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篇
- 格式:doc
- 大小:17.96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结合《定风破》谈谈苏轼达观淡定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定风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当时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
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
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
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
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
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
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
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
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
“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当自己拥有淡定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不仅有着意志坚定的个性,
也将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灵之中。
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作品
和生活中,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热衷于他的抒情诗作,充满着乐观的精神,描绘的是
美好的家园,灿烂的春色,迷人的风景,优美的胜景,以及真诚的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
世界投射到诗中,从而不断给我们带来乐观的生活。
此外,苏轼还淡泊名利,乐天知命。
他未尝计较自己失去的职位,即使被贬,也不把
用心良苦的岁月变成愁怨。
相反,他没有把失去的职位当做一种损失来看待,而是积极寻
找他可以去做的事情。
乐观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投身书法的机会,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技
巧取得了几百年内没有失传的记录。
最后,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乐观的理念,强调一切攸关人生的问题应该遵循一种“顺其自然”的轨迹。
在《饮中八仙歌》中,他写道:“不忧春潮不可留,不慕富贵不足宁。
只求依稀有余暇,常访杯酒胜游山。
”他提倡大家做一个乐观的人,珍惜人生的缱绻,用心领悟宝贵的时光,感激自然的恩惠,将心灵的造诣进一步提升,这种态度或许能引导
世人走上乐观的人生之路。
总之,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世人中留下沉淀,对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也都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情怀可以激发世人奋发向上、重视友谊,从而给
予一股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的动力,使之能够走向成功和新的辉煌。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不同阶段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是有所变化的。
在黄州被贬期间,苏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角度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开始融摄三家,互补短长,从而超越了自身原有的思想境界,更客观、更全面地观照事物、理解人生。
他的这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
在出狱后,他被贬至黄州,刚至黄州之时被当地官员监视,那时的他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孤身一人与好友不再有往来。
然而,此时的他,内心却也有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在那里经过一番岁月的洗礼与打磨,他开始变得心静如水。
慢慢他适应了贬谪生活,躬耕于那样的日常活动中其精神得到了升华。
此时的他也放下了对名利的追逐,顺应命运的安排,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壮阔山水重塑自己的文化人格,从而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总的来说,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精神风貌。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文
苏轼,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人大师,才情横溢,诗词佳作赫赫有名。
不过,他人生经历坎坷多舛,屡遭贬谪,可就是这位被上天捉弄的文化巨擘,却展现出令人艳羡的乐观豁达人生态度。
苏轼从不把眼光只局限于自身的遭遇,而是常怀宏大的胸襟。
在黄州被贬的时候,他写下"黄州惆怅客,哪管他人瞧不起"的诗句,表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
即便遭受贬谪,他也不忘关注民间疾苦,为百姓发声。
比如他在惠州时就力主修复水利工程,使当地渐入佳境。
苏轼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融入到诗词之中。
他的词作《临江仙》写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种超脱生死的豪迈情怀,体现了他旷达的人生哲学。
再看他的名篇《水调歌头》,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无不流露出对人生的热爱与珍惜。
我们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活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环境如何,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面对。
就让我们像苏轼那样,怀揣宽广的胸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尽情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梦想吧!。
关于苏轼乐观豁达的作文关于苏轼乐观豁达的作文篇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初次读赏,便觉得格外感人,这是他梦见了早逝的亡妻而写下的。
十年忌辰,正是个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绪心怀的情绪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
原来那个曾写下“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的人也会有如此的柔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已经忘记是在哪儿看到这句诗,但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是啊,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的过客,所以人不应该为过往而伤怀,应豁达处世,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以无可奈何,在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的告诫自己,才不能被惆怅和寂寞所包围。
中秋之夜,原本是何等的美丽,可在这花好月圆之时,他却只能一人独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
看着凄美的明月,他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然连月亮都会有圆满缺憾,人的欢喜悲哀,自古皆然,亦不是如此。
最后他在忧伤中寄情于明月,倾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许清风拂过,美丽的月光与点点星光依旧,就这样在点缀着淡淡凄凉的环境中,全诗画上了句号。
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他用理想勾勒出一个豪迈的形象,他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流淌过。
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乐观依旧,即使经历的失败再多,他只是淡定从容地一笑置之。
他的短暂一生可谓是曲折多难,他本人却也未曾消极过。
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玷污不了他的白衣胜雪;即使官场再乌烟瘴气,也掩去不了他的光芒万丈;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他的情深似海。
“腹中有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愿我能像他一样在书海中遨游,忘记人间的喧嚣浮躁,红尘万丈。
关于苏轼乐观豁达的作文篇二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国学之一。
而在我眼中,苏轼的诗词是茫茫诗词海洋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篇1遥望北宋,道中遇雨,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谈笑自若。
诧异间,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
在我的眼中,苏轼是一名天资聪颖、豪放不羁的。
他二十一岁就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才正在风华正茂的年级,他的诗词也令欧阳修称赞不已。
之后他的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苏轼的文采飞扬是何等的妇孺皆知?当他初入仕途,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新奇?所以也免不了苏轼的心高气傲。
年轻有为的苏轼多次在朝廷主张变法,却和另一位文墨豪人——王安石的意见不统一,被先后贬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任职。
但在那个时候,苏轼却还能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诗句,他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学的会呢?有着济世之才的苏轼何曾甘愿只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呢?继而,他在一次喝醉酒后,苏轼挥毫渲泄,却被卷入了“乌台诗案”。
苏轼虽然死里逃生,却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黄州。
被贬黄州之后所写下的一首宋词,内有7个字显出无限悲凉。
且看: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一首赠人词。
徐君猷是当时的黄州知州,也是苏轼的诗词好友,在苏轼的很多诗词中都会有提到。
单就这首词来说,下片当中有7个字最为感伤,那就是“万事到头都是梦”。
这时的苏轼明白了,他毅然决然的抛开官场琐事,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
继而写下了《赤壁赋》等不朽的.诗词。
过后,朝廷召回苏轼,但是他按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决然辞官回乡。
苏轼这一生,在政治的道路上历经坎坷,而且在感情的道路上也充满崎岖,不尽人意。
他的妻子先后离他而去,只留下凄凉的月光和孤独的苏轼共同相伴。
我想苏轼这样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被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篇2亲爱的小朋友,你好呀!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大诗人苏轼吧。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内容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本文即从其旷达词来看其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豪放旷达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苏轼豁达情怀作文素材
哎,说起苏轼啊,真是个豁达的人。
他的诗词里,那山水可不
是随便画的,都是他心里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他说人生啊,就像
那飞鸿在雪地上踩一脚,转眼就没了痕迹,多真实啊!
就说他被贬到黄州那段日子吧,一般人早就愁死了,可他却能
从中找到乐趣。
那《赤壁赋》就是他那时候写的,他说自己就像那
蜉蝣一样,在天地间漂泊,跟沧海里的一粒米似的。
这种自我认知,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再说说他的友情吧,那真是让人羡慕。
他和朋友们的书信往来,写得那个真挚啊,看了都让人感动。
那种对朋友的珍视和深邃的思考,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苏轼这个人,真是个豁达洒脱的文人,
他的诗词和人生,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论苏轼的超越人生态度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巨擘,他的文学成就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让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不断升温。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超越人生的态度,有一种豁达、宽容、乐观的心态,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苏轼的超越人生态度。
首先,苏轼宽容豁达的态度。
他在面临挫折、困境和逆境时,总能以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面对。
在其代表作《赤壁赋》中,他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他早已超越生死的概念。
他认为生死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对于人而言,生死对于他的影响应该是相对平等的,苏轼用宽广、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说明他已经能够超越人生的本质限制,把握人生的真谛。
其次,苏轼展现了一颗乐观的心灵。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轻松、乐观的情感。
例如在《水调歌头》中,他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尽管在意境上切中了古人的哀怨,但是诗中的意境让人感到一种豁达、不畏将来的乐观情绪。
这种乐观的态势不是表面上的自得其乐和无视苦难,而是对于人生有足够的洞见,以及面对苦难和挫折的坚定决心。
最后,苏轼以自由飞扬的童心去超越人生的境界。
在苏轼的视野中,他认为“半部论语是我儿时的教本,十年读书不记字,读书也要领略孔子的真谛。
”他的心态像孩子一样开放、自由、纯真、接受新的事物,并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种自由、开放的态度,让他能够自由的挥洒他的才华,获得世人的认可和赞誉。
苏轼所展现出的宽容豁达、乐观进取的心态和追求自由和童真的精神,一直在启示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我们应该在人生的旅途中,像他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超越自我,追求真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轼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
苏轼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有《定风波·三月七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
其中,《定风波·三月七日》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了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不移、从容不迫的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些诗歌都展现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态度。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篇
苏轼被誉为文学界的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皆有不俗的成就,但他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个豁达的人,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平静、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他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凝聚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鼓励。
苏轼的豁达也源于他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估。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和缺陷,不以外在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他在《东坡快车》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广阔和深刻。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目标上。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追求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信念。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丈夫何为者?当以国士为谋,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高度认识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积极、乐观,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平
和的心态、正面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