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综合与实践 我们的校园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园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设施设备等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向感,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和示意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校园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学校所处的街道、社区、城市等地理位置信息。
2. 校园的建筑布局: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个建筑,如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等,并了解它们的分布和功能。
3. 校园的设施设备:让学生了解学校内的各种设施设备,如操场、篮球场、图书馆、实验室等,并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
4. 校园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校园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设施设备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向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校园平面图、示意图、教学课件等。
2. 学具:指南针、地图、纸张、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校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新课导入:介绍校园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设施设备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校园有更全面的了解。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地图和示意图,进行校园寻宝、定向越野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校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校园的地理位置2. 校园的建筑布局3. 校园的设施设备4. 校园的安全教育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标注出各个建筑和设施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5分钟)1.课件出示校园环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说说我们校园哪些地方最美丽。
(2)哪个地方影响了校园的美呢?你有什么建议?2.引入新课:同学们的建议很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为学校设计一个更换草皮的合理方案吧。
二、探究设计(一)解决“铺草坪”的问题。
1.出示“铺草坪”情境,明确活动主题。
2.明确活动要求。
(1)说一说从图中你们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明确两块草坪的面积一样大以及草皮的种类和单价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建议三:……讨论得出以下方案:①两块草坪铺一样的草皮,有3种铺法。
②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皮,有6种铺法:可以一块铺白三叶,另一块铺高羊茅;也可以一块铺白三叶,另一块铺天堂草;还可以一块铺高羊茅,另一块铺天堂草。
(3)算一算你们组的建议需要花费的钱数。
①两块草坪全铺2元的白三叶,需要1792元;两块草坪全铺3元的高羊茅,需要2688元。
②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皮可以选择一块铺2元的白三叶,一块铺3元的高羊茅,一共需要2240元;还可以选择一块铺2元的白三叶,一块铺4元的天堂草,一共需要2688元。
(4)为什么不选另外两种方案?全铺天堂草或一块铺高羊茅,一块铺天堂草的费用比3000元多。
(5)把你们组的建议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表达出来。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3.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的校园人教版 (5)教案:我们的校园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章节:第5单元我们的校园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校园平面图的绘制,通过对校园各个部门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空间位置的认知和描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校园各个部门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绘制和解读校园平面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准确描述校园各个部门的位置和空间关系。
重点:掌握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校园平面图示例。
学具:彩笔、尺子、练习纸、学习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注意观察校园各个部门的分布情况。
2. 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校园部门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位置和空间关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校园平面图的概念,解释平面图是如何表示校园各个部门的位置和空间关系的。
2. 给学生发放校园平面图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各个部门位置。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合作绘制自己校园的平面图。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准确描述各个部门的位置和空间关系。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1. 邀请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校园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图中的各个部门位置。
板书设计:板书我们的校园平面图板书内容:校园平面图的概念和作用各个部门的位置和空间关系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方法和技巧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自己校园的平面图,并描述各个部门的位置和空间关系。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校园平面图找到最快的路径从教室到食堂。
作业答案:1. 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实际情况,绘制出校园平面图,并描述各个部门的位置和空间关系。
人教版数学三下8.3《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校园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够应用几何知识,通过观察校园内不同建筑的形状,理解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几何分析能力。
4.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在校园中的应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建筑物,并运用几何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校园内不同建筑物的图片或实地观察的安排。
2.几何图形相关的教学素材或工具。
3.学生的学习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约15分钟)1.老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些校园中常见的建筑物,引入几何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一个问题:校园中有哪些几何图形的建筑物?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步:观察与分析(约30分钟)1.学生分组或两人一组,到校园内观察不同建筑物的形状。
2.让学生用学习笔记本记录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并描述其特征和性质。
第三步: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1.学生回到教室,老师带领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征和性质。
2.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和补充。
第四步:拓展应用(约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校园中其他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并探讨几何图形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并进行讨论。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约15分钟)1.学生完成一份反思作业,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几何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堂延伸1.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拼图活动,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2.学生可以利用校园中的几何图形建筑物,设计和制作相关的手工作品。
六、课后作业1.以自己学校为例,绘制一份校园平面图,并标注不同建筑物的几何形状。
2.思考校园规划中几何图形的应用,写一篇短文。
◎教学笔记综合与实践我们的校园▶教学内容教科书P106~107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综合运用面积、搭配、运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铺草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意识以及有序思考的习惯。
2.在借助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解决“设计赛程安排”的活动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体会用表格表达信息的优点。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校园情境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我们每天在这里学习、生活,校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我们校园里的一些问题吧!(板书课题:综合与实践我们的校园)【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就是自己的家,每一位同学都是家的成员,学校的每一件事情也跟自己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1.更换草皮建议。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例题情境图。
师:瞧,我们校园的东西两块草坪比较陈旧,学校想更换一下这里的草皮。
要想更换这两块草皮,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从这幅图中能得到你想要的信息吗?【学情预设】同学们都能说出: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两块草坪面积相同,长28米,宽16米。
还知道白三叶、高羊茅和天堂草这三种草皮的每平方米的价格。
师:现在,学校计划用3000元把这两块草皮换好,你觉得怎样选择草皮能做到既美观又实用?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我们的方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情预设】预设1:用白三叶铺两块草坪,因为白三叶的单价最少,铺起来便宜。
预设2:我不同意,因为那样铺的草皮太单一,不美观,要搭配来铺才好看。
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同学同意用不同草皮搭配来铺草坪。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铺法,并在各自的随堂本上算出来需要多少费用。
人教版数学三下8.3《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下8.3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校园中的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测量和计算物体长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校园环境的观察和测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如何准确测量和计算校园中物体的长度。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物体,了解其长度。
2.测量法:让学生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校园中物体的长度。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校园中的测量场景,如操场、教学楼等。
2.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用于测量物体长度。
3.准备实践活动记录表,用于记录测量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如米、厘米、分米等,为学生进入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校园中的测量场景,如操场、教学楼等,并提出测量任务,让学生明确实践活动的要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尺子测量校园中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实践活动记录表上。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测量结果,让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测量校园中的面积、体积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校园(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是三年级下册的数学人教版。
具体的教学内容是第六章《我们的校园》。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们校园的布局、设施以及各个场所的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校园的基本布局,能够正确描述各个场所的位置,提高他们对空间认知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校园的基本布局,理解各个场所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校园的基本布局,能够正确描述各个场所的位置。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描述相对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校园平面图、卡片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如教室、图书馆、食堂、操场等。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校园平面图的阅读方法,如何找到各个场所的位置。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关于校园场所位置的例题,如“教室在图书馆的哪个方向?食堂在操场的哪个方向?”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校园场所位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描述校园中各个场所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校园布局、场所位置、方位辨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在校园平面图上标出自己教室的位置。
2. 描述一下你家的位置,比如“我家在超市的北边,学校的东边”。
答案:1. 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在校园平面图上标出教室的位置。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住址,描述出家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校园布局和场所位置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描述相对位置关系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多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的校园人教版教案:我们的校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07页例1以及第108页的练习题。
主要学习了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的含义,并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的含义,并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难点:理解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圆规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座位排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
2. 讲解例1: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学校操场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
3. 讲解数对的含义:解释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的概念,并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对表示教室内各个同学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列行例:1 2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08页的练习题。
2. 思考: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对的含义,并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例子,加深对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理解。
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个校园平面图,并用数对表示图中各个建筑的位置。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教室座位排列作为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
人教版数学三下8.3《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教案一. 教材分析《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是人教版数学三下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校园的布局和功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校园布局图,学生需要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校园的具体布局和功能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校园布局图,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了解和掌握校园的布局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校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根据校园布局图,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校园布局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校园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校园布局图、实践活动指导书、教学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校园布局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中的信息。
例如:“请大家观察这张校园布局图,看看能发现哪些有趣的信息?”3.操练(15分钟)教师根据校园布局图提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图书馆在哪里?(2)食堂在哪里?”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解释答案的依据。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的校园人教版 (3)教案:我们的校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我们的校园”。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物体和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一般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校园环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3. 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校园图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校园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和环境。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长度、宽度、高度等。
2. 课堂讲解(10分钟)讲解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一般方法,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3. 实例分析(10分钟)以校园中的建筑物、树木、操场等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操场的面积是多少?”、“一棵树的高度是多少?”等,并尝试解答。
4. 课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校园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要求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长度、宽度、高度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一般方法2. 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3. 实例分析:校园中的建筑物、树木、操场等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和附近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描述。
答案:例如,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树,树的高度大约是5米,树的直径大约是80厘米。
2. 计算校园操场的面积。
答案:根据操场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计算,例如:操场的长度是100米,宽度是80米,面积为8000平方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物体,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的校园(1)人教版教案:我们的校园(1)一、教学内容1. 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 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物体和场景,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运动和变化,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运动和变化。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物体和场景。
难点:1. 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2.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校园平面图。
2. 物体模型。
3. 方向指示器。
学具:1. 笔记本。
2. 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物体和场景。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运动和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校园平面图,指着图中的物体,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其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运动和变化。
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校园中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描述其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运动和变化。
其他组的学生听后,给予评价和建议。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的校园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运动和变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家校之间的路线,包括走过的街道、建筑物等。
答案:从家出发,经过一条街道,看到一个公园,然后右转,经过一所学校,到达目的地。
2. 描述学校内的物体和场景,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答案:学校内有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教室里有桌子、椅子、黑板等。
操场上有很多学生,他们在玩耍、跑步等。
图书馆里有许多书籍,学生在那里看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