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_第65章 晕厥_中医世家
- 格式:docx
- 大小:17.97 KB
- 文档页数:4
院前急救:指医护人员利用院前简陋的条件和设备,对急重症病人进行现场抢救.临床死亡: 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 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
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
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安全时限为4~6分钟,CPR有效的指征:患者口唇、面色开始转红,颈总动脉、股动脉可触到搏动,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吞咽动作出现、有眼球活动、甚至手脚开始活动。
以摸到大动脉搏动(血压至少达60mmHg)为人工循环有效的标志。
终止CPR的指征:复苏成功心脏死亡或脑死亡肾上腺素:心脏复苏的首选药物。
胺碘酮:室颤/无脉性室速抗心律失常药首选胺碘酮。
休克: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2.病理生理机制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晚期阻力血管痉挛,容量血管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流通过直接通路或短路回流→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缺血缺氧血管平滑肌反应性下降微血管的收缩逐渐减退→毛细血管后阻力》前阻力部分脏器中毛细血管开放→血流淤滞→灌而少流,灌大于流,淤血性缺氧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微血管弛缓呈麻痹扩张毛细血管血流停滞,且出现无复流现象部分病人可并发DIC,MODS不灌不流,对血管活性药物失去反应3.临床特点临床分级临床表现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神志神清、焦虑神清、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昏迷、呼吸浅、不规则口渴口干非常口渴极度口渴或无主诉无反应皮肤色泽面色苍白、肢端稍发绀面色苍白、肢端发绀皮肤发绀、可有花斑极度发绀或皮下出血温度四肢温暖或稍凉四肢发凉四肢湿冷四肢冰冷血压SBP80~90mmHg脉压<30mmHg SBP60~80mmHg脉压<20mmHgSBP40~60mmHg SBP<40mmHg脉搏有力,》100次/分脉细数,100~200次/分脉细弱无力脉搏难以触及心率》100次/分100~200次/分120次/分心率快慢不齐尿量尿量略减<17ml/h 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无尿休克指数0.5~1.0 1.0~1.5 1.5~2.0 >2.0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精神状态反映脑组织灌流和全身循环状态皮肤温度、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血压通常认为收缩压<90 mmHg、脉压<20 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但不是唯一参照标准脉率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涉及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等方面。
该学科专注于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的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
急诊医学的特点包括危重复杂、时限急迫、病机可逆、综合相关和处理简捷等。
心脏骤停的典型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波动消失的“三联征”。
诊断要点包括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处理应按照顺序进行,并确定手术适应症,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急诊手术。
低血容量微循环恢复灌注良好的指标包括尿量大于0.5ml/kg/h、收缩压大于100mmHg、脉压大于30mmHg和中心静脉压在5.1-10.2cmH2O之间。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在多种机型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基础上相继引发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者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应用抗生素等。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证包括心电波出现、大动脉搏动、循环体征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瞳孔缩小并对光有反应,以及自主呼吸恢复。
终止复苏的指标包括30分钟以上仍无自主呼吸、无心跳脉搏、深度昏迷生理反射消失等。
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通过借助人工装置和呼吸机的力量产生和辅助呼吸工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包括呼吸衰竭并大咯血、呼吸衰竭合并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肋骨骨折和低血压等。
机械通气的通气模式包括控制通气(CV应用)、辅助通气、控制/辅助通气(A-C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和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等。
休克是一种综合征,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
根据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2、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
3、心跳骤停/心脏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
4、猝死(Sudden death):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
5、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
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6、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等。
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7、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④瞳孔散大;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⑥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心电静止8、初级A、B、C、D:A—开放气道/气道保持;B—人工呼吸/人工通气; C—胸外按压/人工循环;D —电除颤。
高级A、B、C、D:A—人工气道/气管插管;B—机械通气;C—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D —寻找心脏骤停的原因。
9、休克系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根据病因分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10、急性中毒(1)皮肤黏膜与中毒相关的体征:①皮肤潮湿,提示中毒严重导致循环衰竭,大汗提示有机磷中毒。
②皮肤黏膜紫绀,提示亚硝酸盐中毒。
《急诊医学》_第65章晕厥_中医世家
第65章晕厥
一、概述
晕厥(syncope)是指全身肌肉无力,伴不能直立和意识丧失,机体对各种反应的机敏程度降低,似飘飘然样头重脚轻感觉,是历时以秒或分计的短暂意识丧失。
它与历时较长,以小时或天计的意识丧失(昏迷)不同。
病人往往先觉得头重足轻,头晕,继而面色苍白、发灰、大汗林漓。
此过程多数为几秒甚至几分钟。
多数病人即取蹲、坐或卧位,片刻后缓解。
有的此过程进展较快,病人来不及采取措施,已意识丧失、跌倒于地,重者可有两便控制失灵,甚至面和肢体肌肉有几下抽动,脉搏微弱,甚至难以感知。
跌倒后,病人取水平位,脑血供改善,上述表现消失,意识渐恢复。
二、病因
(一)脑缺血(脑血循环量不足)
1.内脏血管扩张(缩血管机制障碍)
(1)反射性血管扩张:由于情绪或疼痛而致支配血管的迷走神经兴奋;来自内脏冲动、排便、排尿、肺梗死、饮酒、冷饮、吞咽和颈动脉窦过敏的迷走刺激。
(2)体位性低血压:当坐起或立起时反射性周围或内脏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眩晕。
可能因中枢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神经元疾病Shy-Drager综合征(SDS)、帕金森综合征、颈髓病、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混合性感觉运动神经病、植物神经病等。
2.心脏病①心律不齐,心跳停止,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③低容量性;④静脉回流的机械性减少,如咳嗽、排尿、心房粘液瘤;⑤心脏搏出量减少,如左室输出梗阻包括主动脉狭窄、肥大性主动脉下狭窄等,脑血流梗阻,有肺动脉狭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心肌病、大块心肌梗死伴泵功能障碍;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二)抽搐①无动性发作;②复杂性部分性发作。
(三)情绪障碍焦虑发作,癔症发作。
(四)血液内容改变贫血、低氧血症、过度换气致血二氧化碳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常为发作性无力,晕厥临床少见)。
三、病理生理
维持意识的那部分脑氧合作用降低,可致各型晕厥中的意识丧失。
晕厥发作期间有脑血流、脑利用氧和脑血管阻力的降低。
与意识丧失同时,脑电图上可见2~5CPS高波幅慢波。
若脑缺血仅几分钟,则对脑无不可逆的影响;若持续较长时期,则于脑动脉供血的交界处可致脑组织坏死。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晕厥是历时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不同于历时较长的昏迷。
一般无抽搐,也有别于癫痫。
一般是因为内脏血管扩张、血液均汇聚入内脏,而血压下降、晕厥。
通常,其程序是:先突然脉搏加快,继而减慢(极端者可心跳骤停),病人感头重脚轻、恐惧和全身软弱无力;因外周血管收缩,面色苍白,肤无血色;M-胆碱系功能亢进而大汗淋漓,胃肠道和泌尿膀胱活动过度而致尿急和便意;视物模糊,但无其他感觉(嗅或听觉)障碍;若原为站或坐位,则病人应当平卧,最好是头低位(头位置低于心跳),这可使症状和发作逆转。
若病情继续恶化,腿和躯干肌张力丧失,患者瘫倒于地,继而意识丧失。
意识丧失一般仅历时数分钟,病人当时面如土色、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减慢,尚可有心律不齐。
在症状完全消失前,其脉搏和血压迅速恢复正常。
大多数晕厥病例相对良性。
医生应把晕厥当作急诊处理,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和心血管意外。
有些导致晕厥的心肌梗死可无疼痛,而仅表现为心律不齐。
有些晕厥的老年病人,即使所有检查均未见异常,也应怀疑心脏传导阻滞之可能。
其他病因(详见前述)均应仔细考虑、鉴别。
下列诸因素对鉴别有帮助。
(一)起病形式若开始几秒钟后有晕厥发作,则应考虑颈动脉窦过敏、体位性低血压、突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若几分钟后晕厥,
则应考虑过度换气或低血粘;于用力期间或之后发生晕厥,则提示主动脉狭窄或突发性肥大性主动脉下狭窄,老年人应想到体位性低血压,用力性晕厥偶见于主动脉狭窄和严重的脑动脉闭塞。
(二)发作时体位癫痫和因低血糖、过度换气或心脏传导阻滞所致晕厥,似与体位无关。
伴血压下降(包括颈动脉窦过敏)和伴异位心动过速的晕厥常发生于坐或立位。
体位性低血压常由卧到站位后不久发生。
(三)发作持续时间历时几秒到几分的可能为颈动脉窦过敏或体位性晕厥。
历时几分钟到1h者提示低血糖或过度换气。
(四)伴随症状焦虑、过度换气、异位心动过速或低血糖性晕厥常伴心悸。
过度换气常伴手和面部麻木、刺痛。
心脏传导阻滞、心室停搏或纤颤的晕厥期间,常有真性抽搐。
(五)体征
1.不同病因的体征由心脏功能障碍致脑血流减少而产生晕厥时,常伴苍白和紫绀。
而周围循环障碍常为苍白而无真正的紫绀和呼吸困难。
若主要为脑循环障碍,则病人可能颜面潮红,呼吸慢,且有鼾声。
2.发作期间的体征于晕厥发作期间,心率在150次/min以上,提示异位心律,心率40次/min以下,提示完全性心脏阻滞。
晕厥伴心律慢者应鉴别是神经反射性还是心源性(阿-斯综合征)发作,可作心电图检查。
用程控刺激的心内电生理技术可确定心脏的异常及有效治疗方案;于刺激期间,2/3病人可见室性心动过速。
希氏束传导测定有助于了解心房扑动、病窦或迷走张力过高。
五、防治总则
(一)发作期间应取头低位。
因病人常有呕吐,应把头转向一侧,防止吸入及舌后倒堵塞气道,恢复前不给口服任何东西。
在病人意识完全恢复、无力感消失后,才能让病人慢慢起坐和起立;起立后应观察几分钟再离开。
(二)预防发作应按其发作类型及发病机制而定。
(三)伴发伤害对老年病人来说,其主要危险是跌倒所致的骨折和外伤,而非致晕厥的病因。
室内,由卧室到厕所及厕所内,应当
用地毯,以防外伤。
室外宜在草坪或非硬的路面上行走,站立比行走更易导致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