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学时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2
湘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年级:七年级执笔人:七年级集备组总第()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一.知识★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它的两极_________,赤道_________★2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千米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________4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饶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___________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它对应的点叫________,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6在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___,它将地球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 两个半球★7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___★8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而且它的长度都_________,每一条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两条________的经线组成圆圈★9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__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起点,叫________线二你知道吗?1.你知道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吗?2你知道是谁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吗?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4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在哪里能实现吗?5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在哪儿吗?★6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在南北极上空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7.一架飞机从起飞,沿同一条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8一个人想建一栋四面都朝南的房子,有这个可能吗?在哪里能实现?9你能分辨经纬线吗?【课堂练习】1.在右图的相应位置填注下列地理名称:赤道北极南极地轴经线纬线★2 填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不同经线纬线指示方向长度特征形状特征3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规则球体B正圆形球体C纺锤形球体D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4一个人站在北极,它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 )A正北 B正南 C正东 D正西。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说课稿湘教版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经纬度与经纬网”是湖南版实验教材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地球仪“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基础上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如地图、时区、极昼、极夜、气候等)的重要基础,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实践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说课标解读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要求只有一点,那就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反复训练,我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点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地名。
我对课标的解读将指导着我的整节课的教学。
3、教学目标: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经纬网及作用并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及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动手绘图、改图、练图、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方式,观察和比较以不同投影方法绘制的地图,初步让学生获取地图投影、制图综合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勇于向未知困难挑战。
在多角度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方位性和看待问题的多面性。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2)教学难点:比较不同投影方法绘制的经纬网地图。
二、说教法《地理新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经纬网知识,历次考试也把其视为考核重点,而课本却只有寥寥数语。
因此,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
部分学生直到毕业考,也不能正确写出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座标。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
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
“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
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记住地球的形状特点及相关大小的数字。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习过程:
诊测:对地球的形状,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学习新内容:
一、地球的形状:(学生读课文14—15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进行记忆)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⑴“盖天说”:
⑵浑天说:(汉·张衡)“,。
”
⑶麦哲伦环球航行:于年月从出发,向西南经洋、洋、洋,到年月回到原出发地。
【活动】:1、读图2—4,想一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2、地球的大小:
极半径: km 赤道半径: km 二者之差: km
平均半径: km 赤道周长:4万km 地球表面积: 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形状特点:(由人类的观察,以及以上数字总结。
)
⑴、。
⑵、。
形成性测试:
1、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哪些大洋?
2、地球的形状特点是什么?
3、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长 km,极半径是 km,赤道半径是 km,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 km,赤道的周长约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