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8
广州市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作者:赵魁李紫秋姚多喜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3期摘要:白水寨森林公园自开发建设以来地质灾害频发,作为广州市重点民生建设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公园目前主要灾种有崩塌、滑坡、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崩塌/滑坡。
本文在2015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对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防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防治对策白水寨森林公园位于增城市西北部,距离增城市区15公里,南邻朱村街竹山新村,北接小楼镇二龙村,东靠增城百花林山庄度假区,西侧为福和镇,公园总面积为766.6公顷。
随着白水寨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扰动不断加剧,加之地质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气象条件在时空方面的变化,由此导致的白水寨森林公园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1.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白水寨森林公园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4种,分别为崩塌、滑坡、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崩塌/滑坡。
公园目前共有地质灾害或隐患点25处,已发地质灾害18处,其中崩塌点11处,均为微型崩塌;滑坡点7处,均为小型滑坡;潜在泥石流1处;潜在崩塌/滑坡6处(见图1)。
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公园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月~8月,该期间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东侧和北侧的路边,该范围工程活动较多,呈条带状分布;在高差相对较大且较陡的斜坡地带兼有垂直分布特征;灾害点多位于公园早期工程项目施工场所,如修筑道路时人工切坡等。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气象水文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而人类工程活动和气象水文条件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在因素。
3.1 地质环境条件白水寨森林公园处于花岗岩地区,岩性主要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见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基质为花岗结构和细粒花岗结构,矿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粒度一般为0.2mm~1.5mm,局部见辉绿岩脉侵入,主要由辉石、基性斜长石及角闪石组成,具辉绿结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12〕8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高效、有序做好全省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保障。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地震、山洪等灾害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1.4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
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加强各地、各有关单位信息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2 组织体系2.1 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成立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总指挥:分管副省长。
副总指挥: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至关重要。
一、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活跃。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崩塌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如修路、建房等,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通常与山区的暴雨洪水相关,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地面塌陷则主要与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活动有关,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破坏,引发地面下沉或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方面,广州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尤其是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岩土体稳定性差。
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也改变了地下应力平衡,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三、防治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总体目标我们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要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高防治能力,实现防灾减灾救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主要任务1.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包括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等五大体系。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大投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防治工程实施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三、具体措施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底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工程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4.推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为防治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组织保障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3.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投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4.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考核。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追责问责。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