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名解大题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8
1、症状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表现。
2、体征sign:指医师或其它人客观检查到底表现。
3、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4、发热fever: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5、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6、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
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肺炎等。
7、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8、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肺结核、风湿热、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水肿edema: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称为积液。
10、咯血hemopytsis: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11、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2、便血hematochezia: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13、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亚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为柏油便。
Austia Flint杂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室舒张期容量增加,使二尖瓣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产生的杂音称~。
B波状热:逐渐39以上,数天逐渐下降到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声高,反复!见于布鲁病。
B病理反射/锥体束征:指锥体束受损伤时,大脑失去了对于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又称锥体束征/病理反射,如Babinski 征等。
C弛张热: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Courvoisier征:因胰头癌压迫胆总管阻塞胆道,使黄疸渐深,胆大无痛,称~。
Cheyne-stokes呼吸:在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呼吸可表现为由浅慢变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浅慢,随后呼吸暂停,如此反复,此种呼吸类似潮水涨落,故又称潮式呼吸。
Duroziez杂音:当脉压差增大,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用听诊器适当用力压于股动脉时,可闻及双期吹风样杂音,称~双重杂音。
D地图舌:舌面上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隆起部分,状如地图称为地图舌.F肺型P波:P波高尖,其肢导联振幅≥0.25mV,多见于肺动脉高压,故又称肺型P波。
F发热: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层及下部体温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而保持相对恒定,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F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摸呈青紫色表现,即紫甘。
毛犀血管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就出现。
G冠状T波: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缺血性T波改变的特点是尖锐、对称、体窄,形似箭头样,称之为~G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呈血红色,按压后退色,称为~,见于慢性肝瘤。
G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肝颈静脉回流征。
Grey-turner热:腹膜后间隙出血渗到侧腹壁皮下,引起右侧腰部皮肤呈蓝色,称~,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诊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发热:致热源作用于抗体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2、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远曲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可随尿排出,尿中多量出现是肾脏病变的主要特征。
3、脉搏短绌:当心房颤动时,脉率少于同时测定的心率的脉搏脱落现象。
4、主诉:患者本次就诊感受最明显、最重要的症状或体征,也即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5、啰音:呼吸音之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音。
6、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平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
7、发绀: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的现象。
8、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9、紫癜:皮下出血直径为3~5mm。
10、黄疸: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并渗入组织,使巩膜、皮肤和黏膜等发生黄染的现象。
11、人工对比: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12、移动性浊音:因体位不同而产生浊音区变动的现象,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可见,是检查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方法。
13、肺野:含有空气的肺组织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14、症状:机体在患病状态下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主观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5、脑膜刺激征:脑膜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可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的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到这些肌肉时被检查者出现防御反应。
16、三凹征:在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凹陷。
17、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18、病理反射: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9、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大于100mg/L或150mg/24h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
20、呼吸困难: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异常。
21、心脏杂音: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出现的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声音。
检体诊断学名解大题第一篇常见症状发热●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形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发热的临床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抗生素、解热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型热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型热。
水肿●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包括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积液,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见于右心衰竭发生机制: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决定水肿程度②静脉淤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决定水肿部位水肿特点:①首先出现于低垂部位(流体静水压高)②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③对称性、凹陷性④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2、肾源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生机制:肾排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水肿特点:首先出现于眼睑与颜面部等结缔组织疏松的部位3、肝源性水肿:见于肝硬化发生机制:肝静脉回流受阻、肠淋巴液生成增加、钠水潴留、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水肿特点:①腹水②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
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4、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非凹陷性,黏液性水肿,水肿不受体位影响,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减低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凹陷性,黏液性水肿5、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肠胃病、重度烧伤发生机制: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1缺乏症使胶体渗透压下降水肿特点:①水肿发生前常有体重减轻表现②常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③常伴发肝肿大1、炎症性水肿2、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3、静脉回流障碍性水肿4、血管神经性水肿咳嗽与咳痰●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
诊断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24分)1 生命征2 呕血3 Louis角4 抬举性心尖搏动5 震颤6 Austin Flint 杂音7 肠鸣音亢进8 反跳痛9 Murphy 征阳性10 “胆酶分离”现象11 棒状小体12 镜下血尿二、填空(每个0.5分,共28分)1、全身性水肿的病因包括()、()、()、()及其他原因。
2、两侧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肋间隙上,腋中线第()肋间隙上,肩胛线第()肋间隙上。
3、病理情况下,根据听诊音将语音共振分为()()()和()。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见于:()、()、()、()。
5、呕血最常见的原因为(),其次为()。
6、心脏听诊的内容包括()、()、()和()、()、()。
7、根据音调的高低将干罗音分为()和(),发生于主支气管以上大气道的干罗音称为()。
8、第二心音分裂临床上比较常见。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和()。
9、全腹膨隆常见于下列情况()、()、()。
10、肝脏质地可分为()、()、()。
11、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常见于()。
12、过氧化物酶染色(POX)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3、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NAP活性()。
14、成人尿量低于()称为少尿,低于()称为无尿。
15、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葡萄糖含量(),氯化物含量()。
16、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漏出液为(),渗出液多为()。
17、尿内胆红素阳性见于()黄疸和()黄疸,阴性见于()黄疸。
18、慢性肝脏疾病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
19、肾前性少尿BUN/Cr()10:1。
20、尿比重固定在1.010提示肾小管()差。
三、单选题(每个1分,共14分)1、患儿,男,7岁,主因“血尿、少尿及恶心呕吐3天”入院。
查体:血压150/100 mmHg,双眼睑浮肿,心、肺(—)。
1、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2、颅神经分布及其核位置1)嗅神经,传导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核位于大脑颞叶;2)视神经,传导视觉,感受器在视网膜;核位于大脑枕叶;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其核分别位于中脑和脑桥;4)三叉神经,传到感觉为主,头面部;其核位于脑桥5)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及舌前2/3的味觉;其核位于脑桥;6)位听神经,感受器在内耳;其核在中枢颞叶;7)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分布在舌后1/3和咽部,软腭和咽肌。
迷走神经广泛分布于内脏;其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8)副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其核受大脑双侧脑神经支配9)舌下神经,分布于舌肌;其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3、腹部触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触诊时,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以便检查。
肝脏,脾脏触诊时还可以采取侧卧位;肾脏触诊时还可以采取坐位或立位;触诊腹部肿瘤时,可采取肘膝位。
医生应位于患者右侧,面对患者,前臂与腹部表面呈一水平;触诊时指甲剪断,手要温暖,动作轻柔,由浅入深,先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痛区,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对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边触诊边观察患者的表情,以进行比较;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可采取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以减少腹肌紧张。
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胸痛原因: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5、胸痛问诊要点:1)发病年龄与病史2)胸痛的部位3)胸痛的性质,灼痛,压榨性痛,刺痛,濒死感4)胸痛的持续时间5)胸痛的诱因和缓解因素6)伴随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咳血,吞咽困难,面色改变等6、肝脏触诊应注意哪些内容?答:大小. 质地. 表面形态于边缘. 压痛. 搏动. 肝区摩擦感. 肝震颤。
物理诊断学学分:5.013级临二6~10班12级临床物理诊断学考试说明(12临二11)【题型和名解问答】选择54个,每个一份,名解4个,16分,问答三个,每个10分,最后一个问答是案例题[微笑]名解:心源性哮喘,间歇热型,Austin Flint 杂音,腹膜刺激征[微笑]问答题:1.淋巴结检查注意事项和病因表现[微笑]2.生理性收缩期杂音和器质性收缩期杂音鉴别要点[微笑]3.案例题,一个人黄疸,鉴别黄疸类型,以及化验和检查方法。
【选择题】此次选择题感觉老师比较乱来每章题目数量并不是按照重要性或者课时量分配的。
其中常见症状选择题竟然出了30 道题目,而肺部检查只除了一道题目,脊柱四肢也是一两道好像是考脊柱结核好发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竟然一道题都没有考,一般检查也考的很少,也就是说体格检查除了腹部和心脏其他基本都没怎么考,太崩溃了,之前把主要内镜检查也是一道题目也没有考到!四大穿刺考了一道题,是胸腔穿刺的部位,肋骨上缘。
以下是几道个人比较纠结的题目知识点:①发热伴有粘膜出血和淋巴结肿大见于:白血病还是败血症?②小肠疾病导致的腹泻便后腹痛不缓解③金属音咳嗽见于纵隔肿瘤④渗出性腹泻见于:胃泌素瘤还是克罗恩病等?(题目应该是有问题的)⑤血压的测量⑥胃型蠕动波,正蠕动波,腹蠕动波的方向。
⑦巨脾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⑧心电图负荷试验的禁忌症(这是什么鬼啊,感觉书上没有)⑨心悸伴昏厥常见于?心电图这次考的比较简单T_T,好像就三道题目有点记不清楚了:①一道是正常心电图的数据题②一道是室颤③一道是房颤【其他说明】①问诊、诊断步骤、病历书写、导尿术四大穿刺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都是可能会考的,具体会考哪些看运气了。
②常见症状的病因基本上还是考大题目为主,选择题的话还是比较喜欢考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为主。
③诊断学还是基本上什么知识点都有可能考的哇,好好看书吧T_T④今年的临一和临二的教学大纲有点不同,临二讲了少尿多尿尿急尿痛肥胖消瘦,临一没有讲,但还是考到了一题关于尿急伴随症状的题目。
一、名词解释1、落日现象: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
见于脑积水。
2、鼻翼扇动:吸气时鼻孔张大呼气时鼻孔回缩,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
3、Koplik斑:若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白色斑点称为麻疹黏膜斑,为麻疹的早期特征。
4、镜面舌:亦称光滑舌,舌头萎缩舌体较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5、草莓舌:舌乳头肿胀发红类似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
6、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波动可以触及导气管的向下拽动称为~。
7、Kayser-Fleischer环:角膜边缘若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环环的外缘较清晰内缘较模糊,称为~是铜代谢障碍的结果见于肝豆状核变性。
8、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0、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
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
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11、肩胛线: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12、潮式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13、间停呼吸:变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14、啰音: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该音正常情况下并不存在故非呼吸音的改变15、腹上角:为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
16、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风湿性心瓣膜膜病二尖瓣狭窄。
17、肝病面容:面色晦暗,额部、鼻背、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
见于慢性肝脏疾病。
18、急性面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
19、面具面容:面部呆板无表情似面具样见于帕金森病脑炎等。
20、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体位。
一、名词解释1、落日现象: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
见于脑积水。
2、鼻翼扇动:吸气时鼻孔张大呼气时鼻孔回缩,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
3、Koplik斑:若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白色斑点称为麻疹黏膜斑,为麻疹的早期特征。
4、镜面舌:亦称光滑舌,舌头萎缩舌体较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5、草莓舌:舌乳头肿胀发红类似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
6、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波动可以触及导气管的向下拽动称为~。
7、Kayser-Fleischer环:角膜边缘若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环环的外缘较清晰内缘较模糊,称为~是铜代谢障碍的结果见于肝豆状核变性。
8、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0、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
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
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11、肩胛线: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12、潮式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13、间停呼吸:变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14、啰音: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该音正常情况下并不存在故非呼吸音的改变15、腹上角:为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
16、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风湿性心瓣膜膜病二尖瓣狭窄。
17、肝病面容:面色晦暗,额部、鼻背、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
见于慢性肝脏疾病。
18、急性面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
19、面具面容:面部呆板无表情似面具样见于帕金森病脑炎等。
20、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体位。
一、名词解释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内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内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就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就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与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与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就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与)体征,也就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就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陈-施呼吸,就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与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就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与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张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21、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l)。
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
小部分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2、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23、蛋白尿:尿蛋白检测为阳性或者尿中蛋白含量>150mg/L。
24、病理性Q波:心肌梗死的直径大于20~30mm,厚度达到5mm以上会出现病理性Q波,表现为异常Q波(时间≥0、04s,振幅≥1/4R)25、间停呼吸(Biots 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见于颅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26奇脉: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患者吸气时由于右心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影响右心排血量,继而左室排血量减少,形成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又称“吸停脉”。
蛙腹: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平卧位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膨隆,前腹壁平坦。
27、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8、咯血(hemoptysis):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咯血。
29、呕血(hematenesis):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30、发绀(cyanosis):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与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与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
31、呼吸困难(dyspnea) :就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者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32、恶心(nausea):上腹部不适与紧迫欲吐的感觉。
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前奏。
33、呕吐(vomiting):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34、便血(hematochezia):就是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现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35、晕厥(syncope):就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36、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急性左心衰竭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几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
可有奔马律。
37、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呼吸短促征象,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38、白血病: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就是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她器官与组织,而正常的造血功能受抑制。
39、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骨髓中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骨质破坏,血清与(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呈现基地较窄的单峰。
4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最为突出,常见于右方肥大。
41、二尖瓣型P波:P波增宽,时限≥0、12s,P波常呈双峰,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42、反跳痛(rebound underness):当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并拢的2—3个手指压语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常伴有痛苦表情与呻吟。
43、腹膜刺激症: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负性心尖搏动(inward impluse):broadbent征,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中毒右室肥大所致心脏顺钟向转位,而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
44、Graham Steell杂音:肺动脉扩张导致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功能性杂音,柔与、局限、吹风样,于吸气末增强,合并P2亢进,二尖瓣狭窄伴肺高压。
45、预激综合征:属传导途径异常,就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到通路之外,延房室环周围还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术。
47、Kayser-Fleischer环:角膜边缘出现黄色或棕褐色色素环,环的外缘较清晰,内缘较模糊,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就是铜代谢障碍的结果。
48、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以出到气管向下曳动。
49、空瓮音:空洞巨大,位置表浅且腔壁光滑或张力性气胸的患者,叩诊时局部虽呈鼓音,但因其具有金属性回响~50、Velcro啰音: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吸气后期出现的细湿啰音,其声调高,近耳颇似撕开尼龙扣带发出的声音。
51、猫喘:震颤,触诊时手掌感到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就是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血管壁,瓣膜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
52、大炮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分离,当心房、心室同时收缩时可使第一心音明显增强。
53、心包摩擦感: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多呈收缩期与舒张期双向的粗糙摩擦感,以收缩期、前倾体位与呼气末更明显。
54、腹膜炎三联征:腹壁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
55、Murphy征阳性:检查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56、courvoisier征阳性: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重,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
57、心电图ECG:就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58、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功能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心电图上见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距,且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
59、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早搏。
60、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