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小学劳动课教案20篇教案标题:五年级小学劳动课教案20篇教案1:主题:认识劳动的重要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了解到不同劳动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分类2. 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不同劳动的特点和意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劳动的定义和分类,并列举一些劳动的例子。
3.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劳动的特点和意义。
4. 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劳动项目进行实践,并撰写一篇关于该劳动的报告。
5. 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报告,并进行总结讨论。
6. 拓展: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采访一位从事特殊劳动的人,并写一篇采访报告。
教案2:主题:学习农田劳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农田劳动的内容和技巧,并体验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教学内容:1. 农田劳动的内容和意义2. 农田劳动的技巧和方法3. 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农田劳动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农田劳动的兴趣。
2. 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农田劳动的内容和意义,并列举一些农田劳动的例子。
3. 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农田劳动的技巧和方法,并进行示范。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农田劳动实践,体验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5. 总结:学生总结归纳农田劳动的内容、技巧和意义,并进行分享。
6. 拓展: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当地农田劳动的现状,并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案3:主题:学习家务劳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家务劳动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学会一些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1. 家务劳动的内容和重要性2. 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 分担家务劳动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务劳动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家务劳动的兴趣。
小学劳动项目案例《“DIY”手工皂》项目项目背景: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项目旨在通过手工皂的制作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观察能力。
3.促进小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
项目实施步骤:步骤一:项目介绍和讲解(30分钟)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会向学生们介绍手工皂的制作过程和材料,引发学生们对手工皂的兴趣。
步骤二:材料准备和选择(20分钟)老师将准备好所需的手工皂制作材料,包括皂基、天然植物精油、食用色素、模具等,并向学生们讲解每种材料的作用和用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步骤三:制作过程演示(20分钟)老师会进行手工皂的制作过程演示,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
步骤四:学生实际操作(60分钟)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和演示,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制作自己的手工皂。
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巡视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五:成果展示和分享(30分钟)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手工皂展示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上台展示和分享。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2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们总结整个项目的过程和收获,与学生们一起评价项目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改进的建议。
项目评估:为了评估项目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学生对手工皂制作过程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技巧。
2.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精神。
3.学生们对项目整体的评价和反馈。
项目成果:通过《“DIY”手工皂》项目,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手工皂的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此外,学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手工皂用于日常生活,并分享给亲友,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观察能力。
项目展望:《“DIY”手工皂》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特色劳动课程项目案例1. 绿化校园:学校开展了一项特色劳动课程项目,邀请学生参与绿化校园的工作。
学生们通过种植树木、修剪花草、清理废物等活动,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农田劳动:学校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展农田劳动特色课程。
学生们在农田中体验种植、耕作、收割等农业劳动,加深了对农业的了解,并培养了勤劳努力的品质。
3. 制作手工艺品:学校开设了手工艺品制作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学习制作各类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艺等,发展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4. 社区志愿者: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老人清洁卫生、为流浪动物喂食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 慰问活动:学校开展了慰问特色劳动课程项目,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慰问活动。
学生们通过陪伴和表演等方式,给予弱势群体温暖和关爱。
6. 维护校园设施: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维护校园设施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负责校园环境的保洁、设施的维修等工作,培养了细心和责任心。
7. 厨艺培训:学校开设了厨艺培训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学习烹饪技巧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饮食意识。
8. 网络安全宣传: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通过制作海报、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同学们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
9. 文化传承: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如书法、中国画等,弘扬了中华文化,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0. 健康生活宣传:学校开展了健康生活宣传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通过制作宣传资料、组织健康活动等方式,向同学们传播养生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10个特色劳动课程项目案例,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合作精神、责任心和社会意识,为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精选6篇)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用彩泥制作大公鸡。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有创意地制作大公鸡制作准备:彩泥。
制作过程:1、导入:大公鸡挺拔矫健的身影,再加上一身光滑漂亮的羽毛,总是显得那么自信。
我们来用彩泥制作大公鸡。
2、观察思考彩泥制作的大公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在造型和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3、实践探索A、塑造身体(1)选择2—3、种颜色邻近的彩泥,揉合后做公鸡的身体,使其色彩更加丰富。
(2)将彩泥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条状,并将细的一头向上弯曲。
提示: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比例大小的协调。
B、刻划头部(1)选择红色彩泥做鸡冠,黄色彩泥做鸡喙并安装好。
(2)选择白色和黑色彩泥做鸡眼眶、眼睛,安装在鸡头部的两侧。
提示:注意大胆使用鲜艳亮丽的颜色。
C、添加翅膀和尾用搓、剪的方法装上翅膀和尾等部分。
D、安装基座做一个大小合适的基座。
把大公鸡安装在基座上。
4、思考与实践你还能依据动物的基本特征做出其他可爱的小动物吗?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篇2教学目标:1、学习用彩泥制作面具,感受古老的面具文化。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有创意地制作面具。
制作准备:彩泥、雕塑刀。
制作过程:1、导入: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国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戴上面具,以表示对自然的崇拜。
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戴面具有也是主要的化妆手段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彩泥制作面具。
2、观察思考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3、实践探索A、设计头部和脸形根据想象,设计一个脸型,安放在一块木板上。
B、刻划五官(1)用双手大拇指在面部适当的位置压出两个眼窝。
(2)用夸张的手法,分别做眼睛和鼻子,安装在头部适当位置。
(3)运用挖的方法刻划嘴巴。
制作牙齿,安装在嘴巴中。
(4)塑造一对特别的耳朵,安装在头部两侧。
小提示:安装一定要牢固!C、装饰调整在头顶、额上等处加上适当装饰。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学会简单的植物种植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劳动,珍惜绿色家园。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简单的植物种植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植物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
2. 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教学准备:1. 种植工具:铁锹、锄头、水桶、花盆等。
2. 种植材料:种子、肥料、土壤等。
3. 教学课件:植物生长基本条件、种植方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环保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提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
2. 教师演示简单的植物种植方法,如挖坑、施肥、播种、浇水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植物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
2. 指导学生按照种植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四、观察与记录1. 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天的生长变化。
2.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观察结果,交流种植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劳动实践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
2. 学生在家中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生长基本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环保意识、热爱劳动、珍惜绿色家园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本次劳动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学会了简单的种植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一、问题提出(一)基于课标要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3版)》Ψ5-6年级“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明确要求选择Γ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布艺、编织、印染等,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二)基于实际问题:学校校园各楼层的洗手间连着卫生间,由于缺少遮挡,学生来来往往经过时,很容易看到里面如厕人员,非常尴尬,个人隐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三)基于学情分析:“缝纫课”是学校的特色劳动课,五年级学生大多数同学会用针线,有一定手工基础,有的同学在社团课程里还学过缝纫机操作、锁边机的操作技能,此外同学们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动手制作能力。
二、项目描述这是一个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根据劳动需要,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工具,综合运用“数学测量、美术构图”学科知识,初步掌握“手工缝纫、传统雕印”技能,完成“卫生间门帘制作”劳动任务,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三、项目实施本次五年级的项目活动由劳动课老师牵头实施,历时四个月,包括“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明确任务劳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交流搜集的中国古诗词中关于“帘”的诗句,体会帘文化的源远流长,探究“帘”的种类和功能。
由此引出“校园卫生间”图片,大家发现,学校各楼层卫生间在设置上不合理,缺乏遮挡,既不文明也不美观,非常有必要安装门帘。
教师进而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小美容师,我们如何设计制作一款兼具实用美观、传统现代特点的卫生间门帘,来扮靓校园?在真实问题驱动下,同学们明确了劳动任务、评价标准和成果形式,激发了探究兴趣。
(二)劳动准备同学们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结合学科、劳动课程学习,了解制作门帘所需的工具材料及劳动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探索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做好劳动前的准备。
小学劳动教育-端午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案
例
1.活动背景
为了提高小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校决定举办一次端午节项目式研究活动。
2.活动目标
- 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 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增进小学生对端午节俗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 激发小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3.活动内容和安排
3.1.活动前准备阶段
-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 分组安排学生,每组成员5到6人;
- 指派一名老师作为每组的指导老师;
- 向学生介绍项目式研究的概念和目标。
3.2.实施阶段
- 第一周:学生分组,探讨端午节的俗,确定项目主题;
- 第二周:学生进行调研,收集与项目主题相关的资料;
- 第三周: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制作手工艺品或食物,并准备相关演示材料;
- 第四周:各小组进行演示和分享,互相研究和欣赏。
4.活动评估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作品质量等方面的评估,来评判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果。
5.活动效果
通过该项目式研究活动,小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俗和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6.其他说明
- 活动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 活动结束后,可以举办简单的庆祝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劳动教育课程为例,探讨劳动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2.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实施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包括打扫卫生、整理教室、绿化校园等;(2)教师制定详细的劳动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教师准备劳动实践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课堂教学(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2)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3)分配任务: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分配不同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卫生、绿化校园、制作手工艺品等;(4)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劳动任务;(5)交流分享:各小组分享劳动成果,总结经验教训;(6)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劳动实践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学生反思自己的劳动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劳动实践做好准备;(3)家长关注孩子的劳动实践情况,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案例效果1. 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得到增强,劳动观念得到提升;2. 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增强;3.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沟通能力得到提高;4. 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五、案例启示1. 劳动教育应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2. 劳动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劳动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教育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4. 家校合作是劳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劳动实践情况,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小学劳动教育-国庆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案例案例介绍该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小学劳动教育的案例,以国庆节项目式研究活动为例。
国庆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目标通过国庆节项目式研究活动,学生可以实践劳动技能,加深对国庆节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活动内容1. 建立活动小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实施一个具体项目。
2. 项目选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国庆节相关的项目,如制作国旗、设计演出节目、布置教室等。
3. 分工合作: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并制定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
4. 实施项目:根据工作计划,小组成员共同实施各自的项目,包括收集材料、制作、排练等。
5. 项目展示:在国庆节当天或学校举办的庆祝活动上,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向全校师生展示劳动成果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意义通过参与国庆节项目式研究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增加劳动技能: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如手工制作、演奏等。
- 培养爱国情感:通过制作国旗等相关项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家的象征和国庆节的意义,培养爱国情感。
- 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互相协作,从而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责任感:每个学生承担着自己的任务和责任,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责任感。
结语通过国庆节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国庆节的历史和意义,还能提升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样的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烤土豆实验课:五年级劳动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烤土豆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烤土豆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 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懂得感恩。
三、教学内容1. 烤土豆的制作方法2. 团队协作与分工3. 烤土豆的食用方法及营养知识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厨艺水平,准备烤土豆所需的食材和工具。
1.2 学生准备:穿着合适的衣物,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2. 课堂导入2.1 教师向学生介绍烤土豆的制作过程,引发学生兴趣。
2.2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烤土豆制作过程。
3. 实践操作3.1 教师演示烤土豆的制作方法,包括清洗土豆、切块、涂抹调料等步骤。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 成果分享4.1 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烤土豆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4.2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
5. 营养知识讲解5.1 教师讲解烤土豆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5.2 学生分享自己学到的营养知识,互相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2.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烤土豆营养价值的认识和珍惜粮食意识的提高。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示范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3. 定期组织类似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烤土豆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珍惜粮食,懂得感恩。
小学五年级劳动教育活动安排案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我们在小学五年级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
以下是我们的活动安排案例:一、环境整治活动时间: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活动内容:1. 学生分成小组,负责学校内部特定区域的环境整治,如操场、花坛、教室等。
2. 学生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清理垃圾、修剪树木、整理花坛等。
3. 活动结束后,学生与老师共同评价本组的整治效果,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二、农耕体验活动时间:每学期进行一次,活动时间为一个星期活动内容:1. 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农田里亲身参与种植、浇水、除草、收割等农耕工作。
2. 学生分为小队,每个小队负责一块农田的管理和维护,学生们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农田收获的农作物进行清理和分配,以及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社区服务活动时间:每学期进行一次,活动时间为一个星期活动内容:1. 学生到周边社区参与各类服务活动,如清洁卫生、植树造林、社区活动策划等。
2. 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培养工作分配和执行能力。
3. 活动结束后,学生与社区居民们共同评价本次服务活动的效果,并交流所得的体会和感悟。
四、手工制作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活动内容:1. 学生学习各类手工制作技巧,如编织、剪纸、插花、剪贴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手工作品。
3.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通过这些劳动教育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活动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安排,我们希望能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年级上册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1. 案例简介本案例介绍了一堂优秀的五年级上册劳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
通过此案例,学生能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准备- 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具;- 劳动场地和必要的劳动工具;- 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和任务安排。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简单介绍劳动的概念,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劳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二:示范与解说教师通过示范具体劳动过程,如植物种植、手工制作等,同时解说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具体的劳动任务。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步骤四:分享和总结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劳动教育的收获和体会。
5.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劳动教育课的教学,学生得到了以下方面的提升:- 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劳动的重要性;- 发展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 培养了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6. 总结与展望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意义的劳动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劳动教育-清明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案
例
1. 前言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悼念故人的日子。
通过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开展清明节项目式研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及意义,研究祭祀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实际行动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 活动方案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3.1 清明节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宣讲、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意义和俗,使学生加深对清明节的认识和理解。
3.2 集体祭扫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当地公墓或文化园等地进行集体祭扫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向故人表达哀思之情,同时也体验到扫墓所需的体力和耐力。
3.3 劳动体验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或街道等地进行环境整治活动,如捡拾垃圾、植树等。
通过实际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4. 活动效果
此次项目式研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清明节文化,增强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行动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同时,此次活动也对学生的团队协作、互助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了培养和锻炼。
5. 总结
此次小学劳动教育-清明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成功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祭扫和劳动,深度体验了传
统文化和劳动的意义。
经过此次活动的沉淀,相信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等各方面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小学生态劳动项目案例《“薯”你最有趣》一、项目简介时值金秋,正是番薯成熟的季节。
虽然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但是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身边的事物比较忽视。
偶然一次,带着孩子们到种植区挖红薯,挖出来的那一刻,孩子们兴奋不已,对番薯怎么种的?什么季节可以丰收,番薯可以做成哪些美食?……各种问题迎面而来,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借此机会,我们生成了“番薯”的系列活动,决定带孩子们和番薯来一个亲密接触,通过看看、说说、玩玩、尝尝等活动帮助他们积累有益的相关经验,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本劳动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调查、规划、设计、制作等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探究,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劳动技能,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涉及学科:劳动、科学、语文、信息,开展调研、访谈、设计、制作等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二、设计方案(一)驱动性问题如何让番薯变成餐桌上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二)核心概念与学习目标《“薯”你最有趣》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项目的形成源于孩子们对番薯的好奇,本活动兼跨劳动、科学、艺术、技术。
围绕各学科的关键概念,具体表述如下:“薯”你最有趣项目核心概念、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列表:(三)活动安排(四)评分细则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实践。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实施过程(一)入项:知“薯”大礼学习目标:在真实情境中调研,参与番薯的实践活动了解番薯的相关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番薯,增强学生自主计划并开展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有礼貌、有耐心、独立思考、团结协作、不断学习的生活态度。
(二)项目活动任务一:如“薯”家珍学习目标:通过种植番薯,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提高学生均衡饮食、珍惜粮食的意识,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核心问题:番薯是怎么长出来的?(1)种番薯我需要准备什么?(2)番薯怎样种?(3)怎样种番薯会使番薯长得又大又好?核心任务:讨论实践种植番薯支持性活动:活动1:制定种植计划依据OKR工作法将种番薯作为总目标,将番薯种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播种,育苗,移盆,收获当作关键目标,制定完成计划。
五年级第一周劳技我爱劳动课例
五年级第一周劳技我爱劳动课例《虾仁炒蛋》
编写: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韩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只能技能: 了解虾仁和鸡蛋的营养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虾仁炒鸡蛋,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烹制的过程中培养爱劳动的素养,并在劳动中树立防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完成虾仁炒蛋的制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控制好油温,使得虾仁鸡蛋滑嫩。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师:视频录像,在线授课
学生:虾仁半斤、鸡蛋两个、食用油、锅、汤勺、盐等配料少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
1.了解虾仁炒蛋的相关知识:
虾仁肉质松软,易消化,虾肉中含有丰富的镁,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
系统,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鸡蛋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优质蛋白质,是人类最好的营养来源之一。
两者结合,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做法也简单
2.揭题:《虾仁炒蛋》。
二、视频示范
播放教学视频。
三、安全教育:
1.菜刀在家长监督下使用,不允许拿着刀乱跑。
2.炒菜时,待锅干时,再放油,防止油溅。
四、卫生教育
1.做食物前先洗手(用洗手液把手清洗干净)。
2.做食物前,把食材清洗干净。
3.做好菜后打扫卫生,搞好灶台、水池卫生。
五、学生操作
学生动手炒菜。
六、教师点评及拓展:
1.学生炒好后可以给爸爸妈妈品尝、评价;可拍照上传。
2.点评
3.总结并拓展:鸡蛋和很多实物都可以搭配,同学们还可以试试肉丝炒鸡蛋、黄瓜炒鸡蛋。
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典型案例:制作简易笔筒一、案例概述本案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笔筒,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养成珍惜物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笔筒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学会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掌握剪切、粘贴等基本劳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劳动的兴趣。
养成珍惜物品的良好习惯,体会劳动成果的珍贵。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准备材料:准备纸杯、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笔筒的结构和用途,示范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
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制作笔筒,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笔筒后,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笔筒,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笔筒的结构和用途,示范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制作步骤和方法。
学生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制作笔筒。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制作出独特的笔筒。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笔筒后,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给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技能、创造力、态度等方面。
安全须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时刻强调安全事项,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避免意外发生。
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避免浪费材料。
五、教学反思在本案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学会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出简单的笔筒。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发挥。
同时,通过制作笔筒的过程,学生也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珍贵,养成了珍惜物品的良好习惯。
制作简易笔筒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简易笔筒,让学生掌握剪纸、粘贴等手工制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养成珍惜物品的良好习惯。
2.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笔筒,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讲解笔筒的结构和用途,示范制作方法;接着,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笔筒,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展示评价学生制作的笔筒,引导学生反思。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中项目式学习活动案例设计---- 以《我为小农田除草》为例发布时间:2021-11-26T09:22:08.57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月下作者:黄晓红[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被重视,在众多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中,以劳动教育为主的专题劳动实践活动更是在各大中小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
那么,如何在学生中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呢?本文尝试从劳动实践专题活动中寻找答案,设计一个关于劳动实践项目学习活动的案例,希望能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参考模式。
本文将以《我为小农田除草》为案例,阐述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设计劳动实践类项目式学习活动。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黄晓红 511400【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被重视,在众多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中,以劳动教育为主的专题劳动实践活动更是在各大中小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
那么,如何在学生中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呢?本文尝试从劳动实践专题活动中寻找答案,设计一个关于劳动实践项目学习活动的案例,希望能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参考模式。
本文将以《我为小农田除草》为案例,阐述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设计劳动实践类项目式学习活动。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实践;项目式学习活动;案例设计一、项目概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为此,教育部出版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年),结合广州市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推动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广州出版了《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修订)。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
目前,在小学课程安排上,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各占一个课时,并且要落实。
那么,如何在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呢?怎样才能让劳动教育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从中受益呢?作者尝试在本校中高年级开展劳动实践专题项目学习活动。
小学劳动教育-元宵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案
例
活动背景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本案例旨在通过项目式研究活动,结合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庆祝元宵节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活动目标
- 帮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内容
1. 研究元宵节知识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和互动讨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传统俗和特色食品等知识。
2. 制作灯笼
学生分组进行灯笼制作的任务。
教师可以准备好纸张、彩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指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制作灯笼。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设计和装饰上展现个性。
3. 准备元宵食品
学生参与元宵食品的制作过程,体验制作传统汤圆的乐趣。
教师可以提供面粉、糯米粉、豆沙馅等材料,并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配方和操作步骤制作汤圆。
4. 元宵节展示
在元宵节前一天或当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灯笼和汤圆展示给全班同学和家长。
每个小组可以进行简短的介绍,并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体会。
活动评价
- 通过研究元宵节知识,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制作灯笼和元宵食品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 展示环节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任课教师补充适当的参考资料,确保内容真实可靠]。
学校五年级劳动教育项目实践活动课《田间劳作》教学设计【课程说明】共2课时五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现象严重,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朋友知道劳动辛苦却光荣,生活幸福却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与感恩,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此次活动的主题:田间劳作体验活动。
【活动目标】1.学会田间管理的工具的使用,学会田间管理的方法。
2.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关于水稻种植、收割等基本的农业知识。
3.体验体验收割水稻晾晒,脱粒,加工,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制作美食分享。
4.体会劳动的艰辛,珍惜幸福的生活。
【活动重难点】如何使用农具的方法和体验收割水稻的过程。
【活动准备】场地:田地分组:分六个小组材料:镰刀、袋子、手套等工具。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劳动认知讲解说明一、导入1.出示图片,展示各种常见农具。
2.分组讨论,说说理解哪些农具。
想一想,能够从哪些方面理解各种农具?(外形方面、用途方面、使用方法)3.结合实际,理解农村常见的农业用具。
(1)农具的类型:耕作农具、运输农具、农副产品加工农具、收获农具耕作农具:主要有锄头、铁锹、耙子、犁等。
运输农具:解放前除主要靠人力挑外,还使用单轮式木式手推车,木轮牛车。
解放后,出现胶轮手推车、胶轮牛车、马车等。
农副产品加工农具:解放前,主要有简易稻谷脱粒机、石磨、土法榨油坊、土法榨糖坊。
解放后,主要是机械碾米。
收获农具:解放前,传统收获农具主要有镰刀、脚踏打谷机、谷筛、谷耙、簸箕等。
这些效率低。
60年代后,收获机械逐步推广,这些农具逐渐被淘汰了。
(2)农具的用途锄头:用于旱地作物生长期间松土、除草、间苗。
铁锹:用于菜园及小块田地的挖地翻土。
木犁:耕地的农具。
用畜力、人力或机械牵引。
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的铁制双铧犁。
木轮手推车:用于农村窄道上运输的人力车。
手扶拖拉机:用于耕地或者运输。
打谷机:打谷子用的农具。
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
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筒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
一、问题提出
(一)基于课标要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Ψ5-6年级“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明确要求选择Γ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布艺、编织、印染等,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二)基于实际问题:学校校园各楼层的洗手间连着卫生间,由于缺少遮挡,学生来来往往经过时,很容易看到里面如厕人员,非常尴尬,个人隐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三)基于学情分析:“缝纫课”是学校的特色劳动课,五年级学生大多数同学会用针线,有一定手工基础,有的同学在社团课程里还学过缝纫机操作、锁边机的操作技能,此外同学们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动手制作能力。
二、项目描述
这是一个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根据劳动需要,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工具,综合运用“数学测量、美术构图”学科知识,初步掌握“手工缝纫、传统雕印”技能,完成“卫生间门帘制作”劳动任务,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三、项目实施
本次五年级的项目活动由劳动课老师牵头实施,历时四个月,包括“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五个环
节。
(一)明确任务
劳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交流搜集的中国古诗词中关于“帘”的诗句,体会帘文化的源远流长,探究“帘”的种类和功能。
由此引出“校园卫生间”图片,大家发现,学校各楼层卫生间在设置上不合理,缺乏遮挡,既不文明也不美观,非常有必要安装门帘。
教师进而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小美容师,我们如何设计制作一款兼具实用美观、传统现代特点的卫生间门帘,来扮靓校园?在真实问题驱动下,同学们明确了劳动任务、评价标准和成果形式,激发了探究兴趣。
(二)劳动准备
同学们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结合学科、劳动课程学习,了解制作门帘所需的工具材料及劳动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探索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做好劳动前的准备。
1、学习缝制、裁剪技法。
同学们在劳动课上,向缝纫老师学习,结合微视频课程观看,学习“门帘制作”项目中所需的“平针”缝制技法。
2、学习“雕刻拓印”技法。
为让门帘图案具有传统特色,同学们还学习了传统的“拓印”手法,总结出“雕刻橡皮章”的实践步骤,掌握了“入刀方向为45度角斜插入橡皮章,刀口的方向对着自己”劳动要领和使用刻刀的安全注意事项。
3、学习美术“构图设计”知识:美术课上,同学们学习构图知识、色彩搭配方法,同时还掌握到将学校元素加入创作,让自己创作的图案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设计要领。
(三)制定计划
在充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小组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人员分工、布置任务,讨论制作门帘的程序和步骤,完成小组的劳动步骤思维导图。
在此期间,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组织实施
1、实地测量尺寸。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测厕所门楼的尺寸、讨论门帘的长度、增加放量,只见小组成员们围站在一起,有人记录,有人合作测量,有人读取数据,俨然一副工程设计师的模样,大家回到教室后又对学校准备制作的布料标记尺寸,为裁剪合适的布料、制作门帘做准备。
2、裁剪、缝制布料。
与绘制设计稿同时进行的是门帘布料的“裁剪和缝制”,同学们按照初步绘制的尺寸图,在劳动课任课老师的协助下,裁剪出合适大小的布料,使用锁边机进行锁边加固,再运用手工缝纫的技能,对布料的上下左右边的边缘进行缝合、防止脱线,这个过程可是技术活,需要同学们“眼到手到”、耐心细致,才能最终缝制出尺寸匹配、边缘整齐的空白门帘。
3、设计绘制图案。
围绕学校文化特色元素,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群策群力,首先设计出门帘图案设计手稿,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大家又对设计稿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终于敲定了设计稿。
有了精心设计的图样,就正式可以在布料上“依葫芦画瓢”了:同学们首先用铅笔将图案轮廓进行勾画,用油性马克笔上色,再将制作好的橡皮印章,蘸取上专业的印泥,通过“排列组合”方式,巧妙地将印章图案拓印在合适位置,让图案整体表现更丰富、
体现出传统和现代特色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互帮互助,为呈现出满意的作品竭尽全力。
(五)交流展示
为了能让小组制作的门帘在年级中脱颖而出,同学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充分展现自己小组的作品。
当小组成员亲自将历时一学期完成的门帘挂在对应的厕所门楼、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骄傲的神情,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