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西区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10
可持续的湿地系统,可清游的江南水乡可生长的绿色风景,可交往的亲切家园可歌咏的风华年代,可力行的求是精神水绿编织的风光与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基地分析1.1项目背景1.1.1 浙江大学简介: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浙江大学经历了求是书院、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被分为多所单科学校。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共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同区域。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1.1.2 东区概况:2002年10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正式启用。
东区占地总面积约320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118万多平方米,入住学生2万余名,已有6个学院迁入,基本形成主校区氛围。
东区初步实现了浙江大学“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标志着浙江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1.3 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
1.1.4 竞标任务书要求:西区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西区按14000学生规模配置教学、科研、实验、体育运动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设计人应以创造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秉承东区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原则,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创造特色空间,满足多种功能,要与诗画杭州、生态西溪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同时要强调浙江大学百年历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弘杨求是精神,将西区建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
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C9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是中国著名顶尖学府之一,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截至2014年9月,浙江大学共拥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2072303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43万余册,并有7家附属医院;全日制在校学生45678人,硕士研究生13949人,博士研究生9084人,本科生23633人。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1个;本科专业1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2个。
华家池校区:原为所在地,校区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
校区位于。
华家池校区是五个校区中历史最悠久的校区,环境清幽,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浙江大学高端培训基地的总部所在地,华家池校区基地紧紧围绕高端培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来建设基地。
校区内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各类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基地内设有各种类型的教室、各类标准的住宿宾馆、餐厅、体育馆和图书馆,可充分满足各类高端培训班的办学要求。
同时,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基地也培育了一支与高端培训服务相适应的专业化的研发、教学师资队伍和职业化的教学教务管理团队。
西溪校区:位于西北部,山路,地处杭州。
校区占地总面积68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西溪校区是原所在地,人文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育学院等3个学院在该校区办公,设有计算机中心、中心实验室、电教中心,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
校区内还建有档案馆,藏有珍贵文物。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https:///10.12677/design.2018.32008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Abstract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Keywords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摘要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谢理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摘要]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分析西溪湿地现状,结合其优势资源,解决目前所处矛盾,实施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市湿地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保留其文化和物种的特色性,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城市湿地建设,为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一、前言湿地是地球上主要的地球资源,国际上通常把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有着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一部分,同时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城市湿地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科研教育、环保教育的场所。
发展城市湿地建设不仅可以恢复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性,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适度开发旅游湿地能够为周边土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湿地内的水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因此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而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其独特的次生湿地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发展起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
对杭州生态环境正面影响较大,但如今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通过对西溪湿地的研究,解决西溪湿地现有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城市湿地与可持续发展根据《拉姆萨尔公约》中提出的定义,城市湿地包含的范围很广,具体规定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浙江大学第六届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 胡旭阳(2014年4月26日)各位代表:我受第六届教代会提案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六届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届四次教代会提案处理情况简要汇报六届四次教代会共收到代表提案131件,经提案委员会审理,最终正式立案93件,作为意见、建议的34件,不予立案的4件,立案率为70.99%。
在93件立案的提案中,关于建设美丽浙大、推进民主管理等综合类提案25件,关于加强非事业编制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职科研人员待遇等组织人事类提案18件,关于改进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等教育教学类提案10件,关于完善文科学术评价标准、加快紫金港农场建设等学科、科研实验类提案6件,关于完善后勤服务、加强交通整治等大后勤类提案34件。
34件提案转为意见、建议送相关职能部门处理,职能部门均与提案人进行了沟通。
4件“不予立案”的提案,不属于学校处理范围,提案委秘书处将未予立案的原因及时告知了提案人。
提案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尊重教代会代表民主权利,认真对待教代会提案。
人事处、基本建设处、安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多家单位召开提案代表恳谈会,多名校领导亲自参与恳谈会,与代表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对策。
许多部门采取“走上门、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与代表沟通,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六届四次教代会扩大了“校领导领办提案”覆盖面,党委书记金德水等10位校领导领办了教职工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重点提案,进一步加大了提案办理的力度。
据统计,93件提案中代表对办理态度满意的有84件,占90.32%;基本满意的有9件,占 9.68%。
代表对提案办理结果满意的有71件,占76.34%;基本满意的有21件,占22.58%;不满意的有1件,占1.08%。
对提案办理结果“满意”的比例在上年提高7%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充分反映了我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教代会提案工作取得的成果。
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设计West Lake University Campus Design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07.23目录| CONTENTS1 |设计表现2 | 项目解读2.1场地区位2.2案例研究2.3设计思考2.4设计目标3 | 总体规划6 | 估算说明3.1功能布局3.2水系景观3.3交通结构 3.4生态校园4 |分区设计4.1科研教学区4.2生活配套区4.3景观意向5.1科研教学区图纸5.2生活配套区图纸 5 |建筑单体1 |设计表现DESIGN PRESENTATIONN总平面图东南向日景鸟瞰以学术会堂为核心的科研教学区占据了校园的中心,相关生活与配套区域沿校园四周分区布置,集约高效、分区灵活,体现出西湖大学独特的功能结构。
西北向日景鸟瞰本案的景观设计以“南水、北湖”为主要结构,塑造出江南地区独特的海绵地景和校园空间结构,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大学精神。
校园中心的学术会堂巧妙地同礼仪入口、学习广场以及小西湖水形成了连续的礼仪空间轴线。
N首期总平面图首期科研教学区以学科群复合交叉以及与公共资源的高效共享为规划的起点与根据。
首期夜景鸟瞰以教学综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单体结构创造出24小时开放的科研教学场所。
共享高效、交叉复合,这既是对科学家们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大学教育本源的回归。
校园六个校门各得其所,与内部路网紧密相连。
南侧设置以步行为主的礼仪性入口以及为访客设计的港湾式临时停车区。
作为校园未来的精神殿堂,学术会堂被置于草坪中央,在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又巧妙地将两期科研教学区联系起来。
银杏大道透视以荆大路的线形为基础,本案依次设计了对称庄重的礼仪广场,风光旖旎的银杏大道,和以车行为主的水杉大道,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学习内街透视学习科研内街是整个校园的活力核心之所,全天24小时开放的内街空间为校内师生提供了不同需求的互动场所。
来自不同学科的广大师生从教室或实验室中被吸引出来,一起交流与研讨,从而实现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现代办学思想。
原规划设计方案局部修改意见正和《规字》005号一、技术经济指标对照1. 西区规划设计值规划设计规范允许值总用地100933.30㎡(合151.4亩)建筑占地面积32485㎡总建筑面积204690㎡总建筑面积185050㎡(计容积率)排屋3695㎡多层89445㎡高层52400㎡商铺22250㎡幼儿园1575㎡物管、售楼中心2480㎡架空面积26410㎡/2=13205㎡地下室面积6435㎡容积率 1.83 (少0.19) 2.02204690÷100933=2.02建筑密度32.2%(超2.2%)28%~30%32485÷100933=0.32绿化率38%(超8%)30%绿地面积100933×0.38=38354㎡绿地面积按降低3%后3000㎡绿地面积100933×0.35=35326㎡总户数1188户居住人口4158人停车位(库)818个(多203个)≧10%或0.3车位×100㎡建筑面积2046.90百㎡×0.3=614个地面停车位44个(符合) ≦10%44÷1188=3.7%*人均小区用地指标100933÷4158=24.34㎡/人(超4.24㎡)多层、高层15~22㎡/人*体育设施控制指标:一个篮球场28×15=420㎡一个网球场35.77×22.68=812㎡1231㎡÷4.158=296㎡/千人(超191㎡)65~105㎡/千人2. 东区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规范允许值总用地192042.80㎡(合288.1亩)建筑占地面积53249㎡总建筑面积417342㎡总建筑面积384267㎡(计容积率)排屋5073㎡多层130402㎡高层161128㎡商铺36700㎡酒店26765㎡物管、会所1800㎡架空面积44798㎡/2=22399㎡地下室面积10676㎡容积率 2.00%(少0.17) 2.17417342㎡÷ 192042.80=2.17建筑密度27.70%(少2.3%)28%~30%53249㎡÷192042.80=0.277绿化率39%(超9%)30%绿地面积192042×0.39=74896㎡绿地面积降低4%后7600 ㎡绿地面积192042×0.35=67215㎡总户数2549户居住人口8921人停车位(库)1472个(多220)≧10%或0.3车位×100㎡建筑面积4173.42百㎡×0.3=1252个地面停车位80个(符合)≦10%80÷2549户=3.14%* 人均小区用地指标192042.80㎡÷8921=21.53㎡/人(符合)多层、高层15~22㎡/人* 体育设施控制指标:一个篮球场28×15×1=420㎡两个羽毛球场13.4×14.2×2=380㎡两个网球场35.77×22.68×2=1622㎡2422㎡÷8.921=271㎡/千人(超166㎡)65~105㎡/千人二、原规划设计方案修改意见1. 根据《强制性条文1.0.3条》;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本项目为小区级(10000~15000人),故按小区经济技术指标审核。
求是新阁、现代书院——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图书馆、档案馆方案设计摘要: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位于杭州城西,与已建成的东区成为百年浙大承前启后发展的主校区。
西区图书馆、档案馆工程,居于校区中心,是南侧校区主大门及东校区大门进入校园的干道交点,是紫金港东西校区的连接地带,拥有周边优越的自然景观。
根据《紫金港西区建筑风貌控制导则》,项目位于环湖湿地风貌带,建筑群定义为青砖黑瓦,平坡结合的体现文化底蕴的风貌带。
关键词:设计理念;设计策略;绿色建筑一、规划设计指导思想:(1)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整体建筑风貌的要求,体现浙大底蕴与特色,具有标志性;在建筑细部处理和色彩运用上注重建筑外观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
(2)在总平面布置上,应在基本满足建筑规模的基础上,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交通组织设计、室外交流空间设计,尽力营造优美、舒适、安全的室外环境。
(3)建筑在设计理念、科技应用、空间组合等方面体现出创新创意。
二、设计理念1、一脉相承,靡故匪新浙江大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浙大之江、玉泉等老校区内,中西结合的红砖、青瓦、垂花门彰显了浓郁的大学氛围和人文底蕴。
而在紫金港校区东区,几乎清一色现代风格,外在环境中传统意象有所缺失,因此在西区规划中,确立加入适当的传统及老校区建筑元素,传承浙大人文精神,体现历史底蕴,延续老校园的文脉精髓。
校歌有云: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任何的创新与改革都包含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否则一味抛弃传统,终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图书馆及相邻地块被定义为青砖黑瓦,体现传统的环湖湿地风貌带。
更重要的是,紧贴图书馆南侧为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并将图书馆用地西侧划为求是书院仪式性广场,以示浙大办学之源,昭示以此区域作为重塑浙大历史文脉之地,因此,图书档案馆外观采用适当的传统形制,传统符号,与求是书院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意象,共同承担起传承浙大文脉的重任。
2、求是新园、现代书院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应该有现代的内在支撑。
硕士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方案评论——以方案十为例姓名:陶伟学号:21012225指导教师:李王鸣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摘要本论文从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基本情况入手,介绍了其概念性规划设计的理念,评述了浙江大学建筑系方案的规划设计思路和特点,并做了综合点评。
关键词紫金港校区西区精神文化书院围合评论引言:大学校园规划不仅要创造合理的校园空间形态、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更要营造大学校园特有的意境氛围,将形态、空间、意象等物质和精神的表达融入到大学教学、生活和交往的始终。
传统与浪漫交织、无形与有形共融,通过规划表达当代大学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定义,从规划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通过物质校园及其环境的建设促进人与校园的互动,从而产生一种塑造人的精神力量。
现代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构成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尊重自然、人文关爱以及传承历史文脉。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方案创作中,重点仍旧是把握自然特色和人文浪漫的有机结合。
1.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本概况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的,但东、西区的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
而是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
新校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过程,东区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而西区规划则是站在东区规划成败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筹划,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校区建设中更深入地将建设理念贯彻下去,将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2. 东区校区存在问题2.1 严格的功能分区模式,功能集中设置带来的问题。
东区生活区、教学区的南北分置,使流线集中且固定,功能分区造成了教学科研区与宿舍生活区的分离;运动场地集中布置,相对距离较远,而且场地集中,锻炼期间相互干扰大,使用上不够便捷;食堂的集中布置也是老师学生就餐带来不便,尽管这也同时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交流与休息的时间和机会;明确的分区也人为地加剧了尺度的庞大感,组团功能单一,师生为维持完整的生活模式只能不停地穿插于相距较远的不同组团之间,对空间的人性化与可达性产生一定影响。
2.2 交往空间利用率低学校内有设置很多的交往空间,但很多地方几乎没有同学,一方面是由于功能分区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空间设计没有考虑人性化,缺乏对人行为活动的研究;教学区廊道较多,但设计中缺乏空间的层次和递进关系,廊道空间缺乏私密感和休息设施,廊道基本上是一个交通空间,而非交往空间;学生在宿舍区的时间很多,但宿舍区功能较为单一,缺乏交流与休息空间。
2.3 动、静态交通混乱由于功能问题,产生了很多交通量,而东区规划中没有做到很好的人车分流,尽管管理上做了些交通管制,但还是相当混乱;规划中对停车场地考虑不够,很多机动车停在道路上,给原本紧张的道路带来更大的压力,对景观上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长距离的交通流线,学生交通工具大多为自行车,教学区自行车的停车场地相对集中,数量上也不够,并且在一些地方只有露天停车场,在下雨天使用不便。
3.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背景3.1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区位及用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北的塘北地块,东至规划城市快速干道紫金港路,并与紫金港校区东区相连,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靠城市快速干道留祥路,南临规划道路余杭塘路,是杭州市的保留规划用地,见图一。
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目前主要由农田、水面(池塘和河流)和农居组成。
地块范围内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池塘密布,余杭塘河贯穿东西,属杭州西溪湿地的一部分。
该地块被余杭塘河等六条较大的河流分割成若干块,水系约占总用地的四成。
规划用地西面为绕城高速公路,因此需要后退留出400m 绿化带,沿北侧留图一:紫金港西区区位图祥路需留100m 宽绿化带。
与东区之间的紫金港路可规划成高架,也可规划成地下隧道。
既有利于道路的顺畅,又有利于今后东、西两个校区的融合。
这三条道路根据杭州市总体规划不能留机动车出入口,因此西区今后的主入口设置在南侧余杭塘路上。
3.2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理念紫金港校区西区在规划理念上突破以往校园规划的模式,以学科群为特点形成组团式的建筑群,将校园构筑成研究型的“社区”,以国家实验室(研究院)及共享资源平台为“核心”,连接相关学院组成研究型的“社区”单元。
高校的办学思想、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逐步改变,因此高校校园的规划必须是弹性的、过程的。
4.规划方案十评论(见附图——方案十平面图)4.1构思切入点4. 1. 1基地特色基地地势平坦,水系资源丰富,利于营造新江南特色环境。
生态湿地比东区更显丰富,特征更加明显,且空间上距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城西大湿地更近,更能体现地域文化和景观特征。
湿地的自然之美与校园的人文之美交相辉映,利于构筑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见图二。
4.1.2文化解读——“求是书院”(1)“求是”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
作为百年名校,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
因而“求是精神”是浙江大学历经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她在浙大人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断推动着浙江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提炼、传承和弘扬浙大精神,意义十分重大。
(2)“书院”模式:“书院”是中国教育建筑的原始雏形,书院建筑是祭祀礼制性建筑和讲学实用性建筑的群体组合,其中礼制性建筑在书院建筑中占主导地位,体现了礼乐相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原则。
“求是书院”是以多进院图二:紫金港西区基地图图三:书院平面示意图落的方式组合建筑,建筑间以庑廊围墙相连,采用中国典型的轴线对称式布局和木结构、大屋顶的建筑形式,建筑与山林、园林有良好的依托关系,见图三。
作为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求是书院”在客观上记录了浙江大学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求是书院的传统文化精髓,并融合到方案中显得尤为重要。
4.2总体功能布局——核心圈层模式4.2.1圈层功能布局以校级公共平台和中心绿地为核心,形成“核心——学科群——服务区(绿带)——生活区”的结构,相互之间紧密穿插和联系;按照各种不同建筑对外开放性的强弱,布置不同性质功能的组团。
各学科群建筑主要围绕中心水面布置,学生生活区沿学科群组团展开,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4.2.2尺度(1)空间尺度:我认为西区的规划相比于东区的规划在空间尺度上做了调整。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可知:东区存在空间尺度太大,步行距离太远的弊端。
此次西区规划中充分注重了校园空间尺度的划分。
减小道路宽度,增加道路密度,提高校区内的通行效率,弥补东区的不足之处。
如图所示,西区的空间活动半径明显比东区要缩小,见图五。
图四:圈层图图五:活动半径示意图(2)建筑尺度:西区规划通过在中心区研究平台中引入低层高密度小尺度建筑,通过灵活的组织为何,增加了校园建筑和空间尺度层级,并与学院建筑的常规尺度,中心景观湖面的大尺度形成对比,柔化了中心经过的边界,见图六图七。
4.2.3组团布局(1)组团:紫金港西区规划结构体现为由若干组“聚落”型教学组团结构为核心的多中心结构。
通过校级道路的合理设置,使这些“聚落”组团有机坐落在连续开敞的自然环境中。
每个组团自成体系,包含相对完整的教学和研究功能,并与生活服务区联系便捷,以实现大尺度校园内合理的学生活动半径,见图八。
(2)核心:此次规划中采取了“多核共享”的空间规划模式,各个组团自图六:东西区建筑组团对比图七:东西区建筑之间及建筑与水之间关系图图八:组团建筑布局示意图图九:总图空间布局示意图图十:书院式布局示意图成核心,在组团级结构上由内部各个建筑和庭院围绕核心空间布置,形成内聚型的组团空间结构。
多个组团共同围合成校园核心,见图九。
(3)书院式布局:无论是中国传统书院还是欧美大学的“方院”,都通过建筑的围合创造适合思考的场所。
西区在规划中强调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通过建筑相似性的围合营造相对封闭的内聚性教学和研究空间,使校园建筑回归传统的“书院”形态,创造富含大学求学精神的校园,并通过对传统空间的传承、对传统形式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植入来反映传统文化。
亦可避免东区校园空间的过大过空旷,校园气氛相对不足的弊端。
学院区采取方正、理性的庭院式布局,别具书院氛围。
大庭院使内外空间平等:校园建筑回归“书院”使人们对学校有更多的认同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见从古到今,读书的地方都是相对独立的场所,符合人们的学习习惯。
同时,书院的布局让人们在现代的气息中追寻“求是书院”留给浙大的点点滴滴,见图十。
图十一:交通系统分析图十二:地面停4.3交通系统分析西区规划用地规模庞大,如果交通组织不当,那么将严重影响到校园周边交通活动和城市肌理。
规划中我们以校园周边地区的城市道路为依据,理出与周边城市道路相衔接的校园道路网,对应路网设置出入口,加强校园与城市的联系。
校园道路网分级设置,整个道路体系呈发散式布局,校园次干道由主干道向外围发散,联系着各组团与中心区,使各学科组团和中心区联系便捷。
将中心区和各教学组团内部安排为步行优先区,以创造一个宁静、安全、充满学术气氛的环境,见图十一。
图中标出了西区主要的三条横向交通线和三条纵向交通线,我认为连接东、西二区的那条A 线将会承载最多的交通量,因为它不仅是连接东、西二区的主要交通线,也是西区里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线,到时可能会产生人流、车流集中的拥堵现象。
而在西区规划中停车系统是采取分散式的。
根据每个区的需要布置停车位,大部分停车位还是采取地下或半地下,地面布置少数,见图十二。
4.4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要理性地对待现状,由原有水系重构主生态区,形成园林化的主景观带,见图十三。
(1)在空间形态上,以中心景观区作为西区的主空间,各组团空间与中心区主空间相互贯穿,使主空间得到延伸,增加了视觉上的可达性。
(2)中央建造大面积的月伴湖,在创造壮丽的湖畔风景的同时,也提供人们识别大规模校园的地标。
我认为它对水面的改造较好,但是也有水面过于集中所带来的弊端。
(3)学科群组团中的教学区采用高密度的书院布局,解决了校园建筑群在大尺度空间内的体量变化,也带来了整体的高绿地率。
图十三:景观系统分析5.结语东区的规划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欠缺经验,有了东区的经验,以及看到西区规划规划中的良好理念,我们可以尝试把紫金港校区规划成为环境优美,具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再生型教学研究基地,努力达到校园与城市的互动和共生,这也正是规划者们在西区规划设计中所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附图:方案十平面图参考文献[1]于文波.“紫金港”实证——现代主义在中国.建筑学报.2004(2):45-47[2]朱宇恒,魏刚.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西区规划.建筑与文化.2007,39(05):56-59[3]金晓莹,楼笑笑.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竞赛评析.规划师.2006,22(12):48-51[4]罗卿平,史永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城市性应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05,23(04):89-92[5]董丹申,李宁,杨易栋.校园介入环境的不同方式——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城市建筑.2005(9):33-36[6]王洁,大野秀敏.再生型园林校园的创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 华中建筑.2005,23(04):93-96[7]曾斌. 传统底蕴与浪漫气息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为例.浙江建筑.2010,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