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一、大豆种植技术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作物,其种植技术直接影响着其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大豆种植的一些基本技术要点:1.土壤选择:大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但最适宜的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2.种子选择: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种子,并且要注意购买正规渠道的品种。
3.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将最后一次霜期过后的10-15天内播种,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来确定。
4.播种方法:大豆可以直播或育苗后移栽。
直播时,每亩种量一般为25-30公斤;育苗后移栽时,每亩种量一般为15-20公斤。
5.施肥:大豆对氮肥和磷肥的需求较高,一般施肥比例为每亩纯氮2-3公斤,磷肥3-4公斤。
具体施肥量还需根据土壤肥力和需求进行调整。
6.灌溉:大豆对水分需求较大,尤其是在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过度湿润。
7.病虫害防治: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豆疥病、豆霜病、豆蚜等,防治措施可采用合理的轮作、合理使用农药等。
8.采收时间:大豆一般在干燥度达到20-23%时采收,采收后及时干燥储存,以防霉变。
除了基本的种植技术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大豆高产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田间管理方法:1.杂草防治:大豆生长期间要及时除草,以减少对大豆的竞争,可以手工除草或农药除草。
2.营养管理:根据大豆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养分。
3.病虫害防治:密切观察大豆的生长状态,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免造成严重损害。
4.病害监测:定期监测病害情况,选择耐病品种或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灌溉管理: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情况,合理掌握灌溉量,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6.生长调控:采用适当的修剪和促长方法控制大豆的生长,保持株型整齐,有利于通风和病虫害的防治。
7.管理技术示范: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总之,大豆种植技术的正确掌握以及田间管理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1.苗期管理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
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获得高产。
具体措施:①查苗、补苗。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
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
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
②加强中耕培土。
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期最少中耕三至四遍,农谚“豆锄三遍粒滚圆”。
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
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
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每亩硝酸铵5—7.5千克,过磷酸钙7.5一15千克,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也有利根瘤菌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
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能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
如果苗有徒长苗头,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于晴天中午顺垄镇压豆苗,可起到压苗促根的作用。
采取如上处理,可增加产量,据国内报道可增产8.5%;国外报道可增产13%。
2.开花结荚期管理开花结荚期主要争取花多、花早、花齐,防止花荚脱落和增花、增荚,这是此期管理中心任务。
要看苗管理,保控结合,高产田以控为主,避免过早封垄郁闭,在开花末期达到******叶面积为好。
具体措施是:封垄前继续锄草,看苗酌情给水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壮苗不追肥防止徒长。
花荚期追磷肥效果明显。
此时大豆叶面积达到******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达到高峰,需水也达到高峰期。
当叶片颜色出现老绿、中午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否则花荚脱落。
在盛花末期摘顶心(打去2寸顶尖)可以防止倒伏,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多供给花荚。
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及瘠薄土壤土的大豆不适合摘心。
高产田为防止倒伏和旺长,可以喷施矮壮素防倒。
及时防治病虫害,否则到雨季会造成绝收。
3.鼓粒成熟期管理鼓粒成熟期是大豆积累干物质最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
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转移,促粒饱增粒重,适期早熟则是这个时期管理的中心。
大豆的田间管理大豆的田间管理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
大豆的田间管理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保证高产、优质和稳定生产的关键。
一、土壤准备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是保证高产的前提,因此在种植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土壤准备。
具体步骤如下:1.清除杂草:使用除草剂或手工清除杂草,以避免杂草对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翻耕土壤:将土壤翻耕深度达到20-30厘米,以改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能力。
3.施肥: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施入适量有机肥料和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4.调整pH值:根据不同地区土壤pH值情况进行调整,通常在6.0-7.0之间为最适宜。
二、种植方法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通常在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或秋季8月中旬至9月中旬。
2.行距和株距:根据品种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行距和株距。
一般来说,行距应在60-75厘米之间,株距应在5-10厘米之间。
3.播种深度:大豆的种子较大,播种深度应在3-5厘米之间。
三、施肥管理1.基肥施用:在播种前进行基肥施用,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一般来说,每亩施入有机肥2000-3000公斤、复合肥150-200公斤。
2.追肥管理:大豆生长期较长,需要进行追肥管理。
通常在生长初期和开花期进行追肥,以保证作物充分吸收养分。
追肥量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而定。
四、灌溉管理大豆对水分需求较高,在干旱地区需要进行灌溉管理。
灌溉时要注意控制水量和灌溉频率,并避免浸润不良和水浸根部。
五、病虫害防治大豆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对作物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
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可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六、采收管理大豆采收时要注意控制采收时间,以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豆在果荚变黄后采收最佳。
同时要注意采收方式和保管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
Z a i p e i j i s h u本文围绕大豆苗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成熟期以及防徒长、防倒伏、防早衰、防干旱、防病虫和除草、施肥等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大豆栽培中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大豆高产、增收。
一、苗期管理1、查苗、补苗:大豆幼苗出土以后,要及时进行查苗,如发现有缺苗问题,应及时采取补种或移栽的方式进行补苗,以保证全苗。
幼苗2叶期时进行间苗,将疙瘩苗、病菌、弱苗剔除,使幼苗在田间分布合理,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2、中耕培土:间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大豆整个生育期应中耕3-4次。
中耕的深度随根系的发育情况确定,采取先浅后深再浅的方式进行。
中耕的同时将杂草清除,并向植株基部培土,形成土埂,增加基部土壤厚度,有利于土壤保墒、排涝、防倒伏。
3、追肥:根据苗情适当追肥,播种前未施用底肥的地块,土壤中的肥力较低,为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应在苗期进行一次追肥。
每亩追施硝酸铵6公斤左右、过磷酸钙12公斤左右,可促进大豆植株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有利于根瘤菌发育,提高大豆的固氮性能。
二、开花结荚期管理此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植株早开花、多开花,防止花荚脱落,增加结荚数量。
要根据苗情进行管理,采取保控结合的措施,高产田应适当控制植株的长势,避免封垄和郁闭过早,使植株在开花末期的叶面积达到最大。
具体管理措施为,封垄前进行除草,根据植株的长势及地力情况进行施肥和灌水。
苗弱应在初花期追一次磷肥,而壮苗要避免追肥,防止出现植株徒长。
三、鼓粒成熟期管理此期是大豆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阶段,通过加强管理促进籽粒饱满、增加粒重、使籽粒适时早熟是此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
此期是植株需水高峰期,如干旱缺水,会增加空荚、秕粒数量,降低千粒重。
应根据天气及田间土壤干旱情况适时灌水,使植株充分吸收水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在大豆黄熟末期,应及时收获,经过晾晒使籽粒中的含水量降到13%以下时入库。
四、大豆“五防”管理1、防徒长:在开花结荚期,利用多效唑喷施控长。
简析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导致产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如何科学地进行田间管理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种植密度过密或过疏、施肥不当、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够科学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有必要对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寻找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选择、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水分管理策略以及采收技术的优化方案。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大豆种植的效益,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1.2 研究意义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重要的经济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大豆的生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则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提高大豆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研究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大豆种植密度的选择、科学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水分管理策略以及采收技术的优化等方面,可以为大豆的高产、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
对于大豆田间管理技术的研究还可以为未来大豆生产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探讨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大豆种植密度的选择大豆种植密度的选择是大豆田间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种植密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在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考虑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大豆品种等因素。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大豆植株之间竞争激烈,造成养分和水分的争夺,从而影响到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豆类种植教案教案标题:豆类种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豆类的基本特点和种植要求。
2. 掌握豆类的种植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农业种植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一、豆类概述1. 豆类的分类和特点。
2. 豆类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豆类的种植要求1. 土壤要求:土质、排水性、酸碱度等。
2. 水分要求:浇水量、浇水时间、保持土壤湿润等。
3. 光照要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等。
4. 温度要求: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
三、豆类的种植方法和技巧1. 豆类的播种方法:直播和育苗。
2. 豆类的育苗技巧:选择适宜的苗床、播种量、浇水管理等。
3. 豆类的移栽和定植:适宜的移栽时间、移栽间距、定植深度等。
4. 豆类的生长管理: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5. 豆类的收获和储存:收获时间、收获方式、储存条件等。
四、实践活动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豆类种植园地,观察豆类的生长情况。
2. 种植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豆类的育苗和种植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3.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豆类的生长过程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4.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种植实验的结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豆类种植的知识和技巧。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种植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和讨论任务。
评估方式: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对豆类种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豆类种植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心得体会。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对豆类种植园地的观察和分析报告。
拓展活动:1. 豆类的烹饪与食用:组织学生学习豆类的烹饪方法和食用价值,进行豆类制品的制作。
2. 豆类的加工与销售:引导学生了解豆类的加工方式和市场销售,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和模拟销售活动。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深度和难度,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和活动。
栽培大豆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条件;2. 学习大豆的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大豆的生长过程;2. 大豆的种植技巧;3. 大豆的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1. 大豆的生长习性;2. 大豆的病虫害防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教学图片;2. 学生准备观察大豆生长过程的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教学图片展示大豆的果实和植株,引导学生观察大豆的特征;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大豆的了解和种植经验。
二、大豆的生长过程(10分钟)1. 教师介绍大豆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花期、结实等阶段;2.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本,记录大豆的生长过程。
三、大豆的种植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大豆的种植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种子、土地准备、播种深度等;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种植技巧;3.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四、大豆的管理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大豆的管理方法,包括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管理方法;3.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五、大豆的病虫害防治(10分钟)1. 教师讲解大豆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病虫害防治方法;3.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豆的生长过程和管理方法;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大豆种植实践,观察并记录大豆的生长过程;2. 学生进行大豆病虫害防治实践,观察并记录防治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析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合理的管理对提高产量、提高品质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简析。
一、种子选育和种植1. 种子选育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管理条件的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种子。
要选择适应当地早稻作物的优质品种及适应当地日照条件的品种。
2. 种植管理在选好的大豆品种中,选取完整、无病、无虫、无杂种子进行种植。
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翻覆土壤、施肥、施水等。
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行距和株距,保证每株大豆植株都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和营养。
二、灌溉管理大豆是一种比较耐旱的植物,但是在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干旱地区,要注意合理的灌溉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在雨量充足的地区,也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大豆水渍。
三、施肥管理1. 控制氮肥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对于氮肥的需求相对较低。
在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和时机,避免过量使用氮肥导致大豆植株生长过旺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2. 选择适宜的磷、钾肥在施肥时,要选择适宜的磷、钾肥,并根据土壤的状况进行施肥,保证大豆植株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要注意施肥的时机,避免在大豆生长期生长过多的草木竞争养分。
四、病虫害防治1. 种前处理在种子选育和种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 种后防治在大豆生长期间,要定期对大豆植株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五、疏菌防治大豆生长期间容易出现一些病害,如疏菌病。
为了防止疏菌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治。
要保持通风,避免植株之间的距离过近,影响通风透光;要控制土壤中水分的含量,避免土壤过湿,造成疏菌病的滋生。
探究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田间治理是大豆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局部。
加强田间治理,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排解一切不利因素,制造相宜的环境条件,促进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一、前期治理适时补苗、间苗、定苗,保证苗全、苗匀、苗壮(一)补苗,每亩株数是构成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
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看出苗状况,断垄30cm以上的的,应补苗或者补种。
补种的种子应是同一品种的种子,可先浸泡2~3小时,如土壤干旱的地块,补种时采纳座水点种,以利于提早出苗。
补栽。
如发觉缺苗过晚,或出苗后因地下害虫为害而造成缺苗断行,可用预先育好的预备苗移栽,或移取过密处的壮苗,带土补栽。
移栽苗龄越小,成活率越高,移栽的植株单株荚粒数也不会明显削减。
(二)间苗定苗间苗定苗是保证豆田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构造、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
间苗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匀称,有利于地上部和根系、根瘤菌生长发育协调地上与地下、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大豆人工间苗一般可增产15%-20%。
二、中耕除草大豆在幼苗期生长缓慢,杂草简单滋生;大豆有根瘤菌共生,根瘤菌是好气性细菌,中耕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瘤菌的生殖增生。
破除板结毁灭杂草,屡次中耕除草还可加强土壤的爽水性和蓄水性。
为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和根系发育,应提早进展人工铲地除草与机械或畜力中耕。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一般可进展2-3次中耕除草。
①第一次在苗高6-10cm,其次次苗高15-20cm,第三次在开花前进展。
第一次中耕要深,以松土灭茬除草为目的,同时要防止带土压苗。
其次次要视苗情而定对旺长的要中深耕,不旺长的以松土、保墒、不必过深中耕。
第三次中耕应浅,可结合培土进展,以松土、防倒伏为目的。
草害是豆田的严峻问题,尤其对于高温多雨地区来说严峻影响大豆产量。
近年各地采纳化学除草剂除草,是农业现代化中一项先进技术,正确使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豆田广泛使用的有以下几种除草剂:乙草胺乳油、都尔乳油、拉索乳油等。
第7章大豆生产技术教案
第三节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大豆的收获与贮藏;理解大豆的施肥技术与田间灌溉技术;掌握大豆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大豆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大豆的施肥技术与田间灌溉技术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一、出苗期的管理技术
1、生育特点
种子吸水膨胀,子叶出土变绿,具有光合能力。
2、主攻目标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地温、松土保墒,促进大豆出苗快,出苗齐,防草荒。
3、田间管理
(1)松土
(2)化学除草
(3)防治蛴螬
二、幼苗分枝期的管理技术
1、生育特点
幼苗期主根下扎,侧根数量增加很快,复叶出现,根瘤开始形成,根部吸水、吸肥能力增强,对土壤湿度和温度敏感。
分枝期腋芽开始形成分枝,主茎变粗、伸长,主茎和分枝上花芽开始分化,根瘤菌已具有固氮能力。
此期是决定整个生育期植株强壮与否、分枝和开花多少的关键时期,与产量高低有密切关系。
2、主攻目标
发根壮苗,促进分枝和花芽分化。
3、田间管理技术
(1)诊断苗情,分类管理
苗期壮苗长相是:地上部幼茎粗壮,节间长度适中,叶小而厚,叶色浓绿;地下部主根发达,侧根多,根系强大。
分枝期壮苗长相是:根系发达,根瘤多,茎秆粗壮,节间短,分枝多,叶片厚、色浓绿。
(2)及时补种,适时间苗
(3)中耕培土除草一般当幼苗出土、子叶展平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深约3cm;3叶期进行第二次中耕,深约5cm;封行前进行第三次中耕。
除草剂喷药适期一般应在杂草3~5叶期,大豆1、2复叶期进行。
(4)看苗追肥、灌水一般每667m2追施硝酸铵 5.0~7.7kg、过磷酸钙7.3~14.7kg。
分枝期如遇土壤水分不足,应进行合理灌溉,以促进花芽分化。
(5)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花叶病、孢囊线虫病,达到防治指标时,要及时进行防治。
三、开花结荚期的管理技术
1、生育特点
开花结荚期是大豆生育最旺盛时期,叶面积指数最大。
花芽不断分化成花蕾,花蕾开放后形成幼荚。
此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但以形成较多的花荚为主,对光照、水分、养分有强烈的要求。
2、主攻目标
在培育壮苗促进花芽分化的基础上,生长稳健,促进多开花、多结荚,增花保荚、减少花荚脱落。
3、田间管理技术
(1)巧追花荚肥没有脱肥现象的地块可不追花荚肥,以防徒长倒伏。
土壤肥力低、长势弱的地块可结合铲趟进行根际或根外追肥。
根际追肥可将化肥施于植株旁3cm处,随即中耕培土,盖严肥料,一般每667m2施硝酸铵5.0~7.7kg。
根外叶面喷洒可用5%~10%的氮、磷、钾混合液,或结荚初期每667m2用尿素1.0kg加磷酸二氢钾0.1kg,对水50kg叶面喷雾。
(2)灌花荚水大豆开花结荚期是灌水的关键时期。
灌水多采用沟灌、小畦灌或有条件进行喷灌。
在搞好灌溉的同时,应注意排涝。
(3)清除田间大草大豆结荚前期,拔除中耕遗留下的大草,以利通风透光,减少土壤养分消耗,促进早熟增产。
(4)摘心打底叶水肥充足或生育后期多雨年份,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和间作地块大豆易徒长倒伏。
摘心可以控制营养生长,有利增花保荚、防倒伏。
摘心在盛花期或近开花终了时进行,摘去茎顶端2cm左右即可。
有限结荚品种不宜摘心。
(5)防治病虫害此期大豆主要害虫有蚜虫、食心虫、豆荚螟,病害主要有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等,在这些病虫害中以食心虫、豆荚螟为害较重。
四、鼓粒成熟期的管理技术
1、生育特点
营养生长逐渐停止,根系逐渐死亡,叶片变黄脱落;而生殖生长仍旺盛进行,子粒逐渐膨大,是大豆干物质积累最多的时期。
成熟期主要是子粒脱水干燥、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子粒色泽和种粒大小,并与荚皮脱离。
2、主攻目标
保叶、保根,延长叶和根的功能期,促进养分向子粒转移,使子粒饱满,增加粒重,促进成熟。
3、管理技术
(1)根外追肥每667m2喷施尿素100g,过磷酸钙20g,硼酸2.5g,对水5kg,
可起到增荚、增粒、增重的作用。
(2)合理灌溉鼓粒前期遇旱要灌鼓粒水。
鼓粒后期注意防涝,尽量减少土壤水分,促进黄荚早熟。
(3)防治病虫此期主要虫害是食心虫和豆荚螟。
五、收获与贮藏
1、人工收获和机械分段收获应在黄熟末期进行,此时叶已大部分脱落,茎和荚全变为黄褐色,子粒归圆与荚壳脱离,呈现品种固有色泽,摇动植株有响声;
2、机械联合收割应在完熟初期进行,此时,叶已全部脱落,茎荚和子粒都呈现出品种固有色泽,子粒变硬,摇动植株发出清脆响声。
3、贮藏前必须充分晾晒,含水量达12%以下时方可入仓贮藏。
贮藏温度保持在2~10℃,同时时刻注意仓内温度的变化,并做到定期检查。
◆复习思考题:
1.大豆播后出苗前主要害虫是什么?如何防治?
2.大豆幼苗分枝期如何中耕培土除草?
3.大豆开花结荚期的主要害虫、病害有哪些?
4.怎么确定大豆的适宜收获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