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20.30 KB
- 文档页数:10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运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个相互对立但又紧密联系的潮流。
宗教改革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对欧洲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反宗教运动则是一种对改革者的抵制和反击。
本文将从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反宗教运动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在16世纪的欧洲兴起,其背景与当时罗马天主教教会的腐败以及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教会成为社会的权力中心,教会的高级职位世袭化,教士的生活堕落,以及贩卖赎罪券等丑闻频发。
同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开始逐渐积聚。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主要领袖之一。
他公开反对教会的贩卖赎罪券的行为,并于1517年发布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理念,即信仰上帝可以使人得到救赎,而非通过教会的仪式和赎罪券。
这一观念对当时的教会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改革派教会(长老会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基督教要义》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信仰观点。
加尔文主张上帝的预定论,认为人的得救与否早已由上帝决定,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命运。
这一观念对于当时的信徒来说,具有强烈的安慰和鼓舞作用。
三、宗教改革的发展和影响宗教改革迅速在欧洲扩散,形成了多个派别,如路德宗、改革宗和长老会派等。
这些新兴宗教派别崇尚个人的宗教体验,强调对圣经的直接解读,并且推动普及在本国使用国语进行宗教仪式。
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削弱了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权威,打破了教会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改革派的信仰观点催生了后来的启蒙思想运动,为知识解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土壤。
此外,宗教改革还为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国家机构和宗教自由等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
这场运动起源于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的公开提出,对于欧洲宗教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腐败、教会修正、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生源于当时教会的腐败问题。
在罗马天主教会中,一些神职人员追求名利、纵容奢靡堕落的生活,以及错误的教义传授,使得很多信徒对教会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此外,教会还存在经济问题,如购买赎罪券等高价物品的现象,导致了一些贫困信徒的压迫。
这些问题在欧洲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不满情绪,为宗教改革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教会的修正运动也是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一些教会内部的改革尝试已经存在,如法国的卡南修道院运动和意大利的斯文布尔恩修道院运动等。
这些内部运动试图通过改革教会的生活方式和教义来恢复教会的声誉和信仰。
然而,这些内部运动并未实现重大的改革,并且受到教会权威的打压。
这些失败使得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开始寻求更大的改革,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发生。
欧洲宗教改革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得基督教的影响力得到了分化。
在宗教改革中,新教派系如路德宗、加尔文派和英格兰国教等相继兴起,与罗马天主教会形成竞争关系。
这种分化对于欧洲的宗教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宗教改革加速了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在宗教改革后的欧洲,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和质疑教义,这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同时,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研究,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欧洲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欧洲宗教改革还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使得君主的与教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减弱的背景下,君主开始试图通过控制国家的宗教体系来巩固自身的权威。
这种新的政治构架为欧洲国家政治的中心化和君主专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教会革命宗教是人类的一种信仰和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欧洲,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最早由罗马帝国传入欧洲地区。
中世纪时期,天主教成为欧洲主导宗教。
然而,在14世纪末期和15世纪初期,欧洲开始出现宗教改革和教会革命。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的背景是欧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
在16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专制的国家和教会权力膨胀。
天主教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愈发强大,成为欧洲各国的支配者之一。
同时,教会的腐败和不道德行为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耶稣基督是信仰的唯一中心”,强调基督教信仰的纯洁和个人的信仰自由。
改革者主张取消天主教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强调信仰的个人体验和个人自由。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之一,他反对教会的贪污、炒作教职和其他不道德行为。
他提出了“信仰之道”,即“人类只能通过信仰而不是通过行为而得救”,否定了天主教教会的“功德行为”和“奉献”。
同时,他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和权利,呼吁取消教会的传统仪式和强制性的宗教规定。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在欧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天主教教会的传统结构和思想,引起了一系列的分裂。
新的教派如新教、浸礼派、末世论者等相继出现,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彩。
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宗教改革挑战了教会地位,强调了个人的自由权利,催生了新的政治和社会运动。
同时,它对科学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鼓励了人们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普世真理。
四、教会革命的背景教会革命在欧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
教会革命的背景是宗教改革的影响,加上种种金权和学术自由的斗争,从而使教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教会革命的内容教会革命的内容是对背叛教义和政权的几百位神职人员,进行制裁和惩罚。
同时,教皇管辖欧洲的国家,也需要对教皇管辖下的外交、军事和财政权力进行限制。
教会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内部争吵和纷争,固守教义的人和改革者之间的矛盾加剧。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这些事件对欧洲宗教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对欧洲社会的长远意义。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人们开始对宗教信仰提出质疑,他们希望从追寻内心真理和自由的角度重新审视宗教。
此外,教会的堕落也成为了人们对宗教改革的推动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改革者们开始提出批评教会体制和信仰实践的理论,试图推动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出现了许多与宗教改革相关的重要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是德国新教的创始人之一。
路德通过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等著名文献,公开质疑教会的教义和实践,并提出“唯独信仰”的观念,鼓励信徒直接与上帝建立关系,不再依赖教会的中介。
其他重要的宗教改革者还包括瑞士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和英国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三、宗教改革的内容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对教会体制和信仰实践的批评和改革。
宗教改革者们主张将基督的道德教义重新放在宗教实践的中心,并呼吁信众主动参与宗教仪式和教会事务。
他们强调对圣经的重视,并试图将圣经翻译成通俗的语言,使更多的人能理解并接触到宗教经典。
此外,宗教改革者们还提出了信仰自由的观念,主张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反对教会的权威和教义的强加。
四、宗教战争的爆发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战争的爆发。
这些战争主要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涉及到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
最著名的宗教战争包括法国的宗教战争和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这些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导致了无数的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
五、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带来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跨过近代的门槛一、文艺复兴及其成就(一)文艺复兴的含义、原因(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及其成就(三)艺术巨匠们的创造(一)文艺复兴的含义、原因从14世纪中叶起,在欧洲出现了一场在哲学和艺术领域的文化运动。
当时这场运动的参与者希望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和文化获得新生,因此这场运动也被后来人称之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原词来自法语,意为“新生”。
文艺复兴运动是中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开始于中世纪的文化繁荣的继续。
文艺复兴并非仅仅局限于哲学和艺术方面,它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一)文艺复兴的含义、原因1、城市是文艺复兴的摇篮2、意大利地区与古典文明区有着紧密的联系3、意大利经济的繁荣,具有投资文化的财富基础4、一些因祸得福的因素(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及其成就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的传播,由此推动人们去发现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的世界。
这是初步登上历史舞台的欧洲资产阶级的精神体现。
它的含义大致是:强调对人的尊严予以热情关注,倡导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这是一种和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文化相对立的文化。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人性论。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及其成就“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14世纪中叶,一些意大利学者对欧洲古典文化发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继承了中世纪学者对古典文化研究的成果,而且将关注重心转移到罗马文化,试图了解古典文化的本旨,试图掌握古典文化本身的精髓,为自己现实生活服务。
●对古典文化的探究,后来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精神。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及其成就公认的最早的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是14世纪生活于佛罗伦萨的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
以他的《歌集》名扬后世。
而当时的重要影响体现在他有关罗马人道德问题的论述上。
近代欧洲历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近代欧洲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其中两个重要的运动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与原因文艺复兴是指自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关于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这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中世纪的结束,欧洲社会开始渐渐摆脱农业经济,进入城市化时代。
城市的崛起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繁荣,人们开始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实力来追求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其次,文艺复兴背后的重要因素是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
在中世纪,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几乎被遗忘,被教会的思想统治所取代。
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和哲学。
这种古典文化的复兴激发了欧洲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
最后,文艺复兴还与贸易和探险的发展密切相关。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多元化,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影响方面。
首先,文艺复兴重新塑造了欧洲的艺术风格。
从建筑到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都呈现出古典风格的复兴。
例如,画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注重逼真的人体绘画和透视法的运用,标志着艺术的进步与创新。
其次,文艺复兴对科学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借鉴,欧洲的学者们重新探索了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的价值。
克卜勒、伽利略等科学家的成就,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最后,文艺复兴还对社会结构和观念带来了深远的改变。
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的自由和人权,尊重个体的创造力和才能。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三、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原因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有以下几点。
宗教改革与欧洲的宗教分裂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运动,这些改革运动导致了欧洲的宗教分裂。
在这个时期,一些崇尚宗教改革的人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和实践提出了批评,并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圣经和提倡个人信仰的自由来改革基督教教会。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信仰体系主要由罗马天主教会主导。
然而,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和新知识的涌现,人们开始对宗教教义和实践提出质疑。
尤其是当时的天主教教会普遍存在腐败、官僚主义和世俗化现象,引起了一些人对教会的不满和批评。
二、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先驱者,他于1517年发布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批评了天主教教会的宽恕和赎罪券贩卖行为。
路德主张只有通过信仰和恩典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中介地位和教宣的滥权行为。
他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德国民众的共鸣,并在德国和其他地区引发了宗教改革浪潮。
三、约翰·加尔文的改革思想约翰·加尔文是瑞士的一位神学家,他的改革思想对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尔文主张上帝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某种预定,并将人的救赎和造物主的主权相联系。
他的这些观点构成了加尔文派的核心教义,影响了荷兰、苏格兰和法国等地的宗教改革。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在英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国王亨利八世在与罗马教廷的争执中,为了争取离婚和重新婚姻的自由,于1534年断绝了英国国教与罗马天主教会的联系,成立了英国国教会。
这一行动导致了英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分裂,并奠定了英国国教会的地位。
五、宗教分裂与欧洲战乱宗教改革的实施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冲突和战乱。
各国的信仰差异导致了政治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对立,如信奉天主教的国家与信仰新教的国家之间的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在宗教领域,还造成了许多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六、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促进了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姓名:邓伟学号:1314490009班级:计算机国际班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
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
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
”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
”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
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
”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
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
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
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要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安立甘宗、圣公会,无一例外,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了罗马天主教会,希望通过改革使基督教信仰重回奥古斯丁时期的纯洁,使道德净化、高尚,可是导致的历史结果却是改革家们始料未及的,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基督教从此被称为“新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1517年10月31日,为了反对购买“赎罪券”,路德贴出“95条论纲”,宗教改革由此开始。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路德有着高尚的道德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清洁的家庭婚姻生活,路德改革的目的就是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正,不畏教皇权威而重建信仰权威,当时的德国虽然贫穷、落后,但虔诚的信仰让德国人普遍道德淳朴、高尚,看不惯罗马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道德堕落、败坏,路德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一呼百应。
路德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虚假的“善功称义”,称义不在于善功,而是上帝白白地给人的恩典,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人人皆祭司,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他认为只是信,才使人称义、使人自由、使人得救,《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他轻视信仰外在的形式化表现,注重内心的信仰虔诚,使得信仰从外在形式变成了内在的精神自由,突显了个人精神的自由,路德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康德和黑格尔,使得德国理性精神的发展达到顶峰,这都可以在路德的内心信仰虔诚这里找到根源。
马克思对路德有段著名的评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⑥但是这心灵的锁链是德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德国人所需要的。
虽然路德强调一切以《圣经》、信仰作为标准,压抑了科学理性精神,加上宗教战争,近代的德国长期在政治、经济上发展缓慢,可是在道德、在人的自由思想方面却结出了累累硕果。
虔诚的信仰对于自由精神、伦理道德是有贡献的。
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即便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也难以避免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人毕竟是一种有灵性的生命,他不可能长久生活在一种无信仰的精神荒漠中。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尔文一生未婚,拼命工作,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勤俭节约、内心清洁,反对一切浪费奢侈行为。
他提倡、鼓励通过生产、经商等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不是为了私利享受,而是为了荣耀上帝。
在日内瓦,找不到酒吧、戏院等奢侈消费的场所,他鼓励多积累,提倡少消费,因此加尔文教又被称为“清教”,清教徒为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基础。
加尔文教特别有利于在商业和生产竞争中成功的优胜者,反之,那些游手好闲、挥霍浪费的行为却不被上帝所喜悦。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证了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重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他随后著作《中国宗教—儒家与道家》、《印度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伊斯兰教》中,他试图说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这些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马克斯·韦伯指出:“即使在德国,加尔文教的影响也是最强的;加尔文宗比其它教派更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在一些即以苦修来世又以腰缠万贯而著称于世的派系中,笃信宗教的生活方式和非同寻常的经商手腕结合了起来……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的觉醒往往被归功于新教。
”⑦韦伯进一步论证了新教伦理道德精神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新教形成了一个先于纯粹理性哲学发展的阶段。
”⑧他还论证了新教徒对职业即天职的观念、在职业中献身于劳动的观念,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一书中有段名言:“神安排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其当尽的本分,也为了避免任何人越过自己当尽的本分,神称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呼召。
如此,地位低的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毫无怨言,免得离开神所呼召他的岗位。
此外,人若知道神在万事上引领他,就会极大地减轻他一切的担忧、劳苦和其它的重担。
如此,官员会更甘心乐意地尽自己的本分,家长会拒绝离开神对他的呼召,每一个人只要确信生活上一切的困苦、烦扰、疲劳和担心都是神亲自给他的重担,他就会忍耐到底。
”⑨在加尔文看来,即使是最卑微的日常工作,只要是为服侍神,其中就会闪耀着神的荣耀,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加尔文教发展迅速,在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都有大量的“清教徒”,造成的历史结果是这些国家最后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一直到19世纪末期,清教徒勤俭节约和清洁的精神仍然是美国的主流精神。
加尔文早年学习法学,精通法律,《基督教要义》一书以“论政府”一章结束,颇有深意。
加尔文反对只强调基督徒的自由而忽视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需要国家、需要法律,他说:“设立政府,为要维持对神的崇拜,保存纯正的教义,维护教会的组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遵守国家的法律,彼此和睦,维持治安。
”⑩加尔文主张政教分离,两个国相分离;清教徒要顺服国家,国家不能压制清教徒;他主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贵族共和政体,他认为:“政体分三种,君主政体,由一人掌权;贵族政体,由国中的主脑人物掌权;民主政体,或平民政治,政权属于全体民众。
”君主政体容易导致专制,民主政体是多数人的统治,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最好的政体就是贵族共和政体,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洛克和孟德斯鸠。
加尔文认为主张无政府主义的人,是愚昧无知的。
加尔文论民政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民主宪政。
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相比较,英国的宗教改革最不彻底,很少涉及神学、教义、教规,保留的天主教残余最多。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进行的从上至下的改革,他主要关注的是教会的政治权力以及教会的财产而不是教义、教规和神学。
亨利八世改革的意义主要为王权的壮大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他确立了国家至上的原则,王权大于教权,国王至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直接促使英国民族国家的迅速发展;通过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这才有了后来的“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大量涌入城镇,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得英国最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称清教徒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安立甘宗最先开创了宗教宽容的原则,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强盛、民主政治的生长和实验科学的发展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土壤,使得英国在近代发展为欧洲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
现在也有许多证据证明新教对英国实验科学的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
科学家可以在他研究的科学领域把上帝悬设起来,放在一边,可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他却不得不面对上帝。
新教的思想主张与现代科学精神也有一致性。
新理性精神、观察、实验的方法、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以及和谐、有序的发展、最终造福人类的目的等,构成了现代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内容;而新教主张: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他本身就代表了最高理性,他创造了有理性的人,他创造的自然界也是有理性、有秩序、有规律的,因而人们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从而认识上帝,这不仅不会冒犯上帝反而会获得上帝的喜悦。
《圣经》把人类比喻成上帝的管家、仆人,上帝把他创造的世界交给人类管理而不是让人类破坏大自然,疯狂掠夺、榨取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贪欲,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好的、善的,人类只能按照上帝的旨意尽职尽守管理好主人的产业而不能去破坏它,这显然表达了一种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不谋而合;新教也摧毁了中世纪对亚里斯多德权威的迷信以及教皇的统治,抛弃了正统经院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帝具有完全自由意志,而人类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人类只能尊重事实而不是理论,这直接导致17世纪普遍的科学方法即观察、实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