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姹紫嫣红》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5
人音版初中音乐☆姹紫嫣红教学设计☆姹紫嫣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昆曲的的基础知识,知道昆曲对其它艺术的深远影响。
2:体会昆曲的清雅、优雅和典雅之美,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通过对昆曲中唱、念、演三种艺术特征的积极体验与感受,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会昆曲缠绵婉转、细腻优雅的艺术特点。
4:通过了解昆曲的伴奏乐器,能够区别京剧和昆曲。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己掌握一定的乐理基础,在前面京剧学习中己初步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点。
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讨并总结昆曲在唱、念、演等方面的特点。
体会昆曲一唱三叹、载歌载舞的优雅之美。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1:回顾京剧的基本知识2:观看视频引出课题(《牡丹亭》开场的《蝶恋花》)。
活动2【讲授】二:简单介绍昆曲提问:昆曲起源?历史多久?有什么美誉?什么时候获得“非遗”称号?活动3【活动】三:新课教学(1)出示《牡丹亭》剧照,引出《姹紫嫣红》唱段。
简单介绍《牡丹亭》的故事大概与作者汤显祖。
(2)欣赏视频,请学生思考一下昆曲的曲调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缠绵婉转,柔曼悠远)学唱第一句念唱词,体会杜丽娘当时比较复杂的情绪注意:“原来”这个词唱的时候往下叹的感觉。
(3)再次欣赏《姹紫嫣红》视频,思考问题昆曲的表演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载歌载舞)并一起来简单学做昆曲中的手势。
(女生兰花指,男生剑指。
)(4)欣赏昆曲中的两段念白(苏白)和(韵白),请大家说说这两段念白有什么不一样? 简单学一下韵白(5)欣赏念白,介绍昆曲的语言。
(6)听伴奏,了解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7)总结昆曲的艺术特点活动4【作业】四、小结完成课后习题,小结课堂。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5单元欣赏《姹紫嫣红》教案1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游园》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戏曲语言。
教学过程:一、介绍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
又叫“玉茗堂四梦”。
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
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
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
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柳)。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描画自己的容颜后伤情而死(写真)。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拾画叫画),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夜走京城(婚走)。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团圆)。
三、文本赏析。
《姹紫嫣红》教案教材分析:《姹紫嫣红》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腔京韵》,本课是“百戏之祖”的昆曲,该唱段为南曲,五声羽调式,节奏缓慢,曲调婉转,唱腔由“皂罗袍”、“好姐姐”两种曲牌组成,唱出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情变化。
教学目标:1、欣赏《姹紫嫣红》唱段,感受和体验昆曲一唱三叹的唱腔风格,认识和了解昆曲逢唱必舞的表演特色。
2、知道昆曲主要的伴奏乐器及与唱腔的关系;并能通过音响对京剧和昆曲两个不同的剧种加以区分。
重点难点:《姹紫嫣红》片段的学唱,演唱韵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欣赏2008年北京奥运会《春江花月夜》片段。
师: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本民族的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202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音乐场景。
思考:视频中的戏曲是什么种类?(昆曲)2、介绍昆曲又名昆腔,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属曲牌体,其音乐分为南曲和北曲。
昆曲的表演风格优雅、舞蹈性强,演唱讲究吐字、过腔和归韵,发展处多种装饰唱法,唱腔旋律性强,剧本文学性高,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属于曲牌体的戏曲艺术形式,“皂罗袍”是昆曲中的曲牌之一,它和“好姐姐”“点绛唇”、“山坡羊”、等都是昆曲常用的曲牌,每一支曲牌都有各自的曲牌风格,不能随意使用。
昆曲的曲牌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两种。
二、新授(一)、欣赏昆曲——《姹紫嫣红》1、聆听唱段,体验其风格特色,并讨论回答。
师生交流: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文辞典雅,意境深邃,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辅以表达这些唱词意蕴。
“水磨调”的一唱三叹,讲究的是节奏速度上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上的平上去入。
《姹紫嫣红》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初中音乐课程《姹紫嫣红》——民族音乐文化欣赏与表现”。
我们将通过欣赏和表现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姹紫嫣红》音乐作品背景,熟悉民族乐器音色及其表现力,掌握基本音乐欣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交流以及表现力。
2. 音乐作品理解: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姹紫嫣红》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3. 技能掌握:通过演唱和演奏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基本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与本课相关的民族乐器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姹紫嫣红》。
2.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姹紫嫣红》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等。
3. 作品欣赏:学生聆听《姹紫嫣红》全曲,感受其音乐魅力。
教师可分段播放,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
4. 乐器介绍:教师介绍民族乐器及其音色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表现力。
5. 技能训练:教师示范演唱或演奏技巧,学生跟学并练习。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姹紫嫣红》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7. 汇报交流: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8.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收集其他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记录感受等。
《姹紫嫣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欣赏和演奏《姹紫嫣红》这首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二、作业内容:1. 小组合作演奏《姹紫嫣红》:a.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
b. 任务分配: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歌曲或乐曲进行演奏,可以是传统民歌或现代流行歌曲,但要保证每个小组演奏的曲目风格相似。
c. 演奏要求:每个小组要保证演奏的准确性和协调性,注意音准、节奏和音色等方面的表现。
d. 展示时间:下节课开始前,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演奏成果,并简要介绍所选曲目的背景和风格。
2. 音乐欣赏作业:a. 欣赏任务:每个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可以是民歌、器乐曲或戏曲等。
b. 记录笔记: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以及自己喜欢的理由。
c. 分享讨论:下节课,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欣赏笔记,并就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以便教师能够及时评价和反馈。
2. 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如需小组合作,应确保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3. 质量要求:作业质量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包括准确性和协调性等方面。
4. 反馈机制:教师将在下节课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改进。
四、作业评价:1. 准确性和协调性:根据小组演奏的准确性和协调性进行评价,包括音准、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2. 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根据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协作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3. 个人音乐欣赏能力:根据学生记录的欣赏笔记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个人音乐欣赏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进和完善。
新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姹紫嫣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姹紫嫣红》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学习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和旋律,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旋律。
2.歌曲的情感把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姹紫嫣红》,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歌曲分析教师简要介绍歌曲《姹紫嫣红》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3.旋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重点学习歌曲中的旋律。
在跟唱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4.节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中的节奏,可以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节奏。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5.歌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注意把握歌曲的情感。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音准和情感表达。
6.歌曲表演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和表情。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歌曲《姹紫嫣红》的熟悉程度。
2.学生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情感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在歌曲表演中的表现。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春天、大自然的美歌曲,进行欣赏和学唱。
2.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歌曲《姹紫嫣红》为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
七、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姹紫嫣红》,还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或者想象过姹紫嫣红的景象?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姹紫嫣红》就是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姹紫嫣红-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2.掌握歌曲《姹紫嫣红》的演唱技巧,培养合唱团的协同演唱能力;3.学习音乐软件的使用,探究数字音乐制作的基本原理;4.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歌曲《姹紫嫣红》的演唱技巧;2.数字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3.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2.数字音乐制作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1.演唱教学法2.讲授法3.实践探究法五、教学过程1. 前置知识概括介绍姹紫嫣红的背景知识,准备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2.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中西方音乐风格、音乐文化的差异,深入探究不同文化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歌曲《姹紫嫣红》的演唱技巧通过教授歌曲《姹紫嫣红》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技巧和要点。
4. 数字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介绍数字音乐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数字音乐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5. 音乐欣赏和评价选择典型的中、西方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音乐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在家中使用数字音乐制作软件创作一首自己的音乐作品,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分享;2.让学生听一首中、西方音乐,并分析他们的风格差异,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掌握了歌曲演唱的技巧和要点,熟悉了数字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提高了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姹紫嫣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进一步熟悉和欣赏《姹紫嫣红》这首歌曲,理解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2. 学会运用乐器(如口琴、竖笛等)演奏歌曲中的部分旋律,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3.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作业内容1. 听歌识曲:学生需在课后反复聆听《姹紫嫣红》这首歌曲,熟悉其旋律和歌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乐器演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乐器(如口琴、竖笛等)进行演奏。
在演奏过程中,学生需注意音准、节奏和乐器的保养。
3. 歌曲改编:学生可尝试将《姹紫嫣红》这首歌曲改编成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如合唱、器乐合奏等),以丰富音乐表现形式。
4. 文化探究: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花卉文化,探究“姹紫嫣红”这一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 作业形式可多样,如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均可。
3. 鼓励创新,提倡个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创新性、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
3. 反馈方式:学生将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表扬。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将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讲解,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作业。
2. 对于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学生应积极向教师请教,寻求帮助和指导。
3.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学习和进步。
4.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进步,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姹紫嫣红》
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一、欣赏《姹紫嫣红》唱段,感受和体验昆曲一唱三叹的唱腔风格,认识和了解昆曲逢唱必舞的表演特色。
二、知道昆曲主要的伴奏乐器及与唱腔的关系;并能通过音响对京剧和昆曲两个不同的剧种加以区分。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京剧了解不是很多,小学接触过,但只知道行当。
更具体的还不了解。
3重点难点
《姹紫嫣红》片段的学唱,演唱韵味的把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情景导入
(一)新课导入。
欣赏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片头。
师: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本民族的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
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
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二)师生交流。
昆曲艺术——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凝固在一字一句上,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凝固在一唱一和中,让我们一起去追溯昆曲
的艺术魅力。
2【讲授】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高雅的昆曲艺术
(一)新课导入。