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建立留守儿童的自我价值感。
由于身边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支持,留守儿童往往容易产生自卑、自负或自怜的心理。
因此,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鼓励他们发展优势和特长,并提醒他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由于长期的孤独和缺乏亲密关系,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内向、孤僻或冷漠的情感特点。
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开展情感疏导、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增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此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他们需要学会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思维和应变能力,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自信心。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
教育者可以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此外,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学校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合作与共享,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情感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父母被迫离乡背井,为了生计奔波他乡。
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下,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关怀。
一、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留守儿童之所以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时间分离引起的情感失落和安全感缺失。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此外,缺乏父母的陪伴也导致了他们对家庭的归属感减弱,对自我认同的建立产生困难。
二、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的支持和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父母在外地工作时,应保持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同时,要鼓励父母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回家探望他们。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里,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教授他们解决问题和调适情绪的方法。
这些课程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提高他们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 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师可以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温暖和支持。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提供各种资源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我站在这个小小的乡村学校的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纯真又带着些迷茫的眼睛,心里一阵酸楚。
这些孩子啊,就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去远方打工,只留下他们在这熟悉又有些孤单的村子里。
今天,我要给孩子们讲讲心理健康这码事儿。
我清了清嗓子,笑着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感觉有时候心里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呀?”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几个胆大的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咱们的心也需要好好照顾呢。
你们想啊,那些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像在远方飞翔的大雁,他们心里肯定也时刻牵挂着你们这小窝里头的雏雁。
可是距离让他们不能时刻在身边。
这时候,你们可不能让自己的心像没水浇灌的花儿一样枯萎。
”有个小女孩举起了手,小声地说:“叔叔,我有时候晚上睡觉会想爸爸妈妈想得哭,我是不是心里不健康呀?”我赶紧摇摇头说:“小宝贝,这可不是。
这就好比你肚子饿了会咕咕叫一样正常。
想爸爸妈妈是因为你爱他们,心里装着他们。
不过呢,要是这种想念让你每天都特别难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就像火车偏离了轨道,得调整调整啦。
”我开始跟孩子们讲一些小办法。
“孩子们,当你们心里难受的时候,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这时候可以找身边的小伙伴玩呀。
小伙伴就像一阵清风,能把乌云吹散。
你们一起玩闹的时候,那些不开心就像小水珠,在阳光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候,一个小男孩大声说:“可有些小伙伴也会欺负人呢!”我笑了笑说:“是呀,这世上啥人都有。
要是碰到这样的小伙伴,就像在路上碰到了小刺球,咱们得躲开。
如果躲不开,那也别怕,就像勇敢的小战士一样,去告诉老师或者爷爷奶奶,让他们来帮你们把这刺球弄走。
”我又告诉孩子们:“你们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
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我很棒’。
这就像给心里的小花园种上了美丽的花朵。
你们看,那些在艰苦环境里还能茁壮成长的小草,咱们也得像它们一样坚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主讲人:各位同学:你们好!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
研究、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研究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程度与刺激程度彼此协调。
生理健康的人行为井井有条,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
而生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分崩离析,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顺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来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同伙;二是在来往中保持独立而完全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来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乐于研究。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1.注意异常。
当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当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长时间不在身边,由其他成年人或亲戚照顾的儿童。
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和未来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探讨当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2.1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会感到孤独、焦虑和失落,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
他们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而且,他们常常需要扮演成年人的角色,面对生活上的困难,这种责任感可能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2 学业压力留守儿童可能还面临学业压力的挑战。
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激励,他们可能在学业上表现出困难。
基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让留守儿童更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将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下降,增加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难度。
2.3 社交问题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环境和同龄互动,留守儿童容易在社交方面遇到问题。
他们可能觉得与同龄人存在隔阂,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这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障碍。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3.1 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提供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3.2 增强自信心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
通过学习自我价值和积极心态,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3.3 促进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社交能力。
通过提供社交技巧和建立支持网络,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增加社交互动。
这有助于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尊敬的家长们、教师们及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____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离家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然而,相对于过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遭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心理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应时常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
同时,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和心理支持。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他们参与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服务;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交机会和心理支持;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
只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最后,留守儿童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他们应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习、读书、参加兴趣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结识新朋友来扩大社交圈子,化解孤独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三篇篇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主讲人:同学们: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
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研究、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
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
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这种紧张的研究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题目:(1)研究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分焦虑。
望子XXX,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
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
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研究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抵触。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偏向。
并且孤介、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干系方面,面对很大的题目。
小学生由于人际干系抵触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干系紧张和抵触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在外地工作而与他们分离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留守儿童常常会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他们常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却不能得到满足。
长期的分离会导致他们形成依赖性较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可能产生自卑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二、建立关爱和陪伴机制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建立关爱和陪伴机制。
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关爱和陪伴的资源,组织志愿者和专业人员前往留守儿童身边,陪伴他们度过孤独的时光。
父母与留守儿童保持经常的联系也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经常与孩子通话或回家看望,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关心。
三、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
同时,也要教育留守儿童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鼓励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抵抗能力。
四、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学校可以配备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五、鼓励留守儿童参与社交活动留守儿童常常缺乏与同龄人的互动机会,这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都有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和信心。
六、加强社会关怀和支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增加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投入,通过资助项目、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精选5篇)第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变化,促进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
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
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
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
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主讲人:许德斌时间:2011年4月3日同学们: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
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
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
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
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
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
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
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
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
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
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
然而,正当大家都对洛虹满怀信心时,她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她正好重感冒,为了不耽误考试,她仍坚持来校参加了全部考试。
由于身体不好,复习准备不足,加上心情紧张,结果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不仅史以来第一次掉下前十名,而且数学甚至才七十几分,给她以一记学生打击。
这次前所示有的失利使洛虹变得沉默寡言、定神萎靡、情绪低落、食量也大大减少,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
后来发展至整天躺在床上,再不愿去上学了。
家长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只是一般地安慰她几句。
直到后来见她不愿去上学,他们才着急起来。
问孩子究竟怎么了。
洛虹说不清楚,只是一味地流眼泪。
父母把她带到医院作检查并无身体异常。
其实,她的这种行为表现可以判断是抑郁症了。
直接原因是由于是她考试失败后自觉大失面子,精神受到严重挫折而造成的。
而促发其发病的根源还在于她人小在赞扬声中长大,生活一帆风顺,以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太差。
造成的。
可见,情商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成度对一个人的影响多么重要。
由此可以联想到马家觉事件。
甚至学生的自杀、出走等等事件。
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的问题。
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环境千万的,有的是教育方法千万的。
有的是社会影响的等等。
比如一个小孩长期在棍棒下长大的。
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或造就有爆力倾向的性格。
其实每一个问题学生,造成这个样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其实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智障到底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是极少的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学生,普照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是自信心的培养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注意力的培养。
其实这不属于心理辅导的范围而属于心理训练的范围。
希望能有点用。
还有一个故事。
是我上课时老师给我讲的,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
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
被教育界奉若神明。
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
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
学校很头疼。
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
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
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的料。
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
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
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
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
许多年以后,他又来。
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
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
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
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
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
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孩子。
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
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
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
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我没当过班主任,对于班主任怎样教育学生我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我曾是学生,就说说作为一个学生的感受吧。
我记得我上学时最爱学的是语文课,而且我的作文几乎是满分,常做为泛文在年级中传阅。
语文成绩也总是数一数二的。
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这么好,是因为的语文老师曾在我写的一篇作文上写过这样一句评语“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议论文,观点独特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其实这几句点评很平常,这不算什么,很多老师都这样点评过作文。
重要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句话。
他说“泽,溪之水也,如能汇入大海必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之彼”。
这个作文本我一直保留着。
这句话让我如沐春风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文学潜力的学生所以对语文我一直就自信。
我甚至现在都用这句话鼓励我自己。
其实在影响学生方面老师的力量是大于家长的。
有时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生。
所以我想说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给它们贴好标签。
每个班都有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是一开始就那么差吗?是智力不行吗?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差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
他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
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
他能不差吗?对于学困生的问题本不是我今天想说的主要的问题即然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对不对的大家多提意见。
我也许太理论话,太理想话了。
因为我没真正做过,也许没有说话的权力但我总认为学困生还有救。
造成学困的原因是长期的过程主要应该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行,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肯本不有动机。
使成绩慢慢排在班级的后面。
然后学生会瞧不起他,他自己没有在这方面了找不到成就感所以失去兴趣然后越来越差。
学习不好,精力用在其它上了,所以纪律也不好。
最后导致失去自信。
如果能让他们找到自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好的学习方法。
给他们贴好标签我想会有效果的。
大家不防回忆回忆咱们学校的好学生和学困生是不是我说的标签效应还有点道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马虎。
我们总说的是这孩子不是不会就是马虎。
这话听起来其实没有太多责备的意味。
我们虽然知道马虎不好,但并不认为他有多严重,以为大了就好了。
学习这么久之后我才知道马虎不是小事,它是一种习惯,当一个毛病成为习惯就比较可怕了。
什么是马虎?不认真是马虎!为什么不认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呀。
马虎即然是习惯那就可以养成不马虎的习惯。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作题或作业后检查的习惯,在学校如此在家也必须如此。
自己先检查然后老师家长再检查有错时不告诉他具体错哪了。
划定范围让他自己的再查。
另外在学习时不能让孩子有分心的因素。
由其在家别把水果呀小食品呀放他旁边。
别开电视,小声说话别有事没事地问一句饿吗?渴吗?难吗?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要六天。
可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除此之外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
这表现在上课时有时不注意听讲,常做小动作,老走神。
注意力有专门的训练方法如果大有有兴趣我就说说我知道的。
一、听觉集中训练法:闭上眼睛,用心来听闹钟的滴嗒声,并要求他伴随着这种声音默念“嘀嗒。
嘀嗒。
”要求:环境安静,可以是一两个孩子。
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组。
每天五次每次两分钟左右,坚持六天。
二、视觉想象训练:要求环境安静,闭目静坐,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黑点,再想象由这个点向右无限延长的黑线。
每天练习三次。
每次五分钟。
隔两天后再想象,由黑点起无限旋转的螺旋线形。
疗程为7天。
然后减少量坚持2周。
(巩固)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
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
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
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
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
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
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的。
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
这是几个训练注意力的方法。
如果有兴趣可以试一下,试时别忘了告诉我。
我还想检验一下行不行呢。
二、如何克服心理障碍: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