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与证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2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理与证明(教案)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数学授课人:授课时间:序号:第节

三、课堂练习

{}111,(1,2,......),1n

n n n

a a a a n a +===+已知数列的第一项且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课堂小结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证明

五、作业: 教 后 反 思

审核人签字: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序号: 第 节

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

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

的推理.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找出两类对象

之间可以确切表述

的相似特征;

⑵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⑶检验猜想。即

例 3.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直角三角形 3个面两两垂直的四

∠C=90°

3个边的长度a,b,

c

∠PDF=∠PDE=

EDF=90°

4个面的面积S1,S2观察、联想、猜想新

2条直角边a,b和1条斜边c S3和S

3个“直角面” S1,S2,S3和1个“斜面” S

三、课堂小结

1.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

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2.类

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四、作业布置

审核人签字: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数学授课人:授课时间:序号:第节课题第三章§2.1直接证明--综合法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综合法;

2、能够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重点了解

综合

布置

审核人签字: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数学授课人:授课时间:序号:第节课题第三章§2.1直接证明—分析法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之二分析法;

2、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分

析法的

思考过

程、特

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具课型新授课课时

安排

1课

教法讲练结合学法归纳总结个人主页

即证2

2

4sin 2sin 1αβ-=。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三、课堂

练习 四、课堂小结 综合法的一般思路: 五、作业布置

教 后 反 思

审核人签字: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序号: 第 节 课题

第三章§3间接证明—反证法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

的公共点,这

.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学过程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那么它就是有理数.于是,存在互质的正整数,

m n,使得2

m

n

=,从而有2

m n

=, 因此,22

2

m n

=,

所以m 为偶数.于是可设2

m k

=( k 是正整数),从而有22

42

k n

=,即22

2

n k

=

所以n也为偶数.这与m , n 互质矛盾!

由上述矛盾可知假设错误,从而2是无理数.

正是2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在有理数之外,还有一类数与 1 是不可公度的,这就是无理数;从而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大大推动了数学前进的步伐。

例3、已知0

>

>b

a,求证:n

n b

a>(N

n∈且1

>

n)证明:假设n a不大于n b,即n n

a b

<或n n

a b

=.

∵a>0,b>0

∴由n n

a b

<⇒()()

n n

n n

a b

<

(注:应由学生讨论回答上述步骤转化的目的是什么?) ⇒a<b(推理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

又由n n

a b

=⇒a b

=

但这些都与已知条件,a>b>0相矛盾.

∴n

n b

a>成立.

例4、设2

3

3=

+b

a,求证.2

+b

a

证明:假设2

>

+b

a,则有b

a-

>2,从而

.2

)1

(6

8

12

6

,

6

12

8

2

2

3

3

3

2

3

+

-

=

+

-

>

+

-

+

-

>

b

b

b

b

a

b

b

b

a

因为2

2

)1

(62≥

+

-

b,所以2

3

3>

+b

a,这与题设条件2

3

3=

+b

a矛盾,所以,原不等式2

+b

a成立。

四、课堂练习

1.设0 < a, b, c < 2,求证:(2 -a)c, (2 -b)a, (2 -c)b,不可能同时大于1

2.若x, y > 0,且x + y >2,则

x

y

+

1

y

x

+

1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审核人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