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稻作农业史
- 格式:docx
- 大小:37.90 KB
- 文档页数:4
解析广西传统工具——禾剪许边疆;孙林【摘要】In Guangxi, Rice shears are traditional tools for harvest grain-heads.The initial prototype is neolithic clam knife, later evolved into artiifcial tools. Generaly,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Rice shears, the rope type rice shears and grip type rice shears. These two kinds of rice shears structure are diferent, but both the same function, relfect the wisdom of the laboring peopl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orm, function, material process, using method and history of this kind of tool from the angle of design.%在广西,禾剪是收割谷穗的传统工具.其最初的原型是新石器时代的蚌刀,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人造工具.概括地看,禾剪形制有两大类,即套绳式禾剪和握杆式禾剪.这两类禾剪结构虽迥异,但功能一致,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对这类工具的形态、功能、材料工艺、使用方式及历史沿革做了具体解读.【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禾剪、套绳式禾剪、握杆式禾剪、形制;【作者】许边疆;孙林【作者单位】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禾剪是一种收割稻谷的传统工具。
8月25日出版 2019年第4期 梁庭望 布洛陀神话后来只得通过砍竹再生、剁龟复活等多次卜卦得到神示,才勉强成亲。
结果生下一块磨刀石一样的肉团,剁碎化而为人。
这说明血缘家族公社时期的兄妹婚已经走到尽头。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下文简称麽经)里谴责了“家公与儿媳妇同睡”“小姑生野种”的行为,经诗中唱道:“天下不成样,天与地交合。
青蛙与癞蛤蟆交配,家公与儿媳同睡。
大伯与弟媳同床,天地压成一块石。
”[2]19“家有十样坏,家有百样妖。
家出现怪异,小姑生野种。
”[2]79这表示原始群时期和血缘家族公社时期的两性关系遭到谴责,走到尽头,被排除了,这为一夫一妻制扫出了道路。
二、原始稻作农耕壮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民族之一,原始稻作农耕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布洛陀经诗从侧面作了生动的反映。
神话学家普遍认为,创世史诗其实是原始农业的回声。
布洛陀经诗反映的正是如此。
布洛陀率领众人开天辟地,经诗唱道:“传告下方两三村,传告上方两三寨。
十人十条绳,百人百条链,千人千个网。
破石为两半,劈石为两块。
”[2]21一块往上升成天空,一块往下降成大地。
从中可以隐约感受到壮族地区的喀斯特地形,到处可见扁平的石块,要开辟天地就得搬开石块。
天地造成了,但是“下方地无水,下方地无泉”,野生稻如何移栽?于是“雷在天造水,造雨落阵阵。
下方出图额(蛟龙),造山谷溪水。
造码头河沟,九头龙造泉。
造弯曲河流,造水滩深潭 [2]30。
”水是水稻的命脉,所以得先造水。
“造水就成水,下面才得吃,上面才得睡。
做水车水坝,才开垦田地。
才做塘养鱼,才种田吃米。
才做酒喝酒,才开田耕地。
猪来耕水田,狗来吃米饭。
天下才成样,造四季种田。
造立春立夏,造立秋立冬。
造富贵欢愉,造出水长流。
” [2]32但耕种水稻并不那么容易,旱灾来了。
“媳妇舂米碰着天,公公劈柴碰着云。
公公突然叫喊,婆婆突然呼叫。
云逃去宽处,云升上高处。
三年连连旱,四年日炎炎。
石崖蜂做窝,河滩蜂做巢。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
“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
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
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
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
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
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
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
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
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
《⼴西壮侗苗瑶四⼤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西、云南、⼴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西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
壮族⼈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丰富的⽔利资源种植⽔稻,妇⼥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们所称道。
饮⾷:壮族喜爱猎⾷烹调野味、昆⾍,对三七的⾷疗颇有研究,利⽤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
主要特⾊菜有:辣⾎旺、⽕把⾁、壮家烧鸭、脆熘蜂⼉、五⾹⾖⾍、油炸沙⾍、⼦姜野兔⾁、⽩炒三七花⽥鸡等。
⾃家还酿制⽶酒、红薯酒和⽊薯酒。
有的在⽶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化艺术:壮族以唱⼭歌闻名,其讲究押韵、富有感染⼒。
壮族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每年定期举⾏的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期间还举⾏男⼥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糯⽶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丰登。
⼴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
铸造和使⽤铜⿎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
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艺品。
节庆:壮族的传统节⽇主要有“陇端”(壮语,赶⽥坝之意),相传这个节⽇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到娅拜遇难之⽇,壮族⼈民就杀⽜宰猪去祭奠她。
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久之,便形成了⼀个节⽇——娅拜节。
壮族的其他节⽇与汉族相同。
禁忌:壮族⼈忌讳农历正⽉初⼀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忌⾷⽜⾁和狗⾁;登上壮族⼈家的⽵楼,⼀般都要脱鞋,忌讳戴着⽃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进⼊⾃⼰家中,⽕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参加,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枝条或插⼀把⼑,以⽰禁忌。
壮族是稻作民族,⼗分爱护青蛙,有些地⽅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
宗教信仰: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的宗教,其先民由⾃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
壮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户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和祖先神位,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6No.4 2000年11月(Natural Science Edition) Nov.2000文章编号:1007-0311(2000)04-0275-04从语言看壮侗语族民族对中国农业的贡献韦树关(广西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摘 要:壮侗语族语言发展演变的脉络显示,壮侗语族民族是最早种植水稻、人工培植热带果树、食用野生植物及人工驯养动物的民族之一,为中国的农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关键词:壮侗语族民族;农业;贡献中图分类号:H2:S 文献标识码:A 壮侗语族民族包括壮傣语支的壮、布依、傣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族,黎语支的黎族(越南的岱、侬、泰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龙族,缅甸的掸族也属这个语族的壮傣语支民族).他们是古越人的后裔,世代生息繁衍于岭南地区.他们对岭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语言发展的脉络,结合史料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阐述壮侗语族民族在农作物、热带果树的人工培植、野生植物的食用及动物的人工驯养方面作出的贡献.1 水稻的种植根据遗传学的理论,人工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只有野生稻分布的地区,才有培育栽培稻的可能.不少学者认为,稻作农业起源于华南,特别是西江流域的两广地区.理由主要是;(1)分布于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是多年生野生稻,是公认的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在中国分布的海拔高度是30~600m,东起台湾的桃园(东经120°15′),西至云南的景洪(东经100°47′),南起海南崖县的羊栏(北纬18°15′),北达江西的东乡(北纬28°14′).在这一范围内才是稻作栽培的可能源地.(2)这一范围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石斧、石锛、蚌刀、石磨盘、石杵等农业工具,说明这一范围内的人们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利用谷类作物.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区域,正是今壮侗语族民族先民——越人分布的区域.从语言上看,“水稻”一词壮侗语族语言除黎语外是同源的:壮语hau4 (北壮)或khau3(南壮)、布依语 au4ka:7、傣语xau3,侗语!u4,仫佬语hu3,水语au4、毛南语∀u4ja5,其古音形式为*khau.不仅“水稻”一词壮侗语族语言同源(黎语除外),与“水稻”密切相关的“水田”一词壮侗语显然也是同源的:壮语na2、布依语na2、傣语na2、侗语ja5、仫佬语 a5、水语 a5、毛南语ja5、黎语ta2,说明壮侗语族民族在分化之前曾有过共同的稻作文化.汉语称水稻为“稻”、“稻谷”、“禾”、“谷”、“谷子”等,其中“禾”是南方汉语方言常见的称谓.如广州话w#2、南宁平话hu2、梅县话vo2、南昌话uo4、长沙话o2,与壮侗语族语言的*khau有明显的语音对应关系.从汉语方言“禾”与壮侗语“水稻”一词的声母对应来看,其发展的过程应为:275收稿日期:2000-02-22.作者简介:韦树关(1965-),男(壮族),广西河池市人,广西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院副教授. ∀(毛南)*kh h(北壮,平话)→x(傣)→ (布依)→v(梅县)→w(广州)→ (南昌,长沙)→kh(南壮)(侗,水) 壮侗语族民族分布的地区具备人工培植水稻的自然条件,而从语言方面考察,壮侗语族民族在分化之前就曾有过共同的稻作文化,“水稻”一词语音演化的轨迹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汉语“禾”(水稻)一词是从壮侗语族语言借入的,反之,则无法解释其语音演变的过程.说明壮侗语族民族先民早于汉族掌握了人工培植水稻的技术.换言之,在我国,壮侗语族民族先民最早人工种植了水稻.2 热带果树的人工培植及野生植物的食用荔枝、龙眼 荔枝是一种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花绿白色,果实球形或卵形,外皮有瘤状突起,熟时紫红色,果肉白色,多汁,味甜.龙眼也是一种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黄白色,圆锥花序,果实球形,外皮黄褐色,果肉白色,味甜.荔枝和龙眼均为我国南方的佳果.东汉杨采《异物志》记载当时岭南主要栽培的果树中就有荔枝和龙眼.东汉时岭南地区汉族人口还为数不多,“荔枝”、“龙眼”不应是汉族人首先人工培植的.“荔枝”、“龙眼”用汉语是解释不通的.“荔”的本义是一种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荔,草也,似蒲而小根,可作刷.”若把“荔枝”与“荔”这种草联系起来,实在是不伦不类;“龙眼”的形状也并不像“龙的眼睛”.“荔枝”、“龙眼”当是民族语借词,它的直接来源是壮语.壮语称荔枝为ma:k7∃ai1或l%k8∃ai1,称龙眼为ma:k7&a:n4或l%k8&a:n4.“荔枝”是壮语l%k8∃ai1的音译,“龙眼”是壮语的l%k8&a:n4音译.“荔”、“龙”是壮语l%k8的不同译法.汉语的“荔枝”、“龙眼”是从壮语中音译过去的,是壮族先民首先人工培植了这两种果树.橄榄 一种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长椭圆形,两端稍尖,绿色,可以吃,也可入药.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橄榄树,身耸,枝皆高数丈.其子深秋时方熟,味虽苦涩,咀之芬馥,胜含鸡骨香.吴时岁贡,以赐近侍.”可见我国南方早有橄榄的种植.从语言上看,最早种植橄榄的应是壮族先民.“橄榄”壮语称ma:k7kja:m3(ma:k7是“果子”的意思).汉语的“橄榄”与壮语ma:k7kja:m3的第二个音节相对应.从音节结构看,“橄榄”是个连绵词(古音为*kamlam),双音节,而壮语kja:m3是单音节.如果说是壮语借汉语,则壮语应用双音节来对译,用单音节去对译双音节的连绵词,音理上说不过去.如果说是汉语借壮语,音理上倒是不难解释:汉语在吸收外来语词时,遇到自己没有的音素,常用一个音节去对译.如mark(德国货币单位)是一个音节,由于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以k收尾的音节,翻译时为了适应汉语的音节结构,将单音节的mar k译成了双音节“马克”(ma3kh 4),用kh 4来对译音素k.但汉语将kja:m3译作“橄榄”,用“橄”(kam)对译k 说得过去,关键是“榄”(la:m)字的l音素从何而来?这要从壮语kj声母的来源说起.壮语kj声母源于古壮语*kl声母,试比较壮语标准音与武鸣壮语(后者保留了较古的语音成分):中间/kja:&1/kla:&1、斗笠/kjap7/klap7、芭蕉/kjoi3/kloi3、远/ kjai1/klai1.这样,壮侗语kja:m3与“橄榄”的语音对应关系就很清楚了:壮侗语kja:m3的古代语音形式为*kla:m3,汉语在翻译时,由于汉语没有复辅音kl,于是用ka:m来对译壮侗语的k,*kla:m3就译成了“橄榄”(*kamlam).所以说橄榄是壮族先民首先种植,然后传到汉族地区的.五敛子 又称“杨桃”.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五敛子,大如木瓜,黄色,皮肉脆软,味极酸.上有五棱,如刻出,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以蜜饯之,甘酢而美.”这里已经把五敛子的得名说得很清楚了:因为这种果子上有五棱,而南方人把棱叫做敛,所以这种果子叫做五敛子.“五”、“子”是汉语显而易见,关键“敛”字的语源.只要弄清上引文字中“南人”指的是哪个民族,“敛”的语源也就清楚了.笔者认为“南人”当指壮族先民.“敛”字古音为*liam,至今壮语仍将棱角称为lim5,语音形式和词义都与“敛”(棱角)对应得上.“五敛子”中的“敛”是个壮语词无疑.说明壮族先民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种植五敛子了.果 又作“芒果”.常绿乔木,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质厚,花黄色,果实略呈肾脏形,熟时黄色,核大,果肉黄色,有热带果王之称.清代以前的汉语史籍中,极少有有关果的记载.清代以后,记载日渐增多.如《浔州府志》(1896年)记载:“芒果,当春而花,易实而少熟,故入市甚稀.”浔州府的府治在今广西桂平市,清代时仍是壮族聚居之地.“果”壮语称ma: k7mu:&3,国外岱侬语(越南)称ma:k7mu:&3,泰国语称ma: k7mu:&3,说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民族在分化之前就已经种植了果.汉语的“果”或“芒果”是个半音译半意译词,译自壮傣语支的ma:k7mu:&3,“”或“芒”是mu:&3的音译,“果”是ma:k7(果子)的意译.柚子 常绿乔木,叶子大而阔,卵形,花白色,很香,果实大,冬季成熟,球形或扁圆形,果皮淡黄,果肉白色或粉红色,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柚,南州名臭柚,人亦食之,皮厚,攘极小.”说明岭南地区在宋代已出现栽培柚.“柚子”在南方的汉语方言中,一些地方叫法比较特别,如广州话称lok7j e u6(碌柚),南宁平话称p!k8tsi3(囗子),福州话称phau1(○),浙江金华话称pho6(朴).其中的lok7、p!k8、phau1、pho6,究其语源当借自壮语或毛南语.“柚子”壮语称为l%k8puk8(ma:k7puk8),毛南语称为la:k8po k8.广州话的lo k7是壮语l%k8(子)或毛南语la:k8(子)的音译;南宁平话的p!27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11月 第6卷k8是壮语puk8或毛南语pok8的音译;福州话的phau1、浙江金华话的pho6也是壮语puk8或毛南语pok8的音译,由于壮语puk8、毛南语pok8属双数调,古声母应为浊音,福州话、金华话借入该词之后,声母浊音清化变为送气音.因此,“柚子”当是壮族或毛南族先民首先人工种植的.桃金娘 桃金娘科野生果木.常绿小灌木,春季开花,秋初果熟.浆果,卵形,多籽,味甜.可生吃或制果汁、酿酒.两广红壤类低山丘陵多有分布.汉语广州话称nim1ts e i3(仔)或k#&1nim1(冈),南宁平话称nem1ku3(稔果),柳州话称ni n1ko3(稔果).其中的nim1、nem1、ni n1均源于壮语的nim1.壮语称桃金娘为ma:k7nim1或l%k8nim1,广州话的nim1、南宁平话的nem1、柳州话的ni n1都是壮语nim1的音译.桃金娘虽不是人工培植的果树,但壮族先民在其生产活动中认识到了它的食用价值,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荸荠 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栽在水田里,地下茎扁圆形,皮赤褐色或黑褐色,肉白色,可以吃,又可以制淀粉.我国南方广泛种植.荸荠还有地梨、地栗或马蹄(子)、马荠(子)等名称,我国南方汉语方言多称马蹄(子)、马荠(子),如广州话ma4th e i2(马蹄)、南宁平话ma4t!i2(马蹄)、海口话v 3d#i2tsi3 (马蹄子)、梅县话ma1tshi2(马荠)、于都话m a1t∃hi2・t s∋(马荠子),另外厦门话的be3tsi2(尾荠)应当也是“马荠”,因其他地方的m声母在厦门话中读b.荸荠的形状与马的蹄子并无相似之处,何以将荸荠称为马蹄?称为马荠(子),汉语的意思也不好解释.我们注意到,不论是马蹄(子)还是马荠(子),都有一个“马”字.用“马”称呼一种植物的果实,在汉语里不常见,但在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却是普遍的.对植物的果实壮傣语支语言常在其名称前冠以ma:k7或m a:k9(果子)(壮语、布依语还有冠以l%k8“子”的),例如“葡萄”、“桃子”壮语分别称ma:k7it7、ma:k7ta:u2,傣语分别称ma:k9it7、ma:k9x#&5.南方汉语方言马蹄(子)、马荠(子)中的“马”用汉语是解释不通的,用壮傣语解释倒是顺理成章:它是壮傣语ma:k7或ma:k9(果子)的音译.荸荠壮语称l%k8∃it8或ma:k7∃it8,壮语方言中常有把∃读作ts的,平乐壮语就把l%k8∃it8读成了l%k8tsit8,马蹄或马荠就是壮语m a:k7tsit8的音译,只是音译时第一个音节的-k韵尾、第二个音节的-t韵尾丢失了.“蹄”、“荠”实际上是壮语tsit8的不同译法.“马蹄子”、“马荠子”是“马蹄”、“马荠”进入汉语之后汉化的结果(“子”是汉语常用的名词后缀).汉语“马蹄”、“马荠”是从壮语音译过去的,说明荸荠是壮族先民首先种植,然后才传入汉族地区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荸荠”这个词本身也是个借词,其来源为:pi2・t∃hi(普通话)< be3tsi2(厦门话)<ma:k7t sit8(壮语)(上面提到,其他地方的m 声母厦门话读b,所以在音译壮语的m声母时也读成了b).桄榔 热带常绿乔木,羽状复叶,肉穗花序,果实呈倒圆锥形,茎中的髓可以制淀粉.史籍中南方诸族以“桄榔面”为食品多有记载.吴沈莹《临海水土志》载:“桄榔木,皮中有如米粉,可作饼耳.”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载:“桄榔,皮中有屑如面,多者至数十斛,食之与常面无异.”唐刘恂《岭表录异》:“桄榔树,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究竟是哪个民族首先食用“桄榔面”的呢?应是壮族.“桄榔”汉语古音为*kua&la&,壮语称“桄榔”ko1t∃v a:&1(河池壮语.ko1为表示植物的前缀), *kua&la&是对壮语t∃v a:&1的音译.河池壮语的t∃的声母源于古壮语*kl声母,试比较河池壮语与武鸣壮语(后者保留了较古的语音形式):鼓/t∃o:&1/klo:&1、盐/t∃u1/klu1、秧苗/t∃a3/ kla3等.因此,t∃v a:&1的古音形式应为*klv a:&1.汉语用“桄榔”(*kua&la&)对译壮语的*klva:&1,其音译的原理与用“橄榄”(kamlam)对译klam3是一样的.从汉语“桄榔”的语源看,南方民族中,应是壮族先民最早将“桄榔面”纳入食品的范围.至今部分地区的壮族人在灾荒之年仍有以“桄榔面”充饥的.“桄榔面”食用价值的发现,扩大了人们食物的来源.姜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有辣味,是今天人们常用的调味品.“姜”汉语古音为*kio&,现代汉语读t∃ia&1.壮侗语族语言称hi&1(北壮,仫佬)、khi&1(南壮)、x i&1(傣)、∃i&1(侗)、si&1 (水,毛南)、kh%:&1(黎),壮侗语族语言中“姜”一词的古音为*khi&1,与汉语的*kio&(阴平)十分接近.但究竟是汉语借用壮侗语族语言还是壮侗语族语言借用汉语?从壮侗语族语言与汉语“姜”一词声母的对应来看,其演变的过程应是:*khk(古汉)→t∃(现汉)→kh(南壮、黎)h(北壮、仫佬)→x(傣)→s(水、毛南)→j(布依)可见,姜应该是壮侗语族民族先民首先培植,而后传到汉族地区的.3 动物的驯养鸡 家鸡起源于原鸡.经专家研究,认为中国本土有红色原鸡的存在.广西、云南发现有野生、半野生的“茶花鸡”,已被证明是红色原鸡,它是中国家鸡的祖先.1960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茶花两朵——家鸡的祖先》一文,文章指出红色原鸡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南部、海南岛、广东、云南等地,这些地方的红色原鸡,仍保持着野生的习性,是中国鸡的野生原种.岭南地区是原鸡产地,则生息繁衍于斯的古越人(壮侗语族民族先民)当是家鸡的最早驯养者.从语言上看,壮侗语族语言“鸡”一词显然是同源的:壮语、布依语、傣语称kai5,侗语称a:i5,水语称qa:i5,毛南语称ka:i5,仫佬语称ci1,黎语称khai1.其古音形式为*kai.这说明壮侗语族民族在分化之前就已经人工养殖家鸡了.汉语“鸡”是从壮侗语中借进的,其古音为*kie,与壮侗语的*kai十分接近.南方一些汉语方言仍保留了较古的读法:广州话kei1、南宁平话k!i1、海南话k#i1、梅县话ke1,普通话读t∃i1是后起的读法.从汉语“鸡”与壮侗语族语言的对应看,其声母的发展脉络是:*kkh(黎)→k(壮、布依、傣、毛南、广州、南宁、海南、梅县)q(水)→(侗)t∃(普通话)c(仫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方一些汉语方言中把未下蛋的母鸡称为鸡项(广州话k e i1h#&6)、项鸡(南宁平话ha:&6!i1)、鸡巷子2772000年第4期 ●韦树关/从语言看壮侗语族民族对中国农业的贡献 “地下考古,地上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可以窥见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本文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壮侗语族民族的农业史进行“考古”,揭开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些谜团.从语言角度进行文化“考古”,这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是大有可为的.[参 考 文 献][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3]傅荣寿,王中林,等.广西粮食生产史[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4]王治平.广西水果业[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5]农万菊,陈海云.广西畜牧史[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 黄世杰][责任校对 黄祖宾](下转第285页)278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11月 第6卷(1)在写文章之前,一定要列出提纲,这就是写文章的纲要和计划、目的和宗旨,在整个撰写中,都要围绕这个提纲进行.(2)写文章要注意层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事先安排好,要一环套一环,层层展开,最后得出结论,使得文章有条不紊.(3)写文章要有逻辑性,讲求推理.逻辑思维混乱,决成不了一篇好文章.(4)写文章要简明、省约,要惜墨如金.对写成的东西,要反复推敲、锤炼,使其成为精品.(5)写文章要注意前后呼应,使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段各句,都要成为全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纲举目张,如有可分割的部分,则就可抛弃.前后连贯不上的东西,就坚决抛弃.(6)写文章要讲求修辞,即讲语言美.行文用辞,语言要丰富.要避免同一辞汇频繁出现,要使文章讲起来顺口.我们现在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比以往要好多了,我们现今既成为一个科技史工作者,就应该树立有远大理想,要讲求奉献.要很好地利用现有条件,打好基础,多出科研成果.不要急功近利.目光要放远一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这批人中,多出几个杰出人才.[参 考 文 献][1]季子林.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365-371.[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东方出版社,1996.[3]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张忱石.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M].中华书局,1980.[5]叶绍钧.十三经常引[M].中华书局,1983.[6]严敦杰.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目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7]温少峰.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8]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9]马维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京:江西科技出版社,1988.[10]王进玉.漫步敦煌艺术科技画廊[M].北京:北京科普出版社,1989.[11]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 黄世杰][责任校对 曹满仙]Discussing the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CHEN Jiu-jin(Guangx i University f or N ationalities,N anning530006,China)Abstract:Choosing a subject and collecting docum ents and reperences are basic w ork in 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While mastering its basic points,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methods,using and analysing documents.This is crucial to w riting a good thesi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Key Words:History of Science;Methodolog y;Choosing subjects(上接第278页)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Minority Group ofZhuang-dong Language,Observed from Language PointWEI Shu-guan(College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Guangx i Univer sity f or Nationalities,N anning530006,China)Abstract:T he clue of the developmenx of zhuang-dong lang uage group show s minority group of zhuang -dong language is one of the groups w hich first planxed rice,axe wild plants and cultivated tropical fruits and animals.T hey m ade a g 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griculture of china.Key Words:M inority Group of Zhuang-dong Language;Ag riculture;Contribution285 2000年第4期 ●陈久金/谈谈科学史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2020年第6期·总第451期覃乃昌:壮学研究学科带头人文/达汉吉(苗族)覃乃昌同志1947年12月出生于广西宜州市,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9月进入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学习,1982年6月到自治区民委工作,1985年任自治区民委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调广西民族研究所任所长、《广西民族研究》主编,1997年晋升研究员职称。
在壮族经济史、壮族稻作农业史、壮族文化以及民族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为广西壮学研究学科带头人。
因科研成果显著,1998年被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从200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覃乃昌同志的一生,是为广西民族研究事业努力奋斗、鞠躬尽瘁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生,是勤奋工作、刻苦钻研的一生。
——引自广西民族研究中心《鞠躬尽瘁的壮学大家——覃乃昌先生生平业绩》覃乃昌(覃慧宁 供图) 一认识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覃乃昌,大概在1988年8月中旬。
那时,他在办公室协助梁彬副主任分管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法制等行政事务。
他打电话到广西民族研究所办公室,说是请我立即赶到委办公室,有要事相商。
当我赶到的时候,他正在接电话,他示意我先坐下来。
待接完电话,他急匆匆地走出去,约半个多小时才回来。
当他坐在我对面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其实还很年轻,圆圆的脸蛋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乌黑的头发里夹杂些许汗水,整洁的衣服隐隐飘出淡淡的肥皂味,爽朗的话语中带有特别的亲切感:“小贾,找你来,主要是落实梁副主任的指示精神。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他要求你立即赶回老家融水,就融水林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对策建议进行实地调研,并赶紧提交一篇调研报告。
”“覃副主任,我和谁一起去融水调研?”我心中无底。
“目前委里工作繁忙,无法派人和你下去调研,但我已通知融水县民委李主任,请他安排一位同志全程陪同你调研。
梁副主任对这次调研工作高度重视,要求你一定要深入林区实地考察,深入民族村寨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同时与县有关领导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稻文化:亚洲的记忆作者:玄松南字数:2829来源:森林与人类2010年4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水稻对亚洲人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普通得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以至于很少有人去留意它食用价值以外的东西,比如稻文化。
历经岁月冲刷,源于稻作的文化片段早已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只能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尚有留存。
而且,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稻文化的内容还显得有些原始。
但在今天世界大同、纷繁浮躁的文化背景下,崇尚自然、平和守旧的稻文化尤显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亚洲最具共性的原初文化单元,蕴藏着太多的历史文化记忆。
稻米是亚洲国家的主要粮食,水稻种植则是亚洲和非洲约1亿个家庭的主要生产活动和收入来源。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包括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以稻米为日常口粮,而全世界最贫穷的20多亿人口的日常食物供应依靠大米。
但是水稻对亚洲人来说,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亚洲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其实没有共同的宗教,没有共同的社会体制,没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没有共同的外表。
但是亚洲人共有稻作文化,水稻是维系亚洲人认同的纽带。
源于中国的亚洲作物根据现有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来判断,原始水稻农耕的发祥地应该在我国的江南、江淮或华南地区。
而且不一定是从一个点到面上的传播,也可能是多点起源。
原始水稻农耕的起源应该在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后的公元前1万年左右。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迹、浙江浦江县上山遗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迹、浙江余杭良渚遗迹等揭示着稻作农耕的不同发展阶段。
原始水稻农耕的发明者可能是古代百越族群的祖先或南蛮族群的祖先。
因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中与水稻相关的发现都集中在江南、江淮以及华南一带,而江南、江淮以及华南地区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群和南蛮各族群的主要生息地。
而且百越族群的后裔如侗族、壮族、水族、傣族以及南蛮族群的后裔苗族拥有发达的水稻生产技术、悠久的水稻生产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水稻祭祀文化。
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有28个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
这些遗产代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农业文化的认识,促进农业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了传统种植技艺、农业遗产建筑、农事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
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下:1.柳州云洞花山榴植株方法:柳州云洞花山榴植株方法是一种古老的种植技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方法著称。
这种种植方法将花山榴的果实种植在榉树干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后,形成了“云洞”花山榴,其外形犹如云雾缭绕,颇具观赏价值。
2.北京“三月三”民俗活动:北京的“三月三”民俗活动是一种古老的农事节庆活动,每年三月初三在北京各地举行。
活动中,人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龙舞、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展示传统技艺和文化。
3.兴化茭白产业系统:兴化茭白产业系统是江苏省兴化市的一种传统种植技艺,以其严格的种植管理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茭白是一种珍贵的蔬菜,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兴化乃至整个江苏省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4.山西晋城太子岩宫灯用地窍方法:山西晋城太子岩宫灯用地窍方法是一种古老的灯用地窍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名贵的材料而著称。
太子岩宫灯是一种传统的宫灯,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灯光效果,是山西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5.西藏昌都地区土灶技艺:西藏昌都地区土灶技艺是一种古老的制作技艺,以其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方法而著称。
土灶是西藏地区最为常见的烹饪工具,具有省时、省力、环保的特点,传统的土灶技艺在当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第二篇示例: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公布,共有56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田园风貌、传统农业生产技艺、农业文化遗址等各种类型的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土地和农业的热爱和保护。
壮族稻作农业史
一、壮族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广西是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中,稻作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稻作农业起源
稻作农业是指以水稻为主要种植品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
而壮族稻作农业则更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 稻作农业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逐渐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唐代时期,广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广西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之一。
二、壮族稻作农业技术与特点
1. 稻作栽培技术
(1)水田建设:壮族人利用山地水源,修建了大量的水田。
他们采用了“梯田”、“坎田”等方式,将山地分成一层层的平台,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梯田文化”。
(2)育秧:壮族人采用的育秧方法是“泥揉法”。
即将稻谷放入泥浆中,揉捏后再晒干。
这种方法可以使稻谷迅速发芽,并且可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3)灌溉:由于广西气候多雨,壮族人并不需要大量灌溉。
但是在旱季时,他们会利用山上的水源进行灌溉。
(4)收割:壮族人采取手工收割的方式,使用镰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收割。
2. 稻作农业特点
(1)多样性:壮族人种植的水稻品种非常多样化。
据统计,在广西境内就有近千个不同品种的水稻。
(2)生态友好:壮族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非常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
他们通常采用有机肥料和天然农药,并且在耕作过程中不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
(3)文化传承:壮族人将稻作农业视为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其传承下来。
在壮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水稻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和文化象征。
三、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稻是广西乃至中国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壮族人在进行水稻种植时还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茶叶、柑橘等,这些也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来源。
2. 文化影响
壮族人将水稻视为自己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会在一些重要节日和仪式上使用水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例如,在壮族人结婚时,新娘会向新郎家中带去一碗饭粒,寓意着“白头偕老”。
此外,在壮族人的传统节日中,如壮族三月三、壮族歌圩等,水稻也是非常重要的象征和元素。
四、壮族稻作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 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广西地区出现了一些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这对于壮族稻作农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因此,未来壮族人需要更好地管理水资源,采用更加节约和环保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 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壮族稻作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
未来,壮族人需要更加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壮族人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去。
例如,在育秧、灌溉、收割等方面可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改进。
总之,壮族稻作农业是中国南方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未来,壮族人需要更加注重环保、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