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及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9.6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生物循环系统知识点生物是一门探究生命的科学,而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循环系统。
在人类身体中,循环系统负责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废物等任务。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循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以下就是七年级生物循环系统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循环系统的概念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一组相互关联的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清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维持内环境稳定,参与机体防御和调节功能。
二、循环系统的组成1. 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
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是从心脏输送血液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输送至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则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
3. 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无细胞成分的部分,包括水、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机体防御,血小板有止血作用。
三、循环系统的功能1. 运输氧气与营养物质:血液通过心脏和血管循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至各个组织细胞。
2. 运输代谢产物:循环系统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通过血液输送至肾脏和肺部排出体外。
3. 维持内环境稳定:循环系统通过维持血液体积、血压和血液渗透压等方面的平衡,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4. 参与机体防御和调节功能: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激素调节,同时还可以通过缩血管和扩张血管的调节,控制血压和血流量。
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 心脏的结构:心脏包括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2. 心脏的功能:心脏主要的功能是向全身输送氧气和养分,清除废物。
它每分钟约跳动70-80次,每次跳动将氧合血液泵送至全身所有器官细胞。
五、血管的种类和结构1. 血管的种类: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2. 血管的结构:动脉比静脉壁厚,因为动脉内部需要承受血液的高压;静脉内部的阀门可以防止血液倒流;毛细血管由内皮细胞组成,它是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主要交换场所。
通过本次实训,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为后续医学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内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1)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胸腔中部,左右两侧对称。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分为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2)血管: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管道。
(3)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介质,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气体,血细胞负责防御、凝血和运输氧气。
2. 循环途径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各级动脉,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后,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2)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到达肺部毛细血管网,与肺泡中的气体进行交换,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3. 循环特点(1)连续性:血液循环是连续不断的,心脏和血管之间的连接保证了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2)封闭性: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管道内流动,不与外界直接接触。
(3)压力性:心脏通过收缩产生压力,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4)双向性: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既有向心脏回流的过程,也有从心脏流向全身各部位的过程。
1. 观察心脏结构(1)心脏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左右两侧对称。
(2)心脏外形:心脏呈圆锥形,分为四个腔室。
(3)心脏壁:心脏壁由心肌构成,分为三层:外膜、心肌层和内膜。
(4)心脏瓣膜:心脏瓣膜有四个,分别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2. 观察血管结构(1)动脉:动脉管壁厚,弹性好,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静脉:静脉管壁薄,弹性差,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
(3)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径细,管壁薄,负责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及结构
一、概述
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也称血液循环系统,山心脏、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内进行周而复始的环流。
动脉起始于心脏,输送血液到肺和全身各部,沿途反复分支,管径越分越细,管壁越来越薄,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互相吻合成网,遍布全身。
其管壁很薄,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以利于血液和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静脉收集血液回心脏,从毛细血管起始逐渐汇集成小、中、大静脉,最后通入心脏。
2.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从心脏流出经动脉到毛细血管,然后再沿静脉返回心脏,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根据循环途径和功能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乂称大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注入前、后腔静脉,返回右心房的流动过程。
肺循环乂称小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至肺泡壁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间进行气体交换后变成了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的过程。
二、心脏
1.心脏的形态位置
心脏为中空的圆锥形肌质器官,上部宽大称为心基,有进出心脏的大血管。
下部为心尖。
心脏前缘凸,后缘短而直。
心基部有环绕心脏的冠状沟,它是心房和心室的外表分界。
沟的上部为心房,下部为心室。
心脏的左侧面有一锥旁室间沟(左
纵沟),右侧面有一窦下室间沟(右纵沟),纵沟均起自冠状沟,向心尖部延伸,其右纵沟达心尖部,左纵沟大约与心脏后缘平行,不达心尖。
左、右纵沟是心室的外表分界,两沟右前方为右心室,左后方为左心室。
牛心脏的后面还有一条副纵沟。
在冠状沟和左、右纵沟内有营养心脏的血管和脂肪填充。
心脏外面包有心包,位于胸腔纵隔内,相当于第3〜6肋骨之间,夹于左、右两肺之间,略偏于左侧。
2. 心腔的构造
心腔内有纵走的房间隔和室间隔,把心腔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与心室借房室口相通。
(1) 右心房:构成心基的右前部,位于右心室背侧,III右心耳和静脉窦构成。
右心耳为圆锥形盲囊,尖端突向左侧,内侧壁有许多梳状肌。
静脉窦是前、后腔静脉和奇静脉的入口部。
在后腔静脉口的腹侧有冠状窦。
(2) 右心室:构成心室的右前部,上方有两个口:前口为肺干口,是右心室的出口,有三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干瓣。
瓣膜凹面朝着动脉方向;后口为右房室口,是右心室的入口,有三片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或右房室瓣。
瓣膜游离缘借腱索连于心室侧壁和室间隔的乳头肌上。
心室里面,在室中隔上有横过室腔走向室侧壁的隔缘肉柱,当心室舒张时,它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作用。
(3) 左心房:构成心基的左后部,在左心室背侧。
向左前方有突出的圆锥状盲囊为左心耳,其内壁也有梳状肌。
左心房背侧壁后部有6〜7条肺静脉的入口。
(4) 左心室:构成心室的左后部,向下形成心尖,心室上方有两个口:前口较小为主动脉口,有三片半月状瓣膜,称主动脉瓣:后口较大为左房室口,有两片强大的瓣膜,称二尖瓣或左房室瓣。
左心室也有乳头肌和隔缘肉柱。
3. 心壁的构造
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心外膜,中层为心肌,内层为心内膜。
(1) 心外膜:贴于心肌表面,为浆膜构成,光滑而湿润。
(2) 心肌膜:为心壁最厚的一层,主要111心肌纤维构成。
因功能的不同各腔壁肌层厚薄也不一样。
心房肌薄,心室肌厚,尤以左心室最厚,相当于右心室的三倍。
(3)心内膜:薄而光滑,紧贴于心肌内表面,与血管内膜相延续。
心内膜深面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心传导纤维等。
4.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是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位于前腔静腔和右心耳之间的界沟内心外膜下。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右房侧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下方。
房室束是房室结向下的直接延续,在室间隔上部,分为较细的右束支(右脚)和较粗的左束支(左脚),两束支分别沿室间隔的两侧心内膜向下伸延,分出小分支至室间隔,还分出一些分支通过隔缘肉柱到左、右心室的侧壁。
上述小分支在心内膜下分散成浦肯野纤维,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
5. 心脏的血管
心脏的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和心静脉。
(1)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分别由主动脉根部发出,行于冠状沟和左、右室间沟内,分支分布于心房和心室。
(2)心静脉:有心大、心中和心小静脉,心大静脉和心中静脉分别与左、右冠状动脉伴行,最后注入右心房的冠状窦。
心小静脉有数支,在冠状沟附近直接开口于右心房。
6. 心包
心包是包于心脏外的锥形囊,囊壁III浆膜和纤维膜构成。
浆膜分壁层和脏层。
壁层贴于纤维膜内面,在心基部折转移行为脏层。
脏层紧贴于心肌外表面,构成心外膜。
壁层和脏层之间的空隙为心包腔,内有少量的浆液为心包液,起润滑作用。
纤维膜为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在心基部与进出心脏的大血管的外膜相连;在心
尖部与心包胸膜共同形成心包胸骨韧带,将心包固定于胸骨的背面。
心包位于纵隔内,被覆于心包外的纵隔胸膜,称为心包胸膜。
心包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心脏位置和减少与相邻器官间的摩擦,并可作为一个屏障使周用感染不致蔓延到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