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71致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403.78 KB
- 文档页数:2
手足口病护理进展手足口病( HFND)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原对各种氧化剂均敏感,在4℃可存活1年,- 20℃可长期存活。
每年4~9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空气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5岁以下婴幼儿易发病。
HFND临床分为5期,治疗采取轻、重、危3层,实行中西医结合方法给予对症治疗。
为有效预防HFND大范围传播,做好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并且是减少重症患儿死亡的关键。
手足口病( HFN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由20余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见。
每年4~9月份为HFND流行期,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多,3岁以下婴幼儿是严重并发症高危人群。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可在幼儿园和学校引起流行。
为了预防HFND大范围暴发流行,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治愈率,本文现将其护理综述如下。
1、HFND概述1.1、病原体特点HFND病原体对各种氧化剂均敏感,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甲醛、碘酒在56℃30 min可以灭活;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乙醇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在4℃可存活1年,- 20℃和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1.2、流行病学特点HFND可在4季发病,以4~9月份居多;传染源为已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有粪口传播、空气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易患人群:各年龄组均易患,成人隐性感染多发病少,3岁以下易发展为重症,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凶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原体传染性强,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1.3、HFND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EV71感染重症者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共分5期。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循证护理体会摘要:每年的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
主要由肠道ev71型(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2013年4月,我科收住1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运用循证的方法不断探索实践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循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17-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份,我科共收治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0—6岁,其中8个月—4岁12例,5—6岁6例,18例患儿全部均有发热,体温在37.5℃—40℃,39℃以上的有5例,患儿手足、口腔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其中3例臀部症状严重,有破溃现象,患儿烦躁不安,哭闹不停。
1.2治疗方法。
患儿在主要期间我们给予抗病毒、抗炎及对症治疗,使用痰热清、注射用头孢呋辛治疗以控制炎症性反应,加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静脉用三磷醇腺苷、馥梅a、维生素保护心脏等支持疗法,经过8—15天治疗及护理后,本次全部好转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1.3循证护理。
在对18例患儿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情况,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提出循证问题: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口腔疼痛护理、预防消毒措施、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寻找有关的护理措施及其相应的支持依据,给予结合临床实际及患儿家长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3.1护理措施。
1.3.1.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病死率较高。
所以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观察一次病情变化,特别注意患儿有无持续高热(38.5℃以上),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有无呕吐、心跳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等现象,密切观察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特征,做好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高热的病人应每2—4h测体温一次,体温超过38.5℃,给予散热、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退热后要注意及时更换衣物,被单。
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常伴有发热,该病有自限性倾向,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重者可合并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2],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比例较大。
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我院于2010年01月至12月,收治了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及早期精心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73-02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常伴有发热,该病有自限性倾向,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重者可合并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2],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比例较大。
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我院于2010年01月至12月,收治了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及早期精心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10年01月至12月,收治了34例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10∶7。
年龄分布,其中<1岁12例,1~3岁14例,3~6岁6例,6岁以上2例。
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010年版)[1]。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及皮疹,其中30例入院时已有发热(占88.2%),持续发热,热型不固定;23例有典型皮疹症状(占67.6%),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11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11-0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及coxa 16)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四肢、臀部疱疹、溃疡为主要症状,多发于0-5岁儿童,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多数预后良好,重症者可合并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常发生在起病后2-3天或热退后再发。
ev71感染较coxa16更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我科在2012年4月至5月共收治重症手足口病11例,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年龄最大的4岁,年龄最小的14个月,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口腔内及肛周有疱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如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呼吸浅促,心率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症状。
1.2 . 治疗以利巴韦林抗病毒,20%甘露醇降颅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冲击治疗,呼吸急促伴氧饱和度低者给予鼻导管吸氧,胃纳差进食少者给予补充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1 消毒隔离患儿入院后即人指定病房隔离,限制人员出入,患儿使用过的用品每日均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均洗手,加强手卫生,患儿用物均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2 加强病房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手足口病病情发展较快,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患儿入院后应加强巡视,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抖动、血压上升,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和心率明显增快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以免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时机。
2.3 症状观察与护理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都有发热,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适量喝温开水,高热时及时遵医嘱给退热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防止患儿出现惊厥,如患儿出现肢体抖动,烦躁不安,嗜睡等症状,应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及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及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同时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甲强龙冲击治疗,保持患儿中立位,适当抬高头部15-30度,并注意瞳孔的变化,发绀者给予吸氧,应用监护仪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对牙关紧闭者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臼齿间,防止舌咬伤,应备好吸引器、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气囊、呼吸机等抢救设备。
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感染而引发的传染病,汉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1]EV71感染性强致病率高,更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脑损害表现最为常见[2]。
2011年我科收治大量手足口的病人,其中六例重症患儿引发了无菌性脑炎,经对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本组六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10)版》重症病例诊断标准,患儿年龄8月-5岁,平均年龄3-5岁,均有皮疹,分部于手足、口腔、肛周,均有发热,热程2-6天,惊厥1例,呕吐4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血常规白细胞升高4例,空腹血糖升高2例,肌钙白异常2例,6例患儿均行脑脊液检查,提示颅内压均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脑脊液培养,糖和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白细胞为(20-100)×106/L的2例,脑脊液白细胞>100×106/L的4例。
胸片异常4例。
出现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的各一例。
1.2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降颅内压,营养脑细胞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
6例患儿均应用丙种球蛋白,甲强龙治疗,1例惊厥患儿予地西泮,同时积极进行纠酸,护肝,营养心肌等治疗。
1.3护理1.3.1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病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每日循环风消毒两次,护理患儿前后,均要严格消毒双手,感应式水龙头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床头柜,门把手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拖地,每天两次,拖把专用,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患儿奶瓶等食具每日煮沸消毒,玩具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温水冲洗,晾干,呕吐物,排泄物用2000mg/L消毒剂搅拌后静置2小时倒入专用厕所,患儿所产生的医疗、生活垃圾均按传染性废物处理,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经过精心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无一例发生医院交叉感染。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循环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本文对重症hfmd患儿的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采取更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护理;儿童手足口病(hfmd)由柯萨基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侵犯3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大部分患儿为轻症,1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可发生脑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而导致死亡。
对这部分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重症hfmd护理角度出发,总结经验,更好的治疗重症hfmd患儿服务。
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hfmd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实用儿科学》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从6个月至5岁6个月,平均年龄2岁3月。
其中41例并发脑炎,10例并发心肌炎,1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并发感染性休克,7例并发肺炎治疗按《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方案。
住院天数从16 d到25 d,平均20 d。
除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 1 一般病例护理大部分病例为轻症,表现为手、足、口腔疮疹,可并发热、咳嗽及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拒食等。
大部分在一周内自愈。
护理工作要做到面面俱到。
病房实行隔离制度,保持良好通风,患儿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用消毒剂浸泡处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疱疹导致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护理口腔。
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
对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正确指导应用退热药,专人护理,防止惊厥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精神状况,并准确记录。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一、概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及肛周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
二、治疗原则1.普通病例: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为对症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重症病例:神经系统受累者,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给予降温、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循环、呼吸衰竭者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应用呼吸机,保护脏器功能等。
3.恢复期治疗:给予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
三、疾病指导1.消毒隔离指导:告知患儿家属陪伴,注意自我防护,必要时戴口罩。
病室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着凉。
患儿咳嗽、咳痰要用纸巾轻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放在有污染标识的垃圾袋中。
用过的餐具、玩具、奶具、毛巾及内衣等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在处理污染物排泄物后,手要浸泡,清洗,保持手卫生。
2.生活护理指导:重点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患儿高热要鼓励多饮温开水。
给予温水擦浴,保持内衣、床单、被褥清洁、干燥,经常更换。
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
臀部有皮疹的患儿,每次便后及时清理,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疱疹要少接触水,破溃者可涂抗生素软膏。
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口腔内疱疹溃疡者,用康复新或开喉剑喷口腔患处,促进溃疡愈合。
3.心理指导:手足口病以婴幼儿患病居多,家长有紧张、恐慌情绪,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
患儿在陌生环境,加之口腔溃疡疱疹疼痛影响进食和饥饿等原因,会哭闹不安,告知家长尽量多陪伴、爱护体贴患儿,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稳定情绪,保证休息与睡眠。
四、出院指导1.嘱家属加强患儿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危重手足口病的救治(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
该病的特点是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症状。
能够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手足口病会导致婴幼儿身体免疫力下降,加重患者的病情,发展成为危重病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困扰。
如何对危重手足口病儿童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当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对于危重病例而言,这些症状可能更加严重。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循环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
及时发现和处理体征异常,合理使用输液和呼吸机等设备,有助于稳定病情,为后续救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提供适当的营养和水分支持婴幼儿患上手足口病后常常食欲不振,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容易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影响到患者体内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给予适当的食物和水分,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降低因为饥饿、脱水等原因造成的病情恶化。
三、积极控制并发症由于手足口病在病程中容易引发其他感染,例如肺炎和脑膜炎等疾病,这些并发症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时,医护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危重手足口病儿童的治疗中,肺炎和脑炎的治疗尤为重要,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措施。
四、做好病情监测与预防复发危重手足口病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以及注意预防复发等问题。
医护人员可以建立跟踪随访机制,关注患者的情况和康复情况。
另外,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手足口病的防治意识,有助于减少患病风险。
总之,危重手足口病的救治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与配合,要注重细节,科学护理,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效果,促进危重病人尽快康复。
EV71致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2-25T16:14:46.97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时杨
[导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科萨奇病毒A 群,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时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目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脱水、对症的同时加强发热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加强消毒隔离、心理、皮肤、饮食及口腔护理,结果58例康复出院,2例因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转入ICU 进一步治疗.方法消毒隔离,重视皮肤、口腔、心理等综合护理结论消毒隔离是护理的基础工作,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儿童; 手足口病; 重症; 护理【中图分类号】R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04-02
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科萨奇病毒A 群,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三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脑炎、脑水肿、循环衰竭等. 流行概况:1972,1973年,1986年,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过EV71流行,并发现重症病人.1998年EV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在6月和10月两次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2008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其中大部分重症病例为EV71所致.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0例患儿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至6岁,病毒学监测均为EV71型,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6例合并高热惊厥,查体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肺部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EV71引起的肺水肿是神经源性的.EV71首先破坏脑干组织特定的具调节功能的结构,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为主后期降低.4.8例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甚至很少,但却往往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特点:3岁以下多见;皮疹多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多在病程2-5天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心肺部症状为主;死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重症手足口病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阶段1:HFMD/疱疹性咽峡炎阶段2:神经系统受累阶段(脑干脑炎脑脊髓炎)阶段3:心肺衰竭(3A:高血压、出冷汗、高血糖、肌阵挛,3B:低血压)阶段4:恢复期心肺衰竭纠正护理:
1、一般护理措施:1)、加强消毒隔离:本病传染源为患儿及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经为粪一口传播或通过唾液中的飞沫传播,一旦确诊,立即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处理.病室定时进行开窗通风、空气消毒,即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2次.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人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门把手、床栏、桌面等),病区的床头柜、床架,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所有接触患儿的用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被服、床单等放入黄色垃圾袋交洗衣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不宜浸泡的用物在日光下暴晒2h以上;隔离时间为发病后21天.严格控制病房探视人员,固定陪护人员;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接触每位患儿前后及时用万福金安手消毒剂消毒.2)、皮疹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利巴韦林喷雾剂外喷,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3)、饮食与口腔护理:加强口腔护理,每日三次苏打水洗口腔,进食前后可用温开水或银尔通或开喉剑喷雾剂喷口,预防细菌感染.溃疡处可应用信韦林口腔炎喷雾外用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如患儿拒食或出现呛咳必要时鼻饲,遵照鼻饲相关护理常规.2、病情的观察与护理:1)发热的观察与护理: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对于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38.5℃以上的患儿,给予泰诺等小儿退热药.,同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嘱患儿多饮水,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安抚患儿的情绪,减少活动,卧床休息.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年龄小于3岁;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或低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1)、呼吸系统早期表现(非特异性):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胸部X线检查也常无异常发现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晚期表现(可诊断):呼吸困难、发绀;双肺湿罗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低氧血症;胸部X 线片见一侧或双肺大片浸润影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呼吸≥4O 次/min、浅快,口唇及末梢发绀,肺部闻及湿哕音或痰鸣音,胸部X线异常.发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行动脉血气分析,给氧(1L/min), 并根据其结果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如患儿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能为其早期表现,积极给予早期干预.如病情继续发展,出现皮肤苍白、湿冷,有濒死感,双肺湿哕音, 粉红色泡沫痰,严重低氧血症,胸部X 线摄片见双肺大片浸润影,为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晚期表现发现上述症状后,将患儿立即移至PICU 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建立2条静脉通道,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脱水利尿,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米力农)等,立即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呼吸机的参数为:吸人氧浓度8O ~100 ,吸气峰压(PIP)2O~30cmH2O, 呼吸末正压(PEEP)4~8cmH2O,呼吸频率为2O~4O 次/min,潮气量6~8ml/kg.并根据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头肩抬高l 5.~3O..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禁止压迫膀胱排尿,以免颅内压增高.置胃管及时抽出胃内容物防胃潴留及吸入窒息.(2)循环系统重症表现: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如发现异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1月第31卷综合二ClinicalMedicineofChina,November2015,Vol.31,No.2 ??505??
常及早报告医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多巴胺等,建立静脉通路,随时观察血压脉搏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给药浓度.密切监测血糖变化.(3)神经系统重症表现:密切观察神志和瞳孔变化,有无烦躁不安或者萎靡不振、嗜睡、头痛、呕吐、易惊,四肢抖动口唇不自主抽搐.甘露醇甘油果糖按时按量静脉推注,防止输液肿胀或渗出,糖皮质激素米乐松遵医嘱定时定量缓慢输入.严重时遵医嘱应用解痉镇静药.如安定水醛等.3、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患儿患手足口病后,家属很紧张.加上今年出现此病大规模流行,而且有死亡病例报道,更增加家属的心理恐慌.许多家属不了解此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认为是SARS卷土重来,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有急切了解本病的表现、治疗、预防和预后的愿望,针对患
儿和家属以上的心理,及时开展健康宣教具体讲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包括感染病毒、季节分布、年龄特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和消毒预防措施等.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儿和家属的信任;告知家长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只要发现和治疗及时,多可治愈同时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板报等方式, 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患儿和家属了解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利于情绪稳定,减轻紧张.
参考文献[1]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S]2008,,15(2):[ 100-1022] 鲁萍,黄一文,刘.立美,谈菊华,帅丽君,胡小艳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小儿急救医学,2008,5(9):20 [3] 梁煊芝,王清学.重症手足口病23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3,[ 10(2):1164]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 (9):64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