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山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自测题(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27 KB
- 文档页数:12
2023年度山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自测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2.用来帮助学习差的同学阅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进行的,这属于一种( )
A.合作学习模式 B.交互式学习模式 C.指导教学学习模式 D.程序化训练教学模式
3.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
A.跳绳 B.运算 C.滑水 D.朗诵
4.“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 )。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5.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
6.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7.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象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9.教师告诉学生学习结果,指出其正确和错误,这是教学活动中的( )
A.及时反馈 B.延时反馈 C.消极反馈 D.积极反馈
10.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是指发散思维中的哪项特征?( )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创性 D.独立性
1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期论,婴儿绕行茶几以取它后面的玩具,不再仅从茶几下爬过。这时的婴儿处于( )
A.感觉运动阶段 B.思维准备阶段 C.思维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12.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13.儿童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这是在( )
A.8岁前 B.10岁前 C.10岁后 D.15岁后
14.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1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认识和态度
16.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宄是( )
A.求异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7.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 )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18.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19.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价值内化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0.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 )。
A.活动技能 B.学习技能 C.一般技能 D.认知技能
二、多选题(5题)
2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否实现预期效应,取决于( ) A.教师自身因素 B.学生的人格特征 C.学生原有认知水平 D.学生的归因风格 E.学生的自我意识
2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
A.家庭教育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辈群体 D.隔辈群体
23.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E.联结说
24.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 )
A.喜欢幻想 B.具体独立性 C.有强烈的好奇心 D.有幽默感 E.有抱负
25.心理辅导的目标有( )
A.行为矫正 B.克服障碍 C.学会调适 D.寻求发展 E.学会生存
三、填空题(8题)
26.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7.下位学习包括{ }和相关类属学习。
2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9.归因理论是从___________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30.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为特征的神经症。
31.根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 }、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阶段。
32.布鲁纳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稈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33.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和横向两个维度。
四、简答题(7题)
34.简述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35.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36.一位初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负责,讲课较透彻,课后也会细心督促检查学生们学习,学生也付出较大努力,师生满以为成绩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可实际情况不尽人意,付出与目标之间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你认为数学教师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37.结合实际,说说如何抓住关键建设班集体。
38.论述教育心理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39.禀赋优异儿童
40.简述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1.C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
2.B
3.B
4.D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属于典型的外部不可控因素归因。
5.D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可以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6.C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这样就能大大提高短时记忆的容量。
7.D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是通过直接的感知活动对要学习的事物进行的直观方式,属于实物直观。
8.A心境具有弥散性,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体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外物(花、鸟)随着个体心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句话反应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9.C见“消极反馈”定义。
10.A发散性思维有下列三项特征:(1)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2)独创性。指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3)流畅性。指 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11.A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是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之一。
12.C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也称描述性知识。
13.C
14.D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15.D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16.A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求异思维。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17.C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18.D对于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采用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绝不可进行严重的体罚和人格侮辱。
19.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20.D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21.ABCDE
22.ABC
23.ABCD
24.ABCDE
25.CD
26.实物直观,模式直观,语言直观
27.生类属学习
2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
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9.结果
30.心境低落
31.关注生存
32.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査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
33.纵向
3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极的与 对抗的三种类型。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教学。(2)课堂的领导方式。(3)校风与班风。(4)师生的人际关系。(5)班级的规模。
35.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主要有:(1)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学生易产生异常的情感;(3)自我意志薄弱;(4)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36.1.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一)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所谓组块,旨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当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四)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分为两种: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对所要识记的内容连续、反复地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记忆的内容分在几个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好。很显然,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能看到成绩,增强信心;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能更好地抓住重点、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所以,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当指导学生多试图回忆,将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2.教学策略转变 参考答案: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指导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现学习教学方法。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