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长城谣湘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41 KB
- 文档页数:2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
(板书标题作者)二、朗读吟诵引感知(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3、夺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介绍本文档是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中的一份,主题是“长城谣”的教学内容。
本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关于这份教案的信息:•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评价目标•能够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感受长城美妙的音乐旋律与词曲相配的歌词韵律。
•能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合唱技巧。
•能够提升音乐素养和化解生活中的情绪,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
•歌曲的审美感受。
•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合唱的技巧掌握。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简要的自我介绍和歌曲的介绍,为学生打开探索长城文化的思维。
第二步:学习歌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听歌曲并跟唱,模仿歌曲中的发音和感情表达。
第三步:合唱演练分开单独的声部学唱歌曲,并与合作伙伴一起练习合唱。
重点训练合唱的技巧和配合。
第四步:歌曲演绎在多次的练习后,学生们将会展示出他们的演唱技能,并演绎出一首沉稳嘹亮、饱含感情的《长城谣》。
第五步:讲解长城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动画介绍的方式,详细讲解长城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六步:综合评价通过教学后的答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检验学生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评价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国家历史文化,也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锻炼了手脚的协调能力和配合,同时加强了对情感的认知和情绪化解的能力。
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学生们都非常满意,感受到了快乐的学习过程。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的一份,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城谣》的教学内容。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培养审美感受,并增强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通过导入、学习歌曲、合唱演练、歌曲演绎、长城历史文化内涵讲解以及综合评价,学生们获得了这份教案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收获。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伴奏》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长城为题材,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我国历史的悠久。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易于学生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加深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熟练地演唱简单的歌曲。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演唱《长城谣-伴奏》,提高音乐素养。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4.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歌词或旋律,展示个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长城的图片、历史背景、歌曲乐谱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伴奏。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教学用具:歌谱、乐谱、评分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认识。
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长城谣-伴奏》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细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相互纠正,共同提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小组提出建议。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创作歌词或旋律,展示个性。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该歌曲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的。
歌曲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苍凉悲壮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小组合作完成“表现性任务”为歌曲伴奏。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歌曲《长城谣》,探索用打击乐器等为歌曲伴奏。
课标依据:
五年级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有所增强。
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
教学重点:
声音自然优美,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通过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教学准备:
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去爬过长城?听老师口风琴演奏一小段歌曲旋律,猜歌名——《长城谣》。
2.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歌曲赏析:。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范唱》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单,易于学唱。
教学本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听、唱、动、想等多种方式,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培养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歌曲《长城谣-范唱》,提高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2.讲解法: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4.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乐谱:《长城谣-范唱》的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伴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长城谣-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对歌曲的结构和旋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分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对于歌唱困难的学生,教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歌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巩固所学。
教师总结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或故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拓宽视野。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歌曲《长城谣》
课型及教学模式“主动教育模式”下的新授听赏课
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
乐曲《长城谣》。
《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的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的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创设教
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
通过听赏、跟唱,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体会乐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
难点:体会歌曲意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活动
教学板块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一、课程背景“长城谣”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民歌,歌颂了我国伟大的长城和烽火台以及守卫边疆安全的士兵。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长城谣”的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能够唱一段简单的歌曲。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唱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听力能力;•通过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引导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爱护祖国领土和文化遗产。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城谣”的歌曲背景和意义。
2.播放“长城谣”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曲调和歌词。
3.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跟唱,尽量掌握基本旋律。
4.教师带学生一起唱“长城谣”。
第二步:歌曲学习(20分钟)1.教师根据歌曲歌词,将歌曲分成几个部分,教导学生这些部分的旋律和节奏。
2.教师与学生一起,口头模仿,不断练习基本旋律。
3.引导学生较流利地唱出歌曲的段落。
4.最后将所有部分合起来进行练习。
第三步:合唱训练(15分钟)1.将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为4-5人。
2.让小组学生分别练习一个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然后通过多次训练,呈现出一起唱的效果。
3.教师指挥整个课堂,让学生集体合唱。
第四步:情感教育(10分钟)1.让学生对歌曲意义进行理解,并分享自己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爱国情感,如何爱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和领土。
第五步:复习与总结(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教师总结全课的教学内容,并从不同层面夯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训练和合唱,获得了正确的歌曲节奏和旋律,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合唱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长城谣》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唱歌曲《长城谣》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
积极、自信的参与歌唱实践活动,有感情的演唱《长城谣》,并尝试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表现歌曲《长城谣》过程中,通过体验、模仿、练习等方法,学习歌唱方法,逐步提高演唱技能和歌曲演唱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长城谣》。
2、掌握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处理歌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长城谣》。
准确把握歌曲各部分情绪变化,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用歌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1. “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一乐句的换气及演唱速度与力度的把握。
2.歌唱的呼吸与咬字、吐字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发声练习:【设计意图:发声练习采用《长城谣》中的部分旋律有助于提高歌曲学唱的效率。
《长城谣》中以开口字居多,用“a”母音做声音训练有助于本歌曲的学唱。
】(二)导入以歌曲《长城谣》为背景音乐,播放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教师加画外音,导入歌曲。
(画外音:一段耻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回忆。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
中华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世界中晃动、消失。
祖国有难,汝当前锋,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强烈的爱国情,献出了他们不屈的灵魂与宝贵的生命。
那段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每当我们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仍然甚表沉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为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处理做铺垫】(三)新授1.简介《长城谣》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来历和词曲作者】2.初听歌曲教师:弹唱歌曲学生:初听歌曲,体验歌曲情绪谈感受【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比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直观,更亲切】3.复听歌曲(1)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录音,对学生提出复听要求。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长城的敬仰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易于学生理解和传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他们对于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够正确演唱《长城谣》,并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歌曲。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全体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长城的图片、歌曲的歌词和乐谱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进行示范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印象和了解。
引出本课的歌曲《长城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长城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分组进行练习,提高演唱水平。
4.巩固(5分钟)全体学生一起演唱歌曲,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有关长城的歌曲或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对抗日战争有什么样的了解?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
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抗日战争。
(2)、导入歌曲:
师:在抗日战争中,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关于抗日战争的歌曲,大家以前学习过的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酸枣刺》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再学习一首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长城谣》。
师:我们来看看
1、出示歌曲《长城谣》介绍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
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2、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范唱》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第6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首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坚定,词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长城的形象,传递出对祖国的赞美和敬仰。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听、唱、动、奏等多种方式体验音乐的美妙。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他们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歌曲《长城谣-范唱》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理解歌曲的爱国主义精神。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长城谣-范唱》的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以及富有感情的歌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设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长城谣-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爱国主义精神。
然后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分组进行练习。
3.唱歌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集体唱歌练习。
4.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歌曲中长城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分组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歌曲:《长城谣-范唱》背景:以长城为题材,描绘长城的雄伟壮观作者:XXX创作年代:XXXX年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歌曲《长城谣-范唱》的认知程度,包括歌曲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的了解。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建筑的赞美之情。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歌曲《长城谣》,并能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歌唱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运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关于长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乐谱:歌曲《长城谣》的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伴奏。
4.教学道具:长城模型或其他相关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简要介绍长城的建造原因、结构特点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长城谣》的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旋律和节奏。
讲解歌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和表情。
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背景本教案所讲授的是五年级音乐下册的内容,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课程,因为它涉及到中国的传统音乐和文化。
我们将重点讲解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长城谣》这首歌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长城谣》所传达的文化和历史内容;2.学习唱歌和合唱的技巧;3.加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4.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学习背景知识在开始学习《长城谣》之前,首先要了解唐朝时期长城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
帮助学生理解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步:学习歌曲1.演唱者要对歌曲的歌词和乐曲进行了解和熟悉。
学生也应该通过听歌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估,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部分。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认知和欣赏能力。
第三步: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供他们进行合唱练习和表演。
2.鼓励学生提出更好的合唱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实践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第四步:合唱表演1.让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合唱。
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公共场合进行表演和演讲的技能。
2.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部分。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本课程设置旨在提供一个以音乐为中心的学习体验,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创造性、反思性和表演性方面取得成功。
教学评价将包括:1.针对学生表演、组织和沟通技能的评估;2.通过绘画、诗歌创作等形式来评估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结论在本次教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学习《长城谣》这首歌曲,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此外,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伴奏》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曲目。
本节课选择了长城作为题材,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音乐欣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的主题思想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长城谣-伴奏》,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
2.培养学生对长城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他们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
2.歌曲的情感表达。
3.对长城的了解和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2.讲解法:教师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3.实践法:让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长城的图片和视频等。
2.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
3.准备分组演唱的道具,如麦克风、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长城谣-伴奏》,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同时,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观。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在此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欣赏歌曲。
长城谣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长城谣教案《长城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旧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学习用声音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感变化,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与歌曲《长城放鸽》、《长城长》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歌曲所展示的生活面貌。
教学重点: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注意情感的处理,唱出不同情感;处理好“苦难当”的“当”字的延长记号和连音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长城”图片,学生谈一谈对长城的了解。
2、师小结。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城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可见万里长城万里长啊!但是,在解放前的抗战时期,生活在长城内外的百姓过得怎么样呢?我想用一首歌告诉大家答案。
)三、感受歌曲。
1、师有感情范唱歌曲《长城谣》,生说感受:人们生活的怎么样?2、师小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简单介绍作者:词作者潘孑农、曲作者刘雪庵。
四、学唱歌曲。
1、学生轻声跟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2、再唱,体会歌曲的速度。
3、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学唱。
)4、处理重难点。
(延音记号和连音的处理。
)5、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
6、力度记号“渐强”加在哪一句能更好地表现歌曲?7、师弹琴,学生分组接唱。
8、小结。
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振奋!回顾这一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受,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五、欣赏拓展,情感升华。
1、新时期,新风貌,长城也展示出新的风采。
新湘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长城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教学准备1、课件。
2、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教学随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2、介绍作者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
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
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
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
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朗读吟诵引感知(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根据讲义上诗歌节奏的划分,生默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
生读诗歌,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第二课时(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3、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课文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
6(听赏)长城谣1、教学目标1. 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 能够完整演唱作品旋律部分,随音乐演唱二声部合唱部分.3.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打击乐伴奏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处于农村偏远地方,学生音乐素养较弱,合唱意识不强,这和我们平时教学训练少有一定关系,但是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本节课我尽力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3、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难点:二声部合唱部分.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长城谣教学过程:师生问好.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让学生认识长城从而带学生新课的学习。
3.新课学习:试听:作品的情绪?复听:作品分为几部分,几个乐句?哼唱:随音乐哼唱解决难点完整学唱一声部。
作品创作背景认识进而更好的理解演唱作品。
二声部学唱视唱乐谱解决音准完整演唱二声部7.合唱学习8.指挥手势学习9.打击乐训练完整合唱作品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祖国,养成良好习惯........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3.新课学习:试听:作品的情绪?复听:作品分为几部分,几个乐句?哼唱:随音乐哼唱解决难点完整学唱一声部。
作品创作背景认识进而更好的理解演唱作品。
二声部学唱视唱乐谱解决音准完整演唱二声部7.合唱学习8.指挥手势学习9.打击乐训练完整合唱作品活动3【练习】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城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造型特点;
2.能正确演唱《长城谣》;
3.能用简单的乐器伴奏《长城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生对长城建筑的了解;
2.学生对乐曲的掌握和演唱。
难点
1.对乐曲的节奏感掌握;
2.对乐曲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内容
1.长城谣歌词和旋律;
2.单音练唱;
3.小组合唱;
4.简单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为《长城谣》。
通过对长城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长城的建筑历史和重要意义,引入《长城谣》这一乐曲。
步骤二:学习歌曲
1.学生跟唱歌曲,注意节奏把握;
2.学生分组练习合唱;
3.整合声音,尝试一遍完整的合唱。
步骤三:练习乐器伴奏
1.教师向学生介绍简单的乐器,如竹笛、沙球等;
2.学生试着运用乐器伴奏《长城谣》。
步骤四:练习演唱和伴奏
1.学生分组完成演唱和伴奏的组合练习;
2.全班学生完成演唱和伴奏的综合表演。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上,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参与合唱和乐器伴奏。
在操作乐器方面,部分学生遇到了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同时,在演唱乐曲时,还需要进一步练习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其艺术素养。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
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强学生对长城历史文化的了解。
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
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
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
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
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根据讲义上诗歌节奏的划分,生默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
生读诗歌,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第二课时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3、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课文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
(师个别指导)
5、生读诗歌,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6、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