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定义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60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
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
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翻译的特性: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翻译的过程•中西翻译简史:1)西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 古罗马对希腊作品的译介 / ⽤拉丁语翻译改编希腊作品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 圣经的翻译 ⽤拉丁语翻译圣经中世纪中期 / 典籍的翻译 / 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欧洲⽂艺复兴运动时期 / 翻译活动深⼊到思想、政治、宗教、哲学、⽂学各领域 / 民族语⾔的地位⽂艺复兴后 / 翻译古典著作和近现代作品 /⼆战后⾄今 / 机器翻译 / 翻译的规模范围形式都⼤变2)中东汉到宋 /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 西学翻译鸦⽚战争到清末 / 西学翻译改⾰开放⾄今 / ⼤规模的翻译活动•中西传统翻译观:1)西译者理解作品意思译者掌握两种语⾔译者不屈从逐字翻译译者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注意表达和谐、措辞连贯、衔接紧密,语⾔优美、赏⼼悦⽿缺点:未提及忠实——“信”的程度2)中译者的道德修养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主义的语⾔观倾向于⽂学翻译的艺术性理论基础——哲学和美学•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翻译类型多样性: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语际、符际翻译过程多样性:翻译形态多样》合作翻译、独⾃翻译、传教⼠翻译活动;⽂本形态多样性》1920前后译作的规范;翻译策略多样性》直译/意译、忠实/再创造翻译结果多样性:变译现象(翻译变体)•翻译的过程: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义和狭义之分。
第一章总论本章简略介绍翻译的几个一般性问题:翻译的定义,目的,方法,标准,译者的合格条件,自学翻译的方法等简单知识.一,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 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一活动分口头与书面两种, 有时在不同国籍的不同语言之间进行, 有时在同一国籍的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的语言之间进行, 但这种实践活动更多地应用于前者. 这一活动进行得好坏也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一篇译文在定稿之前, 一般都要经过许多次修改, 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准. 一部名著经常会有数种译本并存. 一个译本的反复修改, 同一原著的各有千秋的不同译本, 都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 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 而且还要跳得优美. 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 而翻译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 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 有时甚至更难. 难度越大, 其艺术性也就越高.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二, 翻译的目的我们这个世界有近三千种语言,其中使用相当广泛的语言也有十几种,这给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时会遇到很多麻烦.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翻译. 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每天都有大量的政治,外交,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要进行交流,正确无误地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圆满地完成这类信息的交流,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向着更高的文明发展,这就是翻译的目的.翻译(这里指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就是在掌握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翻译实践,学习翻译中的各种技巧,提高翻译水平.翻译是较高层次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对象为英汉两种语言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学生和自学者. 因此,通过翻译,对已经掌握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找出漏洞,弥补不足, 并使这些能力在综合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搞翻译,而翻译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这是翻译的一种特殊作用.三,翻译的标准1.早在汉朝和唐朝,就有“文” 与“质” 之争.主张“文” 的翻译家们强调翻译的修辞和通顺,强调翻译的可读性.主张“质” 的翻译家们则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强调翻译中的忠实性. 这实际上是意译与直译之争. 然而, “文” 与“质” 作为翻译标准都有其片面性.2.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的“信”, “达”, “雅”是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优秀的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笔译流畅,文字典雅.3.1951年,傅雷提出文学翻译“传神”论, 这是比“信”, “达”, “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翻译的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 这叫“意似”, 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译文与原文如果能在形式上和精神上也同时一致起来或称“形似” 和“神似” ,这是翻译的高标准.4. 1964年,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化境”之说. 所谓“化境”, 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 文字形式虽然换了, 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了,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 让读者读译作就完全像在读原作一样. “化境” 是比“传神”更高的翻译标准,或者说是最高的翻译标准.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和学习翻译的学生的努力方向.对翻译的初学者,我们可用“忠实与通顺”这一翻译的基本标准. “忠实”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思想, “通顺”就是译文文字流畅地道.四, 译者合格条件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合格的译者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已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归纳起来.不外这样六条:1.外文水平高;2.中文水平高;3.知识面广4. 政治觉悟较高5.熟悉基本的翻译技巧.6.作风严谨为什么要做到这六条,其原因是不难理解的。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使用)Ⅰ前言本课程是为翻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全面介绍和翻译相关各种知识,使学生对翻译的原则、分类和方法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把握翻译中的各种现象,了解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作为译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掌握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概念和英汉翻译中的等值与近似、形合与意合等相关知识。
本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和翻译相关的各种知识并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高屋建瓴,为将来的翻译实践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
四教材: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参考教材:(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3)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II 正文第一章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一教学目的从翻译或者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让学生通过从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认识翻译的本质。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翻译的操作过程(二)掌握翻译的本质三教学内容(一)翻译本质(二)对翻译本质的理解第二章翻译的原则一教学目的概念的界定;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翻译原则之厘定。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中外对翻译原则的不同阐述(二)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三教学内容(一)翻译原则的界定(二)翻译原则的不同观点(三)让学生利用所学翻译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第三章翻译与文化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让学生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加深认识。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一、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是什么?应该怎样定义?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同时诞生,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人们一直沉浸在经验主义中并没有理论支撑,但从二十世纪后半叶起语言学家们注意到此领域的科学研究价值,不断地从实践向科学理论浓缩凝练,赋予翻译以正确、深刻的理论体系。
随着在一次次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众多语言学家为寻求翻译的本质为其下定义。
对于“翻译”这个词,人们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应该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定义。
但是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转换活动,语言学家们在此基础上把翻译的定义加上了“等值”、“等效”、“替换”、“完整”等词语。
苏联的费道罗夫首次提出“等值”理论,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定义,认为“转换方法是翻译实践最基本的方法”,并且语言是特定情境中至少有两人参加的一种活动,转换是翻译存在的前提,转换的对象是整个语言系统。
黄忠廉的《翻译本质论》中指出翻译的本质特征的其中之一是翻译是译文与原文之间求“似”的活动。
最后一条中“似”也体现了“等值”、“等效”理论。
这些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反映了语言学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虽然这些定义有狭隘、不足之处,它们把不忠实、不全面、不对等的翻译都排除在了翻译之外,但也确实为后来之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二、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上文所述,翻译活动是一种转换活动,奈达提出这种转换活动分为三步,即:一、分析原材料;二、寻找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词;三、最妥善地组织成译文。
其中分析原语材料时,如果原语材料是口语,那么所有的语言信息都必须考虑进去:语调、连音、词的重读、手势等辅助特点。
最后妥善地组织成译文时,奈达提出:(1)要考虑接受语(指译语)的文化背景;(2)要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情况。
黄忠廉在书中提到翻译的动态过程为先解码再换码最后编码形成译文。
将这一过程转化为通俗的说法,首先通读理解原文,重点是要读懂,然后用译入语重新组织语言,在这里要忠诚、准确,同时也要使译入语读者一读便解,最后一步虽然在这一程序中没有体现,但是校对这一步也不可忽略。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艺术,它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准确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语境和意义。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单词和短语直译成目标语言,而是需要翻译者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上下文,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中能够被读者理解的形式。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非常强大的语言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的本质在于准确传达信息。
翻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中的每个词和短语,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中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除了准确传达信息,翻译者还需要注意原文的语气、节奏和语调,并在目标语言中尽可能保持相同的效果。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译并不总是适用的。
有时候,翻译者必须做一些调整或修改,以使翻译更贴合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和惯例。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自己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在保持原意和风格的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要求。
翻译的本质还包括时效性。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快速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以满足读者或客户的需求。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高效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翻译的本质还在于沟通。
翻译者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还需要将作者的意图和目的传达给读者,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的作品。
总之,翻译的本质在于准确传达信息,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和惯例,快速解决问题,并通过翻译作品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高质量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