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1节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出师表教案(优秀9篇)《出师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
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
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字词(1)重难字崩殂(cú)疲弊(bì)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以塞忠谏之路(sè)陟罚臧否(zhì pǐ)郭攸之(yōu)费祎(yī)以遗陛下(wèi)裨补阙漏(bì quē)行阵(háng)倾颓(tuí)桓(huán)猥自枉屈(wěi)夙夜(sù)驽钝(nú dùn)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彰其咎(zhāng jiù)咨诹(zī zōu)遗诏(zhào)涕零(tì)(2)通假字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开张痛恨卑鄙所以涕秋愚(4)一词多义道遗论能临言益(5)词类活用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6)文言虚词以于(7)文言句式①判断句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教案三课时出师表教案设计2课时优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师表》的基本内容,领悟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出师表》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出师表》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2.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原文、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诸葛亮的基本事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读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及主题。
2.学生分段解读课文,理解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忠诚、智慧、勇敢的品质。
四、课堂讨论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征前写这封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师表》,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哪些忠诚报国的精神?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其他事迹,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诸葛亮的事迹,交流感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出师表》,谁能概括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二、课堂讨论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成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分析。
2.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的群文阅读备课人:大的胸怀。
2.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凡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青山常在、江水不变,沧海桑田,但是多少的英雄转瞬即逝,写出对世事沧桑变迁的豁达。
三、三篇文章共同赞美的人物是谁?1.诸葛亮2.在武侯祠写着杜甫的《蜀相》这首诗蜀相作者:杜甫(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武侯祠处的对联武侯祠对联:牧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阅读相关的诗句,同时知识迁移,回想去过的武侯祠有哪些对联、古诗。
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辨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同学们看看对联里讲述了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三、假期我们的研学去过湖北的武侯祠,请大家回忆一下武侯祠的布局。
到处都是赞文,到处都是牌匾,武侯祠写着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是智慧的化身。
四、出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三篇文章各讲了什么内容?《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
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阅读《诫子书》梳理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三条建议,并回顾了自己当年跟随先主经历的种种,言辞恳切,足见其赤诚之心。
2024全新出师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出师表》。
本课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出征前给刘备写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忠诚报国的决心和对刘备深深的敬意。
课文内容包括诸葛亮的自我介绍、他的忠诚和才能、他对刘备的敬仰和感激以及他出征的决心和信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报国之志,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报国之志,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诸葛亮的背景和历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语气和情感。
3. 解析课文:逐段解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报国之志。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出征,他的决心和信念是什么。
5. 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6. 写作:让学生以诸葛亮为榜样,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决心和信念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诸葛亮忠诚报国决心信念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答案:略2. 请学生思考诸葛亮的忠诚和报国之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课文,让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报国之志,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讨论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内容,部分学生可能还未能完全理解,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历史背景,阅读其他有关诸葛亮的文献,深入研究他的忠诚和报国之志。
同时,鼓励学生以诸葛亮为榜样,树立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郑满红《出师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郑满红的《出师表》。
本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自己的儿子的一封家书,阐述了人生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时,我们将重点讲解文章的第一、二、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因此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第二部分(46段):诸葛亮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注重品德,勤俭节约,不要追求物质享受。
第三部分(79段):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敬业乐群,忠诚守信,勇于担当,不要怕困难,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出师表》的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思想。
2. 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出师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出师表》的文章内容,理解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思想。
难点:理解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翻译古文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入《出师表》这篇文章。
2. 讲解:讲解文章的每一部分,解释生僻词语,翻译古文句子。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六、板书设计1. 《出师表》2. 人生观:人生如梦,转瞬即逝,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3. 教育思想:修身养性,注重品德,勤俭节约,敬业乐群,忠诚守信,勇于担当。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翻译《出师表》中的重点句子。
答案:(1)臣闻人生如梦,梦似人生,二者相似而不同,梦为虚,人生为实,虚者无待,实者有待。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然后知固非一成不变也。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出师表》的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但在翻译古文句子方面仍存在困难。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中的《出师表》。
该文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本的解读、词句分析、主旨提炼及文化背景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出师表》的辞表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忠诚、敬业、担当的品质。
3. 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本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及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出师表》的辞表特点、主旨思想及历史文化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标注生僻字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b. 对句式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c. 逐段解读文本,提炼主旨思想;d. 介绍《出师表》的历史文化背景,强调其价值。
4. 例题讲解:针对文本内容设计相关习题,现场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难点、重点,促进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文本结构:《出师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三个阶段的内容。
2. 重点词句: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出师表》中的重点句子;b. 根据文本内容,简述诸葛亮的忠诚、敬业、担当品质;c.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谈谈你对《出师表》的理解。
2. 答案:a. 见教材附录;c. 学生自行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三国时期文学作品,提高历史文化素养;b.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忠诚、敬业、担当的主题演讲,培养良好品质。
文件编号: 5F -4B -66-FC -11整理人 尼克 出师表原文全文第一单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 ) 妖娆( ) 折腰( ) 稍逊( ) 分外( ) 风骚( )田圃()禁锢()踪迹()留滞()喑哑()喧嚷()知悉()蓑衣()斗笠()抗拒()油膏()襁褓()静谧()憧憬()劫难()闪烁()mí()足珍贵níng()望寂mò()冻jiāng()树篱()栖息()茸茸()秧鸡()微漾()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略输文采:一代天骄:风流人物:红装,原指:这里指:素裹,原指:这里指风骚:原指:诗中用来概括。
俱:。
折腰:3、下列语句除了运用对偶外,还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沁园春”是,“风骚”原指《》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
上阕的表达方式是,下阕则主要是。
《沁园春· 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是写雪后初晴的壮美景象的句子是点明主旨赞美无产阶级英雄的句子《沁园春· 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是5、唐代诗人岑参描写雪的名句是,柳宗元描写雪的名句是,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是6、 (1)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名句是(2)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诗句第二单元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骛佝偻承蜩亵渎骈进强聒不舍duàn zhānɡ qǔ yì chán shī冥诞陨落曙光灵柩诉讼深邃蕴涵睿智恪尽职守舐犊之情庸碌借鉴灰烬涕泗谀词天赋扶掖枘凿羲皇上人繁衍刹那间麦穗忐忑一抔伫立bó然大怒迷huò不解怒不可è无与lún比伫立níng视shǔ光2、解释下列词语。
敬业乐群:主眼:理至易明:征引:一点不旁骛:亵渎:层累:骈进:强聒不舍:陨落:曙光:灵柩:盲目:媚上欺下:睿智:恪尽职守:肃然起敬:猖狂:廓然无累:惊心动魄:重蹈覆辙:刻骨铭心:凭吊:涕泗横流:扶掖:枘凿: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勃然大怒:3、文学知识本文作者是,他字,号,又号。
范文出师表(汇总5篇)1.范文出师表第1篇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
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
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
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
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
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2.范文出师表第2篇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出师表》,该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的传统名篇,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