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养生中医不寐
- 格式:pptx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27
王女士,47岁,广州人
病者自述:病一年有余,心烦不寐,近两月病情加重,彻夜不眠,烦躁多怒,自汗,手足灼热,大便秘结,不能入睡,至夜则烦躁难眠,服用过安神镇静之剂未有效果。
症状:面色不容,精神萎靡,舌红少津无苔,脉弦数。
诊断:心火上亢,肾阴不济证,宜清心火,滋阴潜阳。
方组(潜阳宁神汤)加减
夜交藤,枣仁,远志,柏子仁,茯苓,,生地黄,玄参,牡蛎,代赭石,穿心莲,龙骨加减。
病情恢复:初服6剂,心神不寐收效,夜间安稳,能入睡3--5小时,但仍大便便秘,原方加大黄,继续服7剂。
复诊便畅症减,又服14剂,睡眠6--7小时,症状消失而愈。
方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瘿,故目不瞑。
临床观察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心阴暗耗,心阳亢奋所致。
本方用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用龙骨、牡蛎、代赭石以潜镇阳气,使阳入阴。
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达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附加: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百合、五味子;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柴胡、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大黄连的量,。
不寐病(失眠)中医护理常规不寐病是我科的多发病,常见病,结合我科治疗不寐病的特点,制定了具有我院专科特色的不寐病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3、指导病人养成定时就寝的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5、守虑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
二、辨证施护(一)肝郁化火证1、做好情志护理,遇事多解释疏导;活跃休养生活,使之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可适当食用柑、橘、香橼、金桔及萝卜,理气化滞解郁。
3、就寝前庭院散步,顺畅气机,有利安眠。
4、针神门、内关、曲池、太阳、头维等穴位隔日一次。
5 、按摩天庭、印堂、太阳穴,耳廓背沟处各30~50下;手心按摩对测足心涌泉穴各100下。
(二)痰热内扰证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暴饮暴食,晚餐勿过饱宜清淡,寝前不吃零食。
2、适当选用消食导滞化痰食品,如山楂、萝卜、杏子,或焦三仙煎水每日代茶饮。
3、按摩中脘、合谷、足三里穴各50~100下。
2、指导病人多与他人交往,逐步适应各种声响环境,改变胆怯怕惊的心理状态。
3、不看情节惊险的小说或影视节目。
4、配合耳穴埋豆心、胆、神门、交感等穴。
5、指导病人做放松功或内养功每日1次。
三、健康教育1、解释本病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要急躁,坚持进行功能锻炼。
2、指导病人做好适当运动,避免运动过于激烈,时间过于长久。
3、避免长时间伏案书写、夜间喝咖啡、抽烟、喝酒等。
4、及时消除颈部肌肉疲劳,如可进行自我按摩,放松体操等。
5、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下,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6、按时复诊,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中医关于“不寐”的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不寐首先应辨虚实。
1.本病轻者仅有少眠或不眠,病程短,以实证为主。
重者则彻夜不眠,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多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实证多为邪热扰心,心神不安。
如心烦易怒,不寐多梦,兼见口苦咽干,便秘赤,为肝火扰心;如不寐头重,痰多胸闷,为痰热心。
2.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虽能入睡,但睡间易醒,醒后不易再睡,兼见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属心脾两虚;如心烦失眠,不易入睡,兼见心悸,五心烦热潮热,多属心肾不交;如入睡后容易惊醒,平时善惊,多为心胆气虚。
二、辨受病脏腑
1.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若兼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
2.若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面色少华,多为脾虚不运。
3.若有腰酸、心烦、心悸、头晕健忘,多为肾阴虚,心肾不交。
4.若有嗳腐吞酸,多为胃气不和;若有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
健康讲座-失眠的中医治疗失眠(I n s o m n i a)•中医称“不寐”•是指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或彻夜不眠,均属失眠。
一、常见证型:1.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或寐而不酣• 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弱。
2.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健忘,腰酸,五心烦热,口干• 舌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数。
3.余热夹痰:• 不寐头痛,头重,或时寐时醒• 痰多胸闷,吞酸恶心,心烦口苦• 苔腻而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1.调摄情志• 说理开导:• 正确认识睡眠的生理、病理,消除顾虑,增强信心• 移情易志:• 消除心因性刺激,启发病人振奋精神,理性支配感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中药治疗:•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 余热夹痰: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神门、三阴交、内关。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厥阴俞,补法,加灸•阴虚火旺,加肝俞、间使、太冲、太溪,平补平泻•余热夹痰,加肺俞、丰隆、尺泽、平补平泻• 推拿:•点按印堂(半分钟)→抹法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5-6次)→按压眼眶周围→点压耳门、翳风→揉耳前、耳后(3-4次)→点按百会,揉头部→按拿风池、肩井。
4.饮食疗法:• 心脾两虚:酸枣仁粥;• 阴虚火旺:地黄枣仁粥;• 余热夹痰:百合杏仁粥5.体育锻炼• 气功:•临睡前做放松功,调节呼吸达到深、长、匀•暗示睡眠的意念活动,排除杂念,“我累了,该睡觉了” • 太极拳:•练简化太极拳,心静神敛,动中求静• 散步、瑜伽等运动6.娱乐康复• 音乐疗法• 观赏山水• 跳舞• 钓鱼等三、护理1.起居护理• 合理安排作息,注意劳逸结合。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居室温度适宜,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不良刺激• 睡衣宜宽畅柔软,右侧卧位• 睡前不宜多看书、说话及思考问题• 夜间失眠者,可酌情不睡午觉2、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 晚餐不宜过饱• 睡前不宜吃零食、喝浓茶、咖啡,吸烟喝酒。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称为失眠,其诊断和分型标准如下:
1.诊断标准:
●主症: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或睡眠不足。
●蒹症:多梦、早醒,或梦醒杂集,或睡眠不实,或睡眠中易醒、噩梦频频。
●病程:一般超过1个月。
●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安静,无强光剌激,无噪音干扰。
2.分型标准:
●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食少纳呆,面色菱黄。
●心火亢盛证:烦躁不安,睡后易醒,心悸。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
●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宁,睡眠不实、做噩梦、胸闷痞满、痰多。
●肝火扰心证:情绪急躁易怒、难以入睡、面红目赤口苦。
●心肾不交证:心烦、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男子遗精。
●心胆气虚证: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自汗。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
制定:审核:批准:。
中医药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前言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受工作压力、饮食健康、生活节奏紧凑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不寐在人群中逐渐呈现出常态化、年轻化的趋势,不寐患者的数量也是常年居高不下,因此,积极寻求研讨有关于不寐的治疗方案,受到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这也来源于患者的诉求。
中医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对不寐的诊断治疗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优势,故做此课题研究探讨。
1不寐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将不寐归属于内科心系疾病,《黄帝内经》最早见黄帝与岐伯关于胃气不能下行导致不可平卧的讨论,《金匮要略》也有用酸枣仁汤治疗表现为虚证的不能安睡的病症。
不寐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眠质量差,无法完成深度睡眠。
其中无法深度睡眠又包括反复易醒、醒后难睡、半睡半醒等临床表现。
不寐主要病因为:情志干涉、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导致阴阳失衡,其中虚者为心血失于濡养,实者为病邪侵扰心神,使心神不安,病位主要在心,又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临床分型主要见于: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
治疗多以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酸枣仁汤等为主,下面将根据其不同的分型进行综合阐述。
2不寐的证型分类治疗2.1肝火扰心型肝火扰心多属情志影响,肝阳上亢,肝气郁而化火,上扰心神。
治宜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涂魅[1]在鹤山市中医院选用两年内的共计102位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对照组服用处方安眠药,两组均以三周为一个疗程。
最终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51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2.16%,而对照组在同一患者数量下有效率仅达到76.47%。
吕改兰[2]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60例失眠症患者,最终总有效率为98.3%,其治疗方案是以本方为基础,针对症中夹杂便秘、阴虚等患者增加了不同的药物强化治疗。
罗智勇[3]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法,抽取两组共计60例患者,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和西药阿普唑仑治疗,最终治疗组有效率远超对照组,高达90.00%。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经常性无法获得正常睡眠。
在中医学中,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有关,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因此,任何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体虚不足、以及久病之人等。
其中,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则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
饮食不节和体虚不足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
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
失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
但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失眠的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最终,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产生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具体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以恢复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调节心神,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且常伴随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失眠症。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少阴病、水肿病、咳嗽病和胸痹心痛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失眠,但是这些疾病所指的“不得卧”并非指失眠,而是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平卧。
在治疗失眠时,需要根据虚实和邪正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实证,应该采用泻实、清热、化痰的方法;对于虚证,应该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如果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需要同时补泻。
在具体的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心火炽盛证可以使用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等;肝郁化火证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在使用方剂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