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改革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697.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节“改革”文学一、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催生“改革”文学的产生最先感受到“时代情绪”又给予明确表达的是四川青年诗人骆耕野。
1979年5月,他在《诗刊》发表《不满》一诗:“象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象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我心中孕育着一个‘可怕’的思想,/对现状我要大声地喊叫出:/--‘我不满’”。
诗中出现的不满现状的焦虑、不安,正是对改革的要。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道出了‘改革文学’所以崛起的历史因由与时代背景、社会情绪”,“是‘改革文学’的宣言”。
不久,1979年7月,天津工人出身的作家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标志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问世。
二、什么是“改革”文学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对未来抱有良好愿望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创作潮流。
这一思潮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社会经济改革、期待改革、呼唤改革的时代情绪。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三、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
1979到1991年前后历时12年,这就使主人公陈奂生在广阔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里,有了更充分的表现。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浅析“改革文学”的类型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上任记》。
本论文旨在结合作家作品,对“改革文学”的类型进行分析说明。
从改革文学的兴起到落潮大致呈现两个阶段。
以《乔厂上任记》为标志是改革文学的发韧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乔光朴形象的产生带动了与“乔厂长”有血缘关系的“开拓者家族”人物系列。
从蒋子龙的创作来看,就有车蓬宽(《开拓者》)、高盛五(《人事厂长》)、牛宏(《锅碗瓢盆交响曲》)、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要好》);从其他作品来看,焦祖光《跋涉者》中的水运宪、《祸起萧墙》中的傅连山,柯云路《三千万》中的丁猛……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开拓者家族”中改革者的形象。
这些改革者的诞生表明文学参与现实生活的迫切性。
农村题材揭示改革给农民命运带来变化的小说很多。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是系列小说思想艺术方面最为出色的一篇。
高晓声有意继承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传统,他既为他们生活境遇的改善而欣喜,也对他们因袭的落后精神因素予以细致的刻画和温情的嘲讽。
陈奂生上城的一系列遭遇显示出具有阿Q基因的中国农民面对物质、精神的双重困扰,以精神胜利法求得解脱似乎成为必由之路。
那种对物质、权威的崇拜感,不仅仅是农民的某种精神状态的描绘,也是中国人改革开放后物质欲望复苏的某种缩影。
至1981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艰难,投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
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1.三个诗群:(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改⾰⽂学第⼗讲改⾰⽂学下次课需要阅读的⽂本:《受戒》、《西藏,系在⽪绳扣上的魂》。
⼀、改⾰⽂学1.概念改⾰⽂学是新时期⽂学在批判反思历史的同时,对改⾰开放过程中社会现实的⽂学书写。
它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1)揭⽰原有⽣产关系的弊端,强调改⾰的必要性;2)展⽰改⾰派与保守势⼒的⽃争;3)剖析改⾰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国民性中的落后⽂化元素(《陈奂⽣上城》);4)表现改⾰开放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腊⽉正⽉》、《⼩⽉前本》、《鸡窝洼的⼈家》);5)揭⽰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活⽅式的⽡解。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蒋⼦龙《乔⼚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星》、铁凝《哦,⾹雪》、贾平凹《⼩⽉前本》、《腊⽉正⽉》、《鸡窝洼的⼈家》(农村改⾰三部曲)、《浮躁》、路遥《⼈⽣》、《平凡的世界》、⾼晓声《陈奂⽣上城》等。
2.分类1)城市改⾰:蒋⼦龙、张洁、柯云路;2)农村改⾰:贾平凹、路遥、⾼晓声。
3.评价积极⽅⾯1)现实针对性。
通过对改⾰⽂学的历史性阅读,我们⼀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改⾰开放的历史过程。
“农村改⾰三部曲”——“浮躁:2)历史纵深感。
有些作品试图从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上揭⽰改⾰的必要性:李国⽂的《花园街五号》。
3)⽂化的深度。
张炜《古船》4)⼈性的深度。
《陈奂⽣上城》消极⽅⾯1)雷同化。
A.改⾰者形象的雷同:硬汉形象:精通业务、思想解放、敢作敢为——乔光朴、李向南弄潮⼉形象:不愿⼀⼼务农,思想开放活络——门门、王才、⾦狗B.背景雷同:改⾰者⼤多在“⼗七年“或”⽂⾰“期间受到迫害。
C.爱情模式类同:男⼥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把爱情视为⽣命的全部,因为爱情⽽⽀持男⼈的改⾰事业,男⼈则把爱情视为⾃⼰改⾰事业的⼀部分。
乔光朴和童贞、刘钊与吕莎、门门和⼩⽉2)理想化3)清官主义、⼈治思想李向南——李青天、武耕新4)美学层次不⾼过度关注社会意义⼆、蒋⼦龙1.代表性作品《乔⼚长上任记》、《开拓者》、《⾚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
新时期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出现于70年代末,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人物形象塑造。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被认为是改革文学的潮头作,但并未反映多少改革内容。
真正的改革文学是对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反映的作品。
何士光《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文学。
此后,改革文学出现两种趋势。
一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回避生活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进入道德领域和人的心灵深处来反映时代。
代表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
也有人写人们内心对新事物的抵触,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作家,他们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待改革。
如《鲁班的子孙》写了父子两代木匠,儿子认活不认人,干活就收钱,被村民所指责。
作家虚构了许多不择手段赚钱,有钱就变坏的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的物欲横流。
另一种是以张炜为代表,站在改革的主要矛盾的层面上,用怀疑的目光看改革。
所以曾被误认为反改革。
其实他们的本意是支持改革,张炜的《秋天的思考》(写竞争起点不平等的问题)、《秋天的愤怒》,矫健的《老人仓》(地方干部用改革发黑财),晓剑的《被切割成两半的太阳正在升起》(一女子为权力和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
此外
还有一些反映城市改革的作品。
如张洁的《沉痛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Depiction of Human Nature in Contemporary Novels about Industrial Reform——A Case Study of He Dongjun’s Novel Who is the Master of ups and
downs
作者: 唐冰炎[1]
作者机构: [1]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新余338004
出版物刊名: 萍乡学院学报
页码: 61-6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改革题材;人文关怀;人性书写;批判视角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改革题材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当下此类作品更加直接
地正视改革进程中艰难曲折的现实,更加接近改革生活的实际,在社会进步、人类尊严的碰撞冲突中探索现代性多张面孔下潜藏的矛盾、危机及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赫东军先生的工业改革
题材长篇小说《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部反映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改革的现实主义作品,逼真再现了市场生存危机下国企艰难改制而经历的漫长痛苦的挣扎,尤为可贵的是以一位作家的良知,大胆而深刻地反思了市场经济下唯效益价值观带来的残酷权谋争斗与人性的泯灭。
文章以分析作品
中不同角度的人性书写切入,力图凸显这部作品真诚直面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彰显优秀作家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