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4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介绍
陶瓷制作是一门古老而又精湛的手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下面是一般的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1.筛选原料:首先要筛选出高质量的陶瓷原料,通常包括黏土、石英砂、石灰石等材料,并进行计量和混合。
2.土磨和粘土处理:陶瓷原料需要通过加水、搅拌、粉碎等工艺过程来变成混合均匀的泥状物质。
然后将陶泥进行细致的加工和处理,成为具有柔韧性的制陶泥。
3.制模:在制陶泥中加入成型剂,将其塑造成所需形状的陶器。
这个过程可以手工完成,也可以使用陶瓷机来完成。
4.修整和抛光:将成型好的陶器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泥土、毛刺、气泡等。
然后进行抛光处理,使表面更加细腻平滑。
5.风干:制作好的陶器需要进行风干,让其自然晾干,通常需要放置数天或更长时间。
6.烧制: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它可以让原本柔软的陶器变得坚硬耐用。
烧制时,需要将陶器放入窑中进行高温处理。
具体温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陶器种类而定。
7.釉面处理:除了基本的烧制,还需要对陶器进行釉面处理,以增加其美观程度、保护其表面质量,并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其耐久性。
8.色彩装饰:在陶器表面涂抹色彩和图案,以增强陶器的装饰效果。
以上是一般陶瓷制作的基本流程,不同的陶器种类和风格还可能有细微的差别。
通常,制作精美的陶器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加工和处理,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的创作和打磨。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适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德化白瓷是在泥土挖取出进行长时间堆积后再拿来使用的,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瓷土“变得更加纯化精炼”,而且德化白瓷与一般“先烧制好毛坯后再拿出来上釉不同,它是在土坯制作成形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如此的烧制工艺,显示出匠师们对所利用的材料的充分认知,对成品取向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样烧制出的白瓷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贴、透雕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
其中,堆贴分为堆花和贴花两个部分,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先是用毛笔蘸泥浆,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器坯外表面堆画成图案;贴花是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在修好的器物胎体上。
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制作陶瓷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工艺,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制作工艺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从原料的准备到成品的烧制,让读者对陶瓷制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原料的准备制作陶瓷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料。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混合,才能成为制作陶瓷的基础材料。
不同种类的陶瓷需要不同的原料比例和加工工艺,以确保最终的成品质量。
2. 成型一旦原料准备好,接下来就是成型的过程。
成型是将原料塑造成所需形状的过程,通常有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通常用于制作精细的陶瓷艺术品,而机械成型则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无论是哪种方式,成型过程都需要经过精细的设计和技术操作,以确保成品的质量和形状的准确度。
3. 干燥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原料中的水分,使制品变得坚硬和稳定。
通常会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方式。
自然干燥需要在通风干燥室或者户外进行,而人工干燥则需要利用干燥设备进行加速干燥。
干燥的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制品的大小来进行调整,以确保制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4. 装饰装饰是陶瓷制品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刻画、绘画、贴花等方式进行。
装饰不仅可以美化陶瓷制品,还可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不同的装饰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和工艺,通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操作才能完成。
5. 烧制烧制是制作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烧制的目的是将原料中的无机物质转化为玻璃状物质,使制品变得坚硬和耐用。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陶瓷制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制品的要求来进行精确控制。
烧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止制品变形、开裂和变色等问题的发生。
6. 包装最后,制作好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包装。
包装的目的是保护制品不受损坏,并便于运输和销售。
不同种类的陶瓷制品需要不同的包装方式,通常会使用泡沫箱、纸盒、木箱等材料进行包装。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适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德化白瓷是在泥土挖取出进行长时间堆积后再拿来使用的,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瓷土“变得更加纯化精炼",而且德化白瓷与一般“先烧制好毛坯后再拿出来上釉不同,它是在土坯制作成形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如此的烧制工艺,显示出匠师们对所利用的材料的充分认知,对成品取向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样烧制出的白瓷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贴、透雕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
其中,堆贴分为堆花和贴花两个部分,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先是用毛笔蘸泥浆,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器坯外表面堆画成图案;贴花是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在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
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原料:选取合适的陶瓷原料,如黏土、矿石等,进行筛选、洗涤和干燥等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水分。
2. 粉碎和混合:将干燥后的原料进行粉碎,使其达到一定的颗粒度要求。
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不同原料,以获得所需的陶瓷性能。
3. 磨细粉体:对混合后的原料进行湿法或干法磨细,以确保颗粒尺寸均匀和细致,提高陶瓷的致密度和质地。
4. 成型:将磨细的陶瓷粉体放入成型机或通过手工成型,如模压、挤压、注塑等,使其成为所需形状的陶瓷坯体。
5. 干燥:将成型后的陶瓷坯体进行适当的干燥处理,去除水分,使其达到适合烧结的干燥状态。
6. 烧结:将干燥后的陶瓷坯体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烧结,使陶瓷坯体中的颗粒发生结合和变化,形成致密的陶瓷材料。
7. 配料和装饰:烧结后的陶瓷制品可以进行配料和装饰,如上釉、彩绘等,以
增加陶瓷的颜色、纹理和表面光泽。
8. 检验和包装:对制成的陶瓷制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尺寸、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检测。
合格后,进行包装和标识,以便运输和销售。
以上是通常的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其中的具体步骤和工艺参数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陶瓷制品类型和要求而有所调整。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一件精美的的瓷器,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的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统计,必须经过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紧扣,方能大功告成。
除了探矿、采矿部分,单就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大体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备、制模、成型、干燥、施釉、装烧、装饰、包装。
一、坯料制备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
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1、可塑法成型是陶瓷生产常见的一种成型方法,常用于生产碗、盘、杯、碟等圆形、敞口的物件。
(1)选料:进厂矿料、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必须经过挑选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2)洗涤:水洗杂土。
(软质粘土除外)(3)粉碎:用水礁、机礁或破碎机、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
(软质粘土可免)(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减少斑点缺陷。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8)过筛: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9)除铁:用湿式磁选机除去铁杂质,这是坯料制备工艺中最重要的除铁环节,要反复多次。
(10)压滤:将除铁质后的泥浆分装入压滤袋中,用压榨机挤压出多余水分。
(11)真空练泥:经过压滤的所得的泥饼,组织是不均匀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气。
组织不均匀的泥饼如果直接用于生产,就会造成坯体在此干燥、烧成时的收缩不均匀而产生变形和裂纹,而过多的空气则是造成气泡、分层的直接原因。
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均匀,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机械强度。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原料准备、制胎成型、饰面修饰、烧制和包装等多个环节。
第一步是原料准备。
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石英、长石、石灰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进行筛分、洗涤、搅拌等处理,以达到制作陶瓷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二步是制胎成型。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经过处理的陶瓷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通过制胎机械或手工方式将原料制作成胚瓷或胚坯。
胚坯的形状可以根据制品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第三步是饰面修饰。
在制胎成型后,需要对胚坯进行饰面修饰,使其具有更好的外观和触感。
常见的饰面修饰技术包括釉料涂刷、彩绘、刻画、雕刻等。
这些工艺可以通过手工或者机器进行实施。
第四步是烧制。
饰面修饰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的目的是将胚坯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完全燃烧,同时将陶瓷中的结构及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使其具备更好的强度和耐用性。
烧制时需要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以确保陶瓷制品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最后一步是包装。
烧制完成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包装,以保护其表面不受损坏,并方便运输和销售。
常见的包装方式有泡沫箱、木箱、纸箱等。
在整个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中,每个环节的细节都非常重要。
原料的选择和处理会直接影响到陶瓷最终的质量和性能。
制胎成型过程需要控制好湿度和坯体的稳定性,以免出现开裂等问题。
饰面修饰需要考虑颜料和釉料的附着性和固化性,确保饰面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烧制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炉内温度和气氛,以避免烧成瓷体出现变形、开裂、瓷质不均等问题。
包装环节则需要保证包装材料的稳固性和抗震性,以避免陶瓷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损坏。
综上所述,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是一个繁复而又精细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精心操作和严格控制。
只有在每一个工艺环节都做好,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陶瓷制品。
陶瓷生产详细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它通过对陶土进行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步骤制作而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1. 选料。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陶土,而陶土的种类不同,制作的陶瓷也会有所差异。
在选料阶段,首先需要对陶土进行筛分,去除其中的杂质,然后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陶土配比。
2. 成型。
将经过筛分的陶土与水混合,形成泥浆状的陶泥。
然后将陶泥放入成型机中,经过压制或注塑成型,制成陶瓷制品的初型。
3. 干燥。
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一般来说,干燥分为自然风干和人工烘干两种方式。
自然风干需要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而人工烘干则需要将陶瓷制品放入烘干室中进行加热处理。
4. 装饰。
陶瓷制品在干燥后,可以进行装饰处理。
这包括上釉、彩绘等工艺步骤。
上釉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度和硬度,而彩绘则是为了赋予陶瓷制品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5. 烧制。
装饰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整个陶瓷生产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为复杂的一步。
烧制的温度、时间等参数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
一般来说,烧制分为初烧和再烧两个阶段,其中初烧是为了将陶瓷制品中的有机物质烧尽,而再烧则是为了使陶瓷制品达到所需的硬度和密度。
6. 检验。
烧制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质量检验。
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尺寸精度、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检测。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质量检验,陶瓷制品才能够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7. 包装。
通过质量检验合格的陶瓷制品将进行包装。
包装是为了保护陶瓷制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受损坏,一般采用纸箱、泡沫等材料进行包装。
8. 成品。
经过包装后的陶瓷制品就成为了最终的成品,可以进行销售和使用。
以上就是陶瓷生产的详细工艺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控制,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对陶瓷生产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陶瓷生产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美丽的装饰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陶瓷制作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下面将介绍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
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筛选和配比,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地和颜色符合要求。
在原料准备阶段,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配方,将各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成型。
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它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是指陶工将经过混合的陶泥放在转轮上,通过手工操作使其成型;而机械成型则是利用成型机器将陶泥压制成所需形状。
在成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规格进行精确的操作。
3. 干燥。
成型完成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通常采用自然风干或者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这个过程需要根据产品的大小和厚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以避免出现开裂或变形的情况。
4. 装饰。
装饰是陶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通过贴花、彩绘、刻画等方式进行。
装饰的方式和图案需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风格进行选择,以使陶瓷制品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性。
5. 烧制。
烧制是陶瓷制作的关键工序,它包括初烧和釉烧两个阶段。
初烧是将装饰完成的陶瓷制品放入窑炉中进行烧制,以使其硬化;而釉烧则是在初烧完成后,对陶瓷制品进行釉料的施加,并再次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以形成坚固的釉面。
6. 检验。
在烧制完成后,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测、釉面质量检验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了检验的产品才能够进入下一个工序。
7. 包装。
最后,经过检验合格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包装,以保护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坏。
包装的方式和材料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选择,以确保产品的完好无损。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陶瓷制品最终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
每一个工序都需要经过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美观。
陶瓷制做工艺流程制模雕型(厡形阶段)木擳土(深灰色):是一种水性土,质地较细,可做不规则的雕模石膏(白色):质地较硬,适合作比较工整的雕模油土(土黄色):不需保湿,常用来做poly的雕模或是厚度较薄易龟裂的浮雕。
此阶段须注意:原型厚薄均匀,比例合理才能避免日后有开裂的问题浮雕之深浅、角度需适中便于分片,如有利角将造成卡模。
转角要圆,避免利角造成开裂。
原型会比图稿尺寸大或高,由于每一种土因烧成温度不同都有其收缩比的关系。
陶土分类烧成温度越高收缩比越高吸水率越低,与硬度也成正比。
分片(样品模)利用石膏将原形翻制成模具。
此阶段须注意为避免模线问题,分片数愈少越好,分片时也须注意每片之间隙不可过大。
若曾上过钾肥皂(是一种隔离剂)需清洗干净,以避免日后发生针孔、气泡瑕疵。
包case-意指大货生产时,为复制子模所需而翻制的母模(阳模,材质为超硬石膏)利用母模可以再重复分片,即可产出后续许多子模。
此阶段须注意:一个母模的寿命约3年,约可制造70-80个子模。
一个子模约可生产60~80个产品。
(视纹路之复杂程度而定)由于不断的重复生产使得石膏的吸水率越来越低,故一日中,灌制泥胚的时间一件比一件长。
为避免模线粗大,包case时须注意,模具必须密合以避免泥浆由未密合之模线渗出造成模线太粗。
敲模即将模具分开。
成型-分为以下数种方式:1、手灌浆利用石膏模吸水特性,将接触石膏模壁面的泥浆水分吸干形成泥胚。
多用于雕型比较立体或不规则的器型此阶段注意事项第一次灌浆约静置25分钟,即可将泥浆倒出。
第二次灌浆之后静置时间需陆续增长,此因石膏吸水特性会因使用率的频繁而陆续降低,所以时间需再加长。
一个子模一天大约可灌12个就要休息。
13英吋以上的产品壁厚约为6~7mm。
一般大小的璧厚约留4mm。
灌浆时须注意模具的密合度,以避免膜线或变形的问题。
2、手工成型分为手拉胚及手工雕塑,多用于较高级或线条较多的产品。
3、高压注浆利用高压灌注机将泥浆由上往下冲入模具中,所需时间较短,故产量高(与手灌浆比较)。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陶瓷作为一种古老而贵重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陶瓷制作工艺是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手段,最终成为美观实用的陶瓷制品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陶瓷制作工艺的流程。
第一步:原料准备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长石等。
首先需要将这些原料进行筛选和加工。
其中,粘土要经过洗净、混合、通风等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水分。
第二步: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
手工成型主要是指利用手工技艺将粘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造型,常见的有泥塑、拉坯、挤塑等方法。
机械成型则是利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成型,如注塑、挤出、压制等。
第三步:干燥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成型过程中残留的水分,以保证制品的稳定性和不会在高温烧烤中破裂。
常见的干燥方式有自然风干和烘干两种。
自然风干是将制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让其自然蒸发水分。
而烘干则是利用专门的烘干设备,通过加热排除水分。
第四步:修整和装饰干燥后,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修整和装饰。
修整主要是清除制品表面的不平整和瑕疵,使其更加光滑和完美。
而装饰则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图案、花纹或色彩的涂饰。
常见的装饰方法有刻花、接花、绘画等。
第五步:烧制修整和装饰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将制品置于特定的炉中,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变化,变为坚硬、致密的陶瓷材料。
烧制的程度取决于制品的种类和用途,一般分为低温烧制、中温烧制和高温烧制三种。
烧制过程需要掌握好温度、时间和气氛的控制,以确保制品的质量和效果。
第六步:质检和包装烧制完成后,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质检。
质检主要是通过观察、测试和检测等手段,对制品的外观、尺寸、质量等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合格的制品经过质检后,便可进行包装和销售。
总结:陶瓷制作工艺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历原料准备、成型、干燥、修整和装饰、烧制、质检和包装等多个环节。
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陶瓷制作是一种古老而精细的工艺,涉及到多个步骤和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
首先,陶瓷制作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材料。
常见的陶瓷原料包括瓷土、石灰石、长石等。
这些原材料需要经过筛选和研磨,以去除杂质和提高细度,从而确保陶瓷的质量。
接下来,原料需要拌和搅拌。
在这个步骤中,原料被混合在一起,以确保它们均匀地分布。
通常会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黏结剂,以增加原料的可塑性和黏性。
第三步是形成陶瓷制品的造型。
造型通常有手工造型和机械造型两种方式。
手工造型需要工匠使用自己的技巧和经验塑造出所需形状的制品,而机械造型则通过专门的设备和模具来实现。
完成造型后,接下来是干燥的过程。
陶瓷制品需要在温度逐渐升高的环境中逐渐干燥。
这个过程是为了去除陶瓷中的水分,以便后续的烧制过程。
烧制是陶瓷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将陶瓷制品放入慢慢升温的窑炉中,使温度逐渐达到一定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中的黏结剂将燃烧殆尽,使陶瓷制品能够保持原始的形状并变得更加坚固和耐用。
烧制过程完后,需要进行修饰和装饰。
这些包括施加釉料、上色、绘制图案等等。
这些装饰操作使陶瓷制品更漂亮,也提升了其收藏的价值。
最后一步是进行最终的烧制。
这次烧制主要是为了使陶瓷制品与上面施加的釉料完全融合,并形成光亮、平滑的表面。
这一步通常需要非常严格的温度和烧制时间控制,以确保陶瓷制品的质量和外观。
总结起来,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包括准备原材料、拌和搅拌、造型、干燥、烧制、修饰和最终烧制。
每个步骤都需要经验丰富和技艺高超的工匠进行操作。
只有经过这些步骤的精心制作,才能获得高质量的陶瓷制品。
陶瓷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丽和实用的作品。
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品,它的制作工艺流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从原料的准备到成品的烧制,一步步揭开陶瓷制作的神秘面纱。
1. 原料的准备。
陶瓷的制作过程始于原料的准备。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心的筛选和配比,以确保最终制成的陶瓷具有良好的质地和均匀的成分。
在这一阶段,工匠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陶瓷品种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原料比例,这是保证陶瓷质量的关键一步。
2. 成型。
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二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工匠们将经过处理的原料放入成型机或者手工制作成所需的形状。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手拉、模压、注塑等。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成型都需要经过精湛的技艺和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以确保陶瓷制品的外形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 干燥。
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去除陶瓷制品中的水分,以便后续的烧制工艺。
干燥的过程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大小和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会采用自然风干或者人工加热的方式来进行。
4. 装饰。
装饰是陶瓷制作中的一大亮点,它可以为陶瓷制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常见的陶瓷装饰方法包括彩绘、贴花、刻画等。
在这一阶段,工匠们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个性化需求,运用各种装饰技法来为陶瓷制品赋予生动的色彩和纹理,从而提升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5. 烧制。
烧制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在这一阶段,经过干燥处理的陶瓷制品被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材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上。
烧制的过程中,原料中的无机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陶瓷制品获得坚硬的质地和独特的光泽。
6. 检验。
最后,经过烧制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工匠们会对陶瓷制品的外观、尺寸、质地等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只有经过检验合格的陶瓷制品才能够被认定为合格品,并最终流入市场。
陶瓷的制造工艺流程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制造材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和工业领域。
其制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和装饰这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陶瓷的制作需要选用适合的原料,通常包括粘土、石英、石灰石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和筛选,以获得均匀细腻的颗粒,以便后续的成型和烧制。
接下来是成型步骤,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成型方法。
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成型、注模成型、挤压成型和注塑成型等。
手工成型最为传统,工艺最为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的捏塑、抛盘等步骤。
注模成型适用于制作规格统一的产品,通常用于大量生产。
挤压和注塑成型通常适用于制作管道、砖块等形状规则的产品。
成型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制。
烧制是将成型后的产品经过高温加热,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最终形成坚硬的陶瓷材料。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取决于原料的组成和产品的要求。
通常,烧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粘土在低温下剥离水分;烧结,粘土在较高温度下发生重排和结晶;润饰,一些产品需要进行润饰,以增加表面的质感和装饰效果。
最后是装饰步骤,陶瓷制品通常需要进行装饰,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和商业吸引力。
装饰方法包括手绘、浸渍、刻花、贴花等。
手绘是最常见的方法,艺术家们用颜色和笔触给陶瓷制品增添美感。
浸渍是将陶瓷制品浸入涂料中,涂上均匀的色彩。
刻花和贴花则是通过雕刻和贴附图案的方式进行装饰。
总之,陶瓷制造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精心选择原料、精准成型、恰当烧制和精细装饰。
经过多个步骤的加工和处理,最终产生出具有艺术和实用价值的陶瓷制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陶瓷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样式的陶瓷制品的需求。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是中国陶瓷的瑰宝,其传统烧制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德化白瓷的烧制技艺主要分为选料、造型、雕刻、烧成四个步骤。
首先是选料。
德化白瓷的选料十分严格,在质量和纯度上要求极高。
主要采用特制的莫砂粉作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的筛选和洗净,去除杂质和含水分。
选料的熟练程度影响着后续工艺的质量和成品的效果。
其次是造型。
德化白瓷的造型一般分为手工捏塑和模具复制两种方式。
手工捏塑是传统的手工造型方式,工艺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漫长的修磨和调整。
模具复制则是使用模具进行瓷坯的成型,可以减少制作时间,但对模具的精确度和质量要求较高。
再次是雕刻。
德化白瓷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可以通过刻线、浮雕、镂空等方式进行雕刻。
雕刻的主题多样,可以是人物、花卉、动物等。
雕刻时需要注意刀法的轻重和力度的掌握,以保持雕刻纹饰的清晰和平衡。
最后是烧成。
德化白瓷的烧成是整个工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烧成温度需要控制在1200℃以上,且烧成时间要足够长,才能使瓷体完全结晶和变得坚硬。
在烧成过程中还要注意窑温的均匀性和气氛的调控,以保证瓷器烧成后的质量和颜色。
德化白瓷的烧制技艺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工艺,更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其技艺独特,工艺复杂,对工匠的经验和技巧要求极高。
通过独特的选料、造型、雕刻和烧成的工艺流程,德化白瓷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和高雅的艺术价值。
这一传统的烧制技艺正不断传承和创新,使德化白瓷成为了世界陶瓷领域的瑰宝。
陶瓷制造工艺流程陶瓷制造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包括了原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和包装等多个环节。
在整个制造工艺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美观。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陶瓷制造的工艺流程。
首先,原料准备是陶瓷制造的第一步。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瓷石、石英和长石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配比和混合,以确保陶瓷制品具有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在原料准备过程中,还需要对原料进行粉碎和过筛等处理,以确保原料的细度和均匀性。
接下来是成型环节。
成型是将混合好的原料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成型,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手工成型、注塑成型、挤压成型和注浆成型等。
不同的成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陶瓷制品,但无论采用何种成型方法,都需要确保成型后的制品尺寸精准、表面光滑、结构均匀。
然后是烧制环节。
烧制是陶瓷制造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烧制过程中,需要根据陶瓷制品的种类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烧制工艺和烧制参数,包括烧制温度、烧制时间、气氛控制等。
通过烧制,原料中的有机物质烧尽,陶瓷制品逐渐变得致密和坚硬。
接着是装饰环节。
装饰是陶瓷制品的点睛之笔,它可以通过彩绘、贴花、喷釉等方式进行。
装饰不仅可以美化陶瓷制品,还可以增加其附加值。
在装饰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工艺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和方法,确保装饰效果和制品质量。
最后是包装环节。
包装是陶瓷制品出厂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在包装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式,以确保陶瓷制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同时也要注重包装的美观和环保性。
综上所述,陶瓷制造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和包装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陶瓷制品。
陶瓷制作流程陶瓷制作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工艺,其制作流程包括原料选择、成形、干燥、烧制等几个重要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陶瓷制作的流程。
首先,原料选择是陶瓷制作的第一步。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矿石、石灰等。
不同种类的陶瓷所需的原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制作之前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接下来是成形。
成形是将原料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陶瓷制品的过程。
常见的成形方法有手工成型、旋转成型和注塑成型等。
手工成型是最传统的方式,需要陶艺家运用双手将原料塑造成想要的形状。
旋转成型是利用旋转盘将原料塑造成圆柱形,并通过慢慢推、拉,使其逐渐变成所需的形状。
注塑成型则是将原料放入模具中,通过注射机将原料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完成成型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将制品中的水分蒸发掉,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稳定。
干燥的速度要适当,过快会导致制品开裂,过慢则会延长制作时间。
干燥的方法有自然风干和人工加热干燥等,具体方法根据制品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
最后是烧制。
烧制是将陶瓷制品置于高温下进行加热,使其变得坚硬和耐用的过程。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根据原料的种类和陶瓷产品的要求来确定。
在烧制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使原料中的水分蒸发,然后是烧结,并最终形成陶瓷制品。
除了这些基本步骤外,陶瓷制作还有一些其他的工艺,例如装饰和釉料涂覆等。
装饰可以通过刻划、涂绘等方式进行,使陶瓷制品更加美观。
釉料涂覆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度和防水性能。
总结起来,陶瓷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成形、干燥、烧制等几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只有经过精细的操作和烧制,才能制作出优质的陶瓷制品。
陶瓷制作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是一门需要掌握的精细工艺。
转德化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德化高岭土历来以质优、量大著称,已发现矿产地92处、矿点127个,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矿带:一是以城关观音岐、龙门滩镇苏洋、雷峰镇潘祠、浔中镇石鼓、盖德乡山坪等为代表的浔中环形带;二是以美湖乡金竹坑、春美乡双翰、赤水镇吉岭、国宝乡南斗等为代表的美湖环形带;三是以上涌镇桂林、桂阳乡王春、葛坑镇富地、汤头乡岭脚等为代表的桂阳环形带,遍布全县18个乡镇,远景总储量1亿吨以上,已查明资源量850万吨,其中储量较大的有7处。
经取样化验,含氧化铝15%-37%、二氧化硅44%-71%、氧化铁低于0.5%,属质量较好的高硅高岭土。
一件精美的的瓷器,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的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粗略统计,必须经过近四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应通力合作,环环紧扣,方能大功告成。
除了探矿、采矿部分,单就矿石进厂到产品出厂,大体可分成八大工序,即:坯料制备、制模、成型、干燥、施釉、装烧、装饰、包装。
一、坯料制备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
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常用于生产碗、盘、杯、碟等圆形、敞口的物件。
(1)选料:进厂矿料、石英、长石、硬质粘土,软质粘土,必须经过挑选弃除劣质材料及夹层杂质。
(2)洗涤:水洗杂土。
(软质粘土除外)(3)粉碎:用水礁、机礁或破碎机、轮碾机将矿石加工成粗颗粒。
(软质粘土可免)(4)过筛:筛出超大颗料,继续粉碎。
(5)除铁:用干式磁选机吸除铁杂或来自原矿及粉碎过程中机器磨耗而混入的铁屑,以提高成瓷的白度、透光度,减少斑点缺陷。
(6)配料:根据配方要求,将各种粉料称出所需重量,混合装入球磨机料筒中。
(7)湿球磨:在装好粉料的球磨机料筒中,加入清洁水(水、料重量比是6∶4)靠球磨筒中的卵石的撞击和磨擦,将泥料颗料继续磨细、球磨时间约48小时。
(8)过筛:球磨石后的料浆再次过筛以达到细度要求。
(9)除铁:用湿式磁选机除去铁杂质,这是坯料制备工艺中最重要的除铁环节,要反复多次。
(10)压滤:将除铁质后的泥浆分装入压滤袋中,用压榨机挤压出多余水分。
(11)真空练泥:经过压滤的所得的泥饼,组织是不均匀的,而且含有很多空气。
组织不均匀的泥饼如果直接用于生产,就会造成坯体在此干燥、烧成时的收缩不均匀而产生变形和裂纹,而过多的空气则是造成气泡、分层的直接原因。
泥料经过真空练泥,可以排除泥饼的残留空气,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和可塑性,并使泥料均匀,改善成型性能,提高干燥强度和成瓷机械强度。
采用可塑法成型所需的泥料至此制备完毕,将共存放入库以备成型取用。
,它适合于口小,腹大、内深的产品。
如壶、瓶之类,以及其他非圆形工艺陈设瓷。
闻名中外的德化瓷塑即是用这种方法成型的。
注浆成型的坯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悬浮性、稳定性、渗透性。
注浆泥料的制备流程基本上和可塑泥料制备流程相似,一般是将球磨后的泥浆经过压滤脱水成泥饼,然后将泥饼碎成小块与电解质(水玻璃)以及水在搅拌池中搅拌成泥浆,并存放1-3昼夜以增加其粘度和强度。
二、制模石膏模型是陶瓷制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
可塑法和注浆法成型,都广泛采用它作为模型。
它具有复制品棱角线条清晰的特点,制作过程如下:1、种模的制作制作者根据自己的构思或别人的图样、实物,用石膏车制或用可塑泥料塑出第一件原始作品,它的尺寸应该考虑到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而按总收缩率予以放大。
这就是种模。
2、翻制母模种模要成为真正的陶瓷作品或陶瓷产品还必须将它翻制成母模,因为种模是实心的,无法用可塑成型法或注浆成型法生产出坯件。
因种模的形状有简单、复杂之分,母模就会期是一块或多块。
有了母模就可以进行少件数试制了,但要成批生产,只有一个母模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由一整批工作模来完成,要获得工作模又必须用母模制成多个主模。
4浇注工作模将多个主模摆在工作台上,一次就可耻下场灌注出多个工作模,如此反复浇注,直至达到所需数量为止,将所有工作模烘干或自然放置待用。
三、成型成型就是用干燥的石膏模,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产区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和等静压成型四种方法。
(一)可塑成型分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
1、手工成型分轮制、手捏、雕塑、手拉坯和模印成型等。
(1)轮制德化于唐代开始用轮制成型。
将泥料放在可以转动的轮盘上,以脚、手拨动,借轮盘旋转力量制作各种圆形的陶瓷器物或对陶器进行加工。
制作钵一次成型,大件陶翁上下二节粘接,大缸底用轮制手拉成型后,移放木砧候干,用坯土盘接成型,并保持适当湿度,拍打夯实,印打花纹。
(2)手捏德化传统的成型方法之一。
清末民国初,雕塑大师许友义作品"木兰从军"纤细的马绳环链即用手捏制成。
20世纪80年代,以手捏工艺制作德化各种瓷花篮。
(3)雕塑始于宋代,把坯泥贴于木桩上,根据作品要求,雕塑成型。
坯泥稍干后,脱出木桩,修整,使作品趋于完美。
明、清时代,用模印制人物、壶、杯、花瓶、花篮等。
不能一次性成型的产品,?把各部件粘接成一个整体,然后按器型繁简雕制。
(4)手拉坯手拉坯是由轮制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型方法。
拉制陶器坯,用一土一坯制法,即先将泥团底部沾上谷壳灰,投置在转盘中心,用右脚拨动陶轮车,使之匀速旋转,双手沾适量水,所泥团徐徐拉压,按器物形状拉制成坯体。
操作时,除用双手拉压外,还用刮板、蔑箍、签穿等技艺进行修整。
拉制后的坯体移出转盘,稍干后,再用手工粘接配件,刮修定型。
拉制瓷器坯(俗称细瓷)为一土多坯制法,其轮车与陶轮车结构基本相同,模印轮车轮辐为内凹沟,便于用脚踢动旋转瓷轮车轮辐较小,且平坦,上装一拉手,以左手拉动。
拉制杯、碟、碗、盆时,将坏泥堆于转盘上,抟拍成塔状,手拉轮车转动,双手沾适量水,把坯土上下反复拉压,用辅助工具削角、溜叶、篾弓、括仔,通过"一翻"、"二溜"、"三括底"的动作技巧,拉制成型。
稍后继续操作。
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以大小弯刀旋括修整坯体,直至成型。
1960年前后,德化瓷厂改为动力机械制坯。
1980年后,手拉坯成型逐渐被淘汰,偶尔还有使用。
21世纪之始,日本客商来德化磨制一批酒坛、花盆等产品,特地要求用手拉坯成型。
(5)模印成型始于魏晋,分轮车旋印和手压印制,工艺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
轮车旋印,有一压、二钩、三签、四粘的传统技法。
即把土块纳入模印压实,再放置轮车中心校正,右脚拨动轮车旋转,手指沾水将模内坯体余泥钩出,签去边缘余泥,候干脱模,再用粘接等技法,使之成为器物的坯体,主要用于制作八角盏、转梭杯、瓣杯、龙眼膏罐、大桥茶壶等大件产品。
手压印制,即把适量坯泥放入模印内,用手指捏、推、修后脱模,再用粘、接、贴、镂、修等技法,使器物成型,主要用于制作汤匙、烛童、孩儿、杯壶嘴把、动物、拱形器皿等。
机械成型有旋压成型(刀板成型)和滚压成型两种方法:(1)旋压成型(刀板成型)以石膏模型为外形,以刀板为内形,模型置于车台之上,利用模型的旋成型。
这种方法称为阴模旋压,反之则为阳模旋压。
(2)滚压成型它是以及模型为外形,以滚头为内形,靠滚头的挤压、滚碾泥料和模型的旋转而成型的。
这是阴模滚压成型,反之则为阴模滚压成型。
滚压头的材料常用铸铁、钢或塑料(聚四氟乙烯)制成。
三)干压成型把原料配成粉状,保持一定湿度,然后把配好的粉状料投入钢模,启动机械冲压成型。
20世纪60年代,德化瓷厂生产低压电瓷、汽车火花塞即用干压成型。
1976年,隆泰瓷厂生产面砖和马赛克,从浙江瑞安购进两台100号磨擦式冲压机。
80年代后,德化县建筑公司生产马赛克、釉面砖,德化县碳化硅厂生产碳化硅板等均使用冲压机干压成型。
(四)等静压成型把加工好的瓷土,通过喷雾干燥塔制成具有大中小颗粒状的坯料,加入粘结添加剂,其含水量不得超过3%。
瓷土颗粒通过输送带自动送到钢模后,用1000吨的压力把颗粒压成坯。
用等静压成型的坯体不必再干燥,不要修坯,可直接上釉。
1992年,第二瓷厂从德国购进喷雾干燥等静压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修坯了。
德化传统的修坯法,即把粗坯行当干燥后,利用手拉轮车慢速转动修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沿用旧方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脚踏带动辘轳机修坯。
1958年,德化瓷厂制成电动修坯机。
60年代,普遍采用电动修坯机,即把毛坯放在修坯机的转盘上,自动旋转,根据不同器物,用刀、铜丝布、砂布、海绵等,将坯体内外修磨光滑。
四、干燥新中国成立前,德化陶瓷坯体以自然干燥为主,即室内阴干,或室外晾晒,也有把坯体在烘房用炭火加温烘干。
,德化瓷厂建成型坯房,场所宽敞,让其自然干燥,或建烘房,用木炭作燃料烘干。
50年代末,建卧式烘房,用无烟煤作燃料加热烘干。
1966年,建链式烘房,以半机械化干燥。
1985年7月,第二瓷厂改无烟干燥为锅炉蒸气干燥。
1988年,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高档瓷自动生产线1条,其干燥设备更为先进。
2000年,德化瓷厂从江西都昌陶瓷机械厂购进4条链式干燥生产线,利用窑炉余热干燥。
五、施釉施釉,德化俗称"上釉"、"蘸釉"。
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两种,根据不同产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浇釉、刷釉、喷釉。
一、浸釉(一)粗陶浸釉将釉浆倒入大木桶搅拌均匀,手持陶坯,在釉浆中滚动,蘸上釉浆。
(二)瓷器浸釉唐代,德化的瓶和烛台等瓷器采用浸釉方法。
从宋代以后一直沿用浸釉法。
施釉前,坯体要保持清洁,防止灰尘等侵入,釉浆浓度要调匀,经常搅拌,使釉浆保持浮悬状态。
浸釉时,用手持坯体浸入釉浆中,使釉料吸附在坯体的表面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碗、杯、盘、汤匙等平体制品施内外釉,罐、瓶等制品施外表釉。
小件瓷雕制品亦采用浸釉法,雕塑品异形处、凹形部位,积存的釉水要及时处理,用口吹或用毛笔刷干。
20世纪80年代,手持浸釉改用手架吊着坯件浸釉。
90年代中后期,又改用机械浸釉。
二、浇釉浇釉,俗称淋釉,始于宋代,用手工操作,用于陶器的缸、瓮等大件产品。
把坯体倒置放正于架上,手艺熟练的操作者两人合作,一人掌缸,一人泼釉,也有两人同时在同一起点反向浇釉浆。
上浇内釉要及时把缸坯旋转一周,倒出剩釉,擦掉口沿釉流。
新中国成立后,大型瓷雕也用浇釉法。
浇釉时,凹处先擦上水,然后把釉浆舀入坯体内,用手将坯体左右上下旋转,使坯体内膛壁均匀吸附釉浆,然后将多余釉浆倒出。
50年代中后期,搪釉法改为机轮上釉,把坯件放到旋转机轮上,把釉浆倒入坯件中心,借机轮旋转的离心力把釉浆均匀洒到坯体上,多余釉浆溅飞于坯外。
旋釉工效比手工快,釉层厚薄一致,光滑平整,适用于碟、盘、碗类产品。
,自动流水生产线采用自动上釉法。
三、刷釉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