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图”八处失实,郑和发现美洲?
- 格式:pdf
- 大小:549.50 KB
- 文档页数:2
《天下全舆总图》是伪造的首先,本图最大的硬伤即周振鹤教授所说误把“职贡”写为“识贡”,且职贡图本来就不是地图而是使节图,而识贡被刘解释成“认识进贡”也太过牵强,还声称自己找到了史籍中的证据,明朝书籍《陶菴全集》卷八中有“入識贡者,熊皮鵰羽”的记载,可这恰恰又证明“识贡”即“职贡“的意思,认为这极可能是制假者在仿造地图时因学识问题而犯的错误,就算是如地图持有者刘钢所言是作者误把“职”写作“识”,也有不明职贡图意义的疑点。
其次,浙大教授龚缨晏表示,本图与清代当时利玛窦所作的世界地图特征都很相似,而与明代地图相距甚远,很可能是仿西方地图所作。
且要画出如此精准的的地图,需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承认我们的地球是球体而非平面,二是要将球体化为平面图形,需要具备投影的知识与方法,三是需要十分清楚各大洲的地理情况和基本轮廓,可知以上三点皆是欧洲人具备而中国自古就没有的传统,所以在15世纪,中国人不可能以此画出这么一幅地图。
最后,从孟菲斯和刘钢的言论可以看出,两人的兴趣其实完全不在本图的真伪,而是一心利用本图证明《天下全舆识贡图》的存在,来达到轰动的目的,俩人均以此作为卖点出版了图书,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与名气,其居心不可不疑。
且二人仅是历史爱好者而已,并非研究历史地理的大家,他们观点的专业程度尚有待研究。
刘刚针对我的《郑和发现美洲?》一文进行了反驳:“明末版《华夷古今形胜图》和明朝崇祯年间印制的《皇明职方地图》中的中国地域北部都有‘鞑靼即匈奴国’的注文,这些注文说明这位教授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
”可在这张地图将“鞑靼”错误地标注在了蒙古高原的西部,与“凶奴”并列,永乐的地图不会将首要敌人的方位也标错。
刘刚又针对永乐年间不应该出现“高丽”一词反驳:“官方国名、地名更改后民间很长时间一直延用原名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中很常见”。
可他忘记了,这张地图是臣下献给皇帝的,并非民间的地图。
朝鲜也是清朝的藩属国,一张官方的地图上怎么会用藩属国的旧称“高丽”?刘钢又认为:“这位教授不仅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其对《明史》也有误读。
“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
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
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
“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1)“新航路的发现”。
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
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
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
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2)“新大陆的发现”。
世界五大航海探险家排行榜600年前的7月11日,一支由中国人率领的庞大船队驶往未知的海域,其后又六次成行(从1405年至1433年),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重重地镌刻上了他的名字———郑和,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他的历史地位应当被世人充分肯定,功绩应当被牢记!为何要下西洋中国当时是封建社会向下坡缓慢发展的明朝,但由唐代极度鼎盛累积而来,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
明成祖朱棣刚从侄子明惠帝朱允炆手中夺取政权(公元1402年),改年号“永乐”,为何要在三年后,即1405年遣郑和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加里曼丹岛,古称婆罗州:位于马六甲海峡东侧,马来群岛之北,是世界第三大岛屿)。
当时的中国经济在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矿业、冶炼业、造船业也出现了繁荣。
永乐帝适时而动,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
郑和下西洋就是体现其治国方略的一个重大举措。
郑和和他们的船队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下西洋和政治夺权有关。
据记载,朱棣在攻入南京金川门当天,惠帝和玉玺均不知所终。
据说是凭借航海图亡命海外了,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追查惠帝。
当然,这不足为信。
为什么选郑和郑和原姓马,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
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收复被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云南。
在战乱中,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而遭阉割。
19岁时被送到北京追随燕王朱棣,因其在帮助朱棣登上皇位中立下功劳,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
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能担负远航的重任和他的穆斯林血统有关。
中国古代史识图题1.下图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A和B房屋样式的名称。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A.半地穴式房屋;B.干栏式房屋。
(2)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3)生活环境的不同。
2.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读图一,指出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读图二,指出当时主要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创立于何时?(3)读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政府设什么机构管理新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香港、澳门设特别行政区进行管理,这是哪一方针的初步实践?【答案】(1)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2)行省制度;元朝;(3)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
3.读《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上图填出ABCD的国名(2)图中的赵、魏、韩三国由春秋时的晋国三分而来。
当时晋国的哪位国王因称霸中原而位列“春秋五霸”之一?(3由图中的A.C两国,你能联想到哪个成语典故?(4)益阳市在战国时期属于图中哪个诸侯国管辖?【答案】(1) A秦B齐C楚 D燕 (2)晋文公(3朝秦暮楚 (4)楚国4.读图:(1)图中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2)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他有哪些主要成就?(4)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2)思想主张:①提出“仁”的学说。
②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要成就: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④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内容摘要:《武汉晚报》高级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以独身远行采访著称。
1989年她骑单车纵穿中国西部采访;途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武汉晚报为其开辟了一个新闻专栏《八千里路云和月》。
1992年7月,她又独身赴西藏采访了林芝、泽当、那曲、日喀则、山南等地区。
以后她又进行了"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远程采访。
范春歌三度涉险走天涯的壮举,在武汉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范春歌业务全面,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现场新闻等各种文体都屡屡获奖。
1994年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瞄”;1998年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2000年开始只身追访郑和下西洋航线。
008年重返西部采访。
2011年在湖北六处“鸡鸣三省”之地采访。
关键词: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范春歌正文:2000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
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
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
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1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
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
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
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
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导语: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郑和下西洋地图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对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做出了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郑和下西洋》讲述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到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沿着非洲东海岸南行,到了南温带,与南极圈纬度只差25度,所以说最早发现南极的人应该是郑和,而且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神秘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探索,他的精神和大明的国力是我们后世应自豪的。
每次远航船只都在200多艘以上、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规模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明朝永乐年间经济之强!公元前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与众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持续二十八年的大规模航海,为维护海上秩序,保护商路畅通,为亚非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是人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更是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虽然时空已经跨越六百年,当我们再次回味起这一伟大的壮举时,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国家,也了解了世界。
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创造和平、安定、友爱的国际环境,应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
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
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