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刑法适用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16
西周时期(重点)名词解释:1.明德慎罚:西周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重视道德教化,在立法、司法上做到宽缓、审慎,在执行刑罚使更要谨慎。
2.六礼: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成立的六个程序:纳采(男方提亲,征得女方同意后准备彩礼求婚)问名(问女方姓名生辰,占卜,测吉凶)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后通知女方)纳征(男方送聘礼到女家)请期(选定吉日为婚期)亲迎(迎娶)【简单记忆:先去向女神表白求婚,然后问女神星座测一测和自己搭不搭配,测完后高兴地告诉女神你们十分搭配,接着向女神送钱显示土豪金本质,然后定日子结婚,最后把女神扛回家。
】3.七出:西周婚姻制度中男方休掉女方的七个理由:无子(生不了娃娃)、淫佚(bitchy)、不事姑舅(不孝敬)、口舌(多嘴)、妒忌、恶疾(严重的疾病)、盗窃4.三不去:西周婚姻制度中男方不准休掉妻子的三种情况:有所娶无所归(休掉女方后女方无家可归)与更三年丧(妻子正在为男方的爸妈守孝)前贫贱后富贵(男方娶女方之前贫穷卑微,娶了女方后大富大贵)重点知识:(掌握)一.西周法律思想(“明德慎罚”与“礼治”)1.明德慎罚①内涵:已解释②意义:第一次动摇神权思想(注意力从神—民)→从反面说明了“民”的重要性与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重德”、“重民”、“仁政”基础→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诞生提供条件2.礼治①基本原则:亲亲(尊重亲属)、尊尊(尊重上级特别是君主)、长长(尊重长辈)、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同姓不婚)②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贵族特权平民奴隶不得享有;刑罚主要不针对上级贵族)【是一部不公平的特权法】二.法典和法律形式1.法典:《九刑》、《吕刑》2.法律形式:刑、礼、誓(周王的军令状)、诰(周王训诫之辞)、命(周王的直接命令)礼:①内涵:维护宗法等级体系的一套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行为规范。
②渊源:源于其宗教祭祀。
(祭祖先,重血缘)③性质:法律或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
新增考点一:西周重要的刑罚原则新增考点一:西周主要刑罚刑法原则★(真题链接:2009‐综‐37)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西周时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
《礼记•曲礼》中也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日悼。
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
”它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作为矜老恤幼的标志,后世法律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2010年,中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年满75周岁的老人犯罪,一般不得处死刑。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
《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杀。
”这反映了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增加:三宥之法。
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考察人的主观动机,原心定罪。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西周时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对犯罪事实有疑的案件,实行从轻处断或赦免罪责的原则。
《尚书•吕刑》中记载:“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这也是“明德慎罚”思想的体现。
增加:三刺制度,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4、宽严适中原则。
西周在定罪时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中,罪刑相当。
《尚书•吕刑》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
”中为不轻不重。
强调量刑时要恰如其罪,不可畸轻畸重。
5、因地、因时制宜。
“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
《吕刑》中载有“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即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情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地从轻或从重。
6、上下比罪。
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7、同罪异罚。
这是体现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
《周礼•秋官•掌戮》载:“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
法制史简述题和论述题集锦一.总结西周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概况、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一) 法制指导思想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刑罚世轻世重4.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的影响:它不仅对西周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及其宏观法制特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法律制度的原则和标本,对于后世封建帝王的立法用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立法概况1.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誓;诰;命;不公开的刑书;以礼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周族习惯法2.礼:周礼是西周时期的法律规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礼”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礼起源于夏朝,到西周时期已发展为法律形式,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失去了其规范社会的作用。
礼分为抽象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形式两个方面。
其中,抽象的精神原则又分为亲亲和尊尊两个方面。
亲亲是维护封建家族秩序的,而尊尊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
亲亲和尊尊下面又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
具体的礼仪形式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方面。
周礼已经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完全具有法的三大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
周礼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广泛的调整作用。
3.吕刑(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
《尚书》中“吕刑”不是成文法,而是对这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4.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二是指周朝的刑罚。
5.遗训、殷彝:遗训是指先王留下的遗制。
殷彝是指商朝习惯法。
(三) 刑事法律制度1.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2.刑罚(1)五刑:墨、劓、非、宫、大辟。
第一章xx法律得起源与夏xx法律制度第一节xx法律得起源一、xx法律得起源夏王朝诞生,产生于父系社会末期(据迄今发现得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我们认为中国在尧舜时代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产生法律)也成为国家进行阶级统治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关系得工具二、“法”“刑”“xx”得含义✓“法”迄今仅见得最早得就是在西周金文中商周人只知有“刑”而不知有“法”,大量引用“法”字就是春秋之后得事“法”得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就是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得成文法运动。
战国时期度量衡逐步统一,为了反映国家公布得“法”得行为规范性质,逐渐出现了由“法”字与度、量、衡各字构成得词,表示严格、具体得各种标准、规范。
✓xx“改法为律”三、xx法律起源得特点1.刑起于兵,兵刑同制2.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3.血缘纽带关系影响至xx4.维护部落首领得政治权力得集中与强化第二节xx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得神权思想作为法律得思想基础宣言“君权神授”、“王权神佑”,使统治政权合法化与神圣化原始自然宗教与阶级社会有政治目得得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得产物——神权,渗透于社会生活得方方面面二、立法活动(一)xx:包括誓、诰、命等多种形式誓:意味约束诰:古“告”字,其义为告诫命:指君主得命令(二)xx刑、汤刑✓禹刑不一定就是禹在位时制定得法,可能就是夏朝法律规范得总称。
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与开国之君得怀念与崇敬。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得总称,与禹刑一样,以汤为名表示对上组杰出领袖与开国之君汤得怀念与崇敬。
(三)官刑据古籍记载,夏商时已有约束与惩治官吏得官刑。
第三节xx法律得基本内容一、行政法律规范(一)国王就是国家得最高统治者(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地方行政官吏体制二、军事管理制度三、刑事法律规范(一)五行:xx、劓、髌、xx、大辟(二)刑罚罪名得规定:不孝罪、不从王命罪、危害社会,破坏公共秩序罪、贼杀罪、不事农业罪、弃灰于公道罪······(三)刑法得适用原则由人罚代替天罚具有以肉刑为主得身体残害报复主义刑罚为特点1.罪及本人,刑不诛连得原则2.疑罪从轻得原则3.不杀无辜得恤刑原则4.过失从轻得原则四、经济法律规定(一)土地管理:土地xx有,即国有制(二)赋税制度:1.赋纳2.贡献(三)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四)商业管理制度(五)自然资源立法:“xx”第四节xx司法制度一、法官二、国王三、审判制度四、证据制度1.神明得暗示2.xx五、监狱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西周得立法指导思想✓“天罚”思想✓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就是慎罚得指导思想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