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内的城市_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530.80 KB
- 文档页数:10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城市作为人类定居的重要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形态和特点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以城垣为界,集中居住、生产、交通、贸易的地区。
在定义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物质形态,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上的中国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演变与变化。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1. 城市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建于农耕文明的地区。
因为城市需要依赖农业生产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和农村地区互相依存。
在古代,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密切结合的,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 城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古代中国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南京等。
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商业、贸易等都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3. 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古代城市的建设条件有限,城市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城市内的垃圾、粪便、尸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居民,并引发了很多传染病。
古代城市的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弊端。
4. 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和城门,用于防御敌人和保护居民的安全。
城墙高大且坚固,城门上设有城门楼和城楼,便于守卫士兵进行巡逻和监视。
同时城门楼也可以作为交通道路的标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1. 秦朝时期的城市发展秦朝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城市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造了长城和宫殿,并将中央政府迁移到了新的城市——咸阳。
这使得咸阳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国古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其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特点。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居民生活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的发展与特点。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筑风格有着独特的特点。
古代城市的规划常常以城墙为界,并按照方形或长方形的布局,中间沿着主要街道划分为若干个坊区。
在城市规划上,古代中国注重街道的通畅性和环境的协调性,同时城内还会划定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区域。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居多,其中以大型 palaces(宫殿)和寺庙最为突出。
城内的宫殿常常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
寺庙则是古代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建筑庞大,屋顶独特,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
二、街道布局与交通运输在街道布局与交通运输方面,古代中国城市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街道常常直接通往城市的中心地带或者重要的建筑物,其他街巷则交错连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陆地交通,马车和行人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城市内的主要街道宽阔平整,适合车辆通行,而小巷则狭窄曲折,适合行人通行。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运河交通,连接了各个城市和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三、城市设施与公共服务古代中国的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较为简单,但也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中常常设有城市门、市场、庙宇、学院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文化教育场所。
城市门是古代中国城市的象征,不仅是城市的入口和出口,还承担着防御的功能。
市场则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常常在市场中进行。
庙宇与学院是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的场所,不仅提供了祈福和学习的机会,也是人们交流和团结的平台。
四、居民生活与社区组织古代中国的城市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社区组织也相对完善。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Ⅰ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特点丰富多样,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形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古代中国城市的独特之处。
Ⅱ城市规划1. 都城规划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以“中轴线”为特征,以宫殿为核心,向两侧延伸。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北京的皇城,它的布局是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东西四方延伸。
2. 城市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注重整体设计,通常以城墙围合,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外城则是居住区和商业区。
城市的主要街道呈方正或曲折的形态,连接各个重要场所,形成快速交通网络。
3. 街巷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街巷布局也十分讲究。
街道宽度因城市等级和功能不同而异,主要干道通常较宽,便于交通和商业发展。
而与干道相交的小巷则是连接居民住宅和内部场所的重要途径。
Ⅲ建筑风格1. 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而著称。
宫殿大门通常面朝南方,经过严格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建筑结构以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为主,常采用黄色琉璃瓦作为屋顶覆盖。
2. 寺庙建筑古代中国的寺庙建筑在规模上通常比宫殿小,但仍保留了华丽和严谨的特点。
寺庙建筑常采取对称式布局,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
在建筑材料上,木结构常常被用于寺庙建筑的搭建。
3. 园林建筑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追求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园林通常以假山、水池和亭台楼阁为特点,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打造出一种雅致的氛围。
4. 民居建筑古代中国的民居建筑因地域和社会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北方地区的民居多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南方地区则以水乡建筑为主。
民居建筑通常以木材和瓦片为主要材料,注重通风和采光。
Ⅳ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北方地区多风沙,城市常采用城墙和护城河来防御。
南方地区多水域,城市则发展出独特的水运交通。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文化的国家。
这些城市不仅仅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更是文化繁荣和交流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和都市文化极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系统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文化。
一、城市规划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十分注重整体布局和严密的城墙防御系统。
典型的古代城市通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内城是城市的核心,是皇宫、官府以及商业中心的所在地,外城则是民居和工坊的聚集区。
城市规划中的道路、街巷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人们的行走习惯。
另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常常有一些特殊的景观元素,如城中的湖泊、园林和宫殿等,使城市更加优雅美丽。
二、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在城市中,能够看到众多的建筑,如宫殿、寺庙、商铺和民居等。
宫殿建筑通常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寺庙建筑多采用亭台楼阁的形式,以供佛教信仰者祈福;商铺的建筑则以商业活动的便利为出发点,大多布局清晰、造型简洁;民居建筑则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与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
三、交通系统古代的中国城市交通系统起初较为简单,以步行和骑马为主。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系统逐渐完善。
在唐朝,作为古代都城的长安,建设了一套完善的都市交通网,其中包括宽阔的街道、桥梁和运河等。
这些交通设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流通,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四、社会生活城市文化体现了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思想观念。
古代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比如各种市集与庙会,人们可以在这些场合交流购买商品,也能够享受到文化娱乐。
庙会上的表演、戏曲、艺术及各种手工艺品展示,都展示了当时城市的文化风貌。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城市还培养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诗人、书画家、文人雅士等文化人士都聚集在城市中,他们的创作和交流使得城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结语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城市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新石器时代的氏族聚落,到商代的王城,再到秦朝的都城长安和唐朝的洛阳,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展开探讨。
1. 原始聚落时期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还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生活。
当时的聚落是由几户族人聚集而成,没有固定的建筑物,房屋可能是采用树皮、竹篾和草席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
人们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依靠自然环境生存发展。
原始聚落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开始过渡到氏族社会,生产和生活逐渐向城镇化的趋势发展。
2. 商代王城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聚落逐渐形成了王国和城邦。
在商朝时期,王城是最典型的城市形态。
商代王城是由一系列建筑物环绕着皇宫组成的。
皇宫是建在城市的中心,它有一个庭院和几座建筑物。
它是商朝国家的威严象征,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在商代的城市中,建筑结构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城墙、城门、官署、庙宇等建筑物。
城墙是防御和排外的象征,城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通道,官署是统治城市的机构,庙宇是人们信仰、崇拜和祈祷的场所。
商代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3. 秦朝长安时期秦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秦朝,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了长安作为首都,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划城市。
秦朝始皇帝规划了长安的城市布局,确定了城市中心轴线和主要街道的位置,并规划了皇宫、官署、庙宇、市集、军校等建筑物。
在秦朝时期,为了维护政治稳定,皇帝还规定了居民迁移政策,使得城市人口得以稳定发展。
4. 唐朝洛阳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洛阳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唐朝的城市建设由隋朝继承发展而来,洛阳城规模、规划更加宏伟。
唐朝洛阳城内有大量文化、教育、商业等建筑物,如国子监、招提寺、皇城、众坊、集市等。
唐朝还推行土地制度,鼓励民间开垦土地,促进城市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演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夏朝,当时已经出现了建筑墙壁、挖掘护城河等城墙的基本要素。
但是,真正的城市建设则要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
那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以城墙为中心,城墙外面是属地,城墙里面是祭祀区、官署、市集、民居等。
此时期城市的作用以军事和宗教为主,城墙是城市的标志,城墙外则是农田和牧区。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逐渐成型。
当时的城市内部分布有官署、寺庙、市场、居民区等,城市重要街道贯穿全城,呈现L形或直线形状,这种设计思路在以后的历史中备受推崇。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市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商业区集中出现。
随着汉武帝“筑城宿卫”的政策推行,规划城市成为了一种必然。
此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城市出现了多样化的功能和贸易活动,如同现代城市一样。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城市建设又迎来了新发展。
当时的城市,街巷交错,房屋鳞次栉比,多采用木质结构,屋宇高低错层,这种风格在史书中被称为为“连街衙门,俨忽楼阁”。
同时,唐宋时期建筑工艺发达,高筒建筑、石雕工艺、壁画绘制等都开始出现。
与城市建设发展一样古代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逐渐形成。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从北京的紫禁城到古城西安的城墙,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北京的紫禁城是我国最早的宫殿博物馆之一。
它承载了下一个皇朝的罪孽与权力,也让游客了解了许多皇室文化和历史。
而古城西安的城墙,更是城市文化的最佳代表。
从三千年前的造城墙,到如今的成为旅游胜地,西安城墙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也是宋代城墙的延续者。
西安城墙包含了兵器库、军营、甚至官署等非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集中呈现。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演变,人文地理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作用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影响之大,在其历史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得古代中国城市成为了凝聚着城市文化、风土人情和历史遗产的重要书签。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是怎样的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从先秦时期开始,直至明清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演变,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1.城市规划与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讲究风水、方位和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通常以宫殿、官府为中心,市场、民居环绕其外,形成了“宫城-坊-市”的布局模式。
此外,古代城市还注重水系的规划,如北京的什刹海、杭州的西湖等,都是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墙与城门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和防御体系。
如北京的城墙,宏伟壮观,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城门是城墙的入口,通常设置有望楼、箭楼等防御设施。
3.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如北京的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宫殿建筑讲究对称、等级、序列,屋顶形式多样,装饰华丽。
4.官府建筑官府建筑是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官场体制。
官府建筑通常采用严肃、庄重的风格,以显示官府的权威和地位。
5.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民居风格各异,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竹海民居、云南的丽江古城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6.市场建筑市场建筑是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市场建筑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繁华地段,是商品交易、民间交流的重要场所。
7.宗教建筑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宗教建筑占有重要地位。
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风格各异,丰富了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
8.城市交通与水利设施古代城市建设注重交通和水利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如北京的古街道、苏州的运河等,都是古代城市交通和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9.城市防御设施古代城市建设防御设施,如护城河、城墙、敌楼等,以保障城市的安宁与安全。
10.城市景观与园林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景观和园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那么,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又是怎样的呢?一、散居型城市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等原因,大部分城市都是散居型城市,即城市中各个区域没有连通的道路,每个居民家庭都是相对独立的。
同时,城市中很少有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相对封闭,缺乏交汇和交流。
二、城墙的重要性古代中国的城市都离不开城墙,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还是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墙的高低、宽窄、纹饰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
城墙内的空间结构则按照官府、住宅、商业、寺庙等要素进行划分。
三、街道的重要性随着对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街道。
街道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城市提供了交通便利,通达了城市中各个区域。
同时,街道上也诞生了各种商业和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文化和生活的重要载体。
四、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古代城市注重整体性和美学。
城市规划以对称和比例为主要特征,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风格的统一。
城市中的建筑风格也是各具特色,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五、城市的功能和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虽然在形态和空间结构上有着很多限制,但在功能和演变方面却不断迭代。
古代城市既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区域。
不同时期的城市还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风貌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风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风貌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布局和形态,更是一种对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人民生活的体现。
一、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城市主要以城墙、城门和街道为主要构成。
随着历史的进展,城市建设逐渐发展成为以宫殿、庙宇、园林和居民区为核心的综合性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宗教、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
在城市建设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城市多以方形或圆形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方圆相结合的形式。
城市内部的道路也逐渐发展成为网状,以便于交通和行人的流动。
城市的布局还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北方城市多以南北向为主,以适应寒冷的冬季;而南方城市多以东西向为主,以适应湿热的气候。
二、城市风貌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城市风貌多样且富有特色,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例如,北京的城市风貌以宏伟的城墙、雄伟的宫殿和庙宇为特色,展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威和威严。
而苏州的城市风貌则以精致的园林和水乡风情为主,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城市风貌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城市建筑的材料和工艺上。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震和气候变化。
建筑的装饰和雕刻也非常精美,常常以龙、凤、麒麟等神兽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三、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还展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威和威严。
另外,城市还是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场所。
古代中国的城市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各种文化在城市中相互交流和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中国的城市,这条古代贸易路线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200820921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九年第二期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鲁西奇 马 剑(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自两汉以迄于明清,历代王朝对于州县治所修筑城郭的政策与重视程度历有变化,州县治所城垣之实际兴筑、维护亦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认定历史时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在大部分时段里均有城垣环绕,形成"城墙内的城市";相当部分筑有城垣的治所城市,都普遍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城下街区,有些城市城下街区的面积、居住人口、商业规模都超过城内。
因此,不宜以"城墙内的城市"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治所城市;城墙;城下街区[中图分类号]K2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2x (2009)022*******一、问题之提出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城市大都围绕着城墙。
章生道说:“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致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
在帝制时代,中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集中在有城墙的城市中,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
”①陈正祥也说:“城(walled t own or walled city )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很突出的标志,构成了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独有景观。
”②因此,在众多研究者的笔下,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被描述为四周用夯筑或砖砌的高大城墙环绕着(一些城市还筑有二至三道城墙),城墙的四方开着三、四至七、八个城门(较少的城有少于三个或多于八个乃至多达十二个城门),城墙外通常有护城河(并不一定环绕城墙,往往借助自然河流作为城壕,靠山的部分或多未掘壕)。
城郭的形状通常呈不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个别呈圆形;城的规模(通常用城墙的周长来衡量)虽然因城的行政等级而异,但一般较大,“城内土地面积到达一两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远较欧洲及日本的城堡为大”。
城内不仅包括各种官署衙门、民居、店铺,还有大片的空地(包括园圃、山林、川泉,甚至农田)。
城内的格局则受到其行政职能与城门数量的制约:官署衙门等公共权力建筑物一般位于城的中北部,谯楼则常位于正中央;城门的数量与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内的街道布局③。
无庸置疑,上述认识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实地观察与研究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历史事实的重要方面。
然而,仔细分析上述认识,我们注意到,其所依据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1)以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官方文献。
几乎每一种地方志都有关于城池、公署廨舍、坛庙、桥梁以及城内街衢的详细记载,这是我们认识治所城市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的主要依据。
然而,出于对权力机构的重视以及这些权力与信仰设施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历史文献中,城池、公署等权力设施的地位、作用乃至其空间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大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各种明清地方志所附地图中城池在舆地图上以及官廨衙署在城池・7・图上所占据的完全不成比例的空间位置,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④。
这种文字记载与古地图对城池的强调与夸大强化了中国古代城市“为城墙所环绕”的特征及其作为军政中心的政治控制功能,相应地,也就引导人们忽视了某些细节,比如城墙外街区的存在以及城市的其商业经济功能。
(2)早期来华传教士及其它西方人士有关中国城市的记述,这是西方学者认识并描述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依据。
这些主要出自目击者的记述,感性色彩随处可见:当这些西方人来到一座繁荣富庶的城市里,显然更易于被宏伟壮丽的城垣及宽敞高大的廨舍所吸引,而对欧洲城市中同样具有的熙熙攘攘的市场和拥挤的居民区则较为忽视⑤。
无需引述马可・波罗那些颇有争议的夸张性描写,即使是最为直接可靠的西方目击者留下的记录,对城垣、道路及廨舍的描述也占据着突出的优势地位。
这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对城池、官署的重视相互印证,为中国古代城市主要表现为“城墙内的城市”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还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一些总概性的描述和典型城市的个案研究,前者以观察资料为基础,后者则主要集中在一些历史上的重要城市(特别是都城)的研究上。
事实上,虽然中国城市史与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一直较受学术界关注,但有关地方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研究的薄弱也是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感性阶段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乃是“城墙内的城市”这一论点,并未得到切实而全面的实证性证明,而只是以一些直观认识与典型个案研究为基础的,其中还存在若干疑点:(1)在中国古代,具体地说,从秦汉以迄于清代,大部分治所城市由城墙所围绕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即是否在大部分时段里,大部分治所城市均筑有城垣,而且这些城垣确实在发挥作用?(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筑有城垣的治所城市是否占据全部治所城市的大多数?(3)古代治所城市的街区与居民是否全部或大部分均包括在城墙所围绕的范围内,换言之,是否全部或大部分城区均由城墙所包围?显然,要切实地回答这些问题,最可靠的途径乃是进行更多的、细致的个案研究,通过大量个案研究的积累,逐步形成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总体性认识。
斯波义信曾经指出:“在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方面,通常总是以长安、洛阳或北京之类的模式,千篇一律地概括中国的城市,而且满足于这种研究的思想非常根深蒂固,因此很难作出,诸如一般的和正规的城市论、城市形态论或城市生态论之类的研究。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诸多个别城市的研究和比较,找出普遍性与特殊性,才能提炼出有关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正确论述⑥。
遵循这一研究理路,我们对古代汉水流治所城市的城郭形成与演变、外缘形态及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开展了尽可能细致的考察。
本文即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地区的城市个案及有关研究,对上述问题作些探讨。
二、城墙之有无在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是否一直奉行修筑城垣的政策?如果王朝奉行这一政策的话,那么,它是否在各地均得到普遍执行,即事实上地方城市是否普遍修筑起城墙?对此,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并得出了一些初步认识,认为“至少在中国王朝后期的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长期处于城垣颓圮、甚至无城墙的状态”⑦。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研究以及对其它地区城市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以将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城墙的修筑、存废情形,大致区分为四个时期:(1)汉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普遍奉行筑城政策,事实上各地城市也普遍兴筑起城垣。
《汉书・高帝纪下》记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
”颜师古注云:“县之与邑,皆令筑城。
”论者多据此认为汉代奉行筑城政策。
从今见史料看,这一政策也确实得到较普遍的执行,大多数郡县治所均筑有城郭(虽然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沿用先秦特别是・8・战国时期所筑之旧城),而且经常得到维护、修缮⑧。
在汉水流域,南阳郡治宛(在今河南南阳)、汉中郡治西城(西汉,在今陕西安康)与南郑(东汉)、江夏郡治西陵(在今湖北云梦县城关镇)及宜城、冠军、博望、育阳、西鄂、棘阳、比阳、堵阳、湖阳、郦、安众、新都、邓、襄乡、舂陵、朝阳、临沮等县均筑有城郭,且已得到考古勘查或发掘之证明⑨,从而进一步说明汉代郡县治所较普遍地筑有城垣,没有城垣的县治当不会太多⑩。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城居时代”:一方面,自汉末三国以迄于隋唐之际,中原板荡,变乱频仍,“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λϖ———“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坞堡,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λω;西迁、北徙、南来的移民,亦大多据城壁以自保,从而形成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的聚居状态。
另一方面,各政权对于地方的统治,或藉豪族所筑之坞堡,因其地而立州郡县,遂使坞堡成为州郡县治所;或由地方长吏“敛民保城郭”,选择险要处另立城郭,以为据守之资。
于是,这一时期各地普遍兴筑了很多城郭。
据刘淑芬统计,这一时期魏晋北朝所筑城郭见于记载者共有137座 λξ;而章生道的统计则表明,自西晋以迄于隋统一(265-289年),南北方新筑的城郭共有169座,其中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者有121座。
显然,这一时期南方地区新筑的城郭要比北方地区多得多 λψ。
因此,虽然很难估计此一时期所筑城郭的总数,但认为此一时期各地均普遍兴筑各种类型的城壁坞堡、著籍户口多居于其中或附城而居,当无大误。
(2)隋唐五代时期,王朝虽然提倡筑城,但各地往往因地制宜,或沿用旧城垣,或新筑、增筑城垣,或根本没有城垣。
《隋书・炀帝纪下》记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庚午诏称:“今天下平一,海内晏如,宜令人悉城居,田随近给,使强弱相容,力役兼济,穿窬无所厝其奸宄,萑蒲不得聚其逋逃。
”于是,“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 λζ则隋炀帝时尝奉行筑城政策。
然其时大乱之势已成,欲“令人悉城居”以强化其统治,实无可能,故虽天下郡县悉皆筑城,而成者则甚鲜。
唐初,至少在北方诸边,曾颇提倡筑城。
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六月,“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候,以备胡。
” λ{武德九年春正月《修缘边障塞诏》称:“其北道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未能备悉。
……其城塞镇戍,须有修补,审量远近,详计功力,所在军民,且共营办,所司具为条式,务为成功。
” λ|诏命“所司具有条式”,则筑城或已成为制度。
《唐律疏议》卷8《卫禁》“越州镇戍城垣”条云:“诸越州、镇、戍城及武库垣,徒一年;县城,杖九十。
(原注:皆谓有门禁者。
) [疏]议曰: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
若越城及武库垣者,各合徒一年。
越县城,杖九十。
纵无城垣,篱栅亦是” λ}。
则按照制度规定,诸州镇戍县皆当“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
”然而,这些制度规定并不意味着唐代州(府)县治所即皆普遍筑有城郭。
在爱宕元所列的《唐代州县城郭一览》表中,共有164个州县城郭注明了筑城年代,其中有90个是唐天宝以后(不含天宝年间)所筑,占全部已知筑城年代之州县城的55% λ∼。
注明筑城年代在唐天宝以前(含天宝年间)的74座州县城中,注明其筑城年代在先秦时期者实颇为可疑,不足凭信 µυ;几个注为后汉或三国孙吴所筑的城郭,也须详加考定 µϖ。
那么,唐天宝以后所筑城郭在全部已知筑城年代的州县城郭中所占的比例,只能更大;更遑论未注明筑城年代的那些州县城郭,也有相当部分为天宝以后所筑。
换言之,这些天宝以后方修筑城郭的州县治所,在天宝以前,也就是唐前中期100多年里,并未修筑城垣;而在唐前中期,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州县治所,并未修筑城垣。
当然,文献中未见有关筑城的记载,并不说明州县治所本身即无城垣,而很可能沿用汉魏以来旧有城郭,只是在唐前中期未加维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