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2
三角函数公式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y x P ,记:22y x r +=, 正弦函数:r y=αsin 余弦函数:r x =αcos 正切函数:x y =αtan余切函数:y x =αcot 正割函数:xr=αsec余割函数:yr=αcsc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倒数关系:1csc sin =⋅x x ,1sec cos =⋅x x ,1cot tan =⋅x x 。
商数关系:x x x cos sin tan =,xxx sin cos cot =。
平方关系:1cos sin 22=+x x ,x x 22sec tan 1=+,x x 22csc cot 1=+。
积的关系:sinx=tanx·cosx cosx=sinx·cotx tanx=sinx·secxcotx=cosx·cscx secx=tanx·cscx cscx=secx·cotx三、诱导公式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其中k∈Z) 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的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公式三: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公式四: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απ-2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απ-2)=cosα cos(απ-2)=sinα tan(απ-2)=cotα cot(απ-2)=tanα公式六:απ+2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απ+2)=cosα cos(απ+2)=-sinαtan(απ+2)=-cotα cot(απ+2)=-tanα公式七:απ-23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απ-23)=-cosα cos(απ-23)=-sinαtan(απ-23)=cotα cot(απ-23)=tanα公式八:απ+23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απ+23)=-cosα cos(απ+23)=sinαtan(απ+23)=-cotα cot(απ+23)=-tanα公式九: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⑴παk 2+)(Z k ∈、α-、απ+、απ-、απ-2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完整版)三角函数公式表1. 正弦函数 (sin):定义:正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公式:sin(θ) = 对边 / 斜边范围:1 ≤ sin(θ) ≤ 1特殊值:sin(0°) = 0, sin(30°) = 1/2, sin(45°) = √2/2, sin(60°) = √3/2, sin(90°) = 12. 余弦函数 (cos):定义:余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公式:cos(θ) = 邻边 / 斜边范围:1 ≤ cos(θ) ≤ 1特殊值:cos(0°) = 1, cos(30°) = √3/2, cos(45°) = √2/2, cos(60°) = 1/2, cos(90°) = 03. 正切函数 (tan):定义:正切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公式:tan(θ) = 对边 / 邻边范围:tan(θ) 可以取任意实数值特殊值:tan(0°) = 0, tan(30°) = 1/√3, tan(45°) = 1, tan(60°)= √3, tan(90°) 不存在(无穷大)4. 余切函数 (cot):定义:余切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对边的比值。
公式:cot(θ) = 邻边 / 对边范围:cot(θ) 可以取任意实数值特殊值:cot(0°) 不存在(无穷大), cot(30°) = √3, cot(45°) = 1, cot(60°) = 1/√3, cot(90°) = 05. 正割函数 (sec):定义:正割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邻边的比值。
公式:sec(θ)= 1 / cos(θ)范围:sec(θ) 可以取任意实数值特殊值:sec(0°) = 1, sec(30°) = 2, sec(45°) = √2, sec(60°) = 2/√3, sec(90°) 不存在(无穷大)6. 余割函数 (csc):定义:余割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对边的比值。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常用到的公式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这两个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三角形的各个边长和角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
1.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其中,a,b,c为三角形ABC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只要已知任意两个角或边长即可。
应用1: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AB = 5 cm,边AC = 7 cm,∠BAC = 60°,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BAC / 5 = sin∠ABC / BC将∠BAC=60°代入,可得:sin60° / 5 = sin∠ABC / BC√3 / 2 / 5 = sin∠ABC / BC√3 / 10 = sin∠ABC / BC再将sin∠ABC的值代入,求得BC的值。
2.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c^2 = a^2 + b^2 - 2ab * 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ABC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余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只要已知任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即可。
应用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AB = 5 cm,边AC = 7 cm,∠BAC = 60°,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余弦定理可得:BC^2 = AB^2 + AC^2 - 2 * AB * AC * cos∠BAC将已知数值代入,可得:BC^2 = 5^2 + 7^2 - 2 * 5 * 7 * cos60°BC^2=25+49-70*0.5BC^2=25+49-35BC^2=39BC=√39求得边BC的长度。
解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图形,研究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中的三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研究三角形中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定理。
给定一个三角形,设其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对应的边长为a、b、c。
那么,正弦定理可以表述为: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其中,sin(A)表示A角的正弦值,a表示边a的长度。
正弦定理可以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得出。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研究三角形中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定理。
给定一个三角形,设其三个内角分别为A、B、C,对应的边长为a、b、c。
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述为:c^2 = a^2 + b^2 - 2ab * cos(C)其中,cos(C)表示C角的余弦值,c表示边c的长度。
余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进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给定一个三角形,设其底边长度为b,对应的高为h。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S=1/2*b*h其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还可以使用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可以通过三角形的三边长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其公式如下:S=√(p*(p-a)*(p-b)*(p-c))其中,p表示三角形的半周长,计算公式为:p=(a+b+c)/2在使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时,需确保三条边长满足三角不等式,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长度。
总结:通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解决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给出了通过角度和边长计算三角形的方法,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提供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途径。
这些定理在三角形等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解题和扩展应用都非常有帮助。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定理,用于推导正弦余弦函数,它们在三角学中亦有重要的作用。
正弦定理,又称“三角形的正弦和余弦定理”,它的定义是:三角形的内角A的正弦值等于两边A的长度比,这两条边分别是对边a、邻边b,然后,它的公式为:
sinA=a/b
余弦定理,又称“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它的定义是:用一个三角形对角线长度为a、两边长度为b、c,他们之间的关系式就是,其公式如下:
a^2 = b^2+c^2-2bc*cosA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几何学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定理,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推导,代表着数学定理的精神。
它们的定义在三角学中也有着重要的用途,三角学是一个庞大的分支学科,对于建筑师、船长、测绘、成图等多个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和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掌握三角学的基本知识,从而才能更好的更深入地学习三角学。
所有三角函数的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数学工具。
它们包括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
下面是这些三角函数的定义和重要公式:1. 正弦函数(Sine):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是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表达式:sin(θ) = 对边 / 斜边重要公式:- 正弦的平方等于1减去余弦的平方:sin²(θ) + cos²(θ) = 1- 正弦的倒数是正割:csc(θ) = 1 / sin(θ)- 正弦的倒数的平方等于余割的平方减1:csc²(θ) = cot²(θ) - 12. 余弦函数(Cosine):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余弦是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表达式:cos(θ) = 邻边 / 斜边重要公式:- 余弦的平方等于1减去正弦的平方:cos²(θ) + sin²(θ) = 1- 余弦的倒数是余割:sec(θ) = 1 / cos(θ)- 余弦的倒数的平方等于正割的平方减1:sec²(θ) = tan²(θ) + 13. 正切函数(Tangent):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切是正弦与余弦的比值。
表达式:tan(θ) = 正弦 / 余弦 = 对边 / 邻边重要公式:- 正切等于正弦除以余弦:tan(θ) = sin(θ) / cos(θ)- 正切的倒数是余切:cot(θ) = 1 / tan(θ)- 正切的平方等于正割的平方减1:tan²(θ) = sec²(θ) - 14. 余切函数(Cotangent):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余切是余弦与正弦的比值。
表达式:cot(θ) = 余弦 / 正弦 = 邻边 / 对边重要公式:- 余切等于余弦除以正弦:cot(θ) = cos(θ) / sin(θ)- 余切的倒数是正切:tan(θ) = 1 / cot(θ)- 余切的平方等于余割的平方减1:cot²(θ) = csc²(θ) - 15. 正割函数(Secant):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割是斜边与邻边的比值。
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数学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公式和定理。
下面是一个全面的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和余割函数。
正文: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正弦函数 sin(x) 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长度与斜边长度的比值,余弦函数 cos(x) 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长度与斜边长度的比值。
下面是它们的公式:sin(x) = 2 / (2 + x^2)cos(x) = 1 - sin^2(x)2. 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正切函数 tan(x) 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长度与邻边长度的比值,余切函数 cot(x) 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长度与对边长度的比值。
下面是它们的公式:tan(x) = 2 / (1 + x^2)cot(x) = 1 / (1 + x^2)3. 正割函数和余割函数正割函数 sech(x) 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长度与斜边长度的比值,余割函数 csch(x) 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长度与斜边长度的比值。
下面是它们的公式:sech(x) = 1 / (1 + x^2)csch(x) = x / (1 + x^2)4. 其他三角函数其他常见的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函数、余弦正弦函数、正切余切函数、余切正切函数、正割余割函数和余割正割函数。
这些函数在三角学和物理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它们的公式:sin^2(x) + cos^2(x) = 1cos(2x) = - sin(2x)tan(2x) = 2 sin(x) / (1 - cos(2x))sech^2(x) + csch^2(x) = 1csch(2x) = - sech(2x)拓展: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等。
三角函数的公式和定理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公式和定理,还有许多其他的三角函数公式和定理,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余切定理、正割定理和余割定理等等。
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大全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三角形中,正弦和余弦公式是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关系的重要公式。
下面是关于三角形正弦和余弦公式的详细解释,包括证明和应用。
①正弦公式: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假设三个角分别为A、B和C,三条边分别为a、b和c。
那么,正弦公式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a/sinA = b/sinB = c/sinC这个公式通过正弦比来表示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正弦比是通过三角形的一个角的正弦值与它对应的边长之间的比值来定义的。
证明: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sinA = opposite/hypotenuse,其中opposite是指与角度A相对的边长,hypotenuse是三角形的最长边。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写出:a/sinA = b/sinB = c/sinC对于给定的一个角,这个公式说明了角度与它对边的比例是相等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做正弦公式。
应用:正弦公式可以用于解决各种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例如,如果已知两条边和一个角,可以使用正弦公式来计算缺失的边和角。
此外,正弦公式还可以用于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②余弦公式:与正弦公式类似,余弦公式也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假设三个角分别为A、B和C,三条边分别为a、b和c。
那么,余弦公式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c² = a² + b² - 2abcosC这个公式通过余弦定理来表示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余弦定理是通过三角形的一个角和它对边的长度来定义的。
证明:根据余弦定理,c² = a² + b² - 2abcosC这个定理可以通过将三角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并使用勾股定理来证明。
应用:余弦公式可以用于解决各种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例如,如果已知三边的长度,可以使用余弦公式来计算三个角的大小。
三角函数的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用于描述在直角三角形中各个角的特性。
在三角函数中,最常用的三个函数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它们分别表示一个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1. 正弦函数(Sine Function)正弦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表示一个角的正弦值。
它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值域是区间[-1, 1]。
正弦函数通常用sin(x)表示,其中x为角的弧度值。
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值可以表示为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sin(x) = 边长(x) / 斜边长2. 余弦函数(Cosine Function)余弦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表示一个角的余弦值。
它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值域是区间[-1, 1]。
余弦函数通常用cos(x)表示,其中x为角的弧度值。
在直角三角形中,余弦值可以表示为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cos(x) = 邻边长(x) / 斜边长3. 正切函数(Tangent Function)正切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表示一个角的正切值。
它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值域是整个实数集。
正切函数通常用tan(x)表示,其中x为角的弧度值。
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切值可以表示为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tan(x) = 边长(x) / 邻边长(x)此外,还有三角函数的倒数函数,sec(x),cosec(x)和cot(x),分别表示余弦的倒数、正弦的倒数和正切的倒数。
4. 余弦函数的倒数(Secant Function)余弦函数的倒数是一个周期函数,表示一个角的余弦值的倒数。
它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减去余弦函数值为零的点,值域是实数集去除值为零和1的点。
余弦函数的倒数通常用sec(x)表示,其中x为角的弧度值。
sec(x) = 1 / cos(x)5. 正弦函数的倒数(Cosecant Function)正弦函数的倒数是一个周期函数,表示一个角的正弦值的倒数。
它的定义域是实数集减去正弦函数值为零的点,值域是实数集去除值为零的点。
正弦函数的倒数通常用cosec(x)表示,其中x为角的弧度值。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设任意三角形△ABC,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作a、b、c,则可得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推论如下。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一、正弦定理公式a/sinA=b/sinB=c/sinC=2R。
【注1】其中“R”为三角形△ABC外接圆半径。
下同。
【注2】正弦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
初中数学中,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等于“对比斜”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二、正弦定理推论公式1、(1)a=2RsinA;(2)b=2RsinB;(3)c=2RsinC。
2、(1)a:b=sinA:sinB;(2)a:c=sinA:sinC;(3)b:c=sinB:sinC;(4)a:b:c=sinA:sinB:sinC。
【注】多用于“边”、“角”间的互化。
三角板的边角关系也满足正、余弦定理3、由“a/sinA=b/sinB=c/sinC=2R”可得:(1)(a+b)/(sinA+sinB)=2R;(2)(a+c)/(sinA+sinC)=2R;(3)(b+c)/(sinB+sinC)=2R;(4)(a+b+c)/(sinA+sinB+sinC)=2R。
4、三角形ABC中,常用到的几个等价不等式。
(1)“a>b”、“A>B”、“sinA>sinB”,三者间两两等价。
(2)“a+b>c”等价于“sinA+sinB>sinC”。
(3)“a+c>b”等价于“sinA+sinC>sinB”。
(4)“b+c>a”等价于“sinB+sinC>sinA”。
5、三角形△ABC的面积S=(abc)/4R。
其中“R”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
部分三角函数公式余弦定理公式及其推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一、余弦定理公式(1)a^2=b^2+c^2-2bccosA;(2)b^2=a^2+c^2-2accosB;(3)c^2=a^2+b^2-2abcosC。
三角形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
在研究三角形的性质和特征时,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的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形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定义、公式推导和应用。
一、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边长与角度关系的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假设a、b、c分别表示BC、AC和AB的边长,而∠A、∠B和∠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内角A、B和C,则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b² = a² + c² - 2ac·cosBa² = b² + c² - 2bc·cosA其中,cosA、cosB和cosC分别表示角A、B和C的余弦值。
推导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向三角形ABC引入高,再利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推导余弦定理。
设三角形ABC的高为h,起点为顶点A,终点为D,连接BD和CD,如图所示。
[图示]由于三角形ADC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到:AC² = AD² + CD² ------ (1)在三角形ABD中,我们可以应用勾股定理得到:AB² = AD² + BD² ------ (2)注意到BD = BC - CD,将其代入式(2),我们可以得到:AB² = AD² + (BC - CD)²= AD² + BC² + CD² - 2BC·CD ------ (3)由于三角形ABC为平面图形,AD ⊥ BC,所以∠ADC = ∠C。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CD² = AC² + AD² - 2AC·AD·cosC ------ (4)将式(1)代入式(4),我们可以得到:CD² = (AD² + CD²) + AD² - 2√(AD² + CD²)√AD·cosC= 2AD² + CD² - 2AD·CD·cosC将式(4)代入式(3),我们可以得到:AB² = 2AD² + BC² - 2BC·CD + 2AD² - 2√(AD² + CD²)√AD·cosC= 4AD² + BC² - 2BC·CD - 2√(AD² + CD²)√AD·cosC= 4AD² + BC² - 2BC·CD - 2AC·AD·cosC由于三角形为平面图形,所以CD = BC·cosA,代入上式得:AB² = 4AD² + BC² - 2BC²·cosA - 2AC·AD·cosC= 4AD² + BC² - 2BC²·cosA - 2AC²·cosC= 4AD² + BC² - 2AC²·cosC - 2BC²·cosA由几何性质可知,4AD² = c²,所以:c² = a² + b² - 2ab·cosC ------ (5)同理,可以推导出余弦定理的其他两个公式。
sina三角函数公式在数学领域,三角函数是一类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在几何、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sinα、cosα、tanα等三角函数的公式及其应用。
1.sinα = a / √(1 + b)sinα表示角α的正弦值,其中a、b分别为角α的对边和斜边。
这个公式叫做正弦函数的定义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角的正弦值。
2.cosα= b / √(1 + a)cosα表示角α的余弦值,其中a、b分别为角α的邻边和斜边。
这个公式叫做余弦函数的定义式。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求解出任意角的余弦值。
3.tanα = a / btanα表示角α的正切值,其中a、b分别为角α的对边和邻边。
这个公式叫做正切函数的定义式。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角的正切值。
4.cscα = 1 / sinαcscα表示角α的余割值,等于1除以sinα。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解角α的余割值。
5.secα = 1 / cosαsecα表示角α的余切值,等于1除以cosα。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角的余切值。
6.cotα = cosα / sinαcotα表示角α的余切值,等于cosα除以sinα。
这个公式在解决一些三角问题时非常有用。
7.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有特殊的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
例如,正弦函数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波浪线,余弦函数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上下波动的线,正切函数的图像则是一条斜线。
这些函数的值域、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也在图像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8.应用实例: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函数的应用场景之一是解直角三角形。
给定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a和b,以及一个锐角α,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计算出第三个边c的长度,以及角度β和γ的大小。
这样的应用场景在物理、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掌握以上三角函数的公式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角函数公式1.正弦定理:A a sin =B b sin =Cc sin = 2R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A cos b 2=a 2+c 2-2ac B cos c 2=a 2+b 2-2ab C cosbca cb A 2cos 222-+=3.S ⊿=21a a h ⋅=21ab C sin =21bc A sin =21ac B sin =Rabc 4=2R 2A sin B sin C sin =AC B a sin 2sin sin 2=B C A b sin 2sin sin 2=C B A c sin 2sin sin 2=pr=))()((c p b p a p p ---(其中)(21c b a p ++=,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4.诱导公试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注: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注: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异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5.和差角公式①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②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③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 1)( ④)1)((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6.二倍角公式:(含万能公式)①θθθθθ212cos sin 22sin tg tg +== ②θθθθθθθ22222211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tg tg +-=-=-=-= ③θθθ2122tg tg tg -= ④22cos 11sin 222θθθθ-=+=tg tg ⑤22cos 1cos 2θθ+=7.半角公式:(符号的选择由2θ所在的象限确定) ①2cos 12sinθθ-±= ②2cos 12sin 2θθ-= ③2cos 12cos θθ+±= ④2cos 12cos 2θθ+=⑤2sin 2cos 12θθ=- ⑥2cos 2cos 12θθ=+ ⑦2sin2cos )2sin 2(cos sin 12θθθθθ±=±=±⑧θθθθθθθsin cos 1cos 1sin cos 1cos 12-=+=+-±=tg8.积化和差公式:[])sin()sin(21cos sin βαβαβα-++=[])sin()sin(21sin cos βαβαβα--+=[])cos()cos(21cos cos βαβαβα-++= ()[]βαβαβα--+-=cos )cos(21sin sin9.和差化积公式:①2cos2sin2sin sin βαβαβα-+=+ ②2sin2cos2sin sin βαβαβα-+=-③2cos2cos 2cos cos βαβαβα-+=+ ④2sin 2sin 2cos cos βαβαβα-+-=- 锐角三角形函数公式总结大全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三角形正玄余玄正切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定理公式如下:
1. 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直径为D。
则有:
a/sinA=b/sinB=c/sinC=2r=D(r为外接圆半径,D为直径)。
2. 余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对于边长为a、b、c而相应角为A、B、C的三角形则有:
a²=b²+c²-2bc·cosA;
b²=a²+c²-2ac·cosB;
c²=a²+b²-2ab·cosC。
也可表示为:
cosC=(a²+b²-c²)/2ab;
cosB=(a²+c²-b²)/2ac;
cosA=(c²+b²-a²)/2bc。
3. 正切定理: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除以第一条边减第二条边的差所得的商,等于这两条边对角的和的一半的正切除以第一条边对角减第二条边对角的差的一半的正切所得的商。
对于边长为a,b和c而相应角为A,B
和C的三角形,有:
(a-b)/(a+b)=[tan(A-B)/2]/[tan(A+B)/2];
(b-c)/(b+c)=[tan(B-C)/2]/[tan(B+C)/2];
(c-a)/(c+a)=[tan(C-A)/2]/[tan(C+A)/2]。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数学领域专业人士或查阅数学书籍。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讲师:王光明【基础知识点】1. 三角形常用公式:A +B +C =π;S =ab sin C =bc sin A ==ca sin B ;2121212.三角形中的边角不等关系: A>B a>b,a+b>c,a-b<c ;;⇔3.【正弦定理】:===2R (外接圆直径);A a sin B b sin Ccsin 正弦定理的变式:;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C R c B R b AR a sin 2sin 2sin 24.正弦定理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③几何作图时,存在多种情况.如已知a 、b 及A ,求作三角形时,要分类讨论,确定解的个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如下的情况:(1)A 为锐角AABa=bsin A bsin A<a<b a b ≥ 一解 两解 一解(2)A 为锐角或钝角当时有一解.a>b 5.【余弦定理】 a 2=b 2+c 2-2bccosA .c 2=a 2+b 2-2abcosC .b 2=a 2+c 2-2accosB .若用三边表示角,余弦定理可以写为、6.余弦定理应用范围:(1)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可求出三个内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可求出第三边.【习题知识点】知识点1 运用判断三角形形状例题1在△ABC 中已知acosB=bcosA,试判断△ABC 的形状.【分析】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用角表示,也可将角用边来表示.从中找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解析】解法1:由扩充的正弦定理:代入已知式2RsinAcosB=2RsinBcosAsinAcosB-cosAsinB=0 , sin(A-B)=0A-B=0 ∴A=B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解法2:由余弦定理: 22222222bc a c b b ac b c a a -+⋅=-+⋅ 22b a = ∴ b a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知识点2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三角形问题中正、余弦定理的选择:(1)在下述情况下应首先使用余弦定理: ①已知三条边(边边边),求三个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边角边),求其它一边和两角;(2)在下述情况下应首先使用正弦定理:①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边边角),求其它一边和两角;②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角角边、角边角),求其它两边和一角.例题2 在△ABC 中,已知,,B=45︒ 求A 、C 及c .3=a 2=b 【分析】在解斜三角形应用过程中,注意要灵活地选择正弦定和余弦定理,解得其它的边和角【解析】解法1:由正弦定理得:23245sin 3sin sin === b B a A ∵B=45︒<90︒ 即b <a ∴A=60︒或120︒当A=60︒时C=75︒ 22645sin 75sin 2sin sin +===BCb c当A=120︒时C=15︒ 22645sin 15sin 2sin sin -===B C b c 解法2:设c =x 由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代入,整理:解之:B ac c a b cos 2222-+=0162=+-x x 226±=x 当时 从而A=60︒ ,C=75︒226+=c 2)13(231226223)226(22cos 22221=++=+⋅⋅-++=-+=bc a c b A 当时同理可求得:A=120︒ C=15︒.226-=c 知识点3 解决与三角形在关的证明、计算问题例题3 已知A 、B 、C 为锐角,tanA=1,tanB=2,tanC=3,求A+B+C 的值. 【分析】本题是要求角,要求角先要求出这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根据角的范围确定角.本题应先求出A+B 和C 的正切值,再一次运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出A+B+C .【解析】 A B C 、、为锐角∴<++<0270°°A B C 又,,由公式可得tan tan A B ==12tan()tan tan tan tan A B A B A B +=+-⋅=+-=-112123[]tan()tan ()A B C A B C ++=++=++-+⋅tan()tan tan()tan A B C A B C 1 =-+--⨯33133() =0所以A+B+C=π知识点4 求三角形的面积例题4 △ABC 中,D 在边BC 上,且BD =2,DC =1,∠B =60o ,∠ADC =150o ,求AC 的长及△ABC 的面积.【解析】在△ABC 中,∠BAD =150o -60o =90o ,∴AD =2sin60o =3.A在△ACD 中,AD 2=(3)2+12-2×3×1×cos150o =7,∴AC =7. ∴AB =2cos60o =1.S △ABC =21×1×3×sin60o =343.知识点4 解决实际为题例题4 如图,海中有一小岛,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
正余弦定理三角形一些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研究三角形的重要公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成比例的三角形中计算角度和边长。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公式,并提供一些运用案例。
1.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给出了一个三角形中边与其对应角度的关系。
设一个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顶点角度为A、B、C。
则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其中,sin(A)表示角A的正弦值。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一个角的正弦值,进而计算出其他两个角的正弦值。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边长和对应的角度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余弦定理余弦定理给出了一个三角形中边与其对应角度的关系。
设一个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顶点角度为A、B、C。
则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c^2 = a^2 + b^2 - 2ab*cos(C)b^2 = a^2 + c^2 - 2ac*cos(B)a^2 = b^2 + c^2 - 2bc*cos(A)其中,cos(A)表示角A的余弦值。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边的长度,已知其他两边的长度和它们对应的角度。
这个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应用示例3.1 例题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5cm和8cm,它们的夹角为60°,求另一边长。
解:根据余弦定理,可得:a^2 = b^2 + c^2 - 2bc*cos(A)将已知数据带入公式,得:a^2 = 5^2 + 8^2 - 2*5*8*cos(60°)=25+64-80*0.5=89-40=49得到a的平方为49,因此a = √49 = 7、所以,另一边的长度为7cm。
3.2 例题二: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cm、9cm和11cm,计算它的面积。
解: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由此可知,sin(A) = a * sin(C) / c所以,sin(A) = 6 * sin(C) / 11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计算出角A的正弦值小于1、因此,角A的度数应该在0°到90°之间。
三角函数中的正弦(sine)和余弦(cosine)是基本的三角函数,它们有许多重要的公式和关系。
以下是sincos函数公式大全:1.基本定义:正弦(sine)函数定义为:sin(A) = a/c,其中a是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c是斜边。
余弦(cosine)函数定义为:cos(A) = b/c,其中b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临边,c是斜边。
2.三角恒等式:sin^2(A) + cos^2(A) = 1。
这是三角函数的基本恒等式,表示任意角度A的正弦和余弦的平方和为1。
3.和差公式: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
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
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
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
4.倍角公式:sin2A = 2sinAcosA。
cos2A = cos^2(A) - sin^2(A)。
5.半角公式:sin(A/2) = ±√[(1-cosA)/2]。
cos(A/2) = ±√[(1+cosA)/2]。
6.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sinAsinB = [cos(A-B) - cos(A+B)]/2。
cosAsinB = [sin(A+B) - sin(A-B)]/2。
sinAcosB = [sin(A+B) + sin(A-B)]/2。
cosAcosB = [cos(A+B) + cos(A-B)]/2。
7.诱导公式:对于角度π/2 ± A,有:sin(π/2 + A) = cosA。
sin(π/2 - A) = cosA。
cos(π/2 + A) = -sinA。
cos(π/2 - A) = sinA。
8.双曲正弦和双曲余弦:双曲正弦(hyperbolic sine)是sinh(x) = (e^x - e^-x) / 2。
双曲余弦(hyperbolic cosine)是cosh(x) = (e^x + e^-x) / 2。
余弦定理6个公式
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
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面积是常见的数学问题,但是想要快速的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还需要牢记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余弦定理有三个公式,三角形ABC中,如果∠A,∠B,∠C的对边分别用a、b、c来表示那么就有如下关系: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则有: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余弦定理变形公式:cosA=(b^2+C^2-a^2)/2bC
cosb=(a^2+c^2-b^2)/2aC cosC=(a^2+b^2-C^2)/2ab
注: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
cos公式的其他资料:
它是周期函数,其最小正周期为2π。
在自变量为2kπ(k为整数)时,该函数有极大值1;在自变量为(2k+1)π时,该函数有极小值-1,余弦函数是偶函数,其图像关于y轴对称。
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的三角形正弦与余弦的公式同学们还记得吗?如果没有总结过,没记住的话,请往下看。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大全
Sin(A+B)=SinA*CosB+SinB*CosA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 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拓展阅读:求三角形边长公式
三角形边长公式:1、根据余弦定理,有公式:a^2=b^2+c^2-2bc×cosA。
2、根据正弦定理,有公式:a=b*sinA/sinB。
3、根据勾股定理,有公式:a^2+b^2=c^2。
三角形边长的计算方法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已知两角一对边,可以根据正弦定理计算:a=b*sinA/sinB。
正弦定理的公式为a/sinA = b/sinB =c/sinC,根据正弦定理的公式可以解三角形。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已知两条边与夹角,可以根据余弦定理求出第三条边,有公式:c^2=a^2+b^2-2abcosC、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
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对于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求变成,有公式:a^2+b^2=c^2。
如何计算三角形的斜边
已知两个直角边,求第三边的方法有
已知一个锐角和两直角边,如图所示
已知直角三角形一锐角度数,求斜边的方法有正弦定理直接求出还有通过正弦定理算出直角边,再用勾股定理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