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专项一密度的测量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8.27 MB
- 文档页数:47
中考物理中,密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有哪些?要了解密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我们要先懂得初中物理测密度的常规方法,也就是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液体密度的操作为:1.用调好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2.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4.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测固体密度的操作为: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3.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量筒的水中浸没,记录水面对应的刻度V2;4.计算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以上常规操作,我们可称之为《天平量筒法》。
但是中考物理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用非常规的特殊方法去测量物体的密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考察方式。
那么有哪些特殊方法呢?一、《助沉法》(物质的密度比水小)1.用调好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m2.把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水和重物的体积V13.用重物系住木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V24.木块的密度表达式二、《针压法》(物质的密度比水小)1.用调好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m2.向量筒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3.用细针将木块压入水中浸没,记下水和木块的总体积V24.木块的密度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所以可以采用助沉法或针压法。
针压法是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
三、《双提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固体密度)【例题】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分析与解: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
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
初中物理中考常见题型物质密度的测量【知识积累】实验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1、实验原理:ρ=Vm2、实验器材:天平,烧杯,量筒,小石块,细线3、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为V1;(3)用细线将小石块系住,轻轻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读出此时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为V2;(4)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V2—V1;(5)小石块的密度为ρ石=Vm=22VVm-注: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都与测量小石块密度步骤相同。
实验二:测量塑料块的密度1、实验原理:ρ=Vm2、实验器材:天平,烧杯,量筒,塑料块,针3、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塑料块的质量为m;(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为V1;(3)将塑料块放进量筒里的水中,并用针尖将塑料块全部压入水中,读出此时塑料块和水的总体积为V2;(4)计算塑料块的体积为V=V2—V1;(5)塑料块的密度为ρ塑料块=Vm=12VVm-注:测量密度比水小的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都与测量塑料块密度步骤相同。
实验三:测量盐水的密度1、实验原理:ρ=Vm2、实验器材:天平,烧杯,量筒,盐水。
3、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2)将烧杯中的盐水向量筒中倒入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1(3)计算出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盐水=m—m1(4)读出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5)计算盐水的密度为ρ盐水==Vm=Vmm1注: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都与测量盐水密度步骤相同。
【典型习题】1、测量某种液体密度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甲所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__g;(2)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cm3;(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74g;(4)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______g/cm3。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定有规那么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
用天平和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或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
计等)测量有规那么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
ρ=m/V。
【实验材料和器材】
规那么固体块、天平、砝码、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方法(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那么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称量出规那么固体块的质量m,记录于预先设计好
的表格中;
3.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测出有关量,并根据体积公式计算出体积V,记录于表格中;
4.根据ρ=(m1-m2)/V,计算出规那么固体块的密度;
5.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
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规那么固体块的质量规那么固体块的体积规那么
固体块的密度 m(g) V(cm3) ρ(g/cm3)1 2 3 平均值 / /。
初中物理测物体的密度实验设计1.求规则物体密度的题目:如:为了测定一个小正方体木块(不吸水)的密度,可供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设计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写出器材和表达式。
此题共有五种设计方案,现列在下面:①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刻度尺表达式ρ=m / l3②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大头针、量筒、水表达式ρ=m / V木③器材:大头针、量筒、水利用漂浮F浮= G木表达式ρ=ρ水V排/ V木④器材:量筒、水、刻度尺利用漂浮F浮= G木表达式ρ=ρ水V排/ l3⑤器材:刻度尺、水利用漂浮F浮= G木表达式ρ=ρ水l排/ l 。
第一种是对规则物体求密度最直观的方式,第二种是对不溶于水且不规则物体求密度的最常用的方式,其余三种是利用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求密度的。
2. 巧用简单密度计的题目:有下列器材:一个杯子,足够的水和盐水,细铁丝,一根玻璃棒,一支滴定管,一个刻度尺,一根木棍,请根据所给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枚鸡蛋的密度。
①用木棍和铁丝制成一个简易密度计,在水中试验,使木棍静止时约一半没入水中,用铅笔在木棍上液面处做记号,拿出来后,测出没入水中的长度,记为l1;②利用水和盐水、玻璃棒和滴定管在杯子中配成密度合适的盐水,使鸡蛋正好悬浮在盐水中;③把这个简易密度计放入盐水中,静止后在液面处做记号,测出没入盐水中的长度,记录为l2;④因为两次的浮力都等于重力,而底面积又相等,所以=ρ盐水g V2ρ水g l1 =ρ盐水g l2 ρ盐水=ρ水l1∕l2ρ水g V1鸡蛋悬浮,所以鸡蛋的密度就是盐水的密度。
3.用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和沉没时排开的液体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来设计:Ⅰ.有量杯、水以及可浮在量杯水面上的小容器(内装200只大头针后还可浮在水面上),现要测量(用上述器材)大约200只大头针的密度?a) 将小容器放入量杯浮在水面上,读出水面刻度记为V1;b) 将大头针全部放入容器中,此时仍漂浮,读出水面刻度记为V2;c) 将大头针全部从小容器中取出投入水中,大头针全部沉到量杯底,读出水面刻度记为V3;d) 漂浮时,F浮= G针,ρ水g(V2﹣V1) =ρ针g(V3﹣V1)则ρ针=ρ水(V2﹣V1) /(V3﹣V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作者:张杰【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等奖教案《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
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
常见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姓名一、测物质密度的原理和基本思路 1.实验原 理: 2.解决两个问题: ①物体的质量 m ②物体的体积 V3基本思路 (1)解决质量用: ①天平 ②弹簧秤③量筒和水 漂浮:(2)解决体积用: ①刻度尺(物体形状规则)②量筒、水、(加)大头针 ③天平(弹簧秤)、水 ④弹簧秤、水 利用浮力二、必须会的十种测量密度的方法(无特殊说明,设ρ物>ρ液,就是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 第一种方法:常规法(天平和量筒齐全)1.形状规则的物体①.仪器:天平、刻度尺 ②.步骤:天平测质量、刻度尺量边长V=abh ③.表达式: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①.仪器:天平、量筒、水②.步骤:天平测质量、量筒测体积V=V 2-V 1 ③.表达式:3.测量液体的密度:①.仪器:天平、量筒、小烧杯。
待测液体。
②.步骤:第一步:天平测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 1质量、第二步: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为V ,第三步: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m 2。
③.表达式:【想一想】 为什么不测空烧杯的质量?如果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在再装入适量液体,然后将全部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也能测出密度,这样做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假如被测固体溶于水,比如:食盐、白糖、如何用量筒测出体积?第二种方法:重锤法(ρ液>ρ物)1:仪器:天平砝码量筒水细线重物(石块) 2:步骤:1.器材:天平(含砝码)、细线、小烧杯、溢水杯和水.待测木块2.步骤:①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
③将石块和木块用细线栓在一起石块在下木块在上之间有适当距离。
将石块浸没在量筒中,记下体积V 1④将木块浸没量筒中。
记下体积V 23.表达式:【想一想】为什么要把石块放入量筒中在记录数据V 1 ?为什么没有记录装入量筒中水的体积?第三种方法:溢水等体积法(有天平、没有量筒)1. 器材:天平砝码、小烧杯、水、溢水杯、待测物体2. 步骤:Vm=ρ排水浮gV F G ρ==水排水排水物ρm V V ==g F G g F V V 水拉水浮排物ρρ-===12V V m-=物ρabhm=物ρg Gm =g F m 浮=12V V m -=物ρV m m 21-=ρ3:表达式:第四种方法:密度瓶法1.器材:天平(含砝码)、细线、小烧杯、水.2.步骤:分析:3.表达式:【想一想】 m 1+m 2-m 3为什么等于待测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水都排到哪里去了?第五种方法:悬提法1.器材:天平(含砝码)、细线、小烧杯、水.2.步骤:分析:天平右盘增加的砝码重力等于浮力3.表达式【想一想】天平增加的砝码的重力为什么等于物体受的浮力?直接将待测物体放入烧杯中行不行为什么?第六种方法:两提法m 1m 2m 3m 1 m 2m 3水物ρρ231m m m -=312m m m m -+=排水水排水物ρ312V m m m V -+==水物ρρ3121m m m m -+=ρρρρ231231111--m m m m m m m m V m V m =====水物ρρ231m m m -=1.器材:弹簧秤、细线、烧杯、水2.步骤:一提得质量二提得体积3.表达式第七种方法:一漂一沉法(只有量筒,没有天平)-----测量橡皮泥的密度1. 仪器:量筒、水 一漂一沉法2. 步骤:分析:一漂得质量一沉得体积3.表达式应变:1.仪器:量筒+水+小烧杯,测密度 一漂一沉法2.步骤:分析:一漂得质量一沉得体积3:表达式:第八种方法(杠杆平衡法)没有量筒,也没有天平1. 器材:杠杆、细线、刻度尺、烧杯、水2. 用刻度尺测出 L2和 L 23.表达式13V V V -=)(12V V g mg -=水ρ浮F G =浮F G =V 1V 2 V 3V 1V 2V 3gG m =FG F -=浮gF V V 水浮排物ρ==水拉物ρρF G G-=)(12V V m -=水ρ水ρρ1312V V V V --=)(12V V g mg -=水ρ)(12V V m -=水ρ13V V V -=水ρρ222L L L A '-=水ρρ1312V V V V --=o G AABG B L 2L 1oG B L 1L '2分析:杠杆第一次平衡时 杠杆第二次平衡时第九种方法:等压强法(测量液体的密度)1.仪器:玻璃管(平底薄壁)+刻度尺+水+大容器分析:玻璃管内外液体对管底压强相等也可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用橡皮膜扎紧(或用薄塑料片盖住), 橡皮膜水平时,同上。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密度的测量
密度的测量在考试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1: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考查点2:实验步骤的正确填写、排序;
考查点3:实验中误差、常见问题的分析处理;
考查点4:运用ρ=m/v计算密度;
例题: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小刘取了一小块陶器样品,通过实验来测定坭兴陶的密度,过程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样品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样品质量为52克。
(3)用量筒测量样品体积时,样品放在量筒前后的水位情况如图丙所示,则样品体积为20立方厘米。
(4)样品的密度:2.6克每立方厘米。
- 1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作者:张杰【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一、测量原理:ρ=m V二、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细针、刻度尺(测规则固体)三、实验步骤:1、固体密度常规测量步骤: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②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V2 ,那么固体的体积V= V2-V1.(排水法)③求出固体的密度:ρ=错误!=错误!.④若要知道该固体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初步判断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2、液体密度常规测量步骤:①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液体及烧杯的总质量m1.②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③测出剩余液体及烧杯总质量m2,则液体的质量m= m1-m2.(减液法)④求出液体的密度:ρ=错误!=错误!.注:可用密度计直接测量液体密度.3、利用浮力测密度:(1)ρ物〉ρ水:思路:利用测力计测出重力,可得m;利用浮力算出V排,可得V物.步骤: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G;②将弹簧测力计挂着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示数F;③求出固体的密度:ρ=错误!=错误!.(2)ρ物<ρ水:思路:利用漂浮、悬浮时,物体F浮=G,可得m;利用排水法,可得V.步骤:①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体积V1;②将物体放入水中,记录体积V2;③将物体刚好压入水中,记录体积V3;④求出固体的密度:ρ=错误!=错误!.(3)ρ物=ρ盐水〉ρ水:思路:悬浮时,ρ物=ρ液转为求液体密度.步骤:①将物体放入水中,不断往水中加入食盐直至物体悬浮;②测盐水密度.(方法参照测量液体的密度);③求出固体的密度:ρ物=ρ盐水.固体密度常规测量小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困惑,需要你帮助解决.小亮的实验是“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选择了三个质量分别为89g、178g、356g的实心铜块进行实验.实验中,他每次都用盛有40cm3水的量筒测铜块的体积,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以下表格中.质量m/g 体积V/cm 3比值(m/V)铜块1 89 10 铜块2 178 20 铜块335680小亮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 )时,发现其中的一个测量数据有错误,这个错误数据是_____________. 小亮的困惑是:不清楚这个错误是怎样产生的.请你帮小亮指出该错误产生的原因:80cm 3 小亮误将铜块与水的总体积认定为铜块的体积(2010 广州)小铃为了鉴别一工艺品是否是铜做的,进行了以下实验: a .测出工艺品的质量(如图甲所示). b .A 、B 两量筒分别装上30mL 的水. c .把工艺品放入A 量筒(如图乙所示).d .把与工艺品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放入B 量筒(如图丙所示).问: (1)工艺品的质量m=_________g . (2)实心铜块的体积V= m 3.(3)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工艺品的体积比铜块的体积 、密度比铜的密度_________(填“大”、“小"). (4)小铃根据工艺品的密度与铜的密度不相等得出工艺品不是由铜做的结论.此结论是否可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9 (2)1×10-5 (3)大 小 (4)不可靠,工艺品有可能是空心的.(2008 广州)小明利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石块的质量m= . (2)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 .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 1.b .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乙放置.c .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从溢水口溢进小杯.d .测出承接了溢出的水的小杯总质量m 2. 指出步骤b 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骤b 中的错误已改正,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石块的体积V 石= 及石块的密度ρ石= .甲 乙 丙50g 20g 5g10g甲乙(1)67g (2)大杯中水位未与溢水口相平(3)错误!(错误!)ρ在一次郊游中,小明拾到一块颜色特别的石块,他想通过实验测出这块石块的密度.(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右”)移动.(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_______g.再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3)分析上述实验操作过程,发现会导致测量的密度值偏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右(2)24 2.4 (3)小部分塑料绳浸入水中,使石块体积的测量值偏大.(2013•铜梁县模拟)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矿石的密度.(1)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大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矿石的质量是g.(2)因矿石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cm3.(3)矿石的密度约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中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本实验中测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见到,它属于探究方法中的.A.类比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归纳法.(1)167.2;(2)50;(3)3.344×103,偏小;(4)B.有一块晒干的木头可以漂浮在水中,小王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这块木头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出木头的质量m,天平的示数如图所示;②向量筒中倒入V1=60mL的水;③用细线系住木头,放入量筒,用铁丝将其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V2=65mL处;④取出木头,水面降到了V3=58mL处;⑤小王认为木头体积测量不够准确,于是又向量筒中加水到60mL处,将刚才取出的木头表面吸附的水清除后,再次没入量筒的水中,此时水面到达V4=66mL处.请解答下面问题:(1)该实验原理为__________(用物理符号表示).(2)在步骤④中,水面未回到60mL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根据小王的实验思路,将有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以下表格空白处.实验次数木头的质量m/g V1V2V3V4木头的体积V/cm3木头的密度ρ/(g·cm-1)1 60 65 58 66(4)观察表格设计,请你指出其中存在的两处不足(相同类型的不足点只写一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对小王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ρ=错误!(2)木头吸附了2mL的水(3)4。
初中物理测量固体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2. 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密度的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砝码、固体样品等。
2.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的?2.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称重来判断。
3. 教师总结:是的,通过称重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但是质量并不能完全描述物体的特性,我们还需要了解物体的密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解释密度公式的含义: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所以密度可以理解为单位体积的质量。
3.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比如判断物质的纯度、鉴别物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a. 准备固体样品,使用天平称量出样品的质量m。
b. 将固体样品放入量筒中,记录液面初始位置V1。
c. 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液面末位置V2。
d. 计算固体的体积V=V2-V1。
e. 根据密度公式ρ=m/V计算固体的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实验测量了固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了固体的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固体密度?密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测量固体密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特性,密度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纯度、鉴别物质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实验样品的密度,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公式,掌握了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材分析“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
通过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让学生体验探究密度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像得出结论。
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多媒体课件,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天平、量筒、刻度尺等。
第1课时一、情境引入今天,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给同学们观看“皇冠的故事”视频。
在故事中,阿基米德仅仅通过测量皇冠的质量和体积,与纯金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比较,就判断出鉴别出王冠不是纯金做的。
初中物理测量液体密度烧杯内壁残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物理实验中,测量液体的密度是一个常见的实验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而在进行测量液体密度实验时,烧杯是常用的实验仪器之一。
然而,使用烧杯进行测量时,我们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烧杯内壁残留的现象。
烧杯内壁残留指的是在烧杯内壁黏附的残留物,例如之前实验中的化学物质、水蒸汽或其他杂质。
烧杯内壁残留的存在会对测量液体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残留物可能会改变烧杯内液体的体积,进而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因此,在进行液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我们必须注意烧杯内壁的情况,尽量减少残留物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着重探讨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烧杯的作用和结构,以及烧杯内壁残留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实验原理的介绍,我们将深入理解液体密度测量的重要性,认识到烧杯内壁残留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以期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Chapter 1)主要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即涉及到初中物理实验中测量液体密度和烧杯内壁残留的问题。
然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探讨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与重要性,以及烧杯的作用和结构,特别是烧杯内壁残留对测量的影响。
正文部分(Chapter 2)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了测量液体密度、烧杯的作用和结构,以及烧杯内壁残留的问题。
首先,在2.1 小节中,解释了液体密度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液体密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其次,在2.2 小节中,详细说明了烧杯的定义、用途以及烧杯的结构和特点,同时提供了选用和保养烧杯的建议。
最后,在2.3 小节中,讨论了烧杯内壁残留的定义、影响测量液体密度的因素,以及减少烧杯内壁残留的方法。
结论部分(Chapter 3)总结了测量液体密度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烧杯内壁残留对测量的影响。
初中物理土密度计篇一:初中物理密度计实验报告及原理密度计实验报告实验原理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后,鸡蛋会上浮,直到漂浮,且食盐水的密度越大,鸡蛋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它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由液体的密度决定的。
选择一根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加适当的配重,并将这一端封闭起来,使其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设吸管的横截面积为S,测出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漂浮时它所受的重力与浮力大小相等。
若漂浮在其他液体中,则浸入的深度h会因液体密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重力仍与浮力大小相等。
阿基米德原理:G= F浮一、特点原理: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制成的。
在任何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刻度上小下大,即大的刻度值在下面,小的刻度值在上面。
测定方法1、将混合均匀的被测样液沿筒壁徐徐注入适当容积的清洁量筒中,注意避免起泡沫。
2、将密度计洗净擦干,缓缓放入样液中,待其静止后,再轻轻按下少许,然后待其自然上升,静止并无气泡冒出后,从水平位置读取与液平面相交处的刻度值。
3、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样液的温度,如测得温度不是标准温度,应对测得值加以校正二、操作注意①该法操作简便迅速,但准确性差,需要样液量多,且不适用于极易挥发的样品。
②操作时应注意不要让密度计接触量筒的壁及底部,待侧液中不得有气泡③读数时应以密度计与液体形成的弯月面的下缘为准。
若液体颜色较深,不易看清弯月面下缘时,则以弯月面上缘为准。
篇二:初中物理教材中密度计的原理初中物理教材中,密度的测量是通过测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体积,代入公式ρ=m/V计算出来的,并没有涉及到密度计的使用,本人结合自己的一些知识,通过查阅一些资料,了解到密度计的有关知识,供同学们参考。
在物理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是一种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
它是根据物体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的原理制造与工作的。
使用时将密度计竖直地放入待测的液体中,待密度计平稳后,从它的刻度处读出待测液体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