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榫卯 八十一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59 KB
- 文档页数:2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内容导读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现根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六类,为了让大家能直观了解榫卯,我们专门做了三维榫卯的模型,接下来将分别对各类榫卯做一大略的介绍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古建大木中的垂直构件主要是柱子。
柱子可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
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到柱顶石的柱子,如檐柱。
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
悬空柱即指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他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
这些垂直构件,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于是就产生了用于柱上的各种榫卯。
1.管脚榫顾名思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用于各种落地柱的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也用管脚榫。
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
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将管脚榫的长度定为柱径的3/10。
在实际施工中,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管脚榫的长短径寸,一般控制在柱径的3/10~2/10之间。
管脚榫截面或或圆,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即头部略小),榫的外端要倒楞,以便安装。
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管脚榫,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石亦不凿海眼。
2.套顶榫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需酌情而定。
套顶榫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二三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风荷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但由于套顶榫深埋地下,易于腐朽,所以,埋入地下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3.瓜柱柱脚半榫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亦用管脚榫。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
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
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
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
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
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三、榫卯结构类型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
槽口榫燕尾榫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传统家具的36种基本榫卯结构1、方材丁字形接合之直肩榫,又称齐肩膀榫。
此种榫卯是最基本的榫卯,被广泛应用。
别的榫卯结构都是根据此种榫卯结构不断演变而来的。
方材丁字形接合方材丁字形接合2、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大格肩虚肩是格肩结构的最佳结构,做成虚肩的目的是使榫头接触面大,达到榫卯牢固的目的。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3、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榫头的肩是弧形的,肩的弧度大小和相交圆材的接触面弧度一致。
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4、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为使两根相交的料受力均匀,而且受力最大化,需要做成大进小出榫。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5、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两个面都不要明榫,还想让两根料受力比较均匀,而且把榫头做到最长,可采用此种结构。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6、圆材丁字接合圆材丁字接合圆材丁字接合7、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8、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这种格角攒边榫结构是最讲究的最牢固的榫卯,是家具制作中最精细的做法。
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9、燕尾格角攒边榫燕尾格角攒边榫燕尾格角攒边榫10、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这种双面格肩榫做成柜门后竖料上下端有横茬露出,待柜门装到柜子上时横茬就不明显了。
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11、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制作烟袋锅榫可以理解为正方形的方材直肩丁字接合,然后倒圆而成。
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12、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13、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14、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15、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仿佛粽子角而得名。
榫(sǔn)卯(mǎo)十二式,老木匠手艺,巧夺天工!两块木头,用钉子钉在一起,它们只是两块木头。
但是,当木匠把多余的部分凿去,一凸一凹,木头便有了阴阳,有了思想,有了情愫。
它们也有了新的名字——榫(sǔn)卯(mǎo)。
这种千年的技艺,发展进化至今,已多达百种,并广泛应用在包括建筑、造船、家具之中。
格角榫格角榫大都使用在几、案、桌、椅等的面框架部分。
桌案的边框一般分长边和短边,长边称为“大边”,短边叫做“抹头”。
大边做榫头,抹头处则作榫眼,这样就把明榫放在两侧。
在大边和抹头的两端分别做出45°斜边,将没有纹理的木材横断面隐藏起来,而将色泽优美的花纹的纵切面外露,给人以绝好的视觉效果。
格角榫也有明榫与暗榫之别。
古代家具多为明榫,明榫有个好处,可以用楔子填入榫卯接合处的空隙增加连接强度。
而现代用机器加工,可以做的比较精密,通常做暗榫。
方材丁字结合丁字结合广泛运用于横财和竖材的连接。
如桌案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接,杌(wù)凳横枨以及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都是方材丁字形接合的例子。
粽角榫粽角榫—明榫三个外露面中有一个面出头的粽角榫,出头部分也常被置于不容易看见的地方,如博古柜的顶部。
粽角榫—暗榫明式方凳、案几等3个面都外露的角,则采用不出头的暗榫。
抱肩榫抱肩榫是用在桌面、腿跟裙板之间连接的榫卯结构。
有束腰的方桌、条桌、方几、长条几多采用。
攒边打槽装板攒边打槽装板是中国木器家具最重要的一个榫卯组合,古典家具中的桌面或凳面最常采用的结构。
薄板拼合加穿带,构成面心板。
面心板装在四根边框组合后预留的空槽内,这种组合称为攒边打槽装板。
这个组合实现了薄板当厚板使用。
同时使木板受气候和干湿影响后的涨缩控制在边框开槽的空间内,不同季节施工,工匠会按照不同的比例预留涨缩缝隙。
这个组合的使用和推广使木材的科学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它不仅解决了木材涨缩所带来的影响,对木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也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技术。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常见的榫卯结构KB, 下载次数: 2032011-9-19 23:03 上传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说品天地:“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 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三、楔钉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说品天地: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四、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贴贴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到清中期以后,也还是抱肩榫,挂销省略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木分做,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抬桌子时往往会把牙条掰下来,真是每下愈况了;五、霸王枨前代工匠会这样设想,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与连接起来,这样不会有枨子碍腿而能将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上来;“霸王枨”正是为实现此种设想而创造出来的;霸王枨的上端托着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战国时已经在棺椁铜环上使用的“勾挂垫榫”,用到这里来真是再理想也没有了;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 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挂住了;下面的空隙再垫塞木楔,枨子就被关住,拔不出来了;想要拔出来了不难,只须将木楔取出,枨子打下来,榫头落回到原来入口处,自然就可以拔出来了;枨名“霸王”,寓有举手擎天之意,用来形容远远探出、孔武有力的枨子倒是颇为形象的;六、夹头榫夹头榫是案形结体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说品天地: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较常见的有五种:牙子牙头为一联,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是典型的“苏作”工;牙子牙头分作,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是一种很地道的作法;另外,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廷家具;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结牙头;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牙条来固定;也有合掌榫结构;还有银锭形榫结构;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个插兼榫的牙头,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腿;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为“偷手”作法;七、插肩榫插肩榫也是案形结体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它的腿足也顶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一,形成平齐的表面,故与夹头榫不同;插肩榫的牙条在受重下压时,可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也是和夹头榫有所不同的地方;八、走马销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成榫豆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本身做成榫头,它一般安在可装可卸的两件构件之间;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如要拆卸,还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垫塞木楔而已;九格肩榫结构大格肩虚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名词实肩:实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头的外侧做出45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十一格肩榫结构小格肩实肩:大格肩有实肩和虚肩之分,小格肩都是实肩;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十二丁字形结合结构:丁字形结合的例子特多,大自桌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先说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倘交圈的话,一圈椅的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裹半留榫,外半做肩;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势,故有“飘肩”之称;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又称之曰“蛤蟆肩”;十三暗榫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仅就直材角接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作榫头,一个作榫眼,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都作榫头,紧靠榫头处又凿出榫眼,使两个榫头可以互相插入对方的榫眼;由于榫头形成横竖交叉的形式,加强了榫头的预应能力,使整件器物更加牢固;名词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说品天地: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十四直材角结合结构单闷榫十五直材角结合结构双闷榫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一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二十七直材角结合结构挖烟袋锅:“挖烟袋锅”做法:明清家具工艺术语;北方木工:把做“套榫”的作法称之谓“挖烟袋锅”;说品天地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十八粽角榫结构: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此桌造型的特别之处在于桌面与腿采用的是双棕角榫结构, 这种形制的桌子具有典型的清式家具的特点;以下是棕角榫的手工制作图示量尺划线画线完毕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棕角榫三个结构制作完成棕角榫的安装棕角榫安装完毕走马销常用在两个可移动的部件之间进行固定,因榫头和榫眼结合后需要拍一下才可以起到销合作用故称之为“走马销”;走马销有两部分组成,榫头部分是上部小下部大,榫眼部分是上部大下部小,榫头先插入榫眼直通部分向榫眼大小部分移动,上下部正好结合牢固;明清家具中座面与扶手的连接中常用此种榫卯结构,如太师椅、宝座扶手靠背、罗汉床围子板等;榫头构造图榫眼构造图走马销示意图十九燕尾榫拼合二十厚板出半榫拍抹头二十二厚板出透榫通榫拍抹头二十四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厚板拍抹头翘头与抹头一木连做三·平板角结合厚板闷榫角接合二十五平板明榫角接合二十六平板一面明榫角接合平板勾挂接合四·横竖材丁字形接合二十七圆材丁字形接合横、竖材粗细相等二十八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不交圈二十九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交圈、榫卯用蛤蟆肩三十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小格肩三十一方材丁子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实肩三十二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一三十三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齐肩膀三十四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大进小出圆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方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椅子管脚枨赶枨前后低,两侧高椅子管脚枨赶枨步步高柜子底枨两枨互让各用大进小出榫。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方法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连接方式,它以其稳固性和耐久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中。
榫卯结构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但要求精确度高,下面将详细介绍榫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榫卯结构是通过将榫和卯互相咬合,形成的一种连接方式。
榫是指在一块木料上雕刻出的凸起部分,卯是指在另一块木料上雕刻出的凹槽部分。
榫卯结构的优点在于连接牢固,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螺丝等辅助材料。
二、榫卯结构的制作步骤1. 材料准备:选择适合的木料作为榫卯结构的材料,要求木料质地坚硬、干燥,并且没有明显的疤痕或裂纹。
2. 设计图纸:根据需要制作榫卯结构的构件,制作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榫和卯的尺寸、形状等信息。
3. 制作榫:根据设计图纸上的要求,在一块木料上将榫的形状雕刻出来。
榫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需要保证与卯的形状相匹配。
4. 制作卯:在另一块木料上将卯的形状雕刻出来。
卯的形状应该与榫的形状相匹配,并且尺寸略大于榫,以便实现榫卯的咬合。
5. 调试榫卯结构:将制作好的榫和卯进行组合,检查其咬合程度和稳固性。
如果榫卯结构存在松动或不牢固的情况,需要进行调整,直到达到要求。
6. 固定榫卯结构:当榫卯结构调试完毕后,可以使用胶水或木钉等材料将榫和卯进行固定,以增加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7. 完善榫卯结构:在榫卯结构制作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修整和抛光,使其表面平整光滑,并且符合美观要求。
三、榫卯结构的应用范围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如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
同时,榫卯结构也逐渐应用于现代建筑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元素。
榫卯结构的优点在于连接牢固、稳定性好,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和风力等外力的作用。
此外,榫卯结构还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螺丝,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榫卯结构的制作方法虽然相对简单,但要求精确度高。
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保证榫和卯的形状和尺寸的准确度。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益更为诱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应传承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们希望通过这套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红木从业者)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具文化,与我们共同弘扬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爪机慎入!
1、楔钉榫
2、挖烟袋锅榫
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传统粽角榫
7、双榫粽角榫
8、带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挂肩四面平榫
11、圆柱丁字结合榫
12、圆方结合裹腿
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14、圆香几攒边打槽
15、攒边打槽装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
22、插肩榫变形
23、平板明榫角结合
24、柜子底枨
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26、厚板闷榫角结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29、直材交叉结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32、走马销
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是一种传统的木工技术,它采用榫头和卯榫相互嵌合的方式连接家具的各个部件。
八十一法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榫卯构造方法,以下是关于八十一法的一些基本介绍:
1. 榫头和卯榫的尺寸比例为8:1,即榫头的厚度为卯榫的八
分之一。
2. 榫头通常为凸形,而卯榫为凹形,以确保稳固的连接。
3. 榫头和卯榫的形状通常为矩形或梯形,能够提供更好的连接强度。
4. 在连接过程中,需要确保榫头和卯榫的表面光滑平整,以便实现紧密嵌合。
5. 在连接家具部件时,通常使用胶水和木钉或螺丝来加固榫卯连接,以增强其稳定性。
6. 使用八十一法构造的家具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榫卯构造方法在使用时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进行处理,以确保连接的稳固性和精确度。
这种古老的木工技术在现代家具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能够增加家具的美观性,更能够提升家具的实用性和耐久性。
中华榫卯八十一法摘要:一、中华榫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1.榫卯的起源2.榫卯的结构与分类3.榫卯的特点与优势二、八十一法的概念与内容1.八十一法的来源2.八十一法的基本原理3.八十一法在榫卯技艺中的应用三、八十一法在中华榫卯制作中的具体体现1.八十一法在各种榫卯结构中的应用2.八十一法对榫卯制作工艺的提升3.八十一法在榫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四、八十一法在现代建筑和家具制作中的应用与传承1.现代建筑和家具对榫卯技艺的需求2.八十一法在现代榫卯制作中的传承与发展3.八十一法对我国传统工艺的现代意义正文:中华榫卯,这一古老的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榫卯,源于木工技艺,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木构件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其结构巧妙,分类繁多,特点鲜明。
在中华榫卯的发展历程中,八十一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十一法,作为榫卯技艺的重要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匠人们的实践经验。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榫卯制作方法,包含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如“大小头”、“阴阳榫”等。
这些原理不仅使榫卯的结构更加牢固,而且使榫卯作品更加美观。
在中华榫卯制作中,八十一法的应用体现在各种榫卯结构上。
例如,在传统的古建筑中,八十一法可以使建筑物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在家具制作中,八十一法可以使家具更加结实耐用。
此外,八十一法还对榫卯制作工艺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我国传统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现代建筑和家具制作中,八十一法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具和建筑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八十一法正是提升榫卯品质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将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我国的榫卯技艺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中华榫卯八十一法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实用价值的榫卯技艺。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的八十一法是指将家具的各个部件通过榫卯相互连接的构造方法。
榫卯是一种传统木工工艺,使用木材制作出相互咬合的榫头和卯榫,可以使家具更加牢固和稳定。
八十一法是指在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中使用的八十一种基本连接方法。
每种连接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连接方法:
1. 直接榫卯:将榫头和卯榫直接相互咬合连接,适用于连接横梁和纵梁等直线构造。
2. 箱盖榫卯:将榫头和卯榫连接在一个空间内,形成箱盖结构,适用于制作盒子和抽屉等部件。
3. 橫榫連接:在横梁上制作榫头,纵梁上制作相应的凹槽来接受榫头,可以使家具更加牢固和稳定。
4. 防脱榫卯:在榫头上制作出一个小凸出,卯榫上对应凹槽,可以防止榫头脱落。
这些八十一法的使用需要木工师傅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连接的牢固和稳定。
古典家具榫卯构造的八十一法不仅可以提高家具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为家具增添一份古朴和精细的美感。
中华榫卯八十一法摘要:一、中华榫卯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榫卯的起源和发展2.榫卯在中华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3.榫卯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二、榫卯的结构与分类1.榫卯的结构特点2.榫卯的分类及应用3.榫卯的榫头和卯眼的制作工艺三、榫卯的八十一法1.八十一法的由来2.八十一法的内容与结构3.八十一法在榫卯制作中的应用四、榫卯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1.现代建筑中榫卯技艺的应用2.榫卯技艺的创新与改良3.榫卯技艺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中华榫卯,这一古老的建筑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技艺,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华榫卯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榫卯的结构与分类、榫卯的八十一法以及榫卯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华榫卯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榫卯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榫卯结构具有稳固、耐震、美观等特点,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榫卯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榫卯的结构与分类榫卯结构是一种木质构件的连接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榫头和卯眼的相互嵌合来实现连接。
榫卯的分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榫头形状分、按卯眼形状分等。
榫卯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的梁、柱、枋、檩、椽等构件的连接。
三、榫卯的八十一法榫卯的八十一法是民间对榫卯技艺的一种总结,包括各种榫卯的尺寸、形状、用途等。
这八十一法凝聚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是榫卯技艺的精髓所在。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榫卯法进行制作。
四、榫卯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尽管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日新月异,但榫卯技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在现代建筑中,榫卯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在木结构建筑、家具制作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同时,榫卯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中华榫卯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中华榫卯八十一法
摘要:
1.中华榫卯概述
2.榫卯的结构和种类
3.榫卯的制作工艺
4.榫卯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5.榫卯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正文:
【中华榫卯概述】
中华榫卯,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主要应用于木结构建筑。
它是一种通过榫头和卯口相结合,使构件牢固连接的方法。
榫卯结构具有稳定性强、牢固度高、拆卸方便等特点,是古代我国建筑技艺的瑰宝。
【榫卯的结构和种类】
榫卯结构主要由榫头和卯口两部分组成。
榫头是构件的凸出部分,卯口是构件的凹进部分,两者相互嵌入,形成稳定的连接。
榫卯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燕尾榫、穿带榫、抱肩榫等,共八十一法。
【榫卯的制作工艺】
榫卯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首先要选择质地坚硬、纹理顺直的木材。
然后通过锯、刨、凿等手法,将木材加工成榫头和卯口。
最后,将榫头和卯口组装在一起,通过锤击、调整,使两者紧密结合。
【榫卯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榫卯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应用广泛,如宫殿、庙宇、民居等。
它不仅可以使建筑结构稳定,还具有美观的效果。
同时,榫卯结构拆卸方便,便于维修和搬迁。
因此,古代建筑中榫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榫卯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榫卯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所取代。
然而,榫卯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如今,一些古建筑修复、仿古建筑以及家具制作等领域,仍然在使用榫卯结构。
面临失传的中国古代木工33种榫卯结构工艺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中国古代,榫卯结构即用在建筑领域也用在家具领域。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的木匠从来不用钉子,全靠这些榫卯去连接,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榫卯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扇形插肩榫5、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6、传统粽角榫7、双榫粽角榫8、带板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挂肩四面平榫11、圆柱丁字结合榫12、圆方结合裹腿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抄手榫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20、三根直材交叉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22、插肩榫变形23、平板明榫角结合24、柜子底枨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26、厚板闷榫角结合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29、直材交叉结合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32、走马销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榫卯连接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神奇的榫卯连接技术呀!你说这榫卯连接技术,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就像咱中国人的性格一样,坚韧又内敛。
它不用一钉一铆,却能把物件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多厉害呀!你想想看,那些古建筑历经风雨,几百年都稳稳当当的,这榫卯技术功不可没呢!这榫卯啊,就好比是一对默契十足的老搭档。
凸的榫头和凹的卯眼,它们相互拥抱,紧密贴合,共同撑起了一个稳固的结构。
这不就跟咱生活中的好朋友一样嘛,相互扶持,相互成就。
咱平时常见的榫卯种类那可不少。
有什么燕尾榫,那形状就像燕子的尾巴,漂亮又实用。
还有粽角榫,看着就觉得精巧得很。
这些榫卯结构,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用处。
你说要是没有这榫卯技术,那得多无趣呀!咱家里的那些桌椅板凳、门窗橱柜,可就少了那份韵味咯。
榫卯连接的物件,那给人的感觉就是踏实、可靠。
不像那些用钉子钉起来的,总觉得不那么稳当。
你再看看那些古代的宫殿、庙宇,那宏伟的气势,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榫卯技术给撑起来的呀!要是没有榫卯,它们能那么坚固地屹立在那儿吗?那肯定不行呀!而且这榫卯技术,还特别环保呢!没有那些金属连接件,全靠木材自身的结构来连接,多自然呀!这多符合咱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呀。
咱自己在家要是想试试这榫卯技术,也不是不行。
不过可得有点耐心和细心哦,别毛毛躁躁的,不然可弄不好。
就像咱过日子一样,得用心经营,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反正我觉得吧,这榫卯连接技术就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咱可得好好珍惜它,把它传承下去呀!让后人也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榫卯连接技术,就是牛!就是棒!谁能不喜欢呢!。
榫卯工艺的技巧榫卯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木工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前。
榫卯工艺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制作的核心技术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传承。
榫卯工艺在传统建筑、家具制作、船舶制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独特的连接方式和精湛的技艺为古代木工作坊增添了无限魅力。
榫卯工艺主要通过将不同的木材加工成榫头、榫眼等形状,然后通过精确的连接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坚固耐用的结构。
在榫卯工艺中,榫头通常是突出的,榫眼则是凹陷的。
通过将榫头和榫眼精确地组合在一起,木工可以实现木材之间的牢固连接,使得结构更加稳固,同时还能够增加木制构件的美观度。
榫卯工艺在实际操作中有着严格的要求,所需的技巧和经验也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木工师傅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木材,然后进行木材的切割和加工,保证榫头、榫眼等零部件的精准度和光滑度。
接下来,木工师傅还需精确测量和标记木材,以确保榫卯的精准连接。
在进行连接时,木工需要灵活运用斧头、刨子和其他木工工具,采用准确的力度和角度来进行榫卯的精密加工,确保榫卯的精度和质量达到要求。
除了精湛的手工技艺外,木工师傅还需要对木材的性能和结构有深入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木材和榫卯形式,以确保榫卯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榫卯结构,木工师傅还需灵活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计算,确保榫卯结构能够承受外部力量的作用,达到安全可靠的效果。
榫卯工艺在传统木工制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提高木制构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可以增加木制构件的美观度和工艺价值。
同时,榫卯工艺也为木工师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对榫卯工艺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木工师傅们不断创新,推动着榫卯工艺的发展,使得它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保持着其长久以来的生命力。
在现代社会,榫卯工艺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机械化的加工方法,但传统的手工榫卯工艺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手工榫卯工艺,木工师傅们能够将经验和智慧融入其中,创造出更加具有灵魂和品质的木制构件。
超详细图解20种常用榫卯结构,看完就能制作榫卯上次小编整理了古代的榫卯的种类文章,有人找小编问有没有关于榫卯的结构的文章,能让大家更加详细的了解,今天就来了!古人传下来的榫卯技艺,今天小编整理出今天来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
中国工匠从基本的榫卯结构中天才地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
随着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深入研究,新的榫卯结构仍不断地被发现中,而且往往是复原工作中的木工赞叹不已。
粽角榫--俗称三碰肩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说明:1、常用于柜、桌等无缩腰结构的家具,是面板与腿连接的常用榫;2、要注意留'抬肩'。
半榫人字肩单面留夹皮注:外面人字肩,夹皮;里面直肩。
说明:1、由于半榫强度不如透榫,留夹皮可以不损失榫卯深度,增大胶粘面积;2、使榫孔料少受损伤,最大限度增加外皮强度;3、常用于腿枨连接,有透榫、半榫之分。
半榫人字肩单面留卯舌注:外面人字肩,里面直肩。
说明:1、常用于腿枨连接;2、榫孔外皮剔除人字肩时,里面要留有'舌头',以增加腿外皮的强度。
完全剔除易使腿部强度受损;(关注定制家网,每天免费学定制)3、刹肩时不能再尖角外留有锯痕(俗称耗子尾巴)。
大割肩榫说明:1、此榫常用于面板攒边结构;2、常为透榫,如在表面雕花,则使用半榫,但半榫要尽量深些,且采用双榫或抄手榫以增加结构强度;(关注定制家网,每天免费学定制)3、面边超宽的大画案类家具,榫根处留减榫,以防止面边卷翘,加强榫的牢固程度;4、透榫宽度不宜过大,应比面边宽度尺寸1/2少2-5mm。
夹头榫说明:1、此结构常用于案形结构牙板与腿的连接,牙板与牙头攒成一体,里面开有凹槽,装配时牙板沿腿子中间凹槽自上而下推入;2、用于圆腿桌案时,牙板中心线与腿子中心线重叠。
挂钩楔钉榫注:底面被楔向上挤。
说明:1、此榫常用于霸王枨与桌腿连接,以增强桌腿稳定性及牢固程度;2、霸王枨与桌腿形成45°角,一端有挂钩榫,插入榫孔后向上推,用下面的楔钉将榫推向上部,形成挂钩;另一端则与面带底面用销钉连接。
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古建精髓,惊艳世界2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蕴含了我国多地地方戏曲的精华,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中体现。
而在家具制造领域,同样有与其媲美的木匠艺术,那就就是——榫卯工艺。
(斗拱,榫卯工艺的颠峰之作)榫卯(sǔn mǎo),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也有人说榫卯工艺就是我国传统家具工艺的灵魂。
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
以下一组动态图片,带您领略惊艳千年的中国木匠艺术之美。
楔钉榫挖烟袋锅榫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扇形插肩榫传统粽角榫双榫粽角榫带板粽角榫高束腰抱肩榫挂肩四面平榫圆柱丁字结合榫圆方结合裹腿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圆香几攒边打槽攒边打槽装板一腿三牙方桌结构抄手榫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三根直材交叉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插肩榫变形平板明榫角结合柜子底枨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厚板闷榫角结合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直材交叉结合弧形直材十字交叉弧形面直材角结合走马销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还记得设计癖之前发过名为《没用一根钉子,只用榫卯,36张动图瞧老伯如何做出迷您天坛?》的文章不?53 岁的王振华没用一根钉子就设计出一款81 倍微缩版的天坛祈年殿,她利用的就就是中国传统的纯手工榫卯工艺。
不记得了?没关系4 张动图简单帮您回忆一下。
提到榫卯工艺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它就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她机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就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做榫,凹进部分叫做卯,这种连接方式不需要任何钉子。
其实在公元7 世纪的日本,也有一种与我国榫卯工艺有着异曲同工的工艺,它被称为日本细木工工艺。
日本细木工工艺涉及到复杂、互锁的木制卯接,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会使用到任何的钉子、螺钉或就是其她粘合剂就可以连接两个构件。
中华榫卯八十一法
【最新版】
目录
1.榫卯结构的概念与历史
2.榫卯结构的重要性
3.榫卯结构的分类与制作工艺
4.八十一法的含义与应用
5.结论:榫卯结构在中华建筑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一、榫卯结构的概念与历史
榫卯结构,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独特连接方式,以其稳定性和牢固度而著称。
榫卯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 7000 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榫卯结构被广泛应用。
二、榫卯结构的重要性
榫卯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而且对于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作用。
榫卯结构不需要使用一颗钉子,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木构件连接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三、榫卯结构的分类与制作工艺
榫卯结构根据其构件的形状和连接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槽口榫、燕尾榫、穿带榫等。
每种榫卯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需要工匠们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尺寸进行制作。
四、八十一法的含义与应用
“八十一法”是指榫卯结构的八十一种制作方法,它详细记录了各种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和应用方法。
这八十一种方法不仅涵盖了榫卯结构的各种类型,而且还详细描述了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五、结论:榫卯结构在中华建筑文化中的地位
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其稳定性和牢固度,保证了建筑的持久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