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资料3--名词解释21~32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学:外国社会学史考点三1、名词解释客观可能性正确答案: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2、(江南博哥)多选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霍曼斯B.帕累托C.布劳D.默顿正确答案:A, C3、多选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是()A.权威分层、职务分等B.因公设职、专职专人C.任人唯贤、赏罚分明D.照章办事、公平无私E.公文往来、空口无凭正确答案:A, B, C, D, E4、名词解释《社会和社会》正确答案:又译《共同体和社会》,在该书中,他围绕自己提出的“社区”和“社会”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形式的、超历史的范畴体系,并根据其历史哲学思想,勾画了一条联结“社区”和“社会”的发展路线。
他在书中还指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对立着的时代:“社会”时代和“社区”时代,而后者为前者所取代。
5、名词解释自杀正确答案: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致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
6、名词解释准群体正确答案:即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
7、名词解释现实冲突正确答案:那些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动。
8、名词解释布劳正确答案: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主要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探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问题。
结构主义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9、名词解释萨姆纳正确答案:美国的大学中最早教授社会学的学者之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接受“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思想,并用来解释社会现象。
其最著名的理论为“合作对抗论”,认为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讲授社会学课程的人。
10、名词解释《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正确答案:是米尔斯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敏锐的眼光剖析了20世纪老中产阶级在美国的没落,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并描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特征,在较大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白领人士作为其成员生活于其间的生活结构草图。
复习资料社会工作(高本)西方社会学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5 分)1、社会有机体论:是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的一个理论。
(1分)斯宾塞认为,①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
②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
③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3 分)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
(1 分)2、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
(2 分)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3 分)二、辨析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答: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是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两个部分。
(2 分)社会动力学综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它主要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4 分)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4 分)2、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答:科塞在他的冲突理论分析中将社会冲突的类型分为: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就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3 分)非现实性冲突则是指至少冲突中的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
(3 分)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的区别在于:对于现实性冲突来说,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对于非现实性冲突来说,冲突本身就是目的,除了冲突对象可以变换以外,冲突本身没有其他的互动形式可以替代,冲突高于一切。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秩序,整合的纽带:家庭、语言、分工和宗教2、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主要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4、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交往的模式”。
5、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的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因此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是一种乌托邦。
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也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6、个人魅力型统治: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的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
7、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
8、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9、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10、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他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11、功能分析范式AGIL: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12、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气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
1.社会事实: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2.自杀: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致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
3.宗教: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4.穷人: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
5.主观文化:“个体文化”,是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6.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7.文化悲剧: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
8.主观恰当性:是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程度。
9.因果恰当性: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10.客观可能性: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11.价值中立:在研究中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12.价值判断:是对易受我们影响的那些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现象的性质所作的实际评价。
13.理解类型: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的概念体系。
14.制度化:指处于一定地位的行动者之间互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受规范的调节和文化模式的影响。
15.社会系统: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
16.中层理论: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17.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
18.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
27. 控制比较法(杜尔克姆)由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大量复杂的可变因素背后,而社会研究又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获得能够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实验条件,因此,为了排除那些向坏关系中的非因果关系,确定真正的因果关系,杜尔克姆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范围里以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各类别之间广泛进行研究。
这种通过统计手段进行控制以排除无关变量的比较法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科学试验控制的效果,有助于确定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现代统计学的多元分析方法就是在杜尔克姆这一思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8. 失范(杜尔克姆)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为“失范状态”。
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
29. 社会事实(杜尔克姆)杜尔克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
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
因此,杜尔克姆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他认为“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这就是说,社会事实是这样的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的形式但决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对杜尔克姆来说,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是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
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①社会事实的外在性。
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
②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的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
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
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
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
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
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
名词解释:1. 初级群体(库利)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 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
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
”在他看来,正式在初级群体中,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且了解到人们具有的共同思想,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同时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不仅有和谐,也有竞争、倾轧和仇视。
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2. 镜中我(库利)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2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
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
”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秩序,整合的纽带:家庭、语言、分工和宗教2、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主要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4、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交往的模式”。
5、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的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因此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是一种乌托邦。
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也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6、个人魅力型统治: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的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
7、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
8、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9、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10、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他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11、功能分析范式AGIL: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12、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气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敬慕利他主义 崇敬<仁爱4.社会学<孔德)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8.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根本原因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4.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
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
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
(约束性制裁)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就越能摆脱对集体意识的束缚。
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化的职能。
(复原性制裁)权威类型:(1)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魅力型统治。
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
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
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
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种统治有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社会学名词解释外在于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一是地理环境、人口、交通、住房等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二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等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对个体施加某种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直接观察。
所以必须通过分析它们的效果,或者考虑它们的表达方式,诸如法律、宗教文本或书面的行为准则等,看其中蕴含的努力,才能间接地揭示社会事实的特性2.社会学想象力:认识到个人活动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心智素质――区别“局部环境中的个人困挠”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看待问题的视角一般人不具有一种基本的心智素质以掌握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掌握事件和历史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和世界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可以被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3.社会性别:指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
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我们通常所说的性别就是社会性别,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生理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身体之间的生物性差异4.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无助的婴儿逐渐按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并熟悉掌握她或他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习俗。
(吉登斯)社会化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成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狭义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广义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角色、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
5.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一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交际语言、社会规范、内化文化与角色、形成个性人格和完美的自我等。
6.再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与行为的过程――主动与被动7.社会互动: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沟通、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
外国社会学名词解释(全)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外国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该领域的知识。
1. 社会学(Sociology):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致力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组成、变化和互动。
2.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的稳定和协调,认为社会是由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而形成。
3. 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所驱动。
4. 互动主义(Interactionism):一种社会学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意义构建和符号交流,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和互动而形成的。
5.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角色的组合,包括家庭、教育机构、政府等,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6. 文化(Culture):一种社会共享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
7. 社会化(Socialization):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内化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的过程,以适应社会环境。
8. 阶级(Social Class):社会中一定群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分层,通常与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有关。
9. 族群(Ethnic Group):指具有共同文化、历史和传统的人群,通常以共同的语言、宗教、风俗等为依据。
10. 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关注社会中的公平和平等,追求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原则和理念。
以上是一些外国社会学的基本名词解释,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相关学术资料或教科书。
社会学原理名词解释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时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记录,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实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3,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4,文化:文化史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经验,是特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综合。
广义的文化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中尺度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
小尺度文化指科学文化知识5,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时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不断地学习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过程,对于个体而言,社会化就是一个由生物人或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6,社会互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是特定社会行动者对另一行动者采取的社会行动以及对方作出的反应性社会行动。
7,社会地位:又称社会位置,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8,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位置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一,名词解释1. 初级群体(库利)2. 镜中我(库利)3. 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4. 科层制(韦伯)5. 法理权威(韦伯)6. 传统权威(韦伯)7. 感召权威(Charisma),(韦伯)8. 方法论个人主义(韦伯)9. 理想类型(韦伯)10. 资本主义精神(韦伯)11. 解释性理解(韦伯)12. 社会行动类型(韦伯)13. 新教伦理(韦伯)14. 社会压制模式(达伦多夫)15. 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16. 利益团体(达伦多夫)17. 社会均衡模式(达伦多夫)18. 权威结构(达伦多夫)19. 社会结构(帕森斯)20. 行动系统(帕森斯)21. 模式变量(帕森斯)22. AGIL框架(帕森斯)23. 进化共相(帕森斯)24. 社会行动单元(帕森斯)25. 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杜尔克姆)26. 社会解组(杜尔克姆)27. 控制比较法(杜尔克姆)28. 失范(杜尔克姆)30. 社会整合(杜尔克姆)31. 集体意识(杜尔克姆)32. 唯社会论(杜尔克姆)33. 交换与地位(霍曼斯)34. 交换与权力(霍曼斯)35. 公正性期待(霍曼斯)36. 前台与后台(戈夫曼)37. 戏剧论(戈夫曼)38. 反功能(默顿)39. 潜功能(默顿)40. 功能分析范式(默顿)41. 情境界定(托马斯)42. 权力精英(米尔斯)43. 报酬类型(布劳)44. 安全阀(科赛)45. 精英循环论(帕雷托)46. 主我与客我(米德)二,简答1. 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原则的“唯社会论”特征2. 简述杜尔克姆“自杀论”的理论结构3. 简述杜尔克姆在社会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4. 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5. 举例说明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6. 简述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7. 简述齐美尔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影响8. 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的思想9. 简述韦伯的“科层制”思想10. 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思想概论三位一体11. 简述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12. 简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特点13. 简述韦伯方法论中“理解”概念的含义及功能14. 简述韦伯的“合理性”思想15. 简述韦伯在社会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16. 简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17. 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18. 简述帕森斯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19. 简述霍曼斯“交换论”的基本命题20. 简述布劳是如何运用交换过程来说明竞争、分化、整合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21. 简述布劳用交换论沟通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理论尝试22. 简述默顿对功能分析法的批评要点23. 简述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命题24. 简述科赛“冲突功能论”的基本思想25. 简述戈夫曼“戏剧论”的要点26. 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28. 简述托马斯“情景界定”思想及其对符号互动论的影响27. 简述孔德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29. 简述库利“镜中我”思想及其理论启示30. 简述冲突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1. 简述交换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2.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3. 简述宏观社会结构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4. 简述功能论与冲突论在解释社会分层现象的分歧35. 简述“社会结构”在结构功能论者与符号互动论者视野中的歧异36. 简述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38. 简述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37. 简述符号互动论早期代表人物的思想38. 简述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39.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41. 简述结构功能论的理论预设及研究主题40.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三,论述1. 比较并评述“结构功能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2. 试评结构功能分析的“AGIL框架”及其理论功能(P.208)3. 阐述默顿“功能分析范式”的要点并说明这一范式是如何完善功能分析方法的4. 试评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要点5. 概括并评析布劳“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主题6. 评析社会交换论的利弊得失7. 试析符号互动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8. 比较并评析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异同9. 试评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基本模式”各自要素及理论假定的观点12.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10.阐述并比较科赛与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要点及区别11.社会交换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互动关系的12.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13.概述和评析“社会交换论”的理论预设、概念框架、研究主题及分析重点(社会交换论是否就是霍曼斯理论?还是要加上布劳?)14.试述“符号互动论”所提供的理论视域并评析其意义与局限性15.阐述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并举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观点16.试评实证社会学的理论预设17.试析帕森斯的“模式变量论”及其理论功能18.评述“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歧19.结构功能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其互动关系的20.择要区分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概念的几种不同界定,并评述由此导致的理论视野及研究取向的歧异21.试阐述并评价西方理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传统的分歧及其各自得失22.社会交换论是如何阐释群体结构和权力的生成的23.试论韦伯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所贯彻的方法论原则24.试述“结构功能论”的基本假设并评价其贡献与阙失25.试述韦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理论视域26.试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视野27.试述韦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及其宏观历史研究之间的逻辑环节28.试评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基本思想29.结合“自杀论”的研究步骤论述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0.试述韦伯“合理性”思想及其在社会学历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31.试评杜尔克姆的《自杀论》在实证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一,名词解释1. 初级群体(库利)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
1、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 is primarily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s, social structur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development, universal themes, and roles of religion in society. There i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curring role of religion in nearly all societies on Earth today and throughout recorded history.主要研究社会中的实践、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发展、普遍主题和宗教作用,特别强调宗教在当今地球和整个历史上几乎所有社会中的反复作用。
4实用主义Pragmatism is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centered on the linking of practice and theory. It describes a process where theory is extracted from practice, and applied back to practice to form what is called intelligent practice. Charles Sanders Peirce initiated and developed modern forms of pragmatism, along with later twentieth century contributors, William James and John Dewey.实用主义是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核心的哲学传统。
它描述了一个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形成所谓的智能实践的过程。
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1、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 is primarily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s, social structur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development, universal themes, and roles of religion in society. There i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curring role of religion in nearly all societies on Earth today and throughout recorded history.主要研究社会中的实践、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发展、普遍主题和宗教作用,特别强调宗教在当今地球和整个历史上几乎所有社会中的反复作用。
4实用主义Pragmatism is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centered on the linking of practice and theory. It describes a process where theory is extracted from practice, and applied back to practice to form what is called intelligent practice. Charles Sanders Peirce initiated and developed modern forms of pragmatism, along with later twentieth century contributors, William James and John Dewey.实用主义是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核心的哲学传统。
它描述了一个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形成所谓的智能实践的过程。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21. 模式变量(帕森斯)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因此,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
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构特征——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基本变量。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与自获性,私利性与公益性。
1 普遍性与特殊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
区分这对范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的影响。
在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2 扩散性与专一性。
这一抉择设计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
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
相反,如果双方全部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3 情感性与中立性。
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
如果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则关系处于情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方以理智相对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情因素,则关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④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
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
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谁”,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⑤私利性与公益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
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择的某种组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行动者在特定的情景状况下,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时可以临时或随意的作出这些抉择。
帕森斯认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成的和稳定的,它是由社会文化中价值规范预先规定好的。
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
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
行动者在进入某种社会关系时,不仅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关系结构,而且必须预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价值规范内画在蝉的人格系统中,即了解各色角色关系中社会文化对五对变量所作的抉择,以便根据具体情景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取向。
只有符合规范取向的行动,才能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使互动过程得以持续进行,使行动者顺利的达到目标。
由此可见,模式变量是规范取向在互动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模式变量是描述公社—而后者类型的具体变量,是对滕尼斯类型学的发展与深化。
五种抉择的组合构成了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
这五对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任意五种抉择的自由组合都可以构成某种独特的关系类型。
与“公社”和“社会”相对应的不过是32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中的两个极端类型。
模式变量还可以分析处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所有复杂的结构类型。
帕森斯认为模式变量也为文化层次和人格层次上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分类学依据。
在文化层次上,可以用模式变量对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作出分析,为跨文化比较提供了基础,在人格层次上,它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需求倾向,从而推动对各种人格类型的研究。
此外,模式变量还发挥了推动帕森斯理论发展的独特作用。
22. AGIL框架(帕森斯)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1 适应,是指系统必然同环境产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2 达鹄,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
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3 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效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④维模,又叫潜在模式的维持。
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间,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
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在潜在状态的模式。
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最一般的行动系统是通过下述四个子系统来满足其功能需求的:(1) 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并为满足适求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
(2) 人格系统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
(3) 社会系统是由各个行动单位通过制度化关系连接而成的,因此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
(4) 文化系统中所包含和保存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着基本模式,从而实现了维模功能。
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
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
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23. 进化共相(帕森斯)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的具体内容时,帕森斯提出了“进化共相”的概念。
“进化共相”是用来概括各个社会在进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普遍的制度性特征的,它包括,1 分层结构2 政治结构的文化合法性3 科层制④市场体制⑤普遍性法则⑥民主体制24. 社会行动单元(帕森斯)行动概念:行为主义把行为定义为对刺激的反应,忽视了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抹煞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1 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2 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
A. 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实现同一目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手段。
B. 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
3 规范取向。
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呵护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五)- -25. 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杜尔克姆)杜尔克姆对自杀现象作类型划分时,采用了溯源学的分类方法,对自杀现象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
利己型自杀:通过对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明显差异的分析,杜尔克姆提出他的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的条件。
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四项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
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消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行被看作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自杀:利他型自杀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义务性自杀。
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是个人享有的权利,而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
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
如果群体对成员抱有很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和自我价值的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
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或处于某种有利状态,而是表明个人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意志,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它们绝不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反映,而是一种忘我精神或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26. 社会解组(杜尔克姆)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杜尔克姆的“社会解组”概念,建立在他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他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现存的社会之所以没有陷入人欲之争,是因为人的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控制和调整。
社会道德规范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个人、具有普遍期待性质和一定制裁手段的强制性力量,而且也是一种被个人所认可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带有自愿倾向的普遍的共同心理状态。
对个人来说,社会道德规范的功能不仅仅表现在对个人欲望和行为的消极限制和禁止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惩罚,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个人的欲望实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人们自觉的将内心的冲动和欲望转化为特定目标,并向人们提供达到目标打消各种超越现实可能的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从而使个人生活免受不断挫折的困扰,获得一种相对的满足,感到某种人生的意义。
在道德规范的作用下,人的行为才可能出现模式化倾向。
因此,社会结构的整合,即人们之间稳定结合的关系模式的维持,不能离开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
这种调节处于正常的良好状态,意味着个人自觉的将其欲望限定为对应目标,并通过某种社会任何的合法手段来实现目标,这是,社会的宏观结构便呈现出稳定、团结和整合状态。
相反,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意味着放松了对个人的欲望及其行为的限制,人的欲望我限制的膨胀,因而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人与人的模式化关系也遭到破坏,这时,社会宏观结构处于紊乱和解组状态。
社会解组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连接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
27. 控制比较法(杜尔克姆)由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大量复杂的可变因素背后,而社会研究又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获得能够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实验条件,因此,为了排除那些向坏关系中的非因果关系,确定真正的因果关系,杜尔克姆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范围里以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各类别之间广泛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