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必修① 第六章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6 (1)
- 格式:docx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7
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题解析【高考真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并能结合实例,描述出各因素的相互转化以及不同因素对环境的作用。
2.能通过实例说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新功能。
3.结合具体区域实例,能说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会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整体性的表现也可归纳如下:一、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1.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1)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如下图所示。
③雨影效应。
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如下图所示。
④影响大气环流。
如北美西部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坡向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一、选择题富铝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D.黄壤2.B1题,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分解,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
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气候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2021·天津高三二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的海拔信息,该山脉可能为()A.盘山B.天山C.秦岭D.南岭4.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植被类型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水热条件相似4.B3题,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海拔1000~3000米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
海拔2000米以下,南坡大部分植被覆盖度比北坡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处,南坡水热条件好。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B项错误;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盘山平均海拔400~600米,不符合本山的海拔,A项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秦岭海拔接近4000米,南岭海拔较低,海拔仅千余米,C项正确,D项错误。
课时3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的组成(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①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②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③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生长在阳坡,冷杉生长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由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理,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所以该保护区( A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 200米以上[解析]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 mm,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
故选A。
(2023·福建卷)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C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3.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 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解析]第2题,吴淞江沿岸以平原为主,没有形成明显的坡向,即没有明显的阴阳坡,热量无明显的差异,A、B错误;吴淞江沿岸季风风向相同,D错误,吴淞江两岸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两岸淤积状况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
故选C。
第3题,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B、D错误;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A正确,C错误。
故选A。
(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
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2019·湖南常德模拟)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C.昆仑山区D.武陵山区(2)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由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A.③②①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答案(1)D(2)A解析(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陵山区,D正确。
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位于温带,A、B、C错误。
(2)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中,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B、C 错误。
②茶树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
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
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
A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答案①为蕨类植物,属于草本植物,②为灌木或小乔木,③为乔木,可见由高到低为③②①。
其中最高的樟树为代表性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
典例2(2019·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该山地南坡较北坡()A.热量少B.海拔高C.雪线低D.降水少(2)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主要是因南坡()A.距海近,降水多B.海拔高,坡度大C.相对高度大,纬度低D.坡向朝南,温度高答案(1)C(2)C解析(1)图示高山冰雪带的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可判断南坡雪线较低,故C正确。
北半球南坡纬度更低且为阳坡,则热量更多;南坡、北坡同属一个山地,则最大高度(即海拔)相等;图示南坡有森林带分布、北坡无森林带,且雪线南坡低于北坡,则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2)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纬度更低。
图示南坡2 200米以下就有森林带分布,而北坡直到4 000米左右才有植被(灌丛草甸带)出现,说明北坡最低海拔在4 000米左右,则南坡相对高度大于北坡;故C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答案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热量较多;南坡与北坡基带分布海拔不同;高山冰雪带的底部边缘(雪线)高度不同,南坡低。
典例3(2018·山东潍坊模拟)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
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立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答案(1)C(2)A解析(1)读图可知,塞罕坝位于42°N附近,与长白山中部纬度相当,属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再加上其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其主要树种应该是针叶林,C项正确;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降水较多的暖温带地区,A项错误;常绿硬叶林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的主要树种,B项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D项错误。
(2)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较差,A项正确;南坡是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冲刷侵蚀,流水作用较强,土层较薄,B项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昼夜温差较小,且昼夜温差对造林没有太大的影响,C项错误;塞罕坝荒山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受低温冻害影响较小,D项错误。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答案该地气候干旱,造林前荒漠化严重;该地位于中温带高原上;由以上两条可推知,适宜的绿化树种为针叶林;该区域造林的限制性条件为水分,阳坡蒸发强,土壤相对干燥,北坡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典例4(2018·莱芜模拟)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
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苔原带D.冰原带(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C.水分D.洋流答案(1)B(2)C(3)C解析(1)图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显示温尼伯为较高纬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2)北美洲落基山以东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因此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
思考:解答上题,你调用了哪些知识?答案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西风越过落基山后,在山脉东侧形成下沉气流,莱斯布里奇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荒漠带,向东降水增加,形成草原带和森林带;由高度和纬度知,温尼伯位于内陆平原,热量和水分不及大陆东西两岸,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典例5(2019·广西梧州一中月考)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农业活动(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答案(1)B(2)D(3)D解析(1)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B。
(2)我国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故选D。
(3)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水分含量下降,排除B、C选项;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选项正确;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减小,A选项错误。
思考:解答上题时,你调用了哪些知识?答案该区域退化前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应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我国由森林退化为荒漠的演变多为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等人为原因造成;土壤退化过程中,厚度变小,水分含量变小,有机质含量变少,肥力下降,矿物质比重增大。
典例6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下题。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答案 B解析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川带。
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高山草甸带。
思考:解答上题时,你调用了哪些知识?答案垂直自然带谱中,由森林带向上依次为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典例7(2016·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思考:解答上题时,你调用了哪些知识?答案华北地区民居南窗采光;华北冬季寒冷,需采光保暖;落叶阔叶林与松柏的主要区别是冬季落叶,利于阳光射入室内。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典例8(2019·许昌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答案(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多地形雨,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思考: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和描述?答案(1)该地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草原,但信风迎风坡和暖流对其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
(2)物种丰富是因为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垂直差异明显,物种独特是因为与其他区域交流少,应从岛屿环境方面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