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2.34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调查:调查范围很大时,就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抽样调查法)。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主要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圈的大部: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是合作关系。
▲探究(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其他条件都相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生物复习提纲:
一、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1. 生物的定义
2.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的定义
2. 细胞的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繁殖
三、细胞的分裂
1. 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无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四、生物种群的变动
1. 种群的定义
2. 种群的密度、分布和规模
3. 种群的变动:出生、死亡、迁移、外来种的入侵
五、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循环
1.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碳循环
2. 自然界的能量循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人类生活
1. 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
3.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七、遗传与进化
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的突变
3. 进化的概念和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生化比较
八、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多样性的分类: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以上是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的复习提纲,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每个部分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详细复习和整理,包括重点知识点、实验和例题的掌握。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泄(出汗,排尿和呼气)以及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触碰含羞草叶子,草履虫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因为病毒虽是生物但是没有细胞结构)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土等 。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探究的这个条件被称为变量,一组对照实验中有且只能有一个变量。
(2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骆驼排尿少出汗少、骆驼刺叶子很细根很长、海豹身体脂肪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松土;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大树底下好乘凉);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疏松土壤等。
因此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1、生态系统的组成:注:缺少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被称为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多是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并且逐级递减;且传递率为10%——20%。
生态系统中,生物获得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最直接来源是植物。
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③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8.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9.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10. 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明确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并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整理和分析及用教学方法进行统计二、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1.按照形态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等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概念:指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二、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空气、阳光、水、温度、土壤等生物因素:同种生物间的互助、竞争;不同生物间的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四、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一)、对照实验1、设计对照实验确认实验变量,控制实验变量,处理数据,避免偶然性2、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三)、非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依据: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
【制定计划】实验思路: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人教版上册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整理6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
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1、藻类植物①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②构造特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①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②构造特点: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③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①生活环境: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②构造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③繁殖: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④作用: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1、种子的构造:种子的外表有一层种皮,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①菜豆种子(P81图3-10):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②玉米种子(P81图3-10):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2、种子植物: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x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x植物:油松、侧柏、苏铁的种子是x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x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须拨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4、记住常见的x植物和被子植物(P.84-P.85)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种子的萌发1、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好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发育成茎和叶3、抽样检测: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展检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命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2)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斗争关系、互助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6、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7、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菟丝子);(3)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蚯蚓、秃鹫、屎壳郎)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1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有遗传变异的特性⑦由细胞构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2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是否有生命。
(生物:生石花,珊瑚虫;非生物:钟乳石,珊瑚)3 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目的、确定对象、制定方案、记录、对结果分析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生物的分类:①按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②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共生、寄生。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旗形树、荒漠中的骆驼刺等;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蚯蚓疏松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4设计实验注意问题:①设置对照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③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减少误差,提高准确性。
5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6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真菌和细菌、蚯蚓②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注:在食物网(链)中,要构成完整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7 食物链(1)书写要求①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②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③箭头:被吃→吃的(2)沿着食物链规律①能量越来越少②生物数量越来越少③有毒物质越来越多8 食物网(掌握:数一个食物网中有多少条食物链)9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珊瑚不是生物,珊瑚虫是生物)2、观察仪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实验注意:控制变量,设对照。
3.生物分类: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生物圈的繁荣。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生物之间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关系。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标准,上下各10千米。
岩石圈是立足点。
生物圈二号失败原因:生物种类太少,自动调节能力差,稳定性差。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相互影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依存。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释:有毒物质在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读物无法排出,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湿地:地球之肾,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简单记为“一需四能一有一除”。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2.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等。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体排汗、动物排尿、呼气、植物落叶等。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如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触碰叶片合拢;“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意:珊瑚虫、生石花、流感病毒、橘子皮上的“毛毛”是生物,而珊瑚、电脑病毒、鹅卵石不是生物。
二、调查我们周边的生物: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_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_。
当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时,可以进行_抽样调查。
调查过程中要_如实记录,不论喜欢与否。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有三种方法:(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注意:细菌、蘑菇、金针菇、灵芝等属于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例1: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水稻、玉米、高粱等归为一类,鸡、鸭、鹅等归为一类,狗、猫等归为一类。
他们分类的依据为按照生物的用途。
例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一类,他们分类的依据为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