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古诗词选入七年级语文教材,历史特别悠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大家快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版1【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浣溪沙】(苏轼·北宋)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漫长,千里共婵娟。
6【对联六副】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杭州岳坟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林那么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那么刚。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5.积句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6.__卧房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秋词】(刘禹锡· 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书下简评】
晴天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教学用书赏析】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自从战国时楚人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中传统的情调。
而刘禹锡在本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
他是如何证实这一观点的呢?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但诗人只为我们绘出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就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
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全诗议论、抒情和写景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重要哲学著作《天论》。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秋词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赏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断句。
2、文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根据诗文含义,思考:在本诗中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哪里?议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3、赏析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并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字和“引”字。
(赏析字的时候,首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先说本意,然后再结合诗句以及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寓意)排:“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引”化抽象的“诗情”为有形物,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秋景而不悲的感情,同时使诗歌也有了气势。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教案教学目标:1. 赏析本诗文中美妙的词语。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会本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
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二、真实性阅读(时间:≥30钟)(一)教师出示“阅读清单”1、学生自述对作者的了解及其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生给生字注音,理解相关词语的解释。
3、学生注意词句停顿与押韵。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本诗的大意:圈画疑难问题。
5、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本诗,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二)学生根据“阅读清单”自读诗文,完成清单要求,各小组组员展示阅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诗人曾以太子宾客入朝为官,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其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公元805年诗人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他虽被贬官,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明确:2.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zhāo:春天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明确: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为寥、朝、宵。
明确:4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之上了。
明确5问题一:本诗里边的词语,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好,能说说理由吗?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秋词[唐] 刘禹锡自z ì古ɡǔ逢f én ɡ秋qi ū悲b ēi 寂j ì寥li áo ,我w ǒ言y án 秋qi ū日r ì胜sh èn ɡ春ch ūn 朝ch áo 。
晴q ín ɡ空k ōn ɡ一y ì鹤h è排p ái 云y ún 上sh àn ɡ,便bi àn 引y ǐn 诗sh ī情q ín ɡ到d ào 碧b ì霄xi āo 。
诗词赏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o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o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领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o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o理解诗人独特的秋景感受,感悟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诗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
o引出课题《秋词(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3.初读诗歌,正音断句(7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o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o学生个别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理解诗意(10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o小组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答疑解惑。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
5.赏析诗歌(13 分钟)o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秋景?o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鹤”这一意象的作用。
o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与众不同之处。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7.布置作业(3 分钟)o默写诗歌。
o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欣赏。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解释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o翻译诗歌。
2.拓展作业o仿照《秋词(其一)》,写一首描绘其他季节的诗。
六、板书设计秋词(其一)刘禹锡意象:晴空、鹤手法:对比情感:豁达乐观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初步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赏析诗歌的环节,部分学生对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七年级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刘禹锡的《秋词》,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独特情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色,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枫叶等,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提问: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引出古人对秋天的描写往往充满了悲伤和凄凉。
(3)然后引出刘禹锡的《秋词》,让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秋天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秋天有何不同?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晴空一鹤排云上”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4、赏析诗歌(1)提问:诗人是如何描写秋天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体会诗人对秋天与众不同的看法。
(2)提问:“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描述,感受其中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公元 805 年的秋季,因永贞改革失败,被贬朗州的刘禹锡携家带口,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是年初冬抵达了这个荒蛮之地。
时价初冬,冷气逼人。
一家人居无定所,似寒鸭无枝可依。
好简单捱到第二年春季,才在城外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房屋,安置下来。
而这一住,就是十年。
战国的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气也”。
从古到今,多少次文人悲秋的惋惜,多少回宦海沉浮的惊天动地,荡涤了一个又一个萧杀悲凉的秋季。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天的潇潇暮雨,飒飒西风;秋天的严霜刀剑,孤月清辉而这全部都没法阻挡诗人的一腔英气干云,铮铮铁骨。
刘禹锡就是刘禹锡,失败又怎样,被贬又怎样,我自认自己做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大计,今生无愧于心,可直面天地。
或是一时失落,怎可就此沦落?相信今天是非黑白,后代自有评说朗州的秋季是灿烂而明媚的。
极目远眺,洞庭湖碧波涟漪,浩浩大荡,水天一线,横无际涯;远山遍山叠翠,层林尽染;林间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样的秋景,哪有什么悲凉,分明是要比春日还要多了几分繁荣和期许。
诗人仰望天空,天高气爽,云卷云舒,一只白鹤正从天际飞来,只见它一声长鸣,响彻寰宇,双翅腾空而起,排云直上九霄。
那鹤鸣划破了这安静的秋天,也惹起了作者的诗情,一首《秋词》便手到擒来自古逢秋悲寥寂,我言秋天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秋词一改先人伤春悲秋的愁绪,自言“秋天”更胜“春朝” 。
“春朝”虽有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但总少了一些厚重,少了一些稳妥;虽是一年之计的开始,却总没有秋天的丰富和积淀。
秋天相同有灿烂的色彩,有包含的活力,更有经历盛夏暴风暴雨以后的一份庄重和内敛。
同时又少了几分春日的张扬,却多了一些委婉和丰富。
“晴空一鹤”的境界虽又有孤单之感,但更多的是乘长风冲云霄的气概和胸襟。
刘禹锡的诗情是为大唐除弊端兴新政的激情;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深情;是虽受挫却仍矢志不渝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