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和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问题及对策2023-11-04CATALOGUE目录•引言•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现状及问题•促进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对策•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背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乡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乡村师资力量匮乏。
意义解决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问题,有助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乡村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研究目的和方法02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现状及问题就业现状毕业生职业期望高许多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期望较高,更倾向于在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对乡村地区的职位不感兴趣。
乡村教师待遇偏低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难以吸引师范类高校毕业生。
乡村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
部分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关注和热情,导致其不愿意在乡村地区就业。
存在的问题就业观念不正确部分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导致其难以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
职业规划不清晰由于信息不对称,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可能无法及时了解乡村教育的需求和招聘信息,从而错失了一些乡村教师的就业机会。
就业信息不对称03促进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对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其在农村地区的收入与城市地区的收入相当,甚至更高。
提高工资待遇发放生活补贴完善福利制度为乡村教师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和对策研究一、引言当前,我国在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乡村教育问题日益突显。
随着乡村教育资源的不断下沉,乡村学校面临教师队伍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师范生,他们毕业后是否愿意到乡村学校从教,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促进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提供参考。
二、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现状调研1. 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意愿调查为了解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情况,我们对一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8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问卷内容包括对乡村教育的了解程度、对乡村教育的兴趣及意愿等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乡村教育的了解程度:有75%的师范生对乡村教育有一定了解,主要来源于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2)对乡村教育的兴趣及意愿:有60%的师范生表示对乡村教育有一定兴趣,愿意到乡村学校从教,其中30%的师范生表示愿意到乡村学校从教并且坚定了这个决心,但也有40%的师范生表示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从教。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态度,我们对部分师范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通过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大部分师范生认为乡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担心乡村教育条件:部分师范生对乡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和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表示担忧,影响了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愿望。
(3)对乡村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1. 加强对乡村教育情况的宣传教育针对部分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了解不足,应当加强对乡村教育情况的宣传教育。
可以通过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乡村教育调研活动,邀请乡村教育工作者进行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师范生更全面地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知。
小学全科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作者:陈晓香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第06期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如何通过教育盘活乡村人才资源,事关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
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真正吸引来、留得住、用得好小学全科师范生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需要外在政策的发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并引导小学全科师范生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一、研究内容我们围绕小学全科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现状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了解小学全科师范生初期选择本专业的初心及在经过专业教育、入职教育后教育情怀的发展变化,然后给出相应的培养建议。
我们面向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级小学全科师范生(应届)及2016级、2017级小学全科师范生发放调查问卷16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7份,有效回收率96.85%。
其中,2020级学生人数占比67.36%,2016级和2017级学生占比32.6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乡村教育认知调查得知,考生在报考小学全科师范生专业的决策过程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叠加影响,69.82%的学生受到家人的影响,49.48%的学生从学校老师处获得报名指引信息。
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其父母的文化水平基本处于初中水平,但其亲戚朋友中往往有在职或者已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加之教育政策性支持,学校、社会对小学全科师范生的发展成长具有一定的支持倾斜性,其报考动力也随之增加,教育情怀逐渐萌芽。
在报考全科师范生专业过程中,53.90%的考生对政策了解程度较高,61.46%的考生对已存在的政策持满意态度。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学生有“父母说啥就是啥”“当老师是不错的选择”“当地有人已经就业,听说还不错”等表述,可见这部分学生在报考过程中对政策了解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
同时,73.88%的学生认为小学全科教师的职责具有广泛性,全科教师不仅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还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参与者和多门学科教学的精通者,86.48%的学生觉得全科教师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素养、必要的教学能力与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和对策研究随着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凸显和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日益引起关注,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对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意愿和动力,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调研背景2. 调研目的(1)了解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认知和看法;(2)探究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和动力;(3)了解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期望与需求。
3. 调研对象以国内师范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4. 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针对师范生的问卷,包括对乡村教育的认知、对乡村教育的意愿和动力、对乡村教育的期望与需求等方面的问题;(2)访谈调研:针对一些典型的师范院校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意愿和动力。
5. 调研预期结果二、对策研究1. 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师范生传达参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提高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
2. 设立奖励机制,激发积极性针对参与乡村教育的师范生,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包括奖学金、学分加分等,激发其积极性,鼓励更多的师范生参与到乡村教育中去。
3.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为参与乡村教育的师范生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在乡村教育中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乡村教育的需求。
4. 促进政策支持,提供保障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包括乡村教育津贴、优惠政策等,使得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更加有保障和吸引力。
5. 加强学校协作,整合资源三、结语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对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意愿的调研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从而有效地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和对策研究,可以为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乡村教育调研报告范文大学乡村教育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些突破性的变化,大学乡村教育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乡村教育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提出改进乡村教育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了解他们对于乡村教育的认识和期望;实地访谈主要针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大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和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乡村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情况了解较少。
他们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教育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2. 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实地访谈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出以下问题:(1)教师队伍短缺:由于乡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条件较差,导致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学校工作,教师队伍短缺成为乡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2)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材,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四、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加大对乡村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度,激发他们对乡村教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 增加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学校工作。
3. 加强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乡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4. 提供更多乡村教育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教育实践活动,增加他们对乡村教育的亲身体验,加深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认识,为改进乡村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和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问题凸显,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比较普遍,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转向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问题。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参与对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并不高,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乡村教育环境的不完善和发展机会的不足。
有必要通过本次调研,深入了解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积极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农村地区广大学生的教育问题。
而目前我国的乡村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参与乡村教育可以帮助师范生增强实践能力,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乡村教育也是师范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参与乡村教育,可以更好地履行师范生的社会责任,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既有利于解决当前乡村教育问题,也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制定提高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调研和分析,找出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态度和观念,探讨导致师范生不愿意参与乡村教育的原因,为鼓励和增加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提供有效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也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师范生选择参与乡村教育的原因和动机。
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实践探索与研究作者:张敏敏武玥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年第05期加强师范生教师教育,尤其是加强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与提升师范生乡村从教能力,是全面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的关键。
然而,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关注师范生教师教育培养,尤其关注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提升师范生乡村从教能力,持续培养一批批“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能发展”的乡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取样本抽样法,以河南省内本科及专科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受访对象来自河南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部分师范院校,样本数量充足,类型丰富。
课题组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50份,并对问卷进行编号整理。
除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问卷单选题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
之后,课题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非参数检验,来分析处理调查数据。
有效样本比例情况:学校类型(本科高校67.90%、专科院校32.10%),性别(男生8.50%、女生91.50%),家庭来源地(城市17.58%、县镇28.77%、乡村53.65%)。
同时,课题组通过设置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围绕问卷的核心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访谈,以全面了解河南省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乡村从教能力、师范生培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及政策建议等。
二、研究结果(一)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结果分析显示,师范生在总体结构上呈现出乡村从教意愿水平偏低的现状。
其中,仅有6.3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去乡村从教,35.45%的学生选择比较愿意,21.64%的学生选择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
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总体水平不高,36.52%的师范生处于不确定的矛盾状态。
如果加大政策支持与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力度,这部分处于矛盾状态的师范生将成为积极推动师范生乡村从教的潜在群体。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路径探析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是乡村教育的主要从业人员。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存在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提高师范
生的理论素养、加强实践教育、激发内在动机等方面,探析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路径。
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养是培育其乡村教育情怀的基础。
师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
论知识,对乡村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对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
引导师范生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动态,加强对乡
村教育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其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加强实践教育是培育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重要途径。
师范生需要通过实际教学锻炼,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师范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赴乡村学校实习,与当地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
加强与乡村教育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长
期的合作机制,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动机是培育其乡村教育情怀的关键。
师范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认识到乡村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教育主题讲座、举办乡村
教育实践竞赛等方式,引导师范生关注乡村教育问题,激发其对乡村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加强师范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坚定从事乡
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乡村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前言乡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我们开展了一次乡村教育社会实践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乡村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规模、教师队伍、教育资源等情况。
2. 发现乡村教育的问题和困难,包括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艰苦、学生待遇不公等方面。
3. 探索乡村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乡村教育公平的建议和意见。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我们到访了多个乡村学校,直接观察了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条件和学生生活状况。
2.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乡村教育问卷,向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3. 访谈交流:我们与当地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 学校规模:大部分乡村学校规模较小,学生人数在几十到几百人不等,教师队伍也相对较少。
2. 教学条件: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3. 学生待遇:乡村学生的待遇相对较差,学习资源和教育机会不足,学习环境落后,职业发展机会有限。
4. 师资力量: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流动性大,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五、调研分析1. 乡村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待遇不公等方面。
2. 传统的乡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3. 乡村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应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
2. 学校应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徐州市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意愿的调查作者:王鑫敏谢永朋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5期摘 ; ;要: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来自农村,对农村更加了解,更容易适应农村环境。
促进徐州市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不仅能增加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的就业选择,而且能促进农村教育不断发展。
因此,促进徐州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需要徐州政府和本科高校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生源 ; ;本科师范生 ; ;回鄉执教 ; ;意愿调查一、问题的提出(一)徐州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具有不均衡性合理的配置师资队伍是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
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徐州市的基础教育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不均衡的缺陷。
城乡间的师资配置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有的学校因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师资力量更加薄弱,以至于一些农村孩子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而在徐州市区,学校教学条件相对先进,教师大多优先选择在市区任教,因而师资力量雄厚。
(二)徐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滞后性江苏省是全国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相对发达[1],其中南通、苏州及泰州等几座城市成就突出。
随着“智慧南通”学习平台的正式运行和不断推广,南通信息化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苏州市政府推出的名为“苏州学堂”的免费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有选择性地练习。
泰州的“泰微课”现已升格为“江苏泰微课”,并在整个江苏省逐渐推广开来。
相比较之下,徐州的“彭城课堂”虽然包含微课和专家讲座等内容,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2]。
不难看出,徐州市的信息化教育仍然滞后。
(三)国家政策促进激励大学生下乡执教和农村教师留乡执教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不断提高大学生下乡执教意愿、激励农村教师留乡执教的政策。
目前,“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成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的十大重要举措之一。
现代经济信息442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和对策研究吴小林 魏金金 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摘要: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利用送教下乡等方式,加大了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高了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
但乡村教师的来源,职业认可度,个人幸福感等问题依然没有太大改善。
而当代大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就读,毕业时容易受经济,传统文化等方面影响,不愿意回乡任教,导致乡村教师短缺问题会依然尖锐,乡村教育质量将受到更多的挑战。
因此,一方面,在学生就读师范专业时,注重师范生师德师风、家乡教育情怀培养;另一方面,对现有乡村教育系统,提高乡村教师的师资待遇,提升整个乡村师资队伍对职业的认可度,共同改善乡村教育环境,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师资队伍;教育方式;教育扶贫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442-01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教育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乡村的教育的好坏。
国家加大力度开展乡村师资的在职培训,但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高和参与度不够大,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因此,还需要更多有效的途径,共同提高乡村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如果有更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师参与到乡村教育中,能够更好的服务乡村教育事业,进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因此,对本校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师范生到乡村任教的意愿,为乡村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一、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调研结果(一)乡村教育环境不理想在进行的73人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参与了调查问卷,基本上都在镇或村里支教,66人实习时间在两个月以上。
反映出乡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硬件设施不齐备、学生家庭对教学不重视等。
其中有32人在调查问卷中反映班级留守儿童较多。
在乡村教育中,家庭参与教育的程度不高,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对乡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农村教育支教报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农村教育支教活动,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回答我的支教体会。
一、了解乡村教育的基本面貌农村教育在城市教育的阴影下总是显得相对落后。
农村学校师资匮乏,教学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严重不均等。
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乡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水平较为有限。
这些问题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不利的学习环境,也制约了他们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因此,发展农村教育迫在眉睫。
二、改善乡村教育的现状为了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
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育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乡村教育支教的历程在乡村教育支教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农村教育的严峻挑战和无数的教育改革机遇。
在与农村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面对他们虽然学习环境有限但积极乐观的态度,我感到责任重大,也倍感幸福。
四、利用互联网助力教育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远程教育平台,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农村孩子们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五、重视农村学生的特点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同时他们也更加贴近自然和农业。
因此,在教育乡村学生时,我们应注意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农村学生也需要接触到更多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六、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家校共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教师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下乡调研报告教师下乡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发展方案,我作为一名教师,参与了本次下乡调研活动。
调研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当地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包括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农村学生在学校教育以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了解当地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异;了解当地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发展方案,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当地乡村学校的基本情况、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的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
1. 基本情况:调研团队首先了解了当地乡村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规模、班级设置、学生人数等。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学校规模较小,学生人数较少,教学设施相对简陋。
2. 教育资源的配置:调研团队还考察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学校缺乏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3. 教师队伍的状况:通过与当地乡村学校的教师交流,了解到教师队伍的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乡村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化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机会。
4. 学生的学习情况:调研团队对当地乡村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了解,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等。
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成绩普遍较低,课外活动参与度较低。
三、调研结果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地乡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学生的学习条件较差。
2.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化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机会。
3.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成绩普遍较低,课外活动参与度较低。
四、改进和发展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和发展方案:1.加大对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的教育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的改善与更新。
2.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化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第11卷第21期黑龙江科学V0 11 2020 年 11 月HEILONGJIANGSCIENCE Nov. 2020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问题调查及对策—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施玥,徐启峰,e瑜鲜,周梦影(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要:为了解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对盐城师范学院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发现,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存在着主体认知缺位、课程资源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影响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因素,提出:应增强乡村课程资源有效供给,推进乡村教育共同体建设,丰富学生乡村体验活动,厚植学生乡村情怀。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教育;乡村认同中图分类号!G657.6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8646(2020)21 -0066-02Investij>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Cultural EducationProblems of Orient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Through Taking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Shi Yue, Xu Qifeng, Rui Yuxian, Zhou Mengying(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224051, China) Abstract $In o rder to know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cultural education of orient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 do q 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on rural orient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The investigation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rural cultural education of orient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uch as lack of subject cognition, inadequate curriculum resource and simple activity forms.According t 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cultural education of orient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 propose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providence of rural course resource, promote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enrich the experience activities of students, and plant students’ rural feelings.Key words :Orient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Rural cultural education%Rural identification乡村文化是乡村生存空间中人们长期形成的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体系的总称[1]。
西部院校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民生领域的关注热点,又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重点是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其核心是要在乡村地区集聚高水平教师队伍。
当前乡村偏远地区学校教师以及机会工资较高的特定学科教师的短缺现象严重。
师范生是乡村教师供给的主力军,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师范生去贫困西部地区从教。
首先需了解当前师范生的任教乡村的意愿,以及他们的任教乡村意愿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西部院校师范生的任教乡村意愿,西部院校师范生就读地区为西部,更加熟悉西部地区自然、人文等环境,更加了解乡村教师的紧缺状况。
为此,将通过相关实地调研实证检验当前我国西部院校师范生任教乡村的意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鼓励西部院校师范生积极任教乡村的建议对策,进而为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招聘决策等提供参考。
本研究基于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办关于公布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的说明》文件中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选取相对发达的秦巴山区和比较贫困的滇桂黔石漠化区的西部院校师范生5166人,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获取相关实证数据,调研结果显示:有59.4%的西部院校师范生愿意任教乡村,愿意到乡村任教3年以上的仅占12.8%。
运用二元logit模型探究和验证相关可能影响任教乡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乡村厌恶度、工资与政策因素、教师职业认同因素均对西部院校师范生的任教乡村意愿有显著性影响。
更进一步的,将西部院校师范生按其专业类型进行划分为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发现不同专业类型的师范生的乡村任教意愿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完善乡村教师各项福利待遇。
(2)加大乡村教师各项扶持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力度,继续实施和完善激励师范院校生任教乡村的政策。
关于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供借鉴高校作为人才、科技、资源的重要集结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使命所在,理应在服务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服务乡村教育发展,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各学院、专业优势,紧密对接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在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上出策出力。
一、目前乡村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一)孩子的素质教育一根本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素质教育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且在一定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虽然多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但最终的实践效果在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因各种设施、资源较农村丰富,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相反,越是贫穷的乡村地区,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农村素质教育的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对素质教育理论的响应,农村学校开设了门类齐全的活动课程和信息课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二是为了确保考试质量,农村学校在排课、教师设岗上以主科为中心,不加入统一考试的活动课程、信息课程等便成为应景课,应试教育一如继往地进行着。
这一现实情况表明农村地区学生素质教育存在较大漏洞。
(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一基本难题家庭教育是人们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全部教育的最为核心的部分”。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孩子“没人教”,家长“不会教”“教不好”的情况普遍存在。
首先,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留守儿童。
据统计,*市留守儿童*万人,占总数的*队隔代监护*万人,占总数的*%;无人监护*万人,占总数的*%。
年轻家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带,然而老人本身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或因为“隔辈亲”过分溺爱孩子,且老一辈的教育方法大多还有不科学的地方,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意愿调研和对策研究作者:吴小林魏金金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利用送教下乡等方式,加大了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高了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
但乡村教师的来源,职业认可度,个人幸福感等问题依然没有太大改善。
而当代大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就读,毕业时容易受经济,传统文化等方面影响,不愿意回乡任教,导致乡村教师短缺问题会依然尖锐,乡村教育质量将受到更多的挑战。
因此,一方面,在学生就读师范专业时,注重师范生师德师风、家乡教育情怀培养;另一方面,对现有乡村教育系统,提高乡村教师的师资待遇,提升整个乡村师资队伍对职业的认可度,共同改善乡村教育环境,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师资队伍;教育方式;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442-01
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教育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乡村的教育的好坏。
国家加大力度开展乡村师资的在职培训,但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高和参与度不够大,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因此,还需要更多有效的途径,共同提高乡村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如果有更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师参与到乡村教育中,能够更好的服务乡村教育事业,进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因此,对本校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师范生到乡村任教的意愿,为乡村师资培养提供参考。
一、师范生参与乡村教育的调研结果
(一)乡村教育环境不理想
在进行的73人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参与了调查问卷,基本上都在镇或村里支教,66人实习时间在两个月以上。
反映出乡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硬件设施不齐备、学生家庭对教学不重视等。
其中有32人在调查问卷中反映班级留守儿童较多。
在乡村教育中,家庭参与教育的程度不高,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对乡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能关心教学,必须关注家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影响。
只有填补学生心灵上的缺失,才有可能做好教学工作。
(二)师范生到乡村教育的意愿不强
在整个调查问卷中,51人表示将要在大城市工作,这反映出师范生到乡村教育的意愿不强,从而会导致国家培养的师范生处于外流的状态。
国家在不断培养,师资在不断流失。
因此,如何留住师资,是发展乡村教育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而留住优秀师范生在乡村教学是乡村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此次调查问卷与以往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意愿低完全吻合,加强乡村教师培养的国培計划,显得尤为重要。
而乡村教师教学任务不轻,学习途径有限等方面的因素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促进乡村师资的培养,提升乡村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提高乡村教师师资举措初探
(一)提升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是改善师范生到乡村任教意愿低的合理安排
师范生的培养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阶段,更多进行的是综合型培养。
学生学习了很多的课程,但对教学文化等方面涉及较少,参与实习经验也较少,特别是对一些边远山区的教学现状也了解不多,再加上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师范生对教育的情怀不够深。
因此,针对师范生,应该加大其对教育传统、教育家、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提升其内心对教育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进而留住乡村师资,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二)提高师资待遇是促进乡村师资稳定的有力措施
国家采用政府主导的外出学习、送教下乡等方式,能够促进乡村教师参与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但工资待遇不能足额发放,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会使得乡村师资流失较为严重。
即使有培训,乡村教师也无法完全沉下心认真参与学习,提高个人技能。
因此,国家在加强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可以加大乡村教育的帮扶力度,进行适当地倾斜。
对于边远贫困地区,通过设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评优评聘政策倾斜、上浮贫困地区工作年限薪资等措施,提高教师对乡村学校任教的认可度。
(三)加大乡村教师学习习惯的改变是长期有效的改革措施
乡村学习氛围不太浓厚,没有建设图书馆等学习场地和设施,再加上在部分乡村教师还要参与农务,以致乡村教师参与学习的机会有限,不能够保证时常参与学习。
因此,在“送培、指导和研修”的同时,可以加大乡村教师有效用书籍的支持力度,不断提供更多更好地书籍,提升乡村教师为教育奉献的情怀,坚定教学的信念。
(四)加大乡村教师学习途径建设是不断促进师资力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在现行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背景下,乡村教师也需要学习。
除了进行直接进行的面授学习外,也可以进行网上多样化打卡学习。
这就需要政府建立更多的网上学习资源和考评机制,保障乡村教师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让乡村教师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间断,保障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教育扶贫不仅要加大乡村学校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倾斜体系等显性帮扶,更要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抓手展开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