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出血个案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7
硬膜下血肿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了解病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是否有头部外伤史如高空坠下、失足跌倒、交通事故。
了解疾病的性质、发展程度,患者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肢体活动情况,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全身营养状况、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为手术前后护理提供依据。
观察患者头疼的的程度,是否呕吐及呕吐的颜色、性质、量。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头痛、头晕、视力下降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及预后有无信心。
是否有不良情绪反应。
家庭经济承受能力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神经外科专科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GCS评分、神经反射等3)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引起咳嗽、打喷嚏,导致颅内压升高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清醒病人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三天未排便者,给予缓泻剂,不可用大量液体灌肠。
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
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一日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一日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PatientCareStudy护理个案1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个案护理——应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目录1、前言 (2)2、患者资料 (2)3、硬膜下血肿病因、诊断、临床表现、治疗................ 2-3.4、选择从头到脚评估法在危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理由 (3)5、护理评估............................................ 3-56、患者目前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 (5)7、制定护理计划(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 (5)8、患者其后病情发展 (6)9、总结 (6)10、反思 (6)11、参考文献 (6)12、附录 ................................................. 7、8附录一:脑膜生理解剖附录二:心房纤颤的相关知识附录三:患者用药介绍1、前言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急性硬膜下血肿,尤其是特急性病例,发展快,伤情重,死亡率高达50%~80%°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占硬脑膜下血肿的25%头部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通过本个案学习,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了知识面,并将本个案研究的经验运用于日后的工作中,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2、患者资料:2.1入院及治疗经过:患者黄XX,男,因“左侧头部着地,出血呕吐,神志不清,呼吸急促,伴尿失禁”于XX∙8∙14经120入我院急诊。
查头颅CT示右额飘顶骨内下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止血、降颅压等治疗。
为进一步诊治于XX∙8∙15转ICU监护治疗。
转入后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抗感染及镇静等治疗。
22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后的护理。
方法回顾总结了我院2013年1月至3月的22例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后的护理工作。
结果在22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愈率达到90.9%。
结论针对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271-02硬膜下血肿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1]。
多见于额颞部,占颅内血肿的50%以上,常继发于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多来自挫裂的脑实质血管损伤。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CT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和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伴点状或片状脑挫裂伤灶[2]。
1.临床资料本人在2013年1月1日至3月30日间,在脑外科护理了22例硬膜下血肿患者。
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14-88岁。
受伤原因:车祸20例,坐落伤2例。
入院后行头颅检查,其中硬膜下血肿伴脑内血肿2例,单纯硬膜下血肿20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0.9%。
入院时患者GCS评分[3]在8-10分,均行血肿清除术。
术后患者昏迷状态,GCS评分5分,均给予静脉营养,3天后均放置鼻饲胃管,予以鼻饲流质。
除2例死亡外,其余20例均在术后第8-10天,神志恢复清楚。
经过康复治疗后,患者均康复出院。
2.护理2.1 急性期护理2.1.1 监测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异常变化。
意识状态是反应颅脑损伤的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应用GCS评分及时有效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有效帮助救治。
测试时,保持室内安静,病人取仰卧位,暂停心电监护和床边治疗(输液不停)。
测试时,刺激部位相对固定,语言音量适中,并尽量使用病人能听懂的语言。
通过呼叫病人的姓名,简单对话,用手轻拍、捏、针刺病人的皮肤,压迫眶上神经等反射,观察病人有无呻吟、皱眉、肢体活动等反应。
硬膜下血肿术后临床护理之管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神经外科疾病,以老年人和小儿群体为多见。
一般给予硬膜下血肿患者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并针对术后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由于硬膜下血肿患者中存在昏迷和休克等情况,因此需要做好基础护理。
1.1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常规取头低脚高位,易加重术后头痛,治疗依从性较差,常会出现烦躁,治疗不配合,增加了意外拔管,坠床的风险。
因体位影响明显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致使老年患者发生心脏病的几率明显增加。
因此,超过50岁患者可取自然舒适体位。
昏迷患者应平卧,并且头偏向一侧,避免发生呕吐阻碍呼吸道畅通。
1.2 压疮和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按时帮助患者叩背,按摩肘部、踝部、臀部和背部等受压部位,保证患者的皮肤干净以及床铺卫生、整齐,预防压疮、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指导患者术后定时进行翻身、正确咳嗽等,每天雾化吸入2次;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患者恢复意识后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帮助呼吸,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1.3 口腔和饮食护理要做好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建议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
术后6h患者可食用流质食物,指导其多食用蔬菜与水果,荤素合理搭配,合理搭配营养,主要以低脂以及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
减少食盐及糖的摄入,同时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以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主,每日摄入食盐4~5g左右,摄入胆固醇在300g以下。
对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讲解饮食对疾病恢复的重要作用,并督促患者按照营养师制定的食谱进食。
叮嘱患者勤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确保大便顺畅。
1.4 病情观察在术后24~48h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等体征变化。
针对全麻且意识不清醒者,每隔15~30min观察1次,清醒后1~2h观察1次;若意识恢复后再次发生意识障碍,可能为继发性脑出血或水肿,患者可能出现呕吐、高血压、脉搏减缓、肢体偏瘫、迟钝的对光反射和单侧瞳孔放大等表现,发现后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遵医嘱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