四、理论与实践问题:1.孔子、老子等古代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何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相结合?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生命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何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保护生命的尊严和自然界的平衡?五、文学与艺术问题:1.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于读者的影响和启示,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塑造有深度和魅力的人物形象?2.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标准各异,如何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提升艺术鉴赏能力?3.公共艺术项目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丰富城市文化景观和民众的生活?六、地理与环境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2.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保护生态环境?3.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通过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以上是上海2023中考跨学科题目的解析,涵盖了科学、历史、社会、伦理道德、理论与实践、文学与艺术、地理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跨学科视角下中考数学试题内容比较与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相关概念界定 (3)(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中考数学试题的跨学科特征概述 (5)(一)跨学科融合的趋势 (6)(二)跨学科试题的特点 (7)(三)跨学科试题对教学的影响 (8)三、中考数学试题内容比较分析 (9)(一)题型结构比较 (10)1. 选择题 (12)2. 填空题 (13)3. 解答题 (14)(二)知识点覆盖比较 (16)1. 数学知识 (17)2. 科学知识 (18)3. 其他学科知识 (19)(三)难度及梯度设置比较 (21)(四)创新性及实践性比较 (22)四、跨学科视角下的试题特点及优势 (23)(一)跨学科整合的优势 (24)(二)试题的创新性体现 (25)(三)实践性的考查 (27)五、结论与建议 (28)(一)研究发现总结 (29)(二)对教学的建议 (30)(三)对考试评价的建议 (32)(四)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33)一、内容概述试题结构分析:分析中考数学试题的整体结构,包括试题类型、分值分布等,探究试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跨学科知识点整合:分析中考数学试题中涉及的跨学科知识点,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数学知识应用,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程度。
难度水平比较: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中考数学试题难度进行比较,探讨试题难度的适宜性和差异性。
命题趋势分析:分析中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趋势,预测未来中考数学试题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启示与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初中数学教学和备考提供指导。
通过对中考数学试题内容的比较与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中考数学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趋势,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提高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中考作为检验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其试题内容也日益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点。
用22个创新专题精练让2023人教版物理8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百分百(全国通用)专题04 跨学科学实践与学科渗透类问题1. (2022浙江杭州)照相机成像应用了一个重要原理,用公式()111v f f u v=+¹表示,其中f 表示照相机镜头的焦距,u 表示物体到镜头的距离,v 表示胶片(像)到镜头的距离.已知f ,v ,则u =( )A. fvf v - B. f vfv - C. fvv f - D. v ffv-【答案】C【解析】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等式()111v f f u v =+¹恒等变形,用含f 、v 的代数式表示u .∵()111v f f u v=+¹,∴111f u n =+,即111u f n=-,∴1f u f n n-=,∴f u f n n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分式的加、减法运算,关键是异分母通分,掌握通分法则.2. (2022湖南邵阳)某天,“生物”和“物理”两位大师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生物”大师伸出健硕手臂对“物理”大师说:“看,我能提起很重的物体哦(如图)!"“物理”大师竖起大拇指说:“真厉害!其实,你的前臂就是物理学中的一根杠杆。
”以下对于这根杠轩在提起重物的过程中,分析合理的是( )A. 前臂杠杆的支点O 在肘关节处B. 肱二头肌给桡骨的力F 1是阻力的C. 重物给前臂的力F 2是动力D. 前臂是一根省力杠杆【答案】A 【解析】A .前臂将物体拿起时,肘关节处保持不动,肘关节处为前臂杠杆的支点O ,故A 符合题意;B .肱二头肌给桡骨的力F 1是将物体拿起的动力,故B 不符合题意;C .重物给前臂的力F 2是阻碍前臂上升的阻力,故C 不符合题意;D .如图所示,动力F 1是力臂是肘关节到肱二头肌拉力作用线的距离,距离较小,阻力F 2的力臂是肘关节到重物对手压力作用线的距离,距离较大,根据杠杆平衡条件1122F L F L =12L L <则12F F >是费力杠杆,故D 不符合题意。
中考跨学科真题及答案解析导言: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中考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
中考跨学科真题是学生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解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解题能力,为中考顺利通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中考语文试卷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般而言,语文试卷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作文三个部分。
其中,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评判和推理判断。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题意。
此外,作文题目通常从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构思和表达。
解答作文题时,学生应该注重结构和内容的合理性,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数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不言而喻。
中考数学试卷中常常涉及到各种数学运算和题型,例如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解答数学题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概念,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在解答代数题时,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代数运算法则,正确列式、变形以及推理。
对于几何题,学生应当熟练掌握几何知识,并能运用几何定理进行推导证明。
在统计与概率题中,学生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英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中考英语试卷通常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写作等多个部分。
解答英语试题时,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在阅读理解题中,学生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解答问题。
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将插入的单词或词组与上下文相结合,正确推断出合适的答案。
写作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组织语言,表达清晰,写出连贯的段落。
理化生:理化生科目是中考中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
在解答理化生题目时,学生需要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
专题复习五跨学科的综合题一、知识系统网络由于数学是学好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背景,或以其他学科的问题为载体设计的数学问题随机可见,令人耳目全新。
既能体现数学科的工作作用,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今后的中考试题中,跨学科的综合题仍是命题的热点。
二、中考题型例析1.与物理相结合的题例1 (2003·临沂)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3-5-1所示,一小球以1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A.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B.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C.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D.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解析:由物理知识可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小球以1m/s的速度竖直向下运动.答案:B.2.与生物相结合的题例2 (2004·吉林)某种树木的分枝生长规律如图和下表所示,则预计到第6年时,树木的分枝数为_________.年份分枝数第1年 1第2年 1第3年 2第4年 3第5年 5 解析:本题以生物中树木的分枝生长为背景设计了一道探索规律的中考题.由题目不难看出从第3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答案:8.3.与化学相结合的题例 3 (2003·安徽)用“84”消毒液配制药液,对白色衣物进行消毒,要求按1:•200的比例进行稀释.现要配制此种药液 4020g,则需“84”消毒液________g.解析:本题以“非典”时期常用的“84”消毒液为题材,•设计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涉及到化学中的配制药液,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答案:20.4.与地理相结合的题例4 (2002·福州)如图为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 、b 、c 为等高线,海拔最低的一条为60m,•等高距为10m,•结合地理知识写出等高线a•为______m,••b•为_____m,c 为______m.分析:由地理知识可知,海拔最低的一条等高线为a,海拔最高的一条等高线为c,所以,a 为60m,而等高距为10m,则b 为70m;c 为80m. 答案:60,70,80.5.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题例5 (2004·长沙)如图是一个数值转换机,若输入的a 值为2,•则输出的结果应为( ).A.2B.-2C.1D.-1解析:它以数值转换机的程序为背景,既联系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又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意得,输出结果为(a 2-4)×0.5=-1.答案:D.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03·淄博)某同学学习了编程后,写了一个关于实数运算的程序:•当输入一个数值后,屏幕输出的结果总比该数的平方大1.若该同学按此程序输入5后,•把屏幕输出的结果再次输入,则最后屏幕输出的结果为( ). A.6 B.35 C.36 D.372.(2003·仙桃)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其导电性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量的变化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氢氧化钡导电性B 氢氧化钡导电性C 氢氧化钡导电性D氢氧化钡导电性3.(2004·黑龙江)一束光线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在地面上放一个平面镜,•欲使这束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成水平光线,则平面镜与地面所成锐角的度数为( ).A.45°B.60°C.75°D.80°4.(2004·河北)图所示的电路的总电阻为10Ω ,若R1=2R2,则R1,R2的值分别是(• ).A.R1=30Ω,R2=15ΩB.R1= 203Ω ,R2=103ΩC.R1=150Ω,R2=30ΩD.R2= 103Ω,R2=203Ω5.(2004·青岛)生物学指出:生态系统中,•每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H1→H2→H3→H4→H5→H6,这条生物链中(H n表示第n个营养级,n=1,2,…,6),要使H获得10千焦的能量,那么需要H 提供的能量约为( ).A.104千焦B.105千焦C.106千焦D.107千焦6.(2004·黄石)如图,测量队为了测量某地区山顶P的海拔高度,选M点作为观测点,从M点测量某地区山顶P的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与水平线所夹的角)•为30°,在比例尺为1:50 000的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这两点的图上距离为6cm,则山顶P的海拔高度为( ).A.1 732mB.1 982mC.3 000mD.3 250m二、填空题1.(2004·北京海定)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某种植物标本(如图所示)时,测得叶片①最大宽度是8cm,最大长度是16cm;叶片②最大宽度是7cm,•最大长度是14cm;叶片③最大宽度为6.5cm.•请你用所学数学知识估算叶片③的完整叶片的最大长度,结果约为________cm.2.(2004·南通)如图,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入x的值为-1时,则输出的数值为_________.(3)2x→⨯-→-→输入输出3.(2004·泉州)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它的密度ρ(kg/m3)是它的体积V(m3)•的反比例函数,当V=5m3时, ρ=1.98kg/m3;则当V=10m3时, ρ=_______kg/m3.4.(2004·黄石)医生检查视力时,经常让被查人通过对面的镜子观察自己上方一张视力表(人从镜子看到的是视力表的虚像),若需测被查人对5m距离的视力时,视力表和镜子的距离是________m.三、解答题:1.(2004·南通)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ρ(kg/m3)与体积V(m3)的函数关系式是ρ=9.9V.(1)求当V=5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ρ;(2)请写出二氧化碳的密度ρ随体积V的增大(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2.(2003·济南)检查视力时,规定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5m.如图(1).现因房间两面墙的距离为3m,因此使用平面镜来解决房间小的问题,•若使墙面上的镜子能呈现完整的视力表,如图 (2).由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出了光路图,其中视力表AB的上下边沿A、B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M′的上下边沿反射后射入人眼C处.如果视力表的全长为0.8m,请计算出镜长至少为多少米?3.(2002·济南)有一特殊材料制成的质量为30g的泥块,现把它切开为大、•小两块,将较大泥块放在一架不等臂天平的左盘中,称得质量为27g;又将较小泥块放在该天平的右盘中,称得质量为8g.若只考虑该天平的臂长不等,其他因素忽略不计,请你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求出较大泥块和较小泥块的质量.4.(2004·常州)在某一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1)I与R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2)结合图象回答:当电路中的电流不得超过12A时,电路中电阻R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案:一、1.D 2.D 3.A 4.A 5.C 6.B二、1.13 2.1 3.0.99 4.2.5三、1.(1)当v=5m3时, ρ=9.9V=9.95=1.98(kg/m3);(2)密度ρ随体积V的增大而减小(或密度ρ随体积V的减小而增大).2.作CD⊥MM′,垂足为D,并延长交A′B′于E.∵AB∥MM′∥A′B′,∴CE⊥A′B′,△CMM′∽△CA′B′.∴'''MM CD A B CE=.又∵CD=5-3=2,CE=5,A′B′=AB=0.8,∴'20.85MM=,∴MM′=0.32(m).∴镜长至少为0.32m.3.设较大泥块的质量为xg,则较小泥块的质量为(30-x)g,若天平左、•右臂长分别为acm,bcm,由题意得27,8(30)ax ba b x=⎧⎨=-⎩,两式相除,得27830xx=-.解得x1=18,x2=12.经验检x1=18,x2=12都是原方程的解,由题意可知,x2=12应舍去.∵当x=18时,30-x=12.∴较大泥块的质量为18g,较小泥块的质量为12g.4.(1)I与R的函数关系式为:I=36R.(2)电阻R的取值范围是:R≥3(Ω).。
九年级跨学科命题试卷分析【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跨学科命题的特点?A. 知识整合B. 简单叠加C. 问题导向D. 实践应用2. 跨学科命题的目的是什么?A. 减少学习内容B. 增加考试难度C. 培养综合能力D. 简化教学过程3. 以下哪个不属于跨学科命题的基本原则?A. 目标导向B. 知识中心C. 方法整合D. 能力培养4. 跨学科命题中,哪种能力最受重视?A. 记忆力B. 思维能力C. 应试技巧D. 书写速度5. 跨学科命题通常涉及几个学科?A. 一个B. 两个C. 三个或以上D. 不固定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跨学科命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跨学科命题的题目难度通常低于单一学科命题。
(√/×)3. 跨学科命题强调知识的简单叠加。
(√/×)4. 跨学科命题适用于所有年级段。
(√/×)5. 跨学科命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跨学科命题的核心是______。
2. 跨学科命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______的知识体系。
3. 在跨学科命题中,教师需要______地进行教学设计。
4. 跨学科命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
5. 跨学科命题通常涉及______的学科内容。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跨学科命题的定义。
2. 跨学科命题有哪些优点?3. 跨学科命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 如何评价跨学科命题的效果?5. 跨学科命题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设计一个涉及数学和科学的跨学科命题题目。
2. 如何将历史和地理知识融合在一个命题中?3. 请举例说明一个涉及语文和英语的跨学科命题。
4. 设计一个需要用到物理和化学知识的跨学科命题。
5. 如何将艺术和数学结合在一个命题中?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跨学科命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初三跨学科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一:历史与地理综合题题目: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发明的发源地。
答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造纸术:由东汉蔡伦改进,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保存,为书籍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基础。
2. 火药:最早用于军事,后来在民用领域如矿业和建筑中也有广泛应用,对战争形态和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复制更加快捷,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思想的交流。
4. 指南针:最早用于导航,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这些发明的发源地主要是中国,其中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中原地区,火药在南方地区,指南针则在沿海地区。
试题二:生物与化学综合题题目:请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化学变化。
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1.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能被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产生ATP和NADPH。
同时,水分子被分解,释放氧气。
2. 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不需要光,主要通过Calvin循环,利用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
化学变化包括:- 水分子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
- 二氧化碳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有机物质。
试题三:物理与数学综合题题目: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经过5秒后速度达到10米/秒。
求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位移。
答案: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速度v = at,其中a是加速度,t 是时间。
已知v = 10 m/s,t = 5 s,可以求得加速度a = 2 m/s²。
平均速度 \( \bar{v} \) 可以通过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来计算,即 \( \bar{v} = \frac{v_{初} + v_{末}}{2} = \frac{0 + 10}{2} = 5 \) m/s。
跨学科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跨学科”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渗透了初中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或者说借用了高一级学科或者同阶段中另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对学过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这贵在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跨学科问题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运用已学知识点进行迁移.三、中考典例剖析考点一:推理与论证例1 .(2014•某某某某,第26题6分)A,B,C,D四支足球队分在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积分最高的两个队(有且只有两个队)出线,小组赛结束后,如果A队没有全胜,那么A 队的积分至少要几分才能保证一定出线?请说明理由.[注:单循环比赛就是小组内的每一个队都要和其他队赛一场].考点:推理与论证.分析:根据题意每队都进行3场比赛,本组进行6场比赛,根据规则每场比赛,两队得分的和是3分或2分,据此对A队的胜负情况进行讨论,从而确定.解答:每队都进行3场比赛,本组进行6场比赛.若A队两胜一平,则积7分.因此其它队的积分不可能是9分,依据规则,不可能有球队积8分,每场比赛,两队得分的和是3分或2分.6场比赛两队的得分之和最少是12分,最多是18分,∴最多只有两个队得7分.所以积7分保证一定出线.若A 队两胜一负,积6分.如表格所示,根据规则,这种情况下,A 队不一定出线.同理,当A 队积分是5分、4分、3分、2分时不一定出线.总之,至少7分才能保证一定出线.点评:本题考查了正确进行推理论证,在本题中正确确定A 队可能的得分情况是关键.对应训练1.(2015某某崇左第18题3分)4个数a ,b ,c ,d 排列成,我们称之为二阶行列式.规定它的运算法则为:=ad ﹣bc .若=12,则x=.解析:33-+x x 33+-x x =12,即(x+3)2-(x-3)2=12,12x=12,x=1. 点评:对于新定义的题,首先要看懂运算的法则,把新定义问题转化为常规的数学问题来解决.本题新定义的实质是将四个整式交叉相乘再求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等进行化简,最后转化为解方程确定结果.考点二:与物理学科有关的问题例2 (2014•某某某某,第8题3分)如图,电路图上有四个开关A 、B 、C 、D 和一个小灯泡,闭合开关D 或同时闭合开关A 、B 、C 都可使小灯泡发光,则任意闭合其中两个开关,小灯泡发光的概率是( )第1题图A.12B.23C.13D.512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小灯泡发光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画树状图得:∵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现任意闭合其中两个开关,则小灯泡发光的有6种情况,∴小灯泡发光的概率为:=1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对应训练2.(2015•某某,第10题3分)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kg)与时间t (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 C.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开始一段的弹簧称的读数保持不变,当铁块进入空气中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逐渐增大,直到全部进入空气,重量保持不变.解答:解:根据铁块的一点过程可知,弹簧称的读数由保持不变﹣逐渐增大﹣保持不变.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关键是根据弹簧称的读数变化情况得出函数的图象.考点三:超出课标X围问题例3 (2014•某某某某,第20题8分)解方程:.考点:高次方程分析:先把方程组的第二个方程进行变形,再代入方程组中的第一个方程,即可求出x,把x的值代入方程组的第二个方程,即可求出y.解答:解:,由方程x﹣2y=2得:4y2=15x2﹣60x+60(3),将(3)代入方程5x2﹣4y2=20,化简得:x2﹣6x+8=0,解此方程得:x=2或x=4,代入x﹣2y=2得:y=0或,即原方程组的解为或.点评:本题考查了解高次方程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能得出关于x定的一元二次方程,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对应训练3. (2014·某某,第23题3分)若有一等差数列,前九项和为54,且第一项、第四项、七项的和为36,则此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何?( )A.﹣6 B.﹣3 C.3 D.6分析: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知:前九项和为54,得出第五项=54÷9=6;由且第一项、第四项、第七项的和为36,得出第四项=36÷3=12,由此求得公差解决问题.解:∵前九项和为54,∴第五项=54÷9=6,∵第一项、第四项、第七项的和为36,∴第四项=36÷3=12,∴公差=第五项﹣第四项=6﹣12=﹣6.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考点四:开放题型中的新定义例4 (2014•某某某某,第25题14分)已知抛物线l:y=ax2+bx+c(a,b,c均不为0)的顶点为M,与y轴的交点为N,我们称以N为顶点,对称轴是y轴且过点M的抛物线为抛物线l的衍生抛物线,直线MN为抛物线l的衍生直线.(1)如图,抛物线y=x2﹣2x﹣3的衍生抛物线的解析式是,衍生直线的解析式是;(2)若一条抛物线的衍生抛物线和衍生直线分别是y=﹣2x2+1和y=﹣2x+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3)如图,设(1)中的抛物线y=x2﹣2x﹣3的顶点为M,与y轴交点为N,将它的衍生直线MN先绕点N旋转到与x轴平行,再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直线n,P是直线n上的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POM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衍生抛物线顶点为原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则可根据顶点设顶点式方程,由衍生抛物线过原抛物线的顶点则解析式易得,MN解析式易得.(2)已知衍生抛物线和衍生直线求原抛物线思路正好与(1)相反,根据衍生抛物线与衍生直线的两交点分别为衍生抛物线与原抛物线的交点,则可推得原抛物线顶点式,再代入经过点,即得解析式.(3)由N(0,﹣3),衍生直线MN绕点N旋转到与x轴平行得到y=﹣3,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即得直线y=﹣2,所以P点可设(x,﹣2).在坐标系中使得△POM为直角三角形一般考虑勾股定理,对于坐标系中的两点,分别过点作平行于x轴、y轴的直线,则可构成以两点间距离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直角边长都为两点横纵坐标差的绝对值.进而我们可以先算出三点所成三条线的平方,然后组合构成满足勾股定理的三种情况,易得P点坐标.解答:(1)∵抛物线y=x2﹣2x﹣3过(0,﹣3),∴设其衍生抛物线为y=ax2﹣3,∵y=x2﹣2x﹣3=x2﹣2x+1﹣4=(x﹣1)2﹣4,∴衍生抛物线为y=ax2﹣3过抛物线y=x2﹣2x﹣3的顶点(1,﹣4),∴﹣4=a•1﹣3,解得 a=﹣1,∴衍生抛物线为y=﹣x2﹣3.设衍生直线为y=kx+b,∵y=kx+b过(0,﹣3),(1,﹣4),∴,∴,∴衍生直线为y=﹣x﹣3.(2)∵衍生抛物线和衍生直线两交点分别为原抛物线与衍生抛物线的顶点,∴将y=﹣2x2+1和y=﹣2x+1联立,得,解得或,∵衍生抛物线y=﹣2x2+1的顶点为(0,1),∴原抛物线的顶点为(1,﹣1).设原抛物线为y=a(x﹣1)2﹣1,∵y=a(x﹣1)2﹣1过(0,1),∴1=a(0﹣1)2﹣1,解得 a=2,∴原抛物线为y=2x2﹣4x+1.(3)∵N(0,﹣3),∴MN绕点N旋转到与x轴平行后,解析式为y=﹣3,∴再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的直线n解析式为y=﹣2.设点P坐标为(x,﹣2),∵O(0,0),M(1,﹣4),∴OM2=(x M﹣x O)2+(y O﹣y M)2=1+16=17,OP2=(|x P﹣x O|)2+(y O﹣y P)2=x2+4,MP2=(|x P﹣x M|)2+(y P﹣y M)2=(x﹣1)2+4=x2﹣2x+5.①当OM2=OP2+MP2时,有17=x2+4+x2﹣2x+5,解得x=或x=,即P(,﹣2)或P(,﹣2).②当OP2=OM2+MP2时,有x2+4=17+x2﹣2x+5,解得 x=9,即P(9,﹣2).③当MP2=OP2+OM2时,有x2﹣2x+5=x2+4+17,解得 x=﹣8,即P(﹣8,﹣2).综上所述,当P为(,﹣2)或(,﹣2)或(9,﹣2)或(﹣8,﹣2)时,△POM为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勾股定理及利用其表示坐标系中两点距离的基础知识,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其表示坐标系中两点距离”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学生需熟练运用.对应训练4.(2015•某某庆阳,第27题,12分)定义运算max{a,b}:当a≥b时,max{a,b}=a;当a<b时,max{a,b}=b.如max{﹣3,2}=2.(1)max{,3}=;(2)已知y1=和y2=k2x+b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若max{,k2x+b}=,结合图象,直接写出x的取值X围;(3)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求max{2x+1,x﹣2}的值.考点: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专题:新定义.分析:(1)根据3>和已知求出即可;(2)根据题意得出≥k2x+b,结合图象求出即可;(3)分为两种情况:当2x+1≥x﹣2时,当2x+1<x﹣2时,结合已知求出即可.解答:解:(1)max{,3}=3.故答案为:3;(2)∵max{,k2x+b}=,∴≥k2x+b,∴从图象可知:x的取值X围为﹣3≤x<0或x≥2;(3)当2x+1≥x﹣2时,max{2x+1,x﹣2}=2x+1,当2x+1<x﹣2时,max{2x+1,x﹣2}=x﹣2.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的应用,能读懂题意是解此题的关键.四、中考真题演练1. (2012某某六盘水,8,3分)定义:(,)(,)f a b b a =,(,)(,)g m n m n =--,例如(2,3)(3,2)f =,(1,4)(1,4)g --=,则((5,6))g f -等于( )A .(6,5)-B .(5,6)--C .(6,5)-3D .(5,6)-2. (2013某某某某,5,3分)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称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不考虑水的阻力),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称的读数y (单位N )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x (单位cm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 .3.(2013某某某某,25,4分)如图,A ,B ,C 为⊙O 上相邻的三个n 等分点,AB =BC ,点E 在BC 上,EF 为⊙O 的直径,将⊙O 沿EF 折叠,使点A 与A ′重合,点B 与点B ′重合,连接EB ′,EC ,EA ′.设EB ′=b ,EC =c ,EA ′=p .现探究b ,c ,p 三者的数量关系:发现当n =3时,p =b +c .请继续探究b ,c ,p 三者的数量关系:当n =4时,p =______;当n =12时,p ______.(参考数据:sin15°=cos75624-cos15°=sin75624+)4. (2012某某随州,9,3分)定义:平面内的直线1l 与2l 相较于点O ,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 ,点M 到直线1l ,2l 的距离分别为a 、b ,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a,b )是点M 的“距离坐标”。
(8区)2021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跨学科案例分析(带答案)目录2020学年奉贤区质量调研九年级综合测试跨学科案例分析 (2)虹口区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综合测试试卷 (6)黄浦区2021年初三二模跨学科(地理、生命科学)部分 (11)2020学年静安区质量调研九年级综合测试跨学科案例分析部分 (15)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二模考试跨学科案例分析带答案 (17)浦东新区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综合测试卷跨学科案例分析 (20)徐汇区2020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 (24)杨浦区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综合测试卷跨学科案例分析 (28)2020学年奉贤区质量调研九年级综合测试跨学科案例分析本部分共一个案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42~47题。
小贤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常生活在沼泽湿地中,能够捕食其中的鱼等生物,也吃芦苇(芦苇是沼泽湿地中常见的植物,也是鱼的食物)的嫩芽和野草种子。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是丹顶鹤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繁殖期间丹顶鹤需要长时间隐蔽性高、干扰小的芦苇丛中进行孵卵。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至4℃,因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冲积形成而得名。
这里原先为一片荒地,地广人稀,沼泽湿地广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荒地被开垦,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成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及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但同时,荒地的开垦也带来了如沼泽面积减小,使丹顶鹤等鸟类被迫迁徙,土地日趋贫瘠,水旱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
42.根据文字及图1中信息判断,乌苏里江的整体流向为__________。
A. 自东南向西北B.自东北向西南C. 自西北向东南D. 自西南向东北43.小贤同学查到该地区的气候统计资料(见表1),请你帮助他在图2中绘制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作图必须使用2B铅笔)44.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广布与该地自然环境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小贤同学通过分析文字图表信息绘制了图3,但其中有四处错误。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跨学科渗透范红涛学科渗透题,是命题者利用其他学科的信息和知识串联成的知识网络题。
设计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从语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内容和课外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促使学生放眼世界,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体现新课标这一精神的试题屡屡出现。
一、与数学学科的渗透例l. “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学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
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黑龙江省)例2. 读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2002年湖北黄冈市)例3. 老师口述了一道数学题:“15-3=”。
小聪的答案是144,小明的答案是6。
请根据小明的理解,把这道题用文字简明地表达出来。
(不超过15个字)(2003年江苏盐城市)解析:这3道题将语言表达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以“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的方式,拓宽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天地,考查学生对数学现象的性质、概念、特点表述的严谨准确性。
解答这一类试题,往往要从相关学科知识入手,之后充分施展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作答。
解答例1先要把握此数列的排列规律,1+2=3,2+3=5,3+5=8……再用简明的语言准确表述,可拟为:任意相邻的3个数,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
例2答案可拟为:一个人自我评价愈高,就愈不容易做出成绩。
例3要根据题意先确定这个算式的写法,然后用说明语言准确表述为:15与3的平方的差是多少?(或:15减去3的平方等于多少?)二、与英语学科的渗透例4. 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到时你可能已经上了大学,假如你作为北京的青年志愿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并向他们致以美好的祝愿,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你该怎样说?(要求简明、连贯、得体)(l)接待外国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英语准确表达另加1分)(2)接待中国运动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江苏省泰州市)解析:此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说话要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