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某金矿床
- 格式:doc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10
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1. 引言1.1 地质特征地质特征是指矿区各种地质要素的总和。
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特征等几个方面。
在地质构造方面,家金沟金矿主要位于秦岭中段,属于西北-东南走向的攀张构造带。
该构造带是长期以来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较复杂的构造格局。
在矿区内可以观察到断裂、褶皱等构造现象,这些构造对金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岩石特征方面,矿区主要岩性为片岩和页岩,其中以页岩为主。
页岩中含有丰富的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等,这些矿物对金矿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
在矿区附近还可以观察到火山岩和花岗岩等岩石类型,这些岩石也与金矿的形成密切相关。
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复杂多样,包括了多种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通过对这些地质特征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矿的形成机制,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2 找矿标志找矿标志是指地质矿床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或性质,可以帮助找矿工作的标志。
在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的研究中,找矿标志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矿床周边地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可能位置和规模,为后续的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的研究中,找矿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金矿产状:金矿的产状是找矿工作中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金矿产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金矿石的产出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而指导勘查工作的展开。
2. 矿体形态:矿体形态是矿床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类型的金矿石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对矿体形态的分析来确定金矿石的赋存状态和规模。
3. 矿石颜色和质地:矿石的颜色和质地也是找矿工作中的重要标志,通过对矿石颜色和质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金矿石的品位和成矿作用过程。
通过对上述找矿标志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家金沟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潜力,为后续的勘查和开发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2. 正文2.1 地质背景介绍旬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造山带南缘,是一个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
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家金沟金矿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境内,是一处富含金矿资源的矿区。
该矿区地质特征复杂,经过多年的勘探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找矿标志,以下将对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质概况家金沟金矿地处秦岭成矿带,地处南北走向的断裂带上。
在地质构造上,该矿区处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的地质背景。
区内岩性主要分布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片岩和千枚岩等。
矿区地质构造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斑状、线状、块状构造,构造风化破碎作用发育。
地层与构造发育程度较好,构造破碎和节理发育。
二、地质特征1. 矿体岩脉家金沟金矿矿体呈条状展布,一般为石英脉或方解石脉,单脉宽0.1-2米,有时达5米以上,脉岩与围岩之间明显的结构、组分变化。
2. 矿体赋存特征矿区富含金矿资源,其主要赋存形式为石英脉中的黄铁矿,金矿以金粒、蚀变金石、黄铁矿中游离状态等形式存在,常见的矿物有金、银、黄铁矿、方铅矿等。
3. 矿区蚀变矿区蚀变主要发育在脉岩及其围岩之中,主要表现为石英脉和蚀变围岩的石英蚀变。
蚀变矿物主要是石英、碳酸盐矿物及硅质矿物。
大部分蚀变矿物呈网、柱状构造,也有少部分呈片状构造。
三、找矿标志1. 地质构造特征家金沟金矿区地质构造特征明显,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同时伴随着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多矿质构造,并在构造带的夹里分布了多条次级构造。
在区内还有多次、多期的构造带。
2. 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勘探表明,家金沟金矿区具有很好的矿床物理特征,该区域的地震、重力、电阻率等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
3. 矿体展布特征家金沟金矿矿体呈条状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续性,显示出矿脉的在矿区内呈带状展布。
4. 矿化脉石特征矿区针对富含金矿资源的矿脉岩石展开研究后发现,在矿体中石英脉与围岩之间具有明显的构造、组分变化。
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于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科学、合理地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和矿体赋存特征,将有望为该地区的金矿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撑。
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多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家金沟金矿位于旬阳县东北部,是该县最具代表性的金矿之一。
本文将围绕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论述。
家金沟金矿位于宝鸡-旬阳岩带内,地处于燕山晚期和华夏时期造山期的变质岩系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带内,矿体主要分布在杂交岩体边缘的剪切带、石英脉、节理带、断裂带等位置。
矿体产于变质岩和侵入岩体交界处的错动断裂周围,具有控矿作用的断裂为北北东向与北东向的两组断裂,形成矿体展布带状,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品位高,呈现诸多的金矿化现象。
家金沟金矿矿床主要为含矿石英脉、石英脉-片麻岩型矿床。
该矿床的主要矿物有金、石英、蚀变矿物等,其中石英和金是矿床中最主要的成分。
石英脉矿体主要分布在变质岩和侵入岩体接触带内,具有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围岩蚀变现象。
石英脉-片麻岩型矿体观察矿脉趋向,发现它们的走向主要为东西向-北东向,南北向-西北向等自然裂隙的分布。
家金沟金矿的找矿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各类断裂带、节理带和石英脉的分布特征,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中,要重点关注近似控制成矿的特定断裂、节理、岩层、构造破坏等。
其次是矿体与蚀变带、矽卡岩、闪长岩等围岩的接触关系,因为这些接触关系有助于筛选有矿化可能的区域。
此外,石英脉的存在、结构特征以及石英脉围岩的特征都是可用于找矿的标志,找矿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标志确定矿体位置。
综上所述,家金沟金矿具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和明显的控矿构造特征,其找矿标志主要包括断裂、节理、石英脉、蚀变带等特征。
在日后的矿产勘探和开发中,这些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将为找矿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是陕西省的一处重要金矿,具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潜在的经济利益。
本文将对家金沟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介绍,以期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家金沟金矿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城西南30公里处,据初步调查,该地区的金矿资源非常丰富,金矿矿体呈浸染状分布,主要分布在花岗闪长岩中。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构造。
在地质构造上,呈现出明显的节理、裂隙及破碎带等反映构造破坏性的特征。
研究表明,家金沟金矿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片岩和其它变质岩中的石英脉中。
这些石英脉呈NE向展布,且产出的金矿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辉石等为主要矿物组分。
还常伴有少量的辉铜矿、黄铜矿等。
矿石矿化程度较高,金品位在5g/t以上,是一处非常理想的金矿矿床。
家金沟金矿的找矿标志主要表现在地表和地下两个方面。
在地表方面,可观测到土壤、岩石和水体的变化以及特殊的地貌特征。
矿区周围的土壤中可能富含金等重金属元素,岩石表面可能存在氧化物、硫化物等。
地表上的特殊地貌,如矿井出露、矿山开采痕迹等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在地下方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是极为关键的。
地震、电磁、磁法、重力和地电等勘查方法,可以有效地勘查金矿的分布和形态。
地电法勘查能够发现地下的电性异常,而磁法勘查则能够发现地下磁性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是矿体所致,从而为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实际勘查过程中,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可以找到更多的找矿标志。
通过岩心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等手段,可以进一步确认金矿的成因、性质和分布情况。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更精确地确定金矿的位置和规模。
家金沟金矿具有明显的矿点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是一处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金矿床。
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手段的作用,以准确找到金矿的位置和规模,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加强环保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陕西八卦庙金矿床深部矿体形态变化分析
陕西八卦庙金矿床深部矿体形态变化分析
陕西八卦庙金矿床1290 m标高以上矿体为层状、似层状、透境状,单矿体最大厚度70.3 m,金品位≥3×10-6.62~72线长200 m,宽200 m范围内金品位≥2×10-6,形状完整.从1290 m标高以下矿体均分支为单脉体,厚度2~10 m,地质品位≥3×10-6,矿体形态上,下部与深部变化较大.
作者:何秋生侯满堂 He Qiu-shen Hou Man-tang 作者单位:何秋生,He Qiu-shen(陕西凤县四方金矿有限责任公司,凤县,720012) 侯满堂,Hou Man-tang(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710054)
刊名:陕西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OF SHAANXI 年,卷(期):2009 27(1) 分类号:P618.510.5 关键词:八卦庙金矿床深部矿体形态变化地质特征。
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作为该地区的主要金矿之一,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找矿价值。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矿床隐蔽性高,目前对于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研究较为匮乏。
为了充分了解该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本研究将对旬阳县家金沟金矿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矿床类型分析,探讨其形成机制和找矿标志,为今后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该矿床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矿床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字数:202】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揭示矿床成因,为金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揭示家金沟金矿地质构造特征,探讨其与金矿形成的关系,为找矿提供理论支撑;2. 分析岩石特征,探讨矿床内部物质运移规律,为矿床勘查提供实用参考;3. 确定矿床类型,并总结其特点及规律,为后续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 辨识和总结家金沟金矿的找矿标志,为未来矿床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对于深入了解家金沟金矿及类似矿床的成因机制,提高金矿勘查效率,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2. 正文2.1 地质特征陕西省旬阳县家金沟金矿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地质构造复杂、岩层覆盖较好、矿体赋存形态多样等特点。
地质构造特征上,该地区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地形起伏较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构造变形。
岩石特征主要以石英脉和硅化岩为主,其中含有丰富的金矿化物质,是金矿赋存的主要载体。
矿床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脉和硅化岩之中。
找矿标志主要包括地表矿化印迹、矿石出露、地下水化学异常等。
通过对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找矿工作,提高找矿勘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陕西省宁陕县东沟金矿标型矿物中黄铁矿特征陕西省宁陕县东沟金矿是中国比较知名的金矿之一, 位于宁陕县城东北部30公里处,距离县城约10公里,是陕西省金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金矿资源。
该矿床主要产出含金矿石,其中黄铁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矿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黄铁矿在该矿床中的特征。
黄铁矿是一种重要的含铁矿物,在东沟金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铁矿的成分为FeS2,是一种硫化铁矿物。
这种矿物的颜色通常呈现出金黄色或者黄铜色,有时也会呈现出铜红色。
其光泽为金属光泽,呈现出金属光泽。
硬度在6-6.5之间,比较硬实。
黄铁矿比重约为4.9-5.2。
在岩石中很容易发现。
在东沟金矿中,黄铁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黄铁矿在矿石中的分布广泛,是金矿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沟金矿中,大多数的金矿石中都含有黄铁矿,有些矿石中黄铁矿的含量还非常丰富。
黄铁矿在金矿石中的分布非常广泛。
2. 在东沟金矿的黄铁矿主要以蚀变矿的形式存在。
蚀变矿是指矿物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地质力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作用而发生的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蚀变矿的形成会导致原本的矿石中的一些矿物发生改变,黄铁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在东沟金矿中,黄铁矿主要以蚀变矿的形式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使得金矿石中的黄铁矿含量相对丰富。
3. 东沟金矿中的黄铁矿通常呈现出金黄色,有时也会呈现出一些黄铜色的斑驳。
这种特征也是黄铁矿的一个特点,金黄色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子,也让人对矿石的黄铁矿富含金的成色产生期待。
4. 黄铁矿在东沟金矿中的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黄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有些地方则相对较低。
这种不均匀的分布让黄铁矿成为了金矿石中的一个富集因子,有利于矿石的选矿和选冶。
黄铁矿在东沟金矿中的特征主要包括分布广泛,以蚀变矿的形式存在,表现为金黄色的外表,分布不均匀等。
这些特征使得黄铁矿成为了东沟金矿中的一个重要矿物,也是金矿的重要富集因子之一。
陕西省宁陕县东沟金矿标型矿物中黄铁矿特征陕西省宁陕县东沟金矿位于陕西省宁陕县,是中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
该金矿主要含有黄铁矿,是一种标型矿物。
黄铁矿是一种常见的硫化物矿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宁陕县东沟金矿中黄铁矿的特征。
宁陕县东沟金矿的黄铁矿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 形态特征黄铁矿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金属矿石的外观,常常呈现出暗黑色或金属光泽的外表。
在宁陕县东沟金矿中,黄铁矿的形态多样,既有块状的形态,也有颗粒状的形态。
在矿石中,黄铁矿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结晶,晶粒大小不一,有的晶粒较小,有的晶粒较大,这种多样性为其赋予了更多的特殊性。
2. 物理性质黄铁矿是一种具有典型金属性的矿物,它的硬度较高,在莫氏硬度尺度上一般为4-5。
黄铁矿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在外观上,黄铁矿具有一种光泽,这使得它在矿石中具有着非常显著的特征。
黄铁矿还具有较好的磁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呈现出明显的磁性特征。
3. 化学成分在宁陕县东沟金矿中,黄铁矿主要的化学成分为FeS2,即铁和硫的化合物。
该化学成分使得黄铁矿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质。
黄铁矿在一定温度下可以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铁和亚硫酸铁,这种化学性质为黄铁矿的加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4. 成矿地质条件宁陕县东沟金矿是由于受到地壳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成矿地质条件。
在该地区,部分大型构造裂隙经历了多次构造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殊形态的金矿床。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黄铁矿得以富集并形成了重要的金矿矿床。
宁陕县东沟金矿中的黄铁矿具有着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为黄铁矿的采矿和加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地质学家研究金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黄铁矿的特征,探索其在金矿成岩成矿过程中的作用,推动黄铁矿等金属矿物在工程技术和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
双王金矿床 资源外文名称: Shuangwang Au Deposit 国家: 中国 资源大类名: 岩矿化石 资源类名: 矿床标记信息(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归类编码: 金属矿石 => 贵金属 => => 23161315103 资源形成时代: 中泥盆世 地质产状或层位: 产于中泥盆系中统古道岭组下段地层中构造角砾岩带,为角砾岩热液金矿床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 ,科学研究 具体用途: 提取金、硫 资源提供者: 佘宏全,程建荣 资源提供时间: 20081101 经度: 10709-10712 纬度: 3349-3351 高程: 1420-1690 m收藏单位信息保存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标本编号: SW-1~SW-82库存位置号: SW-1~SW-82 采集号: 保存资源类型: 标本 保存资源数量: 82 块共享方式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资源状态: 完整 获取途径: 邮件 ,现场获取 联系方式: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张德全 源数据主键:基本特征描述信息该矿床海拔高度 1083~2383m,矿床相对高差 500~700m。
以*河分水岭为界,将矿床分为东、西西段,东段属*河流域,即**金矿段;西段属*河河 矿床位置: 域,即**金矿段。
1959 年原陕西省地质局秦岭区测队在地质填图时发现黄金重砂异常;1965 年原陕西省地质局第三普查队对重砂异常检查,并施工部分探槽, 发现*金矿带;1966-1989 该队进行普查,采用 50-200m 间距槽探和 200~750m 间距钻探控制,发现了 8 号主矿体;1982 年对 8 号矿体进行详查, 1985 年转为勘探,于 1987 年对 8 号矿体 1270m 标高以上矿体提交了《*金矿床 8 号矿体中间勘探报告》。
探明 B+C+D 级金矿储量 14725Kg。
随后 发现和开发简史: 对 1270m 标高以下矿体进行勘探,于 1990 年 11 月提交终结勘探报告,共探明 B+C+D 级金矿储量 28288Kg;1992 年*省*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 矿投产;2004~2006 年*金有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为扩大矿山规模,对*矿段采用坑探与钻探相结合勘查手段进行补充勘探,提交金矿储量 11b 级 3227Kg,122b 级 2621Kg,333 级 1569Kg,共计 7417Kg;2008 年始陕西*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对*矿段采用坑探和钻探相结合方法进行勘查。
*金矿床为一大型低品位角砾岩型金矿床。
已探明金矿储量 B+C+D 级 35705Kg。
目前*矿段正在勘查中,预测金矿储量将有所扩大。
最高品位 21.3 矿床规模和品位: g/t,平均 1.9 g/t,金品位变化系数 36%,属均匀型,具有上富下贫,东富西贫特点。
构造背景: *金矿床处于东秦岭*南侧,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褶皱带*。
**区域大断裂从矿区北侧通过。
矿区主要出露泥盆系中统地层,为一套浅海相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度大于 3800m。
地层由老至新为:王家楞组(D1w)、古道岭组 (D2g)、星红铺组(D3x)和九里坪组,其间为整合接触。
*金矿床赋存于古道岭组下段,该段岩性组合单一,几乎全为粉砂质绢云板岩夹变质粉砂 岩, 依岩性变化及沉积特征可细分为 4 小层: 上部 2g (D 地层:1-4) 以粉砂质绢云板岩为主, 夹有薄层结晶灰岩; 下部依沉积韵律分为 3 层 2g (D1-1~D2g1-3) ,各层底部均以中-厚层砂岩及变质粉砂岩为特征,向上渐变为粉砂质绢云板岩夹质粉砂岩,局部见结晶灰岩夹层、板岩与变质粉砂岩相间产出,使 地层具类复理石建造, 变质粉砂岩单层厚 0.2~30cm, 一般厚 1~5cm, 其中发育小型斜层理、 卷曲层理等原生沉积构造; 板岩单层厚度为 0.5~55cm, 一般 20~30cm。
矿床处于*背斜北翼,发育 NWW~SEE 向含金角砾岩带,长约 11.5Km,由大小不等的 5 个主含金角砾岩体组成,编号为Ⅰ-Ⅴ(图 1)。
单个含金角 砾岩体长 550~3600m,宽 2-500m,延深 700m 以上,除Ⅰ号含金角角砾岩体平面形态不规则外,其余均呈带状或透镜状,横断面形态为厚板状。
角砾岩体一般倾向为 20° ~40° ,倾角 75° ~85° ,个别处倾向 200° ~220° ,倾角 81° ~87° 。
角砾岩与上下盘围岩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面,多为渐变过 渡关系。
主角砾岩体的上盘多见小角砾岩体与其平行产出。
角砾岩由角砾和胶结物组成,角砾为钠长板岩;胶结物为含铁白云石、黄铁矿、方解石、 构造: 石英等。
角砾岩类型以含铁白云石、黄铁矿、方解石胶结角砾岩为主。
角砾的形态以不规则棱角状、板条状为主,大小悬殊,数厘米至数十米不等, 无分选性,局部地段相邻角砾之间具可拼性。
另外,矿区内发育 F2、F3、F4 断层,均为平移断层。
断层面舒缓坡状,走向 50° ~70° 近于直立,断层 带宽 1~25m,错断含金角砾岩带或矿体。
岩浆活动以印支期中酸性岩浆侵入为主,形成西坝复式岩体,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
其沿西坝-松坪复背斜轴部侵位于王家楞组和 古道岭组,北距双王含金角砾岩带 1~5km。
另有燕山期一些规模不大的花岗岩脉和煌斑岩脉侵入。
该矿床由 8、5、2 号三个主矿体组成,其中 2 岩浆岩: 号矿体正在勘探评价中。
8 号矿体分布于王家庄矿段 3-22 线 979~1310 标高段,长 607m,平均厚 17.66m,垂直延深 331m。
矿体赋存于含金角砾岩体中,走向 112°, 倾向 NNE,倾角 78°~85°,局部反倾,倾角变化小。
矿体形态呈陡立板状,1150m 标高段平面形态呈条带状,沿走向被 F3 断层错断。
工程控 制最大厚度 52m,最小 2m,厚度变化系数 86%,变化稳定。
矿体品位:最高 21.3g/t,平均品 1.9 g/t,单工程品位 0.81~3.32 g/t,金品位变化系 数 31%,属均匀型,且具有上富下贫,东富西贫特点。
矿体: 5 号矿体产于Ⅳ号角砾岩体中西部*一带,矿体总体形态呈陡立的不规则板组状,长 744 米,平均厚度 12.21 米,最大垂直延伸 333 米。
矿体总体走 向 304°~124°,在 71 线以东 1600 米标高以上,总体倾向北东 34°左右,以下向南西 214°左右陡倾,倾角 60-87°;73 线以西,总体向北东, 倾角约 85°。
矿体平均品位 3.27 g/t。
主要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并有少量碲金矿和微量银金矿;其它主要矿物有:黄铁矿(约 2%) 、褐铁矿(针铁矿和纤铁矿) 、钠长石(50%~60%) 、 含铁白云石(23%~32%) 、绢云母(约 10%) 、方解石(5%~6%) 。
矿石的主要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嵌晶结构、 填隙结构、假象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结构。
矿石的主要构造为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和网脉状构造、蜂窝状及孔洞状构造。
矿石类 型主要为黄铁矿含铁白云石胶结的角砾岩型金矿石。
矿石富硫、Na2O、CaO、CO2 属于碳酸盐型富硫金矿石。
当黄铁矿含铁白云石在角砾岩中含量 大于 30%,含金大于 1;当黄铁矿在胶结物中达 1.6%以上时,金品大于 3 g/t。
矿石自然类型有氧化、半氧化、原生、混合矿石四类。
原生矿浸金 矿石: 率 85.7~91.7%,可浸性好,主要为角砾状或角砾-浸染状矿石,角砾为钠化板岩,胶结物以铁白云石为主,黄铁矿在胶结物中呈细脉状、浸染状 分布。
矿石中金品位与胶结物和黄铁矿含量呈正比。
金的赋存状态,从表 1 可见,黄铁矿、褐铁矿、含铁白云石均为金的载体矿物,而钠长石、绢 云母、石英等不含金。
褐铁矿多呈团块状、局部胶状、球粒状、皮壳状出现于近地表裂隙两侧,是黄铁矿氧化产物,有的褐铁矿尚保留黄铁矿的晶 形。
各阶段黄铁矿在矿体浅部最为发育,向深部逐渐减少。
矿石中约 90%的自然金产于载金矿物的裂隙和晶隙中,约 10%为包体金。
(1)裂隙、 间隙金:80.96%的自然金,呈各种连续或不连续的微脉(条)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于黄铁矿(或褐铁矿)的裂隙及间隙中,或黄铁矿与含铁白云 石的间隙中。
13%的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长条状分布于含铁白云石的裂隙及间隙中。
(2)包体金:9.04%的自然金呈圆柱状、片状、三角状及其它不规则状微粒包于黄铁矿中。
氧化矿石中 6.04%的自然金呈各种不规则、微条状包于褐铁矿中。
0.86%的自然金呈各种不规则的微粒状包于含铁 白云石中。
碲金矿呈三斜柱状、圆柱状、不规则状包于黄铁矿中。
主要热液蚀变为钠长石化和黄铁矿化。
钠长石化分布广泛,主要见于角砾岩带内板岩角砾及两侧近矿围岩中,Na2O、CaO、Au 含量增高,而 FeO、 K2O 含量减少,退色现象明显,与正常围岩呈过渡关系。
黄铁矿化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于角砾岩或近矿围岩中,与钠长石化伴生。
该矿床热液活动可划分为 5 个阶段(表 2) ,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热液活动Ⅰ、Ⅱ、Ⅲ阶段均见产出。
Ⅰ钠长石阶段,黄铁矿含量极微,晶形复杂,粒度极细,含金较差; 围岩蚀变: Ⅱ1 黄铁矿-钠长石亚阶段,黄铁矿均为立方体、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聚形晶。
局部富集形成矿化较好地段,单矿物含金较高; Ⅱ2 黄铁矿-方解石亚阶段,单矿物含金很差。
Ⅲ1 石英-黄铁矿亚阶段,黄铁矿大量出现它形晶,含金很低,呈北西走向的单脉产出。
Ⅲ2 黄铁矿亚阶段,黄铁矿粒度及晶形与Ⅱ1 亚阶段相似,含金最高,当其与Ⅱ1 亚阶段者叠加产出时,构成富矿段。
Ⅳ萤石-地开石-方解石阶段,Ⅴ石膏-硬石膏阶段在局部地段发育,虽然分布范围小且不具实际工业意义,但反映了热液活动不同期次。
1、矿床严格受 NWW-SEE 向构造角砾岩带控制,主要矿体赋存于角砾岩带中。
矿石类型为黄铁矿铁白云石胶结的角砾岩型金矿石,金品位 与黄铁矿、铁白云石胶结物含量呈正比例关系。
角砾岩具有多期破碎胶结特点。
2、矿体围岩为 D2g1-3钠长石化板岩,近矿围岩钠化强,并伴有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化。
3、黄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由于金矿化主要形成于第Ⅱ、Ⅲ成矿阶段,且与黄铁矿关系密切,选取不同地段第Ⅱ、Ⅲ成矿阶段黄铁矿进行包 裹体爆裂温度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
矿床成因: (1)黄铁矿的爆裂曲线均具多峰特征,一般为三峰,少数为二峰,说明黄铁矿的形成经历了多阶段的热液演化,黄铁矿晶体内含有多期包裹 体,与成矿的多阶段性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