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化学平衡修改完毕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5
第4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基础过关]一、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一定,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是一个常数B .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C .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D .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的比值小于K 时,v 正<v 逆 答案 C解析 K 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如H 2(g)+I 2(g)2HI(g),K 正=c 2(HI )c (H 2)·c (I 2),K逆=c (H 2)·c (I 2)c 2(HI ),所以K 正=1K 逆。
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的比值小于K ,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v 正>v 逆。
2.化学平衡常数可以用K 来表示,下列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K 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 B .K 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C .K 与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D .K 与温度有关 答案 D解析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其化学平衡常数只与反应体系的温度有关。
3.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 A(g)+n B(g)p C(g)的平衡常数为K ,下列对K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K 值越大,表明该反应越有利于C 的生成,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B .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K 增大C .温度越高,K 一定越大D .如果m +n =p ,则K =1 答案 A解析 K 越大,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A 正确;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K 只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一定,K 一定,与压强无关,B 错误;因该反应的热效应不确定,故C 项错误;K =c p (C )c m (A )·c n (B ),故由m +n =p ,无法判断K 的大小。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专题复习讲义(12)专题三基本理论3-5 化学平衡(二)(1课时,共2课时)【复习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突破】1.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综合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原料利用率、设备要求、催化剂的活性等,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
2.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根据图像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做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能充分考查学生读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题再现】例1.(2023·江苏卷)二氧化碳加氢制甲烷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为CO2(g)+4H2(g)===CH4(g)+2H2O(g) △H=-164.7kJ·mol-1CO2(g)+H2(g) ===CO(g)+H2O(g) △H=41.2kJ·mol-l在密闭容器中,1.01×10-5Pa、n起始(CO2)︰n起始(H2)=1︰4时,CO2平衡转化率、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所测得的CO2实际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题13图所示。
CH4的选择性可表示为n生成(CH4)n反应(CO2)×1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2CO(g)+2H2(g)===CO2(g)+CH4(g)的熔变△H=-205.9kJ·mol-1B.CH4的平衡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用该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约为480~530℃D.450℃时,提高n起始(H2)n起始(CO2)的值或增大压强,均能使CO2平衡转化率达到X点的值解析:A项,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2CO(g)+2H2(g)===CO2(g)+CH4(g)的焓变△H=-2×41.2 kJ·mol-1-164.7 kJ·mol-1=-247.1 kJ·mol-1,错误;B项,CO2(g)+4H2(g)===CH4(g)+2H2O(g)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H4的含量降低,故CH4的平衡选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C项,由图可知,已知条件之下,该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反应温度范围约为380℃时二氧化碳转化率最大,此时为最适温度,温度继续增加,催化剂活性下降,错误;D项,450℃时,提高n起始(H2)n起始(CO2)的值可提高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压强反应I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均能使CO2平衡转化率达到X点的值,D正确。
化学平衡(一)巩固训练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A(气)+3B(气) 2C(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2、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0。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3、在容器中充入SO2和只由18O原子组成的氧气(18O2),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A、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三种物质中都有。
4、在一定条件下,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3mol X(气)和1mol Y(气)发生如下反应:2X(g)+Y(g) 3Z(g)+2W(g),某一时刻达到平衡时,测出的下列各生成物浓度的数据中肯定错误的是:A、c(Z)=0.75mol/LB、c(Z)=1.20mol/LC、c(w)=0.80mol/LD、c(W)=1.00mol/L5、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A2(g)+B2(g) 2C(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经测得平衡时,c(A2) =0.5mol/L,c(B2) = 0.1mol/L,c(C) = 1.6mol/L,若A2、B2、C的起始浓度分别用amol/L,bmol/L,cmol/L表示,请回答:⑴a、b应满足的关系是。
⑵a、b的取值范围是。
思维发散下列“平衡”与化学平衡有何异同?①数学中水池问题-进水出水平衡②物理中力的平衡③化学中饱和溶液溶解结晶平衡④生物中生态平衡板书计划化学平衡(一)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的定义2、可逆反应的特点3、溶解平衡由正反应开始:VV正V逆0 t1t2t3t二、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2、特征概括:定、等、动、变3、研究平衡的重要工具-- V-t图象4、研究平衡的意义: 研究和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原料(反应物)转化率产品(生成物)百分含量。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2)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
课后,感慨良多。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
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
以此来引入新课。
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
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
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
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
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
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
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
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
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家和老师。
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