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生活世界的理想_伊格尔顿的西方美学史论
- 格式:pdf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4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理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其美学深受马克思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等。
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似乎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沉浸在“意识形态终结”与“历史终结”之中,这两个“终结”其实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极其典型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世界左翼也在行动,反全球化运动实际上是西方左翼反对资本主义的传统的延续,西方左翼反对资本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左翼美学,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左翼美学代表人物伊格尔顿、詹姆逊(F.R.Jameson)、安德森等人的声音强烈,本文详尽分析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美学实践及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审美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化伊格尔顿回溯美学产生的历史发现:美学从一开始就是个矛盾的、意义双关的统一体。
一方面,美学扮演着真正的解放力量的角色,美学的产生是与启蒙运动相联系的,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A.G.Baumgarten)最初提出美学一词时,首先指的是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
从学术层面上看,美学的产生是朴素唯物主义以感官、肉体等去对抗长期理论专制的结果。
从更深层的政治层面上看,美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新兴的阶级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的强有力的挑战。
伊格尔顿描绘了大致的情景:18世纪的资产阶级围坐在桌子边,一边啜饮红葡萄酒,一边虚构用来解决他们的政治困境的美学概念。
另一方面,美学还有意识形态内化的作用,即通过审美,把社会统治更深地置放于被征服者的身体之中,并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政治模式而发挥作用。
内化,其实就是人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
伊格尔顿在美学史上首先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伊格尔顿认为,“随着早期资产阶级社会的成长发展,强制和赞同之间的比率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惟有向后者倾斜的统治才能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所需要的高度自律的个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审美才在这些条件下获得了显要的地位”。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伊格尔顿书目摘要:1、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目录:导论:作为批评理论家的特里·伊格尔顿第一章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第一节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节“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第三节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开展第二节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奉献第三节意识形态生产论的文本学建构与理论意义第三章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一节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历史生成第二节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三节“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的反观与实践形式的影响第四章走向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研究第一节抵抗的空间: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第二节 ?克拉莉莎?文本解读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三节质疑与批判:文化左派与伊格尔顿的困境第五章后现代主义幻象:意识形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第一节论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对解构主义的批判及困惑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理论之后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中,以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三种元素在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复杂关系为线索,深入探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体面貌,突出了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生产特性与理论建构特性。
重点探索了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中的生成背景和表达方式,全面展现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特性和思想启发。
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1总论1.1 希望之旅:学术和思想历程1.2 伊格尔顿的奉献1.3 伊格尔顿的风格1.4 伊格尔顿的研究2 批评的功能2.1 批评的政治性2.2 批评或修辞学2.3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理论2.4 革命批判3生产方式和文化生产3.1 多重结构的生产方式3.2 生产方式的文本印记3.3 “文学〞建构性3.4 文化生产4 意识形态批判4.1 意识形态面面观4.2 话语和政治权力4.3 艺术与意识形态4.4 美学的意识形态5 文本科学5.1 文本的边界5.2 文本生产5.3 一种文本性5.4 文本的价值与阅读6 穿越后现代主义6.1 后现代主义幻象6.2 后结构主义因素6.3 重估“总体性〞6.4 反讽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专著。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审美以及美的产生和认知过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从古希腊以来的美学思想,还有近代西方美学的各种流派和理论。
这篇文章将总结现代西方美学史的知识点,包括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各大美学主义流派、重要美学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是美学思想的起源地之一,最早的美学思想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世俗、永恒的理念,其中的美是“真、善、美”三者的一种表现。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他认为美是一种激起愉悦情感的东西,并提出了模仿论和认知论的美学观点。
2.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与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艺术家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提倡以人为本的审美观。
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对人体、光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美学的形成17、18世纪是近代美学的形成阶段,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审美的普遍规律和原则。
在这一阶段,耶尔·怀尔斯、培根、洛克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审美判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逐渐形成了近代美学的基本体系。
4. 现代美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开始独立于哲学。
康德提出了美的主观普遍性和客观普遍性的观点,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审美的心理机制。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的美学思潮不断涌现,使得美学的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多样。
二、各大美学主义流派1. 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作品的内在形式决定了其审美效果。
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派对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影响了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
2. 实证主义美学实证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和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试图通过客观的方法探寻审美的规律和原则。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30416中文捅要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具有国际声誉的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伊格尔顿在文艺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而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伊格尔顿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使他的理论显得独树一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新形势下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中后期风云变幻的西方文论界,伊格尔顿的理论非但没有被挤到边缘,反而更显出勃勃生机,更具患想对垒的风流。
但是,国内外对伊格尔顿学术思想的研究以简要的评介居多,缺乏对其思想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以细读伊格尔顿的重要原著为基础,围绕伊格尔顿整个学术思想中凸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以研究他的文艺思想为主、美学思想为辅,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生产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以及“后现代主义批判”等领域较为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伊格尔顿的学术思想。
在研究方法上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系,采取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综述的方法,从伊格尔顿的学术和思想发展历程入手,对他的理论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具体论述。
论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分两节。
第一节是对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新左派”理论家的学术和思想历程的介绍,重在说明其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所历人生的独特性与其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复杂关系。
伊格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有着爱尔兰血统的工人阶级家庭,21岁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l世纪初,他的思想和学术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中经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恩主义又回到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外国美术史读后感1这本书西方艺术的形式与特征等的发展史,其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西方美学与西方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对美学,哲学是关于一切美学问题的最基础的思考,具有元美学的性质。
对美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和丰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
西方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许多美学思想的源泉。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
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美学。
提起埃及,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法老王们的陵墓。
对于金子塔的美丽和雄伟我不多说,在课上学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
从那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的灿烂文化以及他们对“秩序”的狂热追求,绘画的比例,外形都奇异的保持一致,宏伟的雕像现在虽然有好多残缺,但仍能感受到那埃及的辉煌文明!古希腊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
超凡入圣的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
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
后来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它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伟大的罗马,璀璨的希腊!充满神话的希腊,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这些美丽的地方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观探析朱彦振【摘要】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美学是一种有关身体的话语,美学是作为沟通感性与理性的的媒介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重建唯物主义美学,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回到起源,从身体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一切,恢复身体话语的基础地位。
身体话语的建构过程经历了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三个阶段。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ideology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s,which plays a particular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social order.It is a kind of discourse about body,which comes into being and brings into play functions as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ng the sensibility and the reason.The most resultful strategy for rebuilding materialistic aesthetics is that recurring to theorigins,renewedly thinking all the question from body and resuming the basic status of body discourse.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body discourse undergoes three phases: Marx,Nietzche and Freud.【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6【总页数】5页(P40-43,52)【关键词】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身体【作者】朱彦振【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1伊格尔顿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杰出的文学批判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非常多。
西方学者引用率虽然很高, 但是在哲学方面的专著却很少。
西方对伊格尔顿的研究已经起步, 而在国内学术领域, 伊格尔顿被翻译的著作只占其著作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仅能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著作来寻找伊格尔顿哲学思想的蛛丝马迹进行梳理。
相对来说, 国内的研究状况较西方状况还是落后的。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从文学批评方面入手, 总结并归纳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又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 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文着重从伊格尔顿的原著进行梳理, 从而归纳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概况和内容提要, 并结合实际对其理论进行一些评价, 旨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局限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卢卡奇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思想中提取出伊格尔顿的思想来源, 为对其意识形态理论概况的梳理进行铺垫;另外, 还对伊格尔顿本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学的维度进行阐述,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学批评和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都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 在肯定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的基础上, 提出其理论中的缺点和局限, 为研究伊格尔顿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收稿日期: 2009-07-30作者简介: 王天保(1976 ),男,湖北随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25卷第5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52009年10月 Journ al ofNort h C h i na In stit u te ofW ater Con s ervancy and H yd roelectric Po w er(S ocial Sci ence) Oct 2009美学与生活世界的理想 伊格尔顿的西方美学史论王天保(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摘 要: 伊格尔顿认为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伦理学,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意义这些与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伊格尔顿形成了这样一种对西方现代美学史的观点:早期的资本主义美学着意于勾画和谐、统一的社会理想;后期的资本主义美学则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形成一种紧张的否定、批判关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则辩证地发展了这两种美学。
关键词: 美学;批判;社会理想中图分类号: B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9)05 0038 04伊格尔顿在 美学意识形态!的开篇就宣称:∀本书不是一部美学史。
#因为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并没有把艺术和美的本质、形式,审美鉴赏等作为中心问题来展开西方美学史,而是把美学视为一种关于感性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一种关于身体的话语,并且∀试图在美学范畴内找到一条通向现代欧洲思想某些中心问题的道路,以便从那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弄清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伦理问题。
#[1](导言,P1)这恰恰成为这本书的一个亮点,它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 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来阐说西方美学史,并且勾画出了这样一条西方现代美学史的发展线索:早期的资本主义美学是正题,它努力地去描绘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理想;后期的资本主义美学是反题,它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形成一种紧张的否定、批判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合题,它一方面保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一方面又在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
一、作为早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原型的美学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与超越,资本主义在早期阶段具有进步性,这一点不管是马克思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是承认的。
∀美学#学科的诞生其实就反映了资本主义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
众所周知,∀美学#学科诞生时的名字叫∀感性学#或∀感觉学#(A estheti c )。
伊格尔顿注意到,鲍姆加登最初提出的这个概念指向的是∀生活世界#,关注的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感性领域,而不是艺术作品。
审美开始强调的不是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而是感觉与思想观念的区别。
伊格尔顿认为,美学的诞生可以读解为一种对自由与规则的调解,一次政治文明进步的预兆。
鲍姆加登时代的德国还是一个分裂的、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德国。
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封建贵族仍然把持着社会的权力,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惯用暴力,不会在意人们的感受,这与资本主义标榜的自由、平等的人性化、温和的政治理想显然是相悖的。
所以伊格尔顿认为,强调∀感性#的∀美学#的出现∀首先是对政治专制的回应。
#∀这种统治需要考虑∃感性的%(sensi b le)生活,因为不理解这点,什么统治也不可能是安稳的。
#[1](P2、3)但是伊格尔顿认为,德国的启蒙知识分子由于缺乏政治与经济上的力量,他们的很多思想还是打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烙印。
鲍姆加登在调解自由与规则的过程中,还是偏向了规则一面,康德也一样。
他虽然把判断力作为沟通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但是最终美还是变成了道德的象征,而道德则是抽象而威严的∀绝对命令#。
席勒也是想以游戏冲动调解形式冲突和感性冲动,但是在席勒的思想中,理性与感性并不是平等的。
感觉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它必须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美学则是从另外一个思路建构自由与规则统一的社会理想,寻求将社会权威自然化,变得更易接受的途径。
夏夫兹博里、休谟、博克都是从心灵感受的角度来弥合自由与规则、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裂痕。
对他们而言,社会的秩序和规则就植根于∀内在感官#、普遍人性、想象之中,社会权威如果不能转化为人们的感同身受就不可能获得人们的认可。
从心灵的能力的角度寻找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与德国美学非常不同的一种思路,但是这种思路同样存在问题。
因为人的心灵内部具有产生偏见和极度幻想的可能性,而偏见与幻想又是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在博克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困境。
崇高是恐怖的,优美则暗示一种愉快的自由,但是这两个范畴在博克那里是对立的。
伊格尔顿认为这也暗示了一个政治的困境:∀我们不尊敬我们热爱的权威,而我们又不热爱我们尊敬的权威,这就是困境所在。
#[1](P45)黑格尔的清醒之处在于它意识到∀社会的一致不可能用抽象的、无功利的审美的相互主体性来加以维护;它必须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存在于相当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中,社会生活结构从家庭的修道院式的亲密扩展到各种现象,如社会阶级、公司、协会及其他#[1](P136)。
黑格尔不像康德和席勒,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将审美理想化,对他而言审美缺乏哲学的那种绝对明晰性,他还清醒地认识到应该在市民社会中寻找政治统一的基础,并且他还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恐怕难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统一。
但是黑格尔主要是通过他的理论、概念的推演完成这一认识的,虽然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却无法完成社会秩序当中自由与规则的真正统一。
伊格尔顿认为,这其实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
由于越来越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当中社会和谐的不可能性,西方现代美学逐渐走上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之路。
尽管18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在建构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但是这种社会理想本身相对于以前的社会形态而言却是一个重大进步。
其实伊格尔顿对西方现代美学中所宣传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肯定的,只不过这个理想如何变为现实,美学却不能回答。
在仍然存在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学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内化的压抑#。
而伊格尔顿关心的正是这个。
所谓美学意识形态的矛盾性也就是在这里集中凸现出来。
二、对后期资本主义美学的批判性反思按照列宁的说法,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大概在19世纪后半期发展到顶点,但同时也走向终结。
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在叙述西方美学史时也把19世纪晚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分界点。
如果说在此之前美学中所勾画的和谐图景还在作为一种社会理想被知识分子所追寻的话,那么在此之后美学中所讨论的问题与现实社会的裂痕越来越大,美学与现实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紧张的批判、否定的关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现实矛盾无法调和的一个表征。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现实世界是让人厌恶的,要摆脱痛苦就只能否定生命的意志。
当然,叔本华仍然把审美作为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对现实彻底失望后的微弱的乌托邦希望:∀审美教会我们摆脱分裂性的欲望,谦卑地、不贪地、以圣人的简朴方式生活。
#[1](P155)但是这样一种审美观显然带有深深的厌世情结。
如果说叔本华是把现实与理想,市民社会与审美世界之间的裂痕推向极端的话,那么克尔凯郭尔则将感性和精神、特殊性与普遍性剥离开来。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当中有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但他所理解的∀个人#往往又是是孤独的、无言的、沉默的内在性的人,现实生活中人类主体之间难以沟通、交流。
德国古典美学家所信奉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际交流方式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完全是一种虚妄。
个人只有在信仰中才能成就自我,但信仰意味着对现实的弃置与否定。
将感性经验与精神的普遍性相调和的传统审美概念在克尔凯郭尔那里完全分裂开来。
伊格尔顿对此评价说:∀克尔凯郭尔以个人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社会本身,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反社会的特征,揭开了其政治和精神的虚饰。
#[1](P183)其实尼采关于人的观念同样是极端个人主义的。
尼采也设立了一种高级的人,名曰∀超人#。
超人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他能够在直面自己的悲剧性毁灭当中得到最大的审美快感,他决不可能是18世纪美学中的和谐的自我理想。
因此∀作为自我实现的美学和作为社会和谐的美学是相冲突的,尼采为了前者并不在于让后者牺牲。
#[1](P235)尼采的美学是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不和谐#生存39第25卷第5期王天保: 美学与生活世界的理想 伊格尔顿的西方美学史论状态的清晰描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传统美学构成了更严重的冲击。
审美在传统美学当中一向被认为是排斥功利性的。
弗洛伊德则告诉我们这种想法过于天真,审美本身就是带有里比多冲动的渴望。
传统美学畅想精神与感觉、理性与自发性可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弗洛伊德则告诉我们理性的意识与自发性的无意识是对抗的,正是因为意识把许多见不得光的本能打压到无意识领域才有我们今天的文明和文化。
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主体是同一的自我,而在弗洛伊德那里主体已经开始显露出分裂的迹象,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拉康进一步阐发了有关主体分裂的理论,认为∀我#从来就是在他人的注视中形成的。
∀诗意地栖居#以及对艺术的关注似乎表明海德格尔准备回到18世纪美学所确立的主题。
但是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恰恰为了批判现实生活当中栖居的非诗意性。
而本应当∀诗意栖居#的人的主动性也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总是∀被抛入世#,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
艺术是对存在的开启,这使得艺术变得与存在一样神秘而又高高在上,它俯视众人,而不是像传统艺术观念那样去显现人的自由。
正如伊格尔顿所评价的那样:∀在海德格尔看来,审美与其说是一个艺术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种与世界的联系方式 这种联系甚至具有宿命意味地将世界的∃非真实性%作为存在的一种高雅的馈赠来加以接受,使人类主体在某种神秘的显现(概念只能亵渎这种显现)面前匍匐于地,顶礼膜拜。
#[1](P312)在伊格尔顿看来,对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传统美学的批判一直延续到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人的后现代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当然也是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但在他看来这种批判不同于从叔本华到后现代的批判思路。
从叔本华到后现代,他们主要是在理论的层面上否定、批判传统美学,而且这种否定和批判把在传统美学中所确立的和谐理想弃置一旁。
马克思主义美学则尽力把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与和谐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在伊格尔顿看来,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就包含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批判性的,另一部分则是理想性的。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人的感性生活的两种异化:其一是∀资本主义把男人和女人身体的丰富性降低到∃原始的和抽象的简单需要%#,这是资本对被压迫阶级的异化;另外,资本家的感性能力也处于被异化的状态,他用资本∀替代性地弥补异化的感性#[1](P192-192),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的控诉,资本成了资本家感性能力的幻觉性的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