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锂电池生产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945.73 KB
- 文档页数:28
T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电池端预期反转、材料端逻辑分化-2022年锂电池行业展望投资要点:展望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虽然芯片供需关系缓解可能会使得燃油车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电动车下游高需求已被验证,整体渗透率持续上行趋势不改,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22%。
2022年锂矿供给增幅约15-20%,显著低于目前市场预期的40%的需求增幅,2022年锂矿供需偏紧的格局很难改观,同时市场在供需紧张的状况下给予扩产幅度较大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弹性。
电池企业将向下游传导部分成本,毛利提升叠加装机量的进一步增长,明年电池企业利润改善预期较为强烈,享受来自装机量提升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弹性,建议关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中游材料环节或将出现分化。
隔膜依然是最强赛道,供需偏紧的大背景下,扩产顺畅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行业带来的红利,建议关注恩捷股份。
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扩产幅度较大,在六氟磷酸锂价格拐头之后部分公司将体现出周期性,此时面临六氟-双氟的逻辑切换,优先布局双氟的企业将抢占先机,建议关注天赐材料、永太科技。
正极磷酸铁锂在高性价比和储能放量的加持下还将持续领先,三元正极积蓄力量,静待2022底之后大圆柱电池放量以后的爆发、建议关注德方纳米、当升科技。
负极在受能耗双控的影响下石墨化产能受限,供需关系改善,对于自备石墨化较高的负极企业来说是提升毛利和市占率的较好机会,建议关注璞泰来。
展望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庞大需求使得锂电池板将整体受益,但电池端的优先级明显提升。
综合考虑,电池端>隔膜>电解液、矿端、正负极。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上游原料价格过度上涨风险电力设备及新能源2021年12月20日推荐(维持评级) 一年内行业相对大盘走势团队成员分析师林荣运执业证书编号:S0210514110001电话:************邮箱:****************.cn相关报告1.《华福证券新能源之动力电池上游篇:矿产储量是行业核心》2.《华福证券新能源之动力电池中游篇:能量核心-正极》3.《华福证券新能源之动力电池中游篇:离子载体-负极》4.《华福证券新能源之动力电池中游篇:电池血液-电解液》5.《华福证券新能源之动力电池中游篇:涨价预期渐起,重点关注未来隔膜行业投资机会》一、新能源汽车赛道景气度延续 (4)1.1新能源汽车销量 (4)1.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4)1.32022年补贴退坡30%,整车价格影响较小 (5)二、上游原料端供需难改 (6)2.1锂矿价格持续上涨,拍卖提高价格预期 (6)2.2海外锂矿供给增速低于预期,国内盐湖进度还需提速 (6)2.3战略性看待国内盐湖提锂 (6)三、电池需求确定性高,电池企业明年盈利改善预期强烈 (7)3.1电池需求旺盛,增长确定性高 (7)3.2释放成本压力,2022年电池企业毛利或将改善 (7)四、锂电材料逻辑分化 (8)4.1隔膜供需偏紧、价格已有上浮迹象 (8)4.2LiFSI逐步进入产业导入期,电解液领域逻辑面临转换 (9)六氟磷酸锂持续高位,一体化企业毛利领先 (9)LiFSI进入市场导入期,逻辑面临切换 (10)4.3磷酸铁锂继续保持领先,高镍三元积蓄力量 (11)磷酸铁锂性价比凸显,中短期装机量持续领先三元 (11)强需求下格局有望改善 (11)储能放量保证磷酸铁锂需求 (11)4680大圆柱或将提振三元电池需求 (12)4.4负极供需格局改善,一体化企业毛利占优 (13)供给紧、需求增,产能利用率改善明显 (13)自配套石墨化企业优势明显,能耗双控限制石墨化产能 (13)五、电池端推荐优先级提升,锂电材料内部将出现分化 (13)六、风险提示 (14)图表1: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 (4)图表2: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5)图表3:2022年补贴政策 (5)图表4:碳酸锂价格 (6)图表5:氢氧化锂价格 (6)图表6:动力电池供需关系 (7)图表7:NCM523电芯成本 (8)图表8:磷酸铁锂电芯价格 (8)图表9:电池端企业毛利 (8)图表10:隔膜供需关系 (9)图表11:六氟磷酸锂价格 (10)图表12:电解液企业毛利 (10)图表13:六氟磷酸锂和双氟磺酰亚胺锂对比 (10)图表14: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占比 (11)图表15:中国储能市场装机量预测 (12)图表16:4680大圆柱电池规划 (12)图表17:负极出货量 (13)图表18:负极出货类型 (13)一、新能源汽车赛道景气度延续1.1新能源汽车销量在碳减排、发展新能源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行业开启黄金发展时期。
2024年锂电池用NMP市场环境分析1. 市场概述锂电池是一种新兴的高效能源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移动通信、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
N-Methyl-2-pyrrolidone(NMP)作为锂电池的重要溶剂,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锂电池用NMP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2. 锂电池用NMP的市场规模锂电池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NMP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锂电池用NMP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
据统计,2019年全球锂电池用NMP市场规模达到X万吨,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Y万吨。
3. 锂电池用NMP的市场驱动因素(1)电动汽车市场增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压力,电动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源,其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了锂电池用NMP的需求增长。
(2)能源存储市场需求: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存储需求也在增加。
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存储设备,对NMP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
4. 锂电池用NMP的市场竞争态势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家锂电池用NMP生产厂商。
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公司A、公司B和公司C等。
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产品优势,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当前的主要竞争形势。
5. 锂电池用NMP的市场前景与挑战(1)市场前景:随着锂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锂电池用NMP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预计未来几年内,NMP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市场和能源存储市场的推动下。
(2)市场挑战:尽管锂电池用NMP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原材料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对NMP的价格和供应造成影响。
其次,环保要求的提高也对锂电池用NMP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符合环保环节的标准。
6. 锂电池用NMP的市场政策与标准为了规范市场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
例如,我国发布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对锂电池生产及其原材料的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锂电池产业专题报告一、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主题投资价值1.1、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车行业迎发展机遇2016年全球178个国家缔结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对2020年以后减排目标与行动作出统一规划,该协定长期目标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并尽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此后中、美、欧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其中美、欧将碳中和时间点定为2050年,中国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以中国为例,中国将碳中和目标进一步细化,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7年交通运输占中国石油消费的57.7%,减少交通运输油耗量成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耗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汽车电动化成为了节能减排的必选项,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1.2、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2012年以前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尚未突破1.5万台,行业处于发展初期。
2013年-2015年,中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这一时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复合增速分别达314.9%与333.2%。
2016年财政部曝光骗补事件,行业整顿开始,中央调整了补贴政策,新设补贴上限并将事前拨款变为事后清算。
2017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补贴政策逐年退坡,后补贴时代双积分政策接力,续航里程长的新能车所获积分高,多余正积分可通过交易转让。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69.7%,销量同比增长165.1%,进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根据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20%、40%、50%。
锂电池新技术CTP和CTC专题分析报告电池系统技术升级双头并进:CTP结构渐成主流,CTC蓄势待发电池包是电动车的动力来源,最小的单元是电芯。
现阶段市场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结构方式MTP(ModuletoPack)和CTP(CelltoPack),而CTC(CelltoChassis)作为最新一代电池系统技术,在特斯拉、比亚迪、零跑、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助力加持下,2022年正在逐渐从开发设计走向量产。
传统电池包MTP:强度高,比能低传统电池包MTP即是电池、模组成组电池包的形式,多个电芯组成一个模组,多个模组加上BMS、配重模块等零部件则组合成电池包。
在MTP结构下,电芯被外部结构件充分的保护所以结构强度好,成组难度小。
电芯对于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仅为40%,其中电芯对模组的空间利用率为80%,模组对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为50%,模组的硬件费用约占电池总成本的15%。
早期的电池包采用传统的MTP技术,需要依次完成电芯→模组→电池包→车身的集成。
整车要想在有限的底盘空间尽可能装载电量,提高体积利用率,需要考虑每个集成步骤标准化的可行性,大众率先推行模组的标准化。
大众的第一个标准是355模组,其中355代表了电池模组的毫米长度。
随着对续航里程需求的提升,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的390、590模组被提出。
单个电池模组的体积不断增大,带动了CTP方案的出现。
在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制定的标准(VDA)中定义了方形电池、圆柱电池以及软包电池对应不同类型电动车的尺寸要求,车型包括HEV(混合动力)、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EV(纯电动车)。
这就是通常所称的VDA电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标准化模组称为VDA模组。
目前在欧洲车厂还是以模组设计作为核心方案,国内主流动力电池为方形电池,常见的VDA模组有355、390、590模组等。
动力电池1.0时代采用VDA标准化模组,电池包开发简单,1.0时代标准化模组结构性强,模组通用性强,售后维修方便。
证券研究报告[Table_Industry]电气设备[Table_Title]2021年01月22日——锂电行业深度报告行业评级:强于大市(首次)[Table_Author]分析师:赵晓闯执业证书:S1030511010004电话:*************邮箱:***************.cn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Table_Report][Table_Chart]电气设备与沪深300对比表现电气设备2020年Q3综合毛利率(%)26.68综合净利率(%)-4.34行业ROE(%)7.89行业ROA(%)0.03利润增长率(%)9.29资产负债率(%)46.19期间费用率(%)27.01存货周转率(%) 3.42数据来源:Wind资讯[Table_Summary]核心观点:1)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回暖,欧洲市场政策加码,美国市场或成新增量。
国内新能源汽车由补贴导入转向市场驱动,在疫情平稳过后产销量迎来强势反弹,2020年7月起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年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1%,预计2021年有望突破190万辆。
欧洲采取加码补贴政策与收紧碳排放标准双重举措,预计2021年销量将延续2020年的高增长模式,有望赶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美国方面,拜登上台将推绿色能源计划,全面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电池需求增长空间巨大,宁德时代与LG化学积极全球化布局,将形成双寡头格局。
市场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的产能需求,预计2025年锂电池出货量将进入TWh时代。
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覆盖中国超80%需求,正积极进军欧洲市场,而日韩厂商以欧洲市场为基础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动力电池企业绑定优质客户,实现强者恒强,未来宁德时代与LG化学将形成稳定的双寡头格局,而收获车企大笔订单与投资的国内第二梯队企业则有望获得成长机会。
3)技术迭代是产业发展驱动力,结构与材料技术多元化发展。
CTP技术、刀片电池、JTM技术等结构创新带动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增长。
锂电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分析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市场前景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29.5万辆,同比增长10.5%,恢复正增长。
主要是原因:A、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恢复超预期;B、与地方发布相关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升,叠加上半年积压的消费需求开始逐步释放,带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提升;C、比亚迪汉、小鹏P7、五菱宏光M1N1EV等爆款车型于下半年,消费者选择增多,拉动市场需求增长。
GGI1预计,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将达到515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44.5%o二、电动工具市场2023年中国电动工具产量超过2.8亿台,同比增长超过10机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电动工具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0.99%o从产量及增速来看,国内电动工具市场已逐步形成一定规模,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从产量和增速来看。
高工产研(GGII)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动工具市场产量达到4.29亿台。
三、三元材料行业周期性特征三元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以及3C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受宏观经济周期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以及3C产品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综上,三元材料在短期内受宏观经济周期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锂电自行车、电动工具逐渐发展和普及,其市场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四、小动力电池市场前景除了传统的电动自行车及电动工具市场,小动力市场中还存在与传统的电动自行车及电动工具相类似及关联的三元圆柱细分消费市场领域,例如平衡车、扭扭车、扫地机器人、吸尘器、充电宝、移动型小储能工具等。
据GGn统计,细分市场2023年三元材料出货量为0.95万吨。
GGn预计,到2025年,细分市场三元材料需求量为2.7万吨,复合增长率为23.23%oGGI1预计,到2025年,锂电自行车及电动工具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达到10万吨,2023-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24.8%o五、三元材料行业生产规模及资金壁垒三元材料具有一定规模壁垒,大型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运营方面具有规模优势。
第1篇一、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重要方向。
本报告通过对新能源材料市场、技术发展趋势、产业链分析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市场分析1.市场规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新能源材料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X亿美元。
其中,锂电池、光伏材料、风力发电材料等细分市场发展迅速。
2.市场增长动力(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新能源汽车补贴、光伏扶贫等,推动了新能源材料市场的快速增长。
(2)技术进步:新能源材料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了产品性能,降低了成本,吸引了更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3)市场需求: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能源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三、技术发展趋势1.锂电池材料(1)正极材料: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的新型材料发展。
(2)负极材料:从石墨向硅碳负极、锂硫负极等新型材料发展。
(3)电解液:向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电解液发展。
2.光伏材料(1)硅基材料:从多晶硅向单晶硅、异质结等高性能硅基材料发展。
(2)薄膜材料:从非晶硅、铜铟镓硒等向钙钛矿、钙锌锡硫等新型薄膜材料发展。
3.风力发电材料(1)风电叶片: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向碳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发展。
(2)风力发电机:从直驱型向混合型、多电平型等高效发电技术发展。
四、产业链分析1.产业链结构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环节。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锂、钴、镍、稀土等稀有金属和石墨等非金属;中游制造涉及锂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电设备等;下游应用涉及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领域。
2.产业链特点(1)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锂、钴等稀有金属资源稀缺,供应紧张,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
2019年锂电池生产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10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5)
1、行业主管部门 (5)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5)
二、行业发展概况 (7)
1、中国锂电池生产设备发展趋势 (9)
(1)进口替代效应越发明显 (9)
(2)设备的更新换代,带来锂电池生产设备的市场增量 (9)
(3)动力锂电池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10)
(4)锂电池生产设备企业的横向整合将加速 (10)
2、中国锂电池生产设备市场规模 (10)
(1)主流动力电池企业扩产加速 (10)
(2)国内大型锂电池厂进入海外车企供应链后开始储备未来批量供应的产能,进而带动对上游锂电池生产设备的采购需求 (11)
(3)产线改进,设备更新换代 (11)
三、各领域对锂电池生产设备的需求 (11)
1、数码类锂电池 (13)
2、动力锂电池 (14)
3、储能锂电池 (15)
四、行业竞争格局 (16)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7)
1、有利因素 (17)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17)
(2)市场空间广阔 (17)
(3)下游厂商对设备可靠性、自动化的需求增加 (18)
(4)全球锂电池生产线逐步向中国转移 (18)
2、不利因素 (19)
(1)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19)
(2)缺乏综合型专业人才 (19)
(3)行业标准缺失 (19)
六、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20)
1、质量壁垒 (20)
2、技术壁垒 (20)
3、人才壁垒 (21)
4、资金壁垒 (21)
七、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22)
1、锂电池生产工序 (22)
2、锂电池生产的技术要求 (23)
3、软包动力电池技术 (23)
(1)软包动力电池质量轻、能量密度更高 (23)
(2)软包动力电池优势富集 (24)
(3)软包动力电池应用及市场占有率 (25)
八、行业经营模式、周期性、区域性及季节性特征 (25)
九、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 (26)
1、上游行业 (26)
2、下游行业 (26)
十、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27)
1、先导智能 (27)
2、赢合科技 (27)
3、杭可科技 (27)
4、利元亨 (28)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现行锂电池装备制造行业属于完全市场化运行的行业。
行业管理体制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结合行业自律组织协作规范下的市场竞争体制。
政府相关部门注重行业宏观管理,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科学技术部等部门;行业协会侧重于行业内部自律性管理,包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