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课标链接】1.观察和识别动物体的细胞结构,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3.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4.模仿制作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5.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解释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7.识别动植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知识框架图】【知识要点】 【知识点1】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光学显微镜重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能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光圈和反光镜;能调节镜筒升降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能转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2、物像的放大的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⑴、取镜安放,⑵、对光,⑶、放置玻片标本,⑷、观察,⑸、收放。
4、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要注意: 生物体的结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临时装片的制作细胞的生活 细胞的分裂、分化练习使用显微镜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即上下颠倒,左右互换)。
不可用手去接触镜头,避免污损镜头。
也不可将镜头浸入水中。
擦拭要用擦镜纸。
【知识点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基本结构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与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微细结构。
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核内含有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物质——遗传物质。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叶绿体———能够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液泡———含有细胞液,储存营养物质。
3.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自己制造有机物C.主要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D.能排出代谢废物答案:B分析: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生物,雌雄同体。
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
体长只有180至280微米。
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
正因为草履虫结构简单,常用为实验材料。
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满足生物的特征,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正确。
B.草履虫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异养型生物,B错误。
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主要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C正确。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满足生物的特征,能排出代谢废物,D正确。
故选B。
2、显微镜是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仪器,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探究器具。
下面为显微镜使用的几个主要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取用显微镜②放置“标本”③粗调节④对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答案:D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①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④对光,有白亮的视野、②放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压住、③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等结构,看清物像、收镜。
故选D。
3、乐乐同学利用黑藻叶片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幼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B.使用显微镜时应先对光,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C.若将视野中左下方的细胞移至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D.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从50倍调至160倍,视野将变亮答案:D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A.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幼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保持细胞的原形,正确。
透过去的,物镜和⽬镜都是透镜,还有放⼤镜,眼镜等。
反射光,透镜是,光可以透过7、镜⼦是反射8、从⽬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相关的题相关的题:1、看字母:把卷⼦倒过来看,看到的字母效果,那就是答案。
2、物象在某个偏的位置,⽐如在左上⾓,那么要移动到视野中央,应该怎么移动?答案是题中的⽅向。
就是左上⾓。
9、⼀台显微镜的⽬镜与物镜放⼤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倍数。
乘积就是该显微镜的放⼤倍数视野范围就越⼩。
物象就越⼤,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10、显微镜的放⼤倍数越⼤倍数越⼤,观察到的物象就越⼤少,那要选择倍⼩的,相反要看得少多的细胞,那么就要选择显微镜的倍数⼩我们要在视野内看到更多⼤的。
⼤的细胞,那么我们要选择倍数⼤⼤的。
如果、我们要看到更⼤数⼤移动(⽬镜,玻⽚标本)看看,例如,想确认污点是否在玻⽚标本上,可11、判断污点在哪判断污点在哪,可以移动(⽬镜,玻⽚标本)以移动玻⽚标本看看,如果随着移动标本,跟着动,那么污点在标本上,如果不随着移动,那么污点肯定不在标本上,如果想确认污点是否在⽬镜上,可以转动⽬镜,如果随着⽬镜的转动,污点随着动,那么污点在⽬镜上,如果不跟着动,那么污点肯定不在⽬镜上,当能刨除污点肯定不在标本和⽬镜上时,我们能肯定污点在物镜上。
(物镜是不能试着转动的,如果总转动物镜,容易松动。
)12、我们⽤显微镜能观察到的是,可见光能穿过的物体。
所以我们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透明的。
液体的13、根据制作⽅法,玻⽚标本的种类有切⽚(⽤从⽣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制成)、涂⽚(⽤液体的⽣物材料⽣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物材料制成)按保存时间长短可分为临时的和永久的。
14、制作洋葱鳞⽚叶内表⽪细胞临时装⽚擦(⽤纱布纱布擦载玻⽚和盖玻⽚载玻⽚和盖玻⽚)滴(清⽔清⽔)撕(⽤镊⼦镊⼦撕洋葱鳞⽚叶内内表⽪)展(⽤镊⼦展平展平)盖(⽤镊⼦,⼀边先接触载玻⽚上的⽔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缓缓地放下,为了避免出现⽓泡避免出现⽓泡所以才这么操作)染(⽤稀碘液碘液,滴在盖玻⽚的⼀侧)吸(⽤吸⽔纸吸⽔纸在盖玻⽚的另⼀侧吸)制作黄⽠表层果⾁细胞擦 这两个临时装⽚不染⾊不染⾊,滴 因为我们要观察的是叶绿体叶绿体,染⾊是刮(⽤⼑⽚刮取去表⽪的黄⽠表层果⾁) 为了让颜⾊不明显,不易观察到的结涂(均匀涂抹在载玻⽚的⽔滴中)构易于观察,⽽叶绿体在显微镜下是盖明显的绿⽔晶状,⽆需染⾊。
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时,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中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动物细胞分裂: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植物细胞: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染色体:细胞中那些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由于染色体内具有遗传物质DNA,因此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一个细胞分裂n次得到2的n次方个新细胞。
“脱缰之马”——癌细胞特点:1、分裂非常快,可以不断分裂,形成肿瘤。
2、癌细胞还可以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并通过血液、淋巴等进入远处的其他组织和器官,这就是癌的转移。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细胞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他们分别是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和运输等功能。
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观察蜗牛(1)蜗牛的外形特征:①体外有螺旋状外壳,内有柔软的身体,外壳具有保护作用。
②头部:触角:两对,前短后长。
具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的功能。
眼:着生于触角的前端。
口:口里有鄂片和齿舌,主食植物的根、叶和叶芽。
③腹部:具有扁平的腹足,肌肉发达,是运动器官。
有腺体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
(黏液可以减小摩擦、留下信息等。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3)现在人工饲养的白玉蜗牛可以食用。
(4)领悟: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一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观察次序。
二能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总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知识点二: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1、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是前者具有严整的结构,有应激性(对刺激具有反应)、有生长、繁殖、变异现象、需要营养、需要排泄,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生物具有生命,能进行新陈代谢。
具体可以通过下表展示: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能否进行新陈代谢能否是否需要营养是否知识点三:细胞发现和细胞学说(1)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实际上是死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也即木栓的细胞壁结构)。
(2)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知识点四: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较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动物植物细胞壁无有细胞膜有有细胞质有有细胞核有有叶绿体无有液泡无有细胞壁:纤维素构成,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和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含细胞液。
2、说明:我们把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称为细胞的基本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大全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01知识管理1.细胞分裂和分化生物体生长:生物体之所以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__生长__、分裂和__分化__分不开的。
细胞生长: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__营养物质__,并且转变成__组成自身__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但是细胞__不能__无限制地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__分裂__。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__两__个细胞。
分裂时,__细胞核__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__细胞质__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__细胞核__。
如果是动物细胞,__细胞膜__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__细胞壁__。
【注意】一个细胞分裂n次后形成的细胞是2n个,但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变。
2.染色体概念:细胞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组成:遗传物质的载体是__染色体__,其由__DNA__和蛋白质组成,其中__DNA__是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时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__染色体__的变化最明显。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__复制__,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__完全相同__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__新细胞__中。
细胞分裂后的结果: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__形态和数目__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__形态和数目__也相同。
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__DNA__,因此,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__一样的__。
02例题解读【例】(贺州中考)对下图所示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D)A.该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B.d图细胞中遗传物质减少一半C.图示细胞为动物细胞D.该过程表示细胞分裂解析:图示中,细胞由一个变成两个,所以该过程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该图细胞有细胞壁,属于植物细胞。
03基础过关知识点1细胞的分裂和生长1.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其主要原因是(B)A.营养状况好B.细胞的生长、分裂与分化C.细胞数目的增多D.细胞体积增大2.植物细胞分裂时,最后形成的是(D)A.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细胞膜和细胞核C.细胞质和细胞膜 D.细胞膜和细胞壁3.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知识点整理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研究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由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准焦螺旋组成。
我们需要注意观察物象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倍数乘以目镜倍数。
观察生物标本时,我们需要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
细胞壁可以支持和保护细胞。
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和保护细胞。
细胞质是液态的,可以流动。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
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
者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但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而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生物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逐级递减。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杏仁含有维生素,能预防早衰和某些疾病。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杏仁属于()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答案:C分析: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可见,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A.杏仁不属于细胞,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组织包括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以及机械组织,杏仁不属于组织,B不符合题意。
C.杏仁属于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以及种子,C符合题意。
D.植物没有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17年,中国科学家率先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中中”和“华华”两只猕猴,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
它们的诞生说明()A.细胞核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B.细胞核控制物质进出C.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D.细胞核是能量转换器答案:C分析: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中中”和“华华”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的,由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所以“中中”和“华华”长得像供核体细胞的猕猴;克隆的过程能够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其功能是能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C符合题意。
3、下图所示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④⑥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B.②对物质进入细胞有选择作用C.③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后进行分裂D.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都是在⑤中完成的答案:C分析:(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西瓜是消暑解渴的水果,其营养丰富、甘甜的西瓜汁来自()A.细胞核B.细胞质C.液泡D.细胞壁答案:C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A.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包含了指导生物发育和遗传、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是细胞质。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B不符合题意。
C.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糖分,C符合题意。
D.最外层是一层较薄的壁,叫做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关于一株大豆和一条鲫鱼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B.大豆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C.鲫鱼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D.大豆的种子、鲫鱼的鳃都属于组织答案:D分析:大豆属于被子植物;鲫鱼属于脊椎动物。
A.大豆和鲫鱼有属于有性生殖,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A正确。
B.大豆是被子植物具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是生殖器官,B正确。
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C正确。
D.大豆的种子属于生殖器官,鲫鱼的鳃也属于器官,D错误。
故选D。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关于此诗句中黄鹂、翠柳和白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黄鹂和白鹭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壁B.黄鹂和白鹭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C.在翠柳体内,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输导组织D.它们的细胞质中都含有线粒体答案:B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5.《黄河颂》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归纳整理一、显微镜的构造(记P37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1.机械结构:支持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载物台(中央有通光孔);调节部分:粗(细)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2.光学结构:目镜和物镜、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及遮光器上小光圈;光线弱时凹面镜、大光圈)二、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距边缘7厘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三转两开一条线)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
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3.观察⑤把所要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⑥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此时,眼从侧面看物镜)⑦一只眼向目镜内看。
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清晰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清洁收镜注意事项: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的其他部分。
三、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倒、左右倒)。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放大倍数越大,像越大,能看到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
(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第二节植物细胞知识归纳整理一、玻片标本的类型1.按制作材料分:切片: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去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材料制成。
1.按照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玻片标本的制作都需载玻片、盖玻片。
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玻片1.准备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第二单元(4—9课)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前2070—1600年 建立:禹 暴君:桀 禅让制→世袭制 商 前1600—1046年 建立:汤 暴君:纣王 盘庚迁都殷 西周 前1046— 771年 建立:周武王 暴君:周厉王 牧野之战
分封制
商朝 青铜文化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最大) 四羊方尊 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
商周时期“五谷”齐备,西周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春秋争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修筑都江堰 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
国”美称 商鞅变法:前356年 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
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
基础。
文字: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
始
历法:夏历、商朝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24节气(历法上的重点大
成就)
医学:扁鹊 春秋战国之际 “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钟鼓之乐”,编钟 百家争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奴
隶
社
会
夏商西周 的兴亡 灿烂的
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 的纷争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中华文化 的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