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38
初三古诗文言文全部《论语》学而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子曰:“吾友于人也,必也求其善者,如吾友于君子也,必也求其善者,如吾友于小人也,必也求其善者。
”10.子曰:“君子不器。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5.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7.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5.子曰:“君子不器。
”2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2.《醉翁亭记》宋·欧阳修3.《湖心亭看雪》明·张岱4.《行路难·其一》唐·李白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7.《月夜忆舍弟》唐·杜甫8.《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10.《商山早行》唐·温庭钧11.《咸阳城东楼》唐·许浑1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13.《行香子》宋·秦观1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九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1.九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篇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初三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包括:1. 《论语》十则。
2.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
4.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5.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6. 《战国策·魏策四》的《唐雎不辱使命》。
7. 《出师表》出自诸葛亮《三国志·蜀志》。
8. 《陈情表》李密(西晋)。
9. 《桃花源记》陶渊明。
10.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1.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2. 《三峡》郦道元选自《水经注疏》。
13. 《与朱元思书》吴均。
14. 《马说》韩愈。
15.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
1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7. 《观潮》周密(宋)。
18.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20. 《游山西村》陆游(宋)。
21. 《使至塞上》王维(唐)。
22. 《黄鹤楼》崔颢(唐)。
2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4.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
25.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南唐)。
26.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27.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
28.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0. 《无题》李商隐(唐)。
31.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南唐)。
32.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33. 《使至塞上》王维(唐)。
3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35. 《春望》杜甫(唐)。
3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初三上册课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在中国的初中教育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初三上册常见的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供同学们学习和背诵:1. 《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赤壁》- 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 《滕王阁序》-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5.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6. 《出师表》-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7.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8.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 《岳阳楼记》- 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0. 《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三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及翻译在初三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以及它们的翻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以及它们的翻译:1.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头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2. 《望岳》- 作者:杜甫-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翻译:泰山的景色如何?齐鲁大地的青翠还未消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这秀美的山景,阴阳交替,划分了昼夜。
胸中激荡着层层云雾,眼睛紧盯着归巢的鸟儿。
我定要登上这山的顶峰,俯瞰四周的群山。
3. 《滕王阁序》(节选)- 作者:王勃-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翻译:豫章是古老的郡,洪都则是新建的府。
天上的星辰分布在翼轸之间,地理位置连接着衡山和庐山。
三江环绕,五湖环绕,控制着蛮荆,引导着瓯越。
这里物产丰富,天赐珍宝,龙的光辉照耀着牛斗星区;人才辈出,地灵人杰,徐孺子曾下榻于陈蕃的家中。
4. 《岳阳楼记》(节选)- 作者:范仲淹-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官。
到了第二年,政治通达,人民和睦,各种废弃的事务都得到了复兴。
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了它的规模,并在其上刻上了唐代和当代贤人的诗赋。
他委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5. 《桃花源记》(节选)- 作者:陶渊明-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论语》十二章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河中石兽【作者】纪昀?【朝代】清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九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1、《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2、《水调歌头》: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4、《商山早行》: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5、《月夜忆舍弟》: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6、《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9、《无题》: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同步教学主讲:黄冈中学教师李红梅一、本周知识概述本周进一步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具体篇目为《范进中举》和《不朽的失眠》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小说的主题1、《范进中举》一文,作者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2、《不朽的失眠》一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腻地描摹了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时的内心活动和感受,高度赞扬了张继不甘沉沦,不甘寂寞,不甘失败的精神,同时也高度评价了他的作品——《枫桥夜泊》(二)、小说的情节1、《范进中举》以题目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反衬了范进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第二部分(第3~12段):围绕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周围各色人等极尽趋炎附势的丑态。
2、《不朽的失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段):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细腻描摹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时的内心波澜。
第二部分(第15~16段):由于张继因落第失眠写出了不朽之作,虽榜上无名,却名扬四海,而那些榜上有名的人却早已被人们忘却。
在作者看来,一时的人生得意并不是真的幸福和欢乐,而艺术的永恒,才是“不朽”的,值得人们为之追求。
(三)、小说的人物1、《范进中举》中的主要人物有范进、胡屠户,次要人物有张乡绅、众乡邻。
(1)、范进: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
一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
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耗费在应试和科场上。
中举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岳父可任意辱骂他。
他地位卑微,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但对功名的追逐却痴迷不改。
中举后,情形完全不同。
可是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竟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是看不起他的,被他称为“现世宝”“癞蛤蟆”“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中举后,他态度大变,又送钱又送肉,称范进为“贤婿”“老爷”,说范进“才学又好,品貌又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封建社会小市民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可耻形象。
(3)、张乡绅:虽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但从他对范进中举后的表现,如“送钱赠房”,“称兄联谊”等,充分表现出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的性格特征。
(四)、小说的写作手法1、《范进中举》刻画人物十分成功,作者主要运用了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1)、用人物语言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奉承的话,作者是极力描写,通过这些语言,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了,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变化而有所不同。
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唯唯连声”,低三下四说:“岳父见教的是。
”中举后,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变为“老爹”。
表现他因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觉已是高人一等了。
张乡绅拜会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作过官僚的乡绅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手法,但显得真实。
“中举发疯”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功名,终身追求“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以至颠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作者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性格,呼之欲出。
2、《不朽的失眠》主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摹。
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背景及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愁”为线索进行了丰富的想象,细腻地描摹了张继创作《枫桥夜泊》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状态。
从开篇就进行想像描摹,“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突出了张继羞惭沮丧的心境,这是直接描摹。
接着用两个“本来”句想象考中的情形,通过对比烘托出张继失意的心态。
然后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把张继的“愁”心融入到自然景物中加以描写,先后借江枫、渔火、月光、乌啼、钟声等景物抒情,细腻刻画张继的内心波澜。
三、难点知识剖析(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
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
对这种观点应如何认识?范进中举,并不代表他得到学识上的进步、思想上的发展,而是更进一步地套入封建专制桎枷中,于国于民没有丝毫益处,只是又多了一个封建专制的更卖力、更自觉的维护者罢了。
(二)、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
讽刺的语言读起来很好笑,那么这些好笑的语言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三)、《不朽的失眠》的语言是很特别的,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比一般的语言表达更富变化。
仔细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放肆”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与“忧伤”搭配。
“忧伤”应该是缠绵在心里的,用“放肆”一词,好像“忧伤”也自由奔放起来一样。
2、那阴阴的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不怀好意”一般修饰有生命的东西,这里修饰“凉气”,既表现了诗人暗淡的心情,也形象地摹写了“凉气”的阴森。
3、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不朽”修饰“失眠”,和日常语习惯相悖。
这里强调张继失眠的意义,也使语句有新颖性、表现力。
同步教学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陶秀琪一、一周知识概述(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柳河东集》,“始得”是“初识、初游”之意,定下了全文的叙事基调。
说“始得”而不说“始游”,更表露出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西山”点出游记地点,即永州市西南一隅的近郊。
“宴游”意为“宴饮游乐”,指出本文的内容以“宴”和“游”为主。
总之,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同时暗示了文章的结构。
(二)、《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是作者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
“醉翁亭”是欧阳修取名的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
“记”是古代记载事物的书或文章,也用作篇名或书名。
作篇名时,可以用来介绍事物、写人、记事。
依题而论,本文似乎只写醉翁亭亦可,而作者则是从醉翁亭写起,写出了亭周围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写出了作者与游客之乐,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堪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三)、《满井游记》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
明朝人王季重的《满井游记》中写道:“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嘉庆一统志》中说:“井径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
”题目不但表明了文章是一篇记游散文,而且说明了游览的地点,揭示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二.重点知识归纳(一)、《始得西山宴游记》1.一词多义2.通假字⑴“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例句:自余为僇人⑵“趣”通“趋”,趋向、奔往。
例句:意有所极,梦亦同趣3.词类活用⑴名词作动词梦:做梦例句:卧而梦⑵名词作状语日:每天例句:日与其徒上高山箕:像簸箕那样例句:箕居而遨⑶形容词作动词穷:穷尽例句:穷回溪异:认为……奇异例句:始指异之⑷形容词作名词青:青山白:白云例句:萦青缭白,外与天际4.古今异义⑴未始古义:未曾今义:未尝,未必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⑵然而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另一种动作或情况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⑶于是乎古义:从此(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例句:游于是乎始⑷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5.倒装句⑴定语后置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有异态”作“山”的定语,后置。
译文:(我)自以为这个州所有有点奇特怪异的山水。
⑵状语前置例句:皆我有也。
“皆”是“有”的状语,放在主语前面。
译文:我都欣赏游览过了。
(二)、《醉翁亭记》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例句:名之者谁?3.特殊句式⑴倒装句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译文: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②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文述”。
译文: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⑵判断句①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标志。
译文: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三)、《满井游记》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⑴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例句:泉而茗者⑵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例句:泉而茗者⑶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例句:罍而歌者⑷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
例句:红装而蹇者⑸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例句:红装而蹇者⑹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例句:作则飞砂走砾⑺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例句:作则飞砂走砾3.古今异义披风古义:是偏正短语,“在风中散开”的意思。
例:柔梢披风今义: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4.特殊句式⑴倒装句①状语后置例句: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译文:冷光突然从镜匣里闪射出来。
例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是“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译文:在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②宾语前置例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是“知”的宾语。
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译文: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啊。
⑵省略句①省略主语例句: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省略主语“我”,即“吾(余)”偕数友出东直……译文: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偕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②省略介词例句:柔梢披风。
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译文: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⑶被动句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