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免疫学实验1
- 格式:ppt
- 大小:702.00 KB
- 文档页数:25
免疫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和功能,并通过实验手段来深入了解和探索免疫系统对疾病的防御和治疗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免疫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实验方法,以及它们在研究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免疫学实验主要涉及到免疫细胞、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抗体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可以识别和结合到体内外入侵的病原体,激活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而抗原则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在免疫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ELISA等。
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某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标记和检测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则是一种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记和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进行鉴定和分类。
ELISA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的方法,它基于酶标记免疫吸附技术,可以测定目标物质的浓度和活性水平。
除了这些基本方法,免疫学实验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例如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通过实验手段,我们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并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免疫细胞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提取、修饰和培养免疫细胞,并将其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
此外,免疫学实验还有助于研发和评估新型的免疫药物和疫苗。
通过实验方法,我们可以研究药物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并评估其用于治疗疾病的潜力。
免疫学实验在疫苗研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免疫细胞对疫苗的反应和效果,我们可以确定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免疫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
实验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4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原理及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密度梯度离心法。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重为 1.075~1.090,而红细胞与分叶核白细胞的比重为1.092。
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比重为1.077±0.001,与淋巴细胞比重相同,而红细胞较之为重,通过离心,即可将淋巴细胞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①肝素抗凝静脉血;②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为1.077±0.001);③D-Hanks液;④0.4%的台盼蓝染液;⑤器材:离心机、恒温水浴箱、显微镜、细胞计数板等。
(四)实验方法①抽取抗凝血2ml,与等量D-Hanks液混匀;②取分离液2ml,缓慢加入释血液4ml;③2000 rpm离心20 min,观察细胞分层情况;④取出PBMC,用4倍量D-Hanks液洗涤2次,每次1500 rpm离心10 min;④用10%FCS的Hanks液还原体积至1 ml,取样镜检计数;⑤细胞存活率测定:取一个1.5ml EP管,加入等量的细胞悬液与台盼蓝染液,混匀后静置5min,镜检;⑥注意事项。
(五)实验结果①PBMC的计数= xxx 个/ ml;②细胞存活率=实验二淋巴细胞检测(4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实际应用;2.熟悉E花环形成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判断。
(二)实验内容1.酶免疫组化技术测定CD3+T细胞数量(操作)(1)原理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以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为检测对象,应用酶免疫技术对特定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显色,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判断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抗原的表达。
本实验采用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与待检T细胞表面CD3分子结合,加入二抗,即聚合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小鼠IgG,通过HRP催化底物显色判断CD3分子的存在,从而确定T细胞。
(2)材料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②鼠抗人CD3单抗(武汉博士德);③两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武汉博士德);④ DAB显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⑤ 0.01M PBS(PH 7.4);⑥器材:2 ml EP管、吸附载玻片、微量移液器、恒温水浴箱、光学显微镜等。
第一次实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示教)一、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在哺乳类动物,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在禽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有淋巴结、脾脏等。
1.胸腺胸腺位于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
胸腺的组织结构:胸腺分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实质将实质分割成若干小叶。
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胸腺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皮质区内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的T 细胞。
髓质区内有大量的胸腺上皮细胞和稀疏分散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人类胸腺在胚胎期及出生后2岁内生长很快,体积较大;2岁后到青春期发育仍很快;但青春期后开始萎缩,逐渐由脂肪组织所代替,它在机体免疫功能的建立上占有重要地位。
骨髓内有部分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素的影响下,增殖分化成为具有免疫功能的T 细胞,再经血流输送到淋巴结和脾等周围免疫器官发挥免疫功能。
若新生期切除胸腺或胸腺生长肿瘤,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常因感染而死亡。
胸腺组织切片2.骨髓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骨髓又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和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因此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概述图3.法氏囊在禽类,法氏囊是位于泄殖腔上方的一个囊状物,内充满着淋巴组织,其中淋巴细胞不断受囊素的影响,发育成B 淋巴细胞。
若新生期切除法氏囊,抗体的形成将受影响,而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对于 B 淋巴细胞发育而言,禽类的法氏囊具有哺乳类动物骨髓相似的作用。
法氏囊外观4.淋巴结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部分。
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两部分。
浅皮质区靠近被膜下,是B 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过程,并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其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
2. 抗原制备:选择一种常见的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抗原溶液。
3.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抗原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4. 免疫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测定血清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的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免疫应答:实验组小鼠在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抗原,免疫系统无明显应答。
2. 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IgG)的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成功识别并产生了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较高,表明其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增强。
4. 免疫记忆效应:在实验组小鼠中,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形成了对抗原的记忆效应。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而对照组小鼠未形成明显的免疫记忆效应。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应答差异,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控机制。
此外,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单细胞测序,深入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节和复杂性。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实验一免疫系统组织和细胞形态学一、实验目的观察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二、实验内容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该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
本次实验主要观察免疫器官大体解剖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小鼠是啮齿目中体形较小的动物,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管、外周淋巴结及肠道派氏集合淋巴结。
本实验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解剖小鼠,观察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并制血涂片,观察小鼠免疫细胞。
(一)小鼠免疫器官解剖学观察【材料】1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2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
3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1小鼠脱臼处死,投入盛有3%来苏尔水的缸内,浸泡5分钟。
取出小鼠,仰卧位置于试验台上,使动物腹部朝上。
2以镊子提起耻骨处皮肤,用剪刀沿正中线直剪开至下颌部,然后钝性分离皮肤,再把皮肤向四肢剪开。
3注意观察腹壁,用剪刀沿正中线自阴部至膈肌为止剪开,观察腹腔液量及性状,观察脾脏。
4切开膈肌,剪断胸骨,翻起胸骨,观察胸腺、心脏及肺脏,胸腺位于小鼠胸腔心脏前上方,内有许多大淋巴细胞(即前胸腺细胞)及特定的上皮网状细胞(分泌胸腺激素)。
5解剖结束,深埋动物。
(二)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材料】1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2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pH8.6硫酸盐缓冲液,20%盐酸甲醇。
3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1准备洁净玻片两张,一张用于推片,另一张用于固定标本。
2剪断小鼠尾巴取血或小鼠眼球取血,迅速在玻片上涂血膜制备血涂片,自然干燥。
3瑞氏染色(1)染色:甲醇固定标本2分钟(亦可省略),滴加瑞氏染液数滴覆盖血膜,染色1分钟,再加等量的pH8.6硫酸盐缓冲液或新制蒸馏水,用洗耳球吹打,使之与染液混匀,静置染色8~10分钟,弃去染料,水洗。
(2)脱色:用20%盐酸甲醇脱色,肉眼观察玻片呈粉红色为宜,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第一章免疫学概要1.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并通过面已经打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这是机体不受外来物质干扰,保持物种纯洁的生理机制。
3.免疫自稳: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是机体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机制。
4.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异常突变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借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
5.TCR:TCR即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6.SIg:即B细胞表面的膜免疫球蛋白,为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B细胞特异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7.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免疫应答有关的各类细胞,主要有免疫活性细胞、嗜酸性粒细和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等。
8.CD:CD即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和记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标志。
9.APC:APC即抗原呈递细胞,也称为免疫辅佐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从而使T细胞活化。
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两大类。
10.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1.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值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12.ADCC:ADCC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当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IgGd Fc段与NK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定向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填空题:1.免疫功能主要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是E.Jenner发明的牛痘苗,可预防天花。
3.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的科学。
在医学领域中,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索免疫系统的功能,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来加深对医学免疫学的理解。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小鼠•细菌•离心管•注射器•细胞培养基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收集所需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2.小鼠接种: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对实验组小鼠进行细菌接种,而对照组小鼠则不接种。
3.细菌培养:将细菌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以获取足够的细菌量。
4.细菌注射:使用注射器将培养好的细菌注入实验组小鼠的体内,同时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5.观察实验组小鼠:观察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细菌后的反应和症状。
6.采集样本:在一定时间内,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中采集血液样本和其他相关样本。
7.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细胞。
8.免疫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免疫检测。
9.数据分析: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免疫反应差异。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医学免疫学的实验研究。
初步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细菌后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免疫细胞增加等。
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出现这些免疫反应。
进一步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体水平升高,说明它们对细菌产生了免疫应答。
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医学免疫学中关于免疫应答的理论,并了解了免疫系统在抵御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小鼠进行细菌接种,研究了免疫系统对细菌的免疫应答。
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接种后实验组小鼠显示出免疫反应,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
免疫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组小鼠对细菌免疫的产生。
实验报告 - 医学免疫学
实验名称:人类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单因素比较法测定人类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利用已知浓度标准品与待测样品进行比较,从而测定待测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在本实验中,用样品与标准品混合后进行免疫共沉淀,得到的沉淀物可以用BCA法或者Bradford法定量,从而测定待测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标准品和待测样品,标准品为人类免疫球蛋白。
2. 将标准品和待测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每个试管加入1 ml。
3. 加入NaCl溶液至试管至5 ml。
4. 加入100 μl的兔抗人IgG抗血清,覆盖瓶口,置于4℃静置过夜。
5. 旋转离心,取上清液并分别定量。
四、实验结果:
本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品编号 | 试剂盒编号 | 每1 ml含IgG量(mg)
--------- |----------| ---------------------
样品1 | 001 | 10.2
样品2 | 002 | 9.6
样品3 | 003 | 12.0
样品4 | 004 | 11.5
标准品 | 005 | 13.0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相对于标准品略有差异,但整体来说,差异并不明显,说明本实验所使用的测定方法准确可靠。
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可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 学习和应用免疫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技术、ELISA等。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免疫学实验现象,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医学免疫实验室实验材料:1. 细胞:小鼠脾细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2. 试剂: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免疫球蛋白G(IgG)、兔抗小鼠IgG-FITC、小鼠抗兔IgG-APC、HRP标记的二抗、ELISA试剂盒、抗原、抗体等。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脾细胞和PBMCs分别接种于培养皿中,加入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 免疫荧光技术:a. 取培养好的细胞,用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洗涤两次;b. 加入兔抗小鼠IgG-FITC和抗体,室温下孵育30分钟;c. 用PBS洗涤两次,加入小鼠抗兔IgG-APC,室温下孵育30分钟;d. 用PBS洗涤两次,加入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荧光标记。
3. ELISA实验:a. 将抗原包被于酶标板,置于37℃、2小时;b. 用PBS洗涤酶标板,加入抗体,室温下孵育1小时;c. 用PBS洗涤酶标板,加入HRP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30分钟;d. 加入底物,室温下孵育10分钟;e. 加入终止液,测定吸光度(OD值)。
实验结果:1. 免疫荧光实验: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面出现绿色荧光,表明细胞表面存在抗原。
2. ELISA实验:根据OD值,计算出样本中的抗原浓度。
实验分析:1.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表面存在抗原,说明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够表达抗原。
2. ELISA实验结果表明,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与预期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实验方法。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考试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和补体抗体抗原细胞因子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say goodbye了,真的是好开心,在持续一天的开心快乐之后,莫名觉得好空虚,可能长大了,发现快乐没有来得那么容易,像是被掏空了自己,但是还是要坚持,毕竟真的不是小孩子了,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感觉我又开始废话连篇了,还是直接进入主题吧
我们这学期做了三个免疫实验,实验内容、实验原理相对简单,其中两个实验是关于免疫学检验技术的,
1、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2、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凝集与双扩)
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在写实验报告时的一些建议:
1、写实验步骤时,尽量使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展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实验步骤简洁、明了;
2、在实验过程中,尽管实验比较简单,但是还是要注意记录好实验的数据(实验时间、实验药剂用量)、实验现象,并在实验报告中记录出来;
3、在写实验结果、结论的时候,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要有所思考,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含金量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